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思维视域下习作教学策略研究

2022-05-27 04:39徐芹岁娟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5期
关键词:小学习作形象思维教学策略

徐芹 岁娟

内容摘要:2017年中国语文新课标的下达,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了细致划分。在其中,将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部分。同时,在新课标中更进一步阐明“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所在。形象思维是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作为思维内容的主要构成形态,它是一种本能的思维。通过利用各种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实现思维的发散、整合、拓展等,对小学生进行习作思维训练,更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形象思维 小学习作 教学策略

新课标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形象思维作为思维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作为思维内容的主要构成形态,能够为人们感官所感受到的图形和图像等富于形象性的符号是形象思维所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我国心理学者研究发现“在四年级之前,儿童的思维一般以形象思维较为突出。四年级以后,以逻辑抽象成分较为明显,但是这种逻辑抽象成分在整个思维发展中,依旧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和不平衡性。”思维与语文实践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是思维与语言的关系。语言实践活动主要包括”阅读“与”表达“,其中,表达包括口头表达,也包含书面表达。习作课堂应充分发挥学生形象性思维的力量来进行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实践活动。

一.形象思维视域下习作教学的现实样态

小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然而大多数的小学习作课堂并没有完全按照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进行引导。目前,小学习作课堂大致有以下几种特点:

1、简易写作提纲指导,思维发散受限

习作指导课堂上,根据同学们的反馈情况来看,一部分的老师为了解决大多数同学的习作困难问题,选择了在习作课堂上运用简易写作提纲的形式来指导同学们的写作。比如写人物的作文,我們会看到这样的提纲:1.开头引入人物;2.人物外貌描写;3.人物特点展现(用事情来证明人物特点,注意细节的刻画);4.结尾点题,总结全文。小学生的习作大都以叙事作文为主,写人物更是要用事情来展现人物特点,运用提纲写作会出现学生对于细节的刻画不够精细的情况。

2、推荐阅读无落实,思维较难转化

阅读给写作带来的促进作用是长久持续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选择阅读的书籍,大都以图画类为主。他们在画面感与颜色感强烈的阅读过程中会产生自己的形象性思维发散。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老师很少及时把握学生的这种状态,进行类似话题的写作指导,不能激发出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的发散性思维。那么,学生一直在阅读,却因为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无法将阅读的语言转化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来。

二.形象思维视域下习作教学的策略研究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思维正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并且形象性思维占据性较强阶段的特点。习作教学时,可以以形象性思维为突破口,掌握形象性思维运用在习作教学中的方法,运用多种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将学生的思维形象化,进行引导性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发散思维,灵活模仿

让学生在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自己的独立思考下根据所给材料,进行思维的发散,最终在模仿中清晰习作的结构层次、灵活变化语言组织。下面,以小学单元习作为例进行分析:

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变形记》:

习作导引:《花之歌》从花的角度讲述了花的一生,这种奇思妙想让我们觉得有趣的同时,也让我们展开了想象。你最喜欢什么呢,如果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不同的生物,你愿意变成什么呢?

习作导引的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熟悉的借鉴渠道,而课文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如果能将课文的结构思路与语言组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在模仿中学会变通。《花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的一首充满趣味及哲理性的散文诗。诗人采用第一人称的角度,用花的视角描述了花的一生,间接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独特感悟。这首散文诗,从儿童的视角和阅读经验来看,类似于童话形式。第一层面,即花之歌的画面感与形象感较为容易在学生脑海中呈现画面较为容易模仿借鉴。但是文本是以散文诗的结构思路呈现出来,画面感相对来说较为零散,不够集中,对于小学来说不利于直接模仿思路。引导学生从中找出规律,梳理结构,这便符合小学生形象性思维的接受度了,便于模仿借鉴。如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梳理后,绘出一份思维导图:

居中:花之歌(第一人称)

四周依次排列:是什么、去了哪、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结构梳理完成,更重要的一步来了,我们要学习文章的结构思路,并不是要完全照搬,显而易见的是这篇文章对”四问“的介绍都是浅浅而谈,这显然不适合平时的习作练习。那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思维的灵活”变化“,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运用”片段式“写作,驾驭起来较为得心应手,如变成多种事物,分别说明” 是什么、去了哪、做了什么、想了什么“,甚至还可以加入对事物的外形刻画,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就发生了转化,即由模仿到独立思考的变化。如变多种采用片段式写作的思维导图绘画思路:

