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的新高度

2022-05-27 00:43罗树杰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罗树杰

关键词:习近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民族工作主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2.01.009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2)01-0057-06

2021年8月,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习近平站在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就新時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地区加速发展、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防范与化解民族领域发生重大风险隐患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以史为鉴是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基础

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营养剂、最好的清醒剂。他在《求是》杂志2021年第12期发表的《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一文强调,领导干部要多学一点历史,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总结。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民族工作列为党的主要工作之一,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紧密地与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成功协调中国民族关系,妥善处理中国民族问题,团结各民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个阶段的伟大成就,彻底改变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遭受西方列强欺辱的命运,开创了中国民族关系的新纪元,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准确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局势和我国民族工作的发展形势,不断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制定新的民族政策,并在民族工作实践上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局面不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7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的变化真可谓是翻天覆地,不仅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称赞,而且享誉世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并付出巨大牺牲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已经或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高速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轨道,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并逐步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央。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学习、总结历史经验和遵循历史规律的政党。按照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基本思路,习近平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总结和概括中国共产党成功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十二个必须”,内容全面丰富,涉及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华民族历史观、民族平等、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事务的依法治理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多个方面,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结构性框架。习近平在讲话中,科学、全面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历史经验,提出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强调在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都要贯穿党的领导,牢牢地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深入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使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有了明确科学的答案。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善于创新的特质又一次得到彰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实现了新的飞跃。

二、坚持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政治保障

百年党史波澜壮阔,在艰难探索中开辟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上取得的最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当然也是民族工作成功和中国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保证;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就不可能彻底消除历史上的民族歧视、民族隔阂,形成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中国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应对国内外反动势力挑拨我国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坚强政治保障。正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1]在中国,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一切的最高的政治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面对国内外新的形势,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全面领导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头等大事,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决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

习近平反复强调,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绝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必须落实和体现在各方面各环节。就民族工作而言,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首先,就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要认真学习,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奋勇前进,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基本原则,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贯彻落实好,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勠力同心谱写我国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让民族团结坚如磐石。 其次,进一步完善党领导民族工作体制机制。新中国成立70多年党在民族工作方面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各级党委必须认真履行主体责任,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一方面要统筹好千头万绪的工作,将民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主动调查了解民族工作动态,听取有关部门对民族工作情况汇报,形成一整套制度安排,及时研究解决民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另一方面要从机构职能设置上解决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问题,理顺机构职能关系,健全体制机制、夯实组织基础、完善工作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格局,保障为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共产党执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再次,必须加强民族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求切实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特别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特别清醒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真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的干部队伍,尤其是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因为他们有着汉族干部难以完全替代的特殊优势。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再次强调少数民族干部有着难以完全替代的作用:“做好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干部是重要桥梁和纽带。许多事情他们去办,少数民族群众更容易接受;关键时刻他们出面,效果会更好。”[2]只有建设好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在选拔和任用干部时把懂不懂民族工作、会不会搞民族团结作为党组织衡量领导干部能力、考核领导干部水平的重要内容,才能推动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升,确保在民族地区基层的党员干部掌握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能够抓好基层民族工作,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提升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推动民族地区基层社会发展的优势。

三、推动各民族共同奋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坚持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目标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源远流长,今天中国的各兄弟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成员。习近平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3]今天中国各民族形成多元一体大团结的局面不是偶然的,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各民族共同开拓并维护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中国精神。这四个共同既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和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政治控制、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文化渗透,使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凌辱和深重灾难,面临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不愿做亡国奴的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抛头颅洒热血,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精神,共同缔造了伟大的新中国,彻底洗刷了中华民族近代以后长达百年屡遭外来侵略的奇耻大辱。在共同的团结抗争中,各族人民心连心,一起流血牺牲,激活了潜在的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飞跃。正因为这样,习近平指出:“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3]中国各民族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生死与共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当前,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要针对各民族地区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实行差别化的精准帮扶政策,不断优化中央转移支付制度和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欠发达地区的机制,落实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推动“兴边富民行动”深入开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成员都过上好日子,让各民族共享国家发展的成果和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各民族也要识大体、顾大局,自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大力弘扬爱国奉献精神,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中华民族利益至上,更加主动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大局,把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书写民族地区的光辉篇章、作出民族地区的积极贡献。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中国各民族共創中华,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各民族不分大小、不分发展程度,都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互嵌式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使农耕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交相辉映,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熔铸成为伟大的中华文化,历久弥新。2015年9月,习近平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 [4]各民族也都自觉地把维护国家统一作为己任,历史上不管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都以中华正统自居。因此,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华民族大团结这面伟大旗帜必须高高举起,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广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引导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准确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把握好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脉络,充分认识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使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有更高的认同度、更强的凝聚力,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要求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勇于创新,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重大成果,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明确了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使命任务,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首先,在党的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都要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尤其是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等重点领域更要扎实有效。通过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从而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各民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有效抵御国内外各种极端势力、分裂势力的渗透颠覆,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其次,按照坚持“四个自信”的要求,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并不断发展创新,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勇往直前,不断改进民族工作的方法、优化民族工作的内容以不断增进各民族的共同性,正确处理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促进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既要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又要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另外,要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扎实地做好做细做实,旗帜鲜明地反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破坏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阻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损害国家利益的行径,有效提高应对民族领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五、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

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治理民族事务的基本原则。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既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牢牢把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协调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治理民族事务,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相关事件和案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不管什么人违法犯罪都要依法打击,既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法治的尊严,又使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法律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保障,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平等原则,结合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实际,创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将之定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作为保障,以保证各族人民一律平等地共同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和保障各族人民的合法权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是中国共产党使各族人民在数千年历史上第一次获得了真正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作了国家的主人,旧中国民族歧视压迫、民族之间大规模的矛盾冲突的痛苦历史从此结束,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以形成,开辟了中国民族关系的新纪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法治基础。自从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到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至今我国已经建立了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超过全国陆地面积的60%以上。民族区域自治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加强民族团结互信、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繁荣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民族区域自治,已经成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置疑,不容动摇,不容削弱。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进一步发挥,确保各族人民真正平等,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享受同等权利,平等参与各项公共事务,履行同等义务。

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具体路径

共有精神家园是每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中华儿女在长期和睦相处、共同奋斗和共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家认同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精神气质和情感态度。这些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习近平在2014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 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和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问题,为民族工作高质量铸魂工程指明了前进方向。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只有在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才能促进各民族经济社会上互通有无,文化上互相学习借鉴,血缘上水乳交融,思想观念上互相影响,从而消除民族之间的误解与隔阂,增进各民族的情感,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气质的形成。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还必须正确把握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如果把中华文化比喻为一棵大树,那么各民族文化都是这一棵大树的枝丫,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一个有机整体。在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必须大力推进民族地区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樂方面为各民族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促进各民族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和思想感情上更为频繁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达成更多共识,在守望相助中形成更深厚的手足之情,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深化,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立意高远深邃、内容博大精深、体系系统完备,涵盖了民族工作的方方面面,集中展现了拥有高度理论自觉的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与深谋远虑,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在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最新成果,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14).

[2]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京举行[N]. 广西日报,2014-09-30(07).

[3]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1).

[4]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5-10-01(01).

责任编辑:许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