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元德 张嘉雯
摘 要:《秘书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出台在中国秘书学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全国秘书学本科专业教学和学科建设提供了统一的基本遵循,对促进秘书学专业的健康发展、规范建设,提升学科的自信力必将产生重要影响。“秘书学国标”除“概述”和“适用专业范围”之外的六个部分可概括为“目标”和实施目标的“条件与手段”两大模块,二者之间的密切配合显示出其严格的逻辑。“秘书学国标”对专业内涵概括基本合理,培养目标设定准确全面,与汉语言文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相比特色鲜明,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之间匹配度较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也留有自由调适的空间。“秘书学国标”在制订依据、内涵的认识、实践性、师资的专业化程度、质量保障等方面还有一些不足。建议各高校充分尊重、遵守“国标”的规定,又要根据本地、本校特点做出灵活变通。
关键词:《秘书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内容结构;专业评价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 for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Secretarial Stud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secretarial education in China, providing a unified basic guideline for the teaching of undergraduate secretarial studies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nationwide, which will certainly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and standardization of secretarial studies and enhancing the self-confidence of the discipline. In addition to the 'Overview' and 'Applicable professional scope', the six parts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Secretarial Studies' can be summarized as 'Objectives' and 'Conditions and Means' for their implementation. The clos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m demonstrates their strict logic.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secretarial studies' is basically reasonable in its connotation of the profession, setting accurate and comprehensive training objectives,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compared to other related majors such as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d Management.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re well matched with the training specifications,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staff and teaching conditions. It is highly operational, while leaving room for free adjustm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Secretarial Studies' in terms of its basis, understanding of its content, practicality, professionalism of teachers, quality assurance, etc. It is suggested that universities fully respect and comply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s, and make flexible adaptations according to local and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The national standard for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secretarial studies; Content structure;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2018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這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首个国家标准,涵盖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涉及全国高校56000多个专业点。
根据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秘书学”作为特设专业归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但“中国语言文学类”国标的使用专业范围只有汉语言文学(050101)、汉语言(050102)、汉语国际教育(05010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050104)、古典文献学(050105)5个专业,并不包括秘书学专业。[1]在其他专业如火如荼地宣传、推广和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之时,无“国标”可用的秘书学界同仁意识到制定、推行本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急迫性。
2018年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在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各高校秘书学专业负责人和一线教师意见基础上,以“中国语言文学类”国标为范本,拟制了《秘书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簡称《国标》)初稿,后经多次会议研讨,反复修改,形成终稿上报教育部审定。[2]2021年11月25日,《国标》经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国标》的出台为全国秘书学本科专业教学和学科建设提供了统一的基本遵循,对促进秘书学专业的健康发展、规范建设,提升学科的自信力等方面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为促进《国标》尽快顺利“落地开花”,本文拟对其内容构成、各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全面解读,并从专业定性、目标设定、专业特色、合理性、可行性五个方面进行多维评价。
1 《国标》内容解读
《国标》由“概述”“适用专业范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8个部分组成。除第一部分“概述”和第二部分“适用专业范围”外,另外6部分采用了“目标—条件和手段”的基本框架。
下面根据表1所示整体框架,对“秘书学国标”结构、内容进行解读。
1.1“概述”解读。《国标》的概述部分明确了秘书学本科专业的内涵——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新兴学科;指明了秘书学的学科基础是汉语言文学、管理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从人才培养方向、地位、功能三个方面阐述了秘书学本科专业作为现行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秘书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简要介绍了这个新兴学科目前在高校中的开设情况。
1.2 “目标”解读。“目标”包含了《国标》的第三部分“培养目标”和第四部分“培养规格”,两部分是概括说明和详细展开的关系,“培养目标”从政治思想、心理品质、知识和能力几个方面概括地说明了秘书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规格”除“学制与学位”外的三个项目——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则分别细化了目标条款的内容。