居中:变多种(片段式)

四周依次排列:是什么、(外形刻画)、去了哪里、做了什么、想了什么

通过以上梳理,学生的脑海中便有了直观的图形场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老师的习作方法引导,逐步从简单机械的模仿中掌握技巧,尝试点滴创新,进一步将一篇习作落实下去。当然,模仿不是最终的目的,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更为重要,我们接着往下分析:

选材提示:你可以变得很小,如一只蚂蚁,一棵草,一粒石子;也可以变得很大,如一头大象,一辆汽车,甚至是一个星球。

从选材提示的分析里,我们可以再次告诉学生,自己可以变成什么,变一种,还是变多种呢?给学生指引一个思考的方向,比如可以变成动物(蚂蚁、大象)、可以变成植物(草)、可以变成事物(石子、汽车),这样进行归类之后,打开学生的思维,学生就可以向更多的动物、植物、事物去想象,那能不能变成人呢?比如:孙悟空、诸葛亮、雷锋等,写作要求里并没有明确提示,但是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想法,也是可以尝试。接下来我们继续来梳理写作提示,尝试变一种事物的方法:

如果你变成一只蚂蚁,可以在笔杆上散步,可以在书桌上探险;可能会结交几位蚂蚁友,可能会跟着哪几只小昆虫去探索一个新的世界……

以上例子告诉我们,变成一种事物的思路,我们在之前的结构思维导图上进行变化,这里老师的引导可以不用变化太大,学生更容易去借鉴和学习,让学生自主去思考更多的结构形式,如变一种的话,应该进行怎样的构思,根据提示,完成思维导图绘制:

左起第一排居中:变一种

紧接其后居中:发生故事

再随其后从上往下依次排列:去了哪、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外形刻画)

以上变化形式较为简单,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引导,进行发散思维的形式,当然,除以上外,还会有更多引导学生思维发散的形式,运用思维导图去借助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发散转化,由易到难,逐步落实,学生接受起来较为轻松。

2、整合思维,合理想象

适合学生习作使用的表格,是最简易的便于在故事中捋顺人物关系,整合故事情节的简易表格。在完成一部小说之前,需要构造清楚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学生们日常的习作也可以如此,以六上第四单元“笔尖流出的故事“为例,我们尝试搭建一下故事表格:

习作导引:本单元学习的几个故事都是虚构的,读起来却像在生活中发生过一样,因为这些故事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影子。

根据习作导引,我们来回顾一下部编版六上第四单元的课文,分别是:《桥》、《穷人》、《在柏林》。我们分别以《桥》和《穷人》两篇必修文章为例,进行表格梳理,找出其中有助于教学学生在虚构的故事情节中如何促进合理想象相关的写作的内容,根据以下提示,可绘制表格,梳理思路:

文章:《桥》、《穷人》

自然环境:《桥》中山洪時的雨势刻画、桥的描写;《穷人》中海风呼啸场景刻画。主要人物以及特点:《桥》中的那位老支书是坚强勇敢、无所畏惧、大公无私的;《穷人》中渔夫的妻子桑娜是很善良的人,甘于奉献,就算自己吃苦,排除万难也要去帮助邻居。次要人物(以及特点):《桥》中的小伙子、人们、老太太;《穷人》中的渔夫、西蒙和两个孩子

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通过以上提示,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了解到故事里的人物特点,根据人物特点架构人物之间的关系,由此展开人物之间的故事。在课堂上,老师会进行梳理和讲解课文情节,表格中并未呈现,但是写一个故事的关键点已经全部在表格中呈现了出来,也是在引导学生,一个故事要拥有哪些因素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拥有哪些内容才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以此给同学们更多的思路和启发,开展自己故事的合理想象环节。那么,我们根据课文进行表格模仿,来指导日常习作进行合理想象。再看习作选材提示(这里仅举其中一个例子):

文章标题:

