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
内容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議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中职语文教学需要挖掘梳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机地把语文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有效地结合起来,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本文将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以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如何挖掘中职语文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合理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希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能够科学有效地融合起来,实现教育价值。
关键词:中职 语文 思政元素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综合素质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机会、有效果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教学思维,提炼出语文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精神层面的指引,让学生品尝到高质量的“精神粮食”。教师需运用可以培养中职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全面提高中职生因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挑选高质量思政元素,为学生披荆斩棘
(一)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教育,立鸿鹄之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上强调青年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可见,加强中职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语文课程思政内容重要的一环。
1.追逐梦想,树立信心。中职生首先要有个人的远大理想,用它来指引人生前进的方向。“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强调“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作为中职生就应该朝着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不要给自己的青春留下遗憾。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只有树立信心,披荆斩棘,我们才能看尽“世之奇伟、瑰怪、非常直观”!在平时的语文教育中,教师可以潜移默化地加入此类理想信念教育,达到水到渠成的教育目的。
2.永葆初心,砥砺信仰。开展好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需要结合“回望过去”和“展望未来”,在学习《把栏杆拍遍》的时候,教师讲述宋朝词人辛弃疾追逐理想的故事,他是如何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坎坷经历,纵使江山巨变,物是人非,他矢志不渝,永葆初心。让学生在了解爱国词人的成长过程中,惊叹词人信仰的坚定,是那颗报国初心砥砺他的前行,又是信仰守护他报国的初心,最终“一将成名万骨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可挖掘“初心”元素,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3.筑梦复兴,坚定信念。“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中职生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如在学习《荷花淀》一文时,抗日战争时期的“荷花淀”与现在的“雄安新区”的鲜明对比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祖国日益强大起来,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高亢热情,坚定他们逐步实现伟大复兴的信仰。教师还可以融合抗美援朝以及改革开放、“新冠疫情”之战、中美贸易之战等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教育,不断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精神之钙,教育引导中职生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心用情为党和人民的复兴事业不懈奋斗。
(二)思想上的“光”——政治信仰教育,照前行之路
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是语文思政教育中又一核心任务。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准确把握中职学生的思想动态,在语文教学内容中挖掘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政治信仰的元素,让政治信仰成为学生前行道路上的耀眼光芒。
1.坚定科学真理是树立正确政治信仰之“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从根本上说是要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反对党八股》阐明了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坚持真理;《科学是美丽的》让学生沉浸在真理的美好中……教师要帮助中职生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做到以正确的理论去指导实践,他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摒除杂念,坦荡前行。
2.培养爱国情感是树立正确政治信仰之“叶”。《国殇》是诗人屈原为壮烈牺牲的爱国将士写的一首祭歌,是咏唱爱国精神的英雄赞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高度赞扬战士们的舍生取义精神,加强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和奉献意识。《想北平》读到“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学生们无不感受到故土沦丧,作为游子的作者对民族的拳拳担忧……爱国情感是凝聚民族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能够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新形势下,我们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深情厚爱,激发他们的报国斗志。
(三)行动上的“翼”——价值取向教育,展鲲鹏之翅
习近平总书记说:“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今天,中职生需要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用它来整合多维价值取向,化解社会转型中的价值冲突,为自己插上丰满的羽翼,展翅高飞。
1.树立国家的价值目标。《西安这座城》洋溢着浓浓古韵,作为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深沉的底蕴是我们富强的资本;《胡同文化》引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思考,树立民族自信心,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为己任。
2.坚持社会的价值取向。《祝福》里深受封建礼教摧残的祥林嫂揭露了“吃人”的本质,在社会主义中,我们可以追求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想:假如祥林嫂活在今天,她的命运如何?让学生在人物“穿越”设计下,感受新时代的进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中同样可以结合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愿望来进行思政教育。
3.遵守公民的价值准则。《好雪片片》里的流浪汉对陌生人的关爱,保持了善良人的本质,这正是新时代公民的价值准则。王蒙笔下的“善良”,踏实敬业的“工匠精神”等都是教师可挖掘的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价值取向教育,让学生肩负起时代所赋于历史使命。
(四)良心上的“秤”——社会责任教育,登泰山之巅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在使命感的驱使下,凭借其创造力、想象力,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的主力,成为时代责任的担当者。”中职生理应把社会责任当做衡量人生的一杆秤,激励自己勇攀山峰,登上人生之巅。
1.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社会责任感,《过秦论》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仁爱”,《寡人之于国也》的“以民为本”,《兰亭集序》饱含“老之将至、人生无常”等思想和理念,都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精髓,从古至今,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深厚的文化基石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强烈的国家、社会、民族责任感。可见,社会责任教育需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能够引起中职生强烈的共鸣。
