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娴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劳动深入到人的精神生活中。怎么深入?那就需要不断动手,在辛勤付出中,形成劳动观念。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做人,也会让人变得更聪慧。本文结合学生实践论述提高学生劳动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劳动教育 劳动能力 小学生
一、转变观念,树立家庭劳动教育新理念
中国家庭中很多家长以学生的成绩衡量一切,认为学生成长中最重要的是智力發展,忽略了劳动实践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我们要激励孩子在生活中勇于克服劳动时遇到的困难,通过积极思考,采用多种途径,如查阅资料、请教他人等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收获劳动的喜悦。笔者从五岁就开始激励自己的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做大人的小帮手,和家人一起收拾碗筷、剥毛豆……边教边做,边做边夸(适当地给予物质奖励,如买喜欢看的书、乐高玩具等)。久而久之,他体验到乐趣进而爱上劳动。其实动手即动脑,劳动对智力的发展极其重要,家长不可小觑。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提高其劳动能力,父母转变劳动观念是关键。所以,我们要摒弃以往的旧观念,树立起劳动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家长要充分利用一日生活教会学生自己劳动,如整理自己的房间和书包,帮家长做摘菜、洗碗、拖地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学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二、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
家庭劳动生活教育,不仅是家长口头上的规劝和说教,更应该是亲力亲为。作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行为的标杆,使其产生强烈的责任心。例如妈妈做了一桌可口的饭菜。吃饭时,爸爸亲切地和妈妈说:“老婆,今天你辛苦了,吃完饭所有的家务我全包了。”转身又对学生说:“宝贝,愿意和爸爸一起做吗?”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家庭每一位成员都在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渐渐地从大人身上学到处处为他人着想,热爱劳动的好品质。
每个家庭成员应该分工劳动,如果妈妈负责整理卧室和客厅,爸爸就负责打扫厨房和阳台,把家里料理得整整齐齐、打扫得干干净净。同时还要督促学生拾掇自己的写字桌和整理床铺。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学生也愿意参与其中,全家一起劳动,其乐融融。
笔者喜欢养花,不同季节各种花儿竞相开放。养花不易,需要辛勤的培育,笔者会有意识地带着孩子一起观察和浇灌。有一天,孩子发现栀子花盆边有些貌似虫屎的黑色颗粒,叶片和花苞上有虫子啃过的痕迹。于是他在整株栀子花上,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寻找害虫,捉到了八只正在啃噬的大青虫。到了晚上,他问:“为什么会有虫子?如何消灭虫子?”由于这些问题笔者一时也不知道如何解答,他便打开百科全书寻找答案,第二天又去请教科学老师,最终解决了疑惑。经过他的处理,翌年,栀子花没有再生虫。这样的劳动教育,收到了既动手又动脑的效果。
三、创新方式,让学生爱上劳动
家长为学生创设劳动实践机会与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特征,使其分担能做并做好的家务劳动。如一、二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欲,喜欢学大人的行为。这时家长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穿衣、系红领巾、系鞋带或学着做面食。不论其劳动成果如何,家长都应该给予称赞,如:“饺子的味道真鲜美。”这样他们会越做越来劲,愿意每天做点家务活。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鼓励其在劳动中探索新奇的世界,可以养小金鱼或小乌龟,也可以在菜盆里种荆芥、黄瓜、辣椒、小青菜等,根据科学老师布置的观察作业,边悉心培育边记录其生长过程,在种植过程中了解不同植物生长规律,体会万物生长的神奇之处。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为家人做一道美食,在家务劳动中创新思想,发明新事物,给家人生活带来便利。与此同时,学生在各项劳动中体验到成就感和喜悦感,大大提高了他们对劳动的热情。
除了家务劳动,家长还可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参加一些公益劳动。比如3月12日植树节,笔者会先在班级让学生观看习近平总书记种树的视频,知道植树造林的原因及植树的方法,再组织学生到郊外种植。学生争先恐后、各司其职,忙得热火朝天。这样的活动培养了他们从小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了爱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很多劳动技能。
除了植树,学生还可以走进社区,参与“我是义务宣讲员”活动;可以到悦书房帮图书管理员归类整理图书或去超市帮理货员有序摆放商品;可以在小区内清理楼道垃圾和墙面上的小广告;也可以采访当地获得五一劳动奖章的驾驶员并一起清洁车厢内的卫生,感受劳动工作者的辛苦及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学生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既为社会尽力,造福社会,更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四、制定计划,让家庭劳动成为习惯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光靠一次两次的劳动是完全不够的。家长要根据家庭实际情况或学生的喜好制定一份家务劳动计划,尊重学生对于劳动内容的选择。例如:每天早上起床整理自己的床铺和房间;每顿饭后收拾碗筷、擦桌子;自己的袜子、内衣学着清洗。随着年龄增长,还可以要求学生整理房间要做到床铺整理美观,床上的被褥、枕头摆成一条线;洗漱间的刷牙杯摆放有条理;假期和家长去超市挑选食材,与家人合作完成几道菜肴,增进亲子之情。让家庭劳动计划变为常态,让常态变为习惯,让学生在生活中稳步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劳动创新精神。
劳动教育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干出来的”,而是带着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动起来的”。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要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让我们家校共育,真正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新时代的好少年。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