自然环境:开满丁香花的校园

主要人物及特点:淘气包张明

次要人物及特点:外号”小辣椒”的班长王寒冰;充满活力的年轻班主任李军

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通过写作选材提示以及课文中提炼出的表格,我们做出以上表格,用来梳理故事中的背景,以及人物安排。写作选材中并未说明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表格中也是假设这样一种安排,对于小学生来说,习作练习大都以叙事为主,而且,小学生的思考方式不宜复杂,最好是一篇文章的故事情节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次要人物服务情节发展,并且不宜过多,这样情节才能更加合理,更加充实精彩。

3、“拓展”思维,营造场景

图文组合,即语言与画面的组合。文字与画面的结合自然容易‘拓展“思维,营造出场景。在实际的小学习作课堂上,较为合理的方式是指导他们按照“图片”的自然顺序梳理他们之间起承转合的“关系”,然后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主题”,最后才是用句子对“每幅图”将其段落化,形成一篇文章。这里所指的“图片”包括了学生眼前看到的,也包括学生在脑海中浮现的。我们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习作练习:“有你真好“为例,先来看一下本单元的习作导引:

“有你,真好”是一句让人感到温暖的话。凝视着它,那人、那事、那场景……慢慢地就会浮现在眼前。

(1)看到“有你,真好”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个人呢?

(2)为什么觉得有他“真好”?

(3)是哪件事或者是哪几件事让你记忆深刻?

(4)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

根据以上提示,为了展示编书者写这段文字的良苦用心,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单元的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还有臧克家先生的一首诗《有的人》。我们以《少年闰土》为例,运用“图文简说”来营造曾经出现在脑海中的场景。《少年闰土》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新鲜事,也就是说作者回忆起了往昔的四幅场景。我们以第三幅场景为例,分析如何运用图文简说,营造“书面场景”。第三幅场景即:看瓜刺猹。画中有:月光、星星、猹、拿着钢叉的少年闰土,这是本能的形象思维的呈现,经过作者的书面加工,于是便有了:

“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过去……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这样的一种先由回忆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再提取画面中的关键词,形成图文简说之后,再进行书面加工形成场景,上升到逻辑思维的表达。由此,我们再来看一下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习作练习:“有你真好“。这篇习作的选材较广,”有你,真好“中的”你“可以是人、可以是物,那为什么有”你“真好?教师就要先引发学生的回忆,先让学生在一张空白的纸上简单画出记忆中的场景,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画中的关键事物是什么,并用关键词的形式写在旁边,接着,就可以进行画面描写方法的引导,指引学生通过图画和关键词的搭配,将当时的具体场景描绘出来,这样,学生在描绘具体场面时便有了方向和目标,并在场面描写的技巧中落实了为什么,有”你“真好。下面我们来制作一个以问题情境和情感类支架为主的习作纸提示:

话题:有你,真好

学校:______班级:_______                    姓名:____

对话题的疑问:_____           (“有你,真好”与“有你真好”有什么不同?)

对选材的解读:________                                           (绘画选材轴)

空间轴(来自哪里):书里、社会、学校、家里

时间轴(什么时候):古代、现代、1-6年级

备注:

下笔之前,先来画一画,我们之间发生过哪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吧。

图文组合把学生的回忆用图文的形式再次呈现出来,学生在绘画时,也是提取关键词语的过程,這样的文章也是释放真情实感的一种方式。

综上,由于“双减“政策下达,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语文实践活动中。调动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行习作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直观性教学法。习作教学应该从引导学生对具体事物和现象的直接感知起步,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构成清晰且明确的图像,从而达到理解并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应该利用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机会,运用不同形式的图形与文字结合的方式,调动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行习作教学,让学生的脑海中由习作关键词联想出一个个动作的画面,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把整个故事塑造的更加生动形象,以此丰富小学生的感性经验,引导出大量有真情实感且主题鲜明的文章。

参考文献

[1]周姣术,朱华.浅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意义[J].学理论,2017(08):172-173.

[2]刘美美.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21(11):26.

[3]彭辉鳌.小学习作教学“一体化”的意义与特点[J].语文教学通讯,2020(33):76-77.

[4]缪春梅.小学阶梯式习作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9):50-51.

[5]杜志兵.着手于语言形式分析,着眼于思维品质提升——语文教育中的思维品质历练与提升[J].语文建设,2021(18):8-12.

猜你喜欢
小学习作形象思维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形象思维的培养分析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因材施教,适时分项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