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研究

2022-05-27 16:57张永升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培养

张永升

【关键词】历史解释能力  培养  初中历史深度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5-0109-03

初中生的历史认知一直以来备受教育部门以及社会的关注,这是因为历史是当代社会的借鉴介质,通过对历史的不断钻研可以避免一些社会发展障碍的出现,将困难尽早地扼杀在摇篮里。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初中生,当代青少年面临的娱乐事物十分丰富并且诱惑力很大,在教学上对他们进行价值观的培养非常必要。针对历史教学,注重学生对历史的解释能力,通过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能加强学生对正向价值观的认同感。

一、历史解释能力培养所面临的阻碍

1.历史教师的教学素养有待提升

对于历史解释,是一个师生都必须直面的问题。历史解释能力是基于历史文化以及思维能力相互关联的基础上进行的,大部分教师仍然逗留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刻板教学理论上。事实证明,这已经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过度将时间放在课本表层,将背诵当作一项应变能力是孕育惰性思维的温床,当历史课习惯于这种环境,提及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只能是学生的作业,而能否完成已经不重要;另一方面,教师拒绝学习新的教学技能,对于历史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灾难。初中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在初中是塑形阶段,认真对待历史解释能力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反之,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受到打压,对社会发展而言是极其危险的。

2.学生对历史解释能力认知的片面化

对于历史文化而言,书本的涵养素质十分重要,它不仅表露在学生个人行为状态上还潜藏着学生思想层面的内涵。对于历史书而言,钻研尤为重要,但是大部分初中学生的学习素养已然在小学阶段按下暂停键。首先,学习历史课的主要步骤:预习、上课做笔记、复习反馈,一系列行为概括历史的林林总总,没有整个事件的拓展,这样的安排对于初中生认识一个历史人物或者一件历史事件来说是片面浅薄的。就像给刑法判错了刑责,等到闸刀拉下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其次,学生潜意识对于教师的权威形象的深刻,在教师所说的观点之下,很少有学生进行驳论,普遍是赞同以及默认。

书目的范围仅仅停留在一方面是远远达不到全面认识的,俗语所说博览群书是当代初中生解释能力恰到好处的做法。但是初中生的娱乐方式太过泛化,阅读的吸引力大大降低。试图挣脱网络的布局也慢慢被脆弱的意志力碾碎。

3.课程教学资源选材避重就轻

教材是学习历史的基本依据,但现实中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对教材的研究还不透彻,对教材的知识挖掘还不够,且因为中考在初中阶段的影响,历史在中考中的分值比较少,很多教师对历史的教学也不重视,对教学比较应付,备课也不充分,在实际的运用中,很多时候,课件也是从网上下载直接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很多时候教师教学资源的选择,教材中隐形知识和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运用。教师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置于教材内容的研读上,而不是选择那些不符合学生实际、学生学情的课程教学资源。

4.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离

为了提高中学生历史解释能力,教师应该重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但是很多历史教师却做不到,导致学生历史解释能力止步不前。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联系台湾问题,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的历史解释能力,可以从古代史开始为学生分析台湾虽然历经很多朝代,虽然名字也不一样,但是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台湾的家就是中国,台湾的同胞是我们不可分割、是流着中国鲜血的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这是纵向分析的方法。那么横向分析的方法,就是联系现实的台湾问题,让学生运用历史分析的观点和视角去正确看待台湾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学习到两种不同的历史分析方法,在今后分析同类问题时,就会容易很多,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分析能力自然而然会得到提升。

二、基于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策略

1.教师要巩固自己的历史知识基础

教师的角色十分重要,上承教学任务,下接学生历史素质培养。教师拓展眼界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要将眼光放在国内的历史背景中,还要注重国外历史的走势;不仅要关注历史书的理论,还要扩大课外历史读物的了解面。例如在进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节课教学时,教师首先通过课本了解基本情况,对八国侵华的背景进行分析,其次是八国侵华的途径,最后是八国侵华的结果:为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等。教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网络进行全面了解,查找一些影视资料或者相关的学术资料,为学生的疑问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话题可以拓展得更深更远,更能帮助学生扩散性思维的展开。以中考复习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专题教学为例,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在充分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在课后自己为自己蓄电,观看了《中国复兴之路》的记录片。开始了如下的教学:

師: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大家都知道,中国近代走过的艰难历程,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血泪史,为什么呢?(教师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学生营造中国近代历史很曲折的教学环境)

生:因为中国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就一直被西方列强欺凌。后来又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这些都让那个曾经很强大的中国伤痕累累。

师:看来同学们把中国近代史学得很扎实很透彻,表现很好哦!那么面对中国的伤痕累累,很多中国的文人志士是不是就甘心中国被西方国家欺凌?

生:不是!