概括“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内容,知识要求有四个:一是基础知识,包括秘书学专业知识和语言文学、管理学基本知识;二是相关学科知识: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逻辑学等;三是工具性知识: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数据库应用、文献检索等;四是对本学科的历史和前沿信息有一定的了解。能力要求包含四个:一是秘书工作基本能力,包括应用写作、沟通协调、参谋咨询、文档管理、会务管理、办公室管理、接待服务等;二是在书面和口头表达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三是运用计算机、数据库、文献检索等工具和手段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四是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素质要求包括政治素质(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人文和审美素质、科学素养、心理与身体素质、职业道德和持续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素质。
1.3 “条件、手段”解读。没有充分条件和合适手段的支撑,再好的目标也只能是虚无的设想,无由实现;没有目标的引导,所有的条件和手段都是无目的、无意义的;二者之间的密切配合,体现了《国标》在逻辑上的严密性。《国标》第五部分“课程体系”、第八部分“质量保障”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第六部分“师资队伍”、第七部分“教学条件”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条件。
1.3.1 “手段”解读。“手段”包括“课程体系”和“质量保障”两大部分。
课程体系分为“总体框架”和“课程设置”两部分。“总体框架”指出秘书学专业的三类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以及四个方面的知识范围——中国语言文学类、文书写作类、办公室管理类、档案管理类。“课程设置”对三类课程所包含的具体科目做了详细介绍,是“总体框架”的细化。
“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是秘书学专业课程的主体,也是秘书学专业特色最鲜明的部分,因此《国标》对这两部分课程的介绍着墨最多。“专业教育课程”细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个模块,《国标》指明这些课程可以根据办学层次、学科条件、社会需求进行调整,给出“活动”的余地,体现了“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3]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准则。
秘书学是应用性文科,“综合实践”课程占有突出的地位,《国标》将“综合实践”课程分为“专业实训”和“专业实习”两类,并分别做出了具体要求。“专业实训”主要包括对实训基地的利用、实训课程和实训活动的开展与管理。“专业实习”提出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需要,利用实习基地开展有组织的专业实习,并对实习时间、实习报告等作出了相应规定。在“综合实践”课程之后,《国标》将“毕业写作”单列一类,但这样课程总体上就变成了四类,即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毕业写作,与“总体框架”中所陈述的“三类”课程前后矛盾。其实,应该将“毕业写作”也归入“综合实践”当中,这样就与“综合实践环节包括实训实践、学术活动、素质拓展活动以及其他自选活动等”的表述相一致了。
从课程的承担者的角度分解,通识教育课程由学校层面负责,专业教育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程由学院和专业合作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主要由专业教师承担。
“质量保障”规定了“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办法”“质量保障规范”三项内容,这三项内容是对专业教师和院校两个层面提出的概括性要求。专业教师要注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考核手段,院校要规范专业管理、增强过程监控、建立学生和社会反馈机制,双管齐下,以保障秘书人才的培养质量。
1.3.2 “条件”解读。条件包括“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两大部分。
“师资队伍”分为“师资队伍结构”“教师水平要求”“教师发展规划”三个项目,对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教师水平、教师教学发展条件等提出要求。为体现秘书学专业的实践性特色,《国标》规定“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应具有秘书岗位实践经验”“应具有挂职锻炼的经历,落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教学条件”从“教学设施”“信息资源”“实践教学”“教学经费”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2 对《国标》的评价
2.1 定性评价。“概述”部分对秘书学专业内涵的概括基本合理,2012年教育部頒布本科专业目录,尊重秘书学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办以来一直依附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历史,将其设置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类中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此次《国标》出台,再一次明确秘书学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结束了学界长期以来有关秘书学归属于文学还是管理学的争论。概述提出秘书学“作为现行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秘书人才的重任,以及促进秘书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国际化建设的重要功能”,对秘书学的学科地位、功能的评价体现了社会发展对秘书人才的需求,符合社会实际情况。
但有几点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将秘书学专业表述为“秘书学本科专业是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新兴学科”,除明确专业类归属外,强调了“人文底蕴深厚”和“新兴”两个特点,忽略了本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特色,似乎不当,可以表述为“秘书学本科专业是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新兴应用型学科”。
二是对秘书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表述为“融合了汉语言文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同时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关系密切”。将哲学、历史学、社会学都说成人文学科是不正确、不严谨的,社会学就是典型的社会学科。将秘书学基本定位为汉语言文学和管理学的结合,体现出了“以文辅政”的核心理念。但秘书工作实践告诉我们,秘书不仅要做好文书、档案工作,做到“以文辅政”,同时还要做好参谋咨询、辅助管理、信息工作、调查研究、接待、值班等等很多“文”之外的工作,也就是还需要“以智辅政”“以技辅政”。
三是缺少制订本标准的依据,为了增强《国标》的权威性,参照其他专业类国标的做法,秘书学专业国标应在“概述”部分增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制订依据。
2.2 目标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一列重要指示,提出高等教育要做好“四为服务”,即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国标》的“目标”部分提出秘书学专业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取得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这要求秘书学本科专业教学要培养服务于国家发展进程的秘书人才,是秘书学专业根本价值的体现。