2.鲜明的伦理道德。“百善孝为先”,“孝悌”是中国传统社会责任思想的根本,这种“小家”的伦理道德延伸成为一种适用“大家”的博爱与责任。《陈情表》李密对祖母之“孝”,老舍的《我的母親》、史铁生的《合欢树》都对母亲有着深切的怀念,这些无一不是这种伦理精神的彰显。最初源于血缘关系而建立起来的责任,在推己及人的过程中,成长为一种对天下民众的伟大责任与爱。“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在一定意义上说明对家庭的责任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从中我们可以挖掘相应的思政元素。
3.前瞻的创新精神。社会责任需要立足于现实,整个世界在科技革新,这样的大背景下,中职生需要创新精神,勇于创新创造。《过万重山漫想》讴歌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和历史上无数“第一人”的首创精神,教师可结合神州十三号的成功发射,第一位女性宇航员出舱,成为历史上“第一人”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国家兴旺之泉,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职生理应不因循守旧、满足现状,成为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
4.敏锐的世界眼光。习近平认为青年社会责任包括对整个世界的责任。《世界是平的,世界是通的》展示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丰富与繁荣做出的贡献,赞颂了新时代崛起的中国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与担当,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理念。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当代中国三大历史任务之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生承担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传承人类文明的责任。
二.巧用高质量思政元素,为学生保驾护航
(一)“灌输”与“渗透”相结合
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有机地“灌输”思政,应注重启发。启发学生主动认知、认同、内化思政元素,而非被动的注入、移植、楔入,更不能是填鸭式的机械性教育。如《将进酒》一文谈到李白怀才不遇被“赐金放还”,“且放白鹿青崖间”,壮志难酬,教师可贴近学生中考失利的实际,帮助他们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个人信念。后期可引导学生查阅李白相关生平经历,了解诗人坎坷人生,感同身受,主动辐射学习李白其他诗词,制作“李白小档案”,用李白的人生故事不断激励自己奋发前行。教师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生活,有机地渗透思政元素。“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其实就是坚持春风化雨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被动、他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并主动将之付诸实践。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语文思政教育元素,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的,而是应该有机地结合社会生活,比如时事热点、新闻动态、环球变化等,从语文本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中去寻找。纵观社会,工厂员工流动性越来越大,珠三角地区的工厂经常招工不满,关键就是现在年轻人不能吃苦耐劳,好逸恶劳,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这不正是《士兵突击》想要告诉中职生的吗?当学生掌握好技能后,就要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干一行爱一行”,不是“朝三暮四”。教师不应从理论逻辑出发来解释实践,而应该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思政元素融入语文教学内容中,因时代变化而改进教学内容,因形势变化而更新教学内容。
(三)“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现实的前身,“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如《拿来主义》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论既在当时有实践意义,放到现在依然具有时代意义。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中职生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过度盲目自大,也不能谨小慎微,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对外来事物要有正确的判断,可组织学生对韩国引入的系列真人秀节目进行辩论,“真人秀”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让学生对“外来物”有正确清醒的认识;再如《废墟的召唤》体现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结合当代中职生勿忘国耻,以掌握国际前沿技术,复兴中华为使命的责任教育,使思政教育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
(四)“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中职语文教学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显性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组织实施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直接对学生进行公开的道德教育;隐性教育指的是引导学生在教育性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经验的活动方式。比如《老人与海》一文,显性思政教育在于教师传授的个人信念教育,坚定不移地向目标努力,即使最后一无所获。隐性教育就是让学生在“老人与鱼”的斗争中感受“人的力量”,人不一定能胜天,但可以超越自己,以达到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通过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语文教学内容之中,通过“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五)“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融合。思政元素既需要挖掘其统一性,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教学中,作者是在那个特殊的战争年代赋予了对故乡不一样的情愫,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故乡,对故乡的感觉有一定共通性,但是时过境迁,学生与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学生与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又具有差异性,对于一部分学生,教师很难唤醒他们的共鸣,就不必刻意去挖掘。所以语文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必须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应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中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得到了政府及教研工作者们的广泛重视和探讨。中职语文课程可以凭借其天然蕴含思想教育的优势,提升语文课堂实效性,培养学生健全品格,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目的。但是,课程思政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生善于发现,找到切合点,自然而然地进行教育。在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要具备相当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挖掘新鲜的思政教育元素,与时俱进,贴合学生日常生活,“溶盐于汤”,否则思政教学将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感,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张洁,张爱军.文道并重讲语文 润物无声育匠心——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实践[J].河北能源技术学院学报,2019(6):160-161.
[2]唐红.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探析[J].才智,2019(27):194.
[3]张美玲,贾彩凤,杜震宇:见微知著 溶盐于汤——浅谈高校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8(12).
[4]姜丽.课程思政视角下中职语文教学实践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1:16-17.
[5]侯依娟.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课程的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2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