师:那他们是如何做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之路。

生:我知道,老师,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其实就已经开始了,那是比较艰难的近代化探索的起步阶段,那就是洋务运动,在经济上、工业上学习了外国的经济制度,并且在军事上也运用了许多外国的先进技术,但是最终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全面破产,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只想着从经济、军事等方面改变中国的现状,那是不可能的,政治制度的腐朽,已经无法依靠这些技术的改变而改变了。

师:王小莉同学对第一次的探索还是阐释得很到位的,对洋务运动采取的措施和失败的根本原因也理解得很透彻,我们的历史解释就需要从史实、措施、结果和原因等方面来解释,同学们可以依据这几个方面来解释后面的探索。

生:老师,以维新变法运动为例子吧,这也是维新改革派在中国近代中的一项很重要的探索,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却还是面临很多障碍,改革派和守旧派在政治立场上的斗争不断,且因为光绪帝没有掌握真正的权力,皇权旁落,导致改革只持续了约100天的时间,主要措施就是想要改变中国的封建帝制,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实际上,因为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太深,所以,仅凭几个主张改革的人物想要达到动摇封建制度的目的,根本没办法改变。

师:我们的同学学习了历史解释的方法之后,能抓住解释方法中的要素,积极地探索,总结知识点,从知识点各个方面入手,解释很深刻,分析也很到位,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师进行知识点的补充讲解)

设计反思:本课教师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出发,在自己总结知识点之后,自己为自己充足了电以后,再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相应的解析,并且在学生学习结束之后,能够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知识点的补充,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仅包括知识点的讲解,还包括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这是教师素养提高的表现。因此,教师素养的提高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息息相关,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时刻为自己充电。

2.提高学生对历史解释方法的认知

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培养,而不是将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寄托在知识的简单重复背诵上,因此,教师应该将历史解释素养作为课堂内容的重要部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以九年级历史期末试卷讲解为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文明历史悠久,它的发展跌宕起伏,影响深远。

材料一:1250—1914年,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19世纪末,欧洲势力控制了大部分亚洲和几乎整个非洲地区……三个历史进程——革命、工业化及帝国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欧洲人……何以逐渐地控制世界。

材料一中三个历史进程中的“革命”和“工业化”指的是什么?

这是一道材料分析题,考查的就是学生解释历史材料的能力。作为历史教师,不应该只停留在题目的解答上,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将历史解释的能力运用至具体的题目解答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师:同学们先仔细阅读材料,首先要知道我们的历史题目考查基本上都是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要解答这一类的题目,首先要对材料进行解释说明,解释说明的依据:第一,要知道材料题的构成;第二,要知道材料的构成部分的作用;第三,要知道材料题的答题方法。

以上述材料为例,我们先来说一说材料题的构成:“欧洲文明历史悠久,它的发展跌宕起伏,影响深远”这一部分是材料分析题的引言部分,主要是起到了一个总领全文的作用,大致告诉我们材料的主题,主要以欧洲文明的发展历程为主,还起到了准确定位考点的作用,这时候你们就可以将后面几则材料的考点定位到欧洲,知道考点是外国历史部分。

材料一以及后面的内容是材料的序号和正文,正文是后面出题的依据,题目会明確指出“根据材料一或者材料二”来回答具体的问题。

这里的材料后面还缺了一个非必要的部分,那就是材料的出处,一般用书名号表示,这个主要告诉我们材料来源于什么地方。

紧接着就是设问了,设问的主要作用是告诉我们问题答案的来源。此处的设问比较简单,依据材料和自己学习过的世界史,就可以很轻松地知道答案。当然除了题目中这样的设问之外,还有其他问法,比如,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的知识回答,或者根据材料一回答,就是两种不同的设问,也告知了我们答案的不同来源。第一个设问,很明显答案来源于我们的课本和材料内容,你们可在解释和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定位到相应的考点,在自己背诵的知识库里,找到相应的答案。如果是第二个设问的话,那么答案就来源于材料,你只需要认真仔细阅读材料,就可以在材料当中找到相应的答案。

通过试卷上其他题目进行验证,学生验证过以后,都茅塞顿开。

这样,教师就将历史材料题目的解答解释得清清楚楚,学生只需要根据教师讲解的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方法运用到实际的试卷中去,那么今后的历史学习都会得心应手。

3.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历史想象力

初中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对历史故事的想象力很丰富。在进行深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是进行历史解释的重要因素。首先,学生可以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形象进行想象,塑造大致容貌身材;其次,学生通过历史读物的解读,构造历史人物的生活环境;最后,根据对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分析,完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作品。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大亨小利》书中的描述,构造一幅图景,书中对人物整体状态的描述也要详细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物,注重书中提供的经济信息、政治条件、文化发展;建构关于二战的一个知识链,为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填充,学生还可以观看《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电影,作为细节补充,整个二战的影响呈现出来,针对二战的一些话题在学生的思想中不断迸发,理解二战这节知识会相对轻松不少。在进行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把它当作一个艺术赏析的过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局限于某个角度,提升自己的历史文化素养指日可待。

总而言之,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出要求,这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要推动社会进步,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十分重要。这项能力帮助学生客观解读历史,更好地塑造个人的价值观,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韩洁琼.论“和谐互助”教学模式下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途径[J].试题与研究,2020(27):35.

[2]黄侃.例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解释”的模型构建[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8):65-68.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培养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