当前,科技飞速进步,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将秘书从繁琐的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对秘书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具备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数据库应用、文献检索等工具性知识”“具有运用现代化设备和信息化方法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这体现了秘书工作由主要事务辅助向智能辅助转移的发展趋势,对于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秘书工作的变革和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为了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开阔秘书的国际视野,培养涉外秘书等国际化行政人才,《国标》还要求学生掌握一门外语、对秘书学学科历史和前沿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具有持续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能力。回应了社会实践的新动态、新需要,符合大开放的社会发展趋势。
2.3 特色评价。首先,跟汉语言文学专业相比,《国标》体现出了秘书学专业的应用性特色。在培养目标上,汉语言文学专业侧重于对文学感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而秘书学则对文档、会务、办公室管理及接待服务等秘书工作的基本技能提出了更多要求。所以秘书学将汉语言文学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课程作为本专业基础课程之外,大量设置了中国秘书史、秘书学概论等理论性的专业课程,和秘书应用写作(含秘书写作实训)、秘书实务、秘书礼仪等实操性较强的专业课程。
在“综合实践”部分,汉语言文学只提出了“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习实践活动”[4]这一笼统的要求。而秘书学则对此阐述得更加具体、明确,实训课程、实训活动需要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必须提交总结报告。对实习时间的安排、实习过程的记录、实习报告的提交也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国标》在这一部分的详细论述,启示了秘书学作为应用型学科该如何把握和增强自己的学科优势。
其次,跟管理学相比。秘书学与管理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又与“公共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行政管理学”的关系最为密切。秘书事务和行政事务的庞杂性,导致了两个专业都具有综合性较强的特点,培养的都是适应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部门需要的专门型人才。“国家职业大典”也明确了秘书岗位的类别归属为3-01-02-01,与行政业务人员(3-01-01-01)、行政执法人员(3-01-01-02)、公关员(3-01-02-02)、收发员(3-01-02-03)、其他行政事务人员(3-01-02-99)等行政管理学相关的职业都属于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中的第一个中类。
故而将秘书学与行政管理学进行对比,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挖掘秘书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之处:一是强调基本技能;二是将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作为秘书学专业的优势,包括开设“基础写作”“秘书应用写作(含秘书写作实训)”“申论写作”等,毕业写作的内容要能够体现本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等,将文书写作训练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
2.4 合理性评价。合理性评价是对《国标》不同部分之间匹配度的评价,匹配度是指各部分之间互相配合、支撑的程度,主要指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达成目标、规格的手段、条件是否匹配,同时也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之间的匹配。共有以下四个方面:
2.4.1 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之间的匹配度。“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展开说明,应该与“培养目标”的相关要求相匹配。需要注意的是,“培养目标”中提到“系统掌握秘书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汉语言文学、管理学、档案学、文书学基本知识,熟悉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但在“培养规格”的“知识要求”这一项中,表述为“牢固掌握秘书学专业知识和汉语言文学、管理学基本知识,熟悉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缺少了文书学和档案学两个关键学科。为了《国标》的严密和完整,前后的表达应一致。
2.4.2 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匹配度。《国标》培养目标、规格与课程之间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通过表2可以看出,专业基础课门数占比30%,略强于专业核心课程占比(26.7%),二者合计占比56.7%;专业选修课程数量最多,占比高达33.3%,若从学分、课时角度统计,比值将会降低。除专业核心课程占比略低这点不足外,这三类课程的比例还是合理的。只是综合实践性课程数量太少,仅有3门,占比只有10%,这显然跟秘书学专业的实践性不匹配;即使把专业核心课中的“速记与速录”算进来,数值也不乐观。
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课程设置的匹配度角度分析,“以文辅政”是秘书工作的核心内容,通过表2可以看得很清楚,《国标》对秘书“以文辅政”能力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得相当充分,但接待、办会、协调、参谋等其他“辅政”方面相关课程很少,难以将提升基本职能素养、掌握工作基本技能等目标落到实处。
2.4.3 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教学方式之间的匹配度。《国标》提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符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国标》指出教师应采用多样性、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开展教学,注重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结合等,与学生应“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取得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具有持续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基本素质”等终身学习的目标要求相匹配,体现了《国标》致力于推动秘书学本科专业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国标》只做了一些原则性规定,为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通提供了余地。
2.4.4 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之间的匹配度。师资队伍部分,《国标》规定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应具有秘书岗位实践经验,与培养目标相匹配。但忽视了教师学科专业背景,这一点对整个教师队伍的水平、稳定性都造成了威胁,专业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也难以保障。
教学条件部分,《国标》在教学设施、信息资源、教学经费三个项目上与其他专业(类)国标基本一致,這是国家对本科教育教学条件的基本要求。《国标》特别增加了“实践教学”项目,体现了秘书学重实践、重操作的特性,是值得肯定的。
2.5 可行性评价。可行性评价是对《国标》为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规定的保障条件能否得到满足,实现手段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根据全国秘书学本科专业的开办情况和实际运作看,《国标》所列举的“条件”和“手段”中,比较困难的有专业教师的专业程度普遍不高和培养质量的保障方面具体举措不够两个方面。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5.
[2]秘书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讨会在京召开[J].秘书之友,2019(12)
[3]吴岩.《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情况介绍[J].重庆与世界,2018 (04):48.
[4]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7.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来稿日期:202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