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洪雷 李海东
纱线材料成形重点实验室成为高技术纺织品领域的创新高地
力争到2025 年,嘉兴现代纺织产业产值规模达到3000 亿元。自成立以来,纱线材料成形重点实验室持续迸发出的科创力量,无疑为决策者制定目标增添了底气。
十年前,省级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纱线材料成形与复合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纱线材料成形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实现了嘉兴学院省级研发平台零的突破。自此,一批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相继“破壳”而出:能够纺制出66 种色彩的梦幻段彩纱的世界首台三原色混色纺纱机,省重大科技专项——一步法双收缩涤纶多异复合丝工艺与装备,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多功能差别化聚酯纤维绿色制造与应用技术集成创新”项目……
如今,相关技术成果已应用于桐昆集团、新凤鸣集团、新澳集团、普利特集团、万凯集团等骨干企业,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实验室已成长为嘉兴学院服务区域经济、激活化学纤维产业创新动能、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任督二脉”的重要科创平台。
纺织产业是重要民生产业,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依托产业。在嘉兴,已形成毛衫、化纤长丝、产业用纺织品、服装、皮革制品、家用纺织品六大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 年,现代纺织产业产值规模达到3000 亿元。
省纱线材料成形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现场
自成立以来,纱线材料成形重点实验室持续迸发出的科创力量以及高质量的产学研融合度,无疑为决策者制定目标增添了底气,也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加大了砝码。
于2013 年6 月立项建设的纱线材料成形重点实验室,以服务长三角地区纺织支柱产业为己任,立足于解决纱线材料加工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及产业化应用基础问题,开展高分子材料增韧改性、合成与制备,功能性纱线及其纺织产品应用开发以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以材料设计为始端、制备改性为主要手段、产业化放大为主体方向的研究特色。
“倡导纺织科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跨界融合,基于高分子材料改性、化工、生物以及纺织先进制造技术,强调从分子结构、超分子聚集态结构和纤维结构三个层面调控纱线材料的结构、外观与性能,注重新型纱线材料的制备工艺—组织结构—产品性能关系研究,为新一代纺织品的创新提供有效手段。”在被问及实验室的专长时,主任周宏伟教授如是说。
据了解,纱线材料成形重点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近50 名,其中,正教授13 人,副教授21 人,成员中98%拥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中包括韩国工程院院士1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山东省泰山学者各1 人。拥有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1 个、嘉兴市重点科技创新团队4 个。具备较齐备的纤维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纱线性能测试与结构分析、纺织产品性能评价的仪器设备和装置系统。
近三年来,实验室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0 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 项、省部级课题30 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38 件;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 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0 部;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 项,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 项、二等奖2 项、三等奖1 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 项。
如何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发挥学院学科平台优势,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适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始终是嘉兴学院决策者们考虑最多的问题。
据悉,由浙江省科技厅牵头组织建设的省重点实验室是集聚和培养优秀科研人才、搭建先进科研装备平台、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前沿阵地。
省级重点实验室承载的重要功能与学校“心中所想”高度契合,因此,嘉兴学院在对实验室建设运行给予最大支持、最优服务、最强保障的基础上,对纱线材料成形重点实验室寄予发挥人才孵化器作用的厚望。成立至今,纱线材料成形重点实验室无疑很好地担负起了它的使命,已成为浙江省纱线材料及高技术纺织品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开放合作的创新高地。在众多嘉兴纺织企业都活跃着纱线材料成形重点实验室专家的身影。
基于嘉兴地区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纺织传统支柱产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学校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轻化工程等4 个专业组成新材料专业群,并依托纱线材料成形重点实验室,建立与新凤鸣集团、海宁家纺协会、德国汤普勒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机构的深度合作关系,开设高分子材料优纤班、纺织工程卓越工程师实验班、汤普勒皮革实验班等,通过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以产业链打造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培训、课程教学、实践体系、创新创业、管理机制等方面开展创新与实践,形成了校企深度融合、产教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2021 年6 月,2020 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获奖项目中,来自线性材料成形重点实验室的颜志勇教授与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申报的“多功能差别化聚酯纤维绿色制造与应用技术集成创新”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嘉兴学院首次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该项目从“聚合—纺丝—加弹”全流程着手,开发全流程绿色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集成聚酯纤维节能装备和废水废气综合回用技术,实现聚酯纤维制造物耗能耗控降构建聚酯纤维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技术评价体系,为行业绿色制造树立标杆模范。
据了解,作为行业内唯一的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该项目采用了首开行业先河的“一头三尾”全差别化聚酯装置技术,该装置既能发挥大产能规模优势,又可通过在线添加装置的技术研发应用,实现多品种小批量柔性化生产。
目前,该项目成果已在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恒邦三期生产车间得以率先应用。而项目的实施,也让企业实现了差别化功能性聚酯长丝的高效、节能和绿色生产,使产品能耗水平优于行业清洁生产Ⅰ级标准,项目总体技术和产品物性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真正实现了“点绿成金”。
据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已建成20 万吨/年绿色功能聚酯装置示范线、6000 吨/年绿色聚酯纤维专用母粒示范线、1 万吨/年的高速高质在线TCS 全程监测及智能化“加弹—检验—包装”绿色试验线。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开发的产品相比,成本要低,附加值更高。从2018 年投产到现在,新增收益达50 多亿元,利税超过3 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