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粉 蔡盈盈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450)
2016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因而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充分收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有关思想政治理念、教育案例的内容资源,并引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理念,引导与指导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实践操作,促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学生思政素养的全面发展[1-2]。
“课程思政”理念源于200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是将思想政治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实践案例内容,引入到其他学科课程中的教育方式。因而课程思政本质上仍旧为思想政治教育,但在思想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等的传达方面,存在着课堂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完善[3]。
其一,在“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观念的引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与其他学科形成融合,将“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引入到诸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课堂的教育内容,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案例作出补充与完善,可一定程度发挥学科课程教学的“育人”作用[4]。
其二,课程思政相比于单纯的思想政治专业课教育而言,有着更加灵活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课程思政可借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提供的多媒体软件、PPT 课件、网络在线平台等手段,对每节课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网络化呈现,并引领学生参与到计算机思政理论、实践案例的学习之中,加强师生双方的线上线下互动交流、问题讨论,可深化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价值观念的教育及塑造[5]。
当前在“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不仅只是简单地进行计算机硬件配置、软件应用操作的教学,而是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实践应用,与具体思想政治理念、价值观念互相融合的教育,具有课程教育内容多样化、教学方式综合化的特征。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思政教育,属于一种全面性、普及性的教育模式。
教师,作为课堂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实践案例的搜集与整合者;而学生,则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的参与者。通过在每节课中合理安排计算机基础理论、实践应用案例,以及思想政治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内容,能够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核心价值观念、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塑造中,并在计算机硬件动手实践、软件应用操作中增强学习兴趣。因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思政课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二者互为补充、互相影响与融合,可有效带动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思想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的全面提高。
(1)缺乏以学生为主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教学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以来,通常都属于思政教师担负的责任,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缺乏对思政教育理念的认知和参与,其认为自身只具有计算机基础理论、实践应用案例教学的责任,使专业课和思政课相互独立,导致多数教师仅仅依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内容、教学任务要求,进行课堂计算机理论知识、实践案例内容的组织设置,并未考虑到不同学生思想意识、计算机学习状况的差异,也没有构建起以学生为主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得学生对于新时代思政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了解极少,也很难把计算机课程理论、思政教育的内容联系起来,达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较差。
(2)计算机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单一滞后
现阶段计算机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组织设计,还是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内容为主,即使教师从课外引入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学内容,也仅仅在整个课程课时中占据较小比例,难以与现有的计算机硬件知识、软件操作内容相结合,导致学生课程思政内容学习的积极性、思想政治理念的接受度较低。
其次,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方式设置,虽然已借助于多媒体软件、PPT 课件等网络设备,开展课程教学情境、教育内容、实践案例的线上线下教学,但缺乏课外思想政治实践活动、师生互动交流活动的组织建设,不能在短时间内深化学生对思政参与、思想价值观念的全面理解,也就难以达到“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3)计算机课程思政的教育基地、师资团队建设不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师师资等主体,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参与主体。但由于不同学校财政资金、发展方向的局限性,部分地方教育部门、高校较少投入资金进行计算机课程思政教育基地、专业思想政治师资团队的建设。
(4)计算机课程思政的操作实践、反思与评价不到位
多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都会将思政理论、时政实践的总课时压缩在2课时以内。而且即便在这一教学方案设置下,仍有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内容的加入,挤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讲解的时间,因而很少组织与思想政治相关的计算机操作实践环节,学生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思政实践活动之中。
另一方面,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师,并未对某一时间范围内,不同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状况、价值观念的塑造情况作出全面考核评价,忽略学生思想价值观、道德品质、情感认同的综合性评价,使得计算机课程思政教育呈现出形式化、片面化的问题。
(1)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计算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可以从现有计算机课程的教材内容、教学任务着手,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思维意识、思政价值观念,以及其计算机理论与实践的学习状况,进行知识体系设置,包括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首先,将计算机硬件配置、软件应用、输入法设置、文件设置与管理、网络访问等的内容,与思想政治的职业素养、团队精神、目标导向等内容进行结合,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程思政融合的教育知识体系。而后深入挖掘与提炼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存在的一系列思想政治资源、道德素质教育要素(见表1),对学生展开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学习的指导教育,指导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并将学到的计算机技能应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与塑造学生的奉献精神、爱国主义情感[6]。
表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2)创新教育内容、教学方式
面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两层皮”的问题,需要计算机教师以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材内容为基础,引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教学内容,对原有计算机课堂的教育资源、“讲授式”教学方法作出改进创新。
其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内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整合方面,可利用Word 文档、Excel 表格、PowerPoint 幻灯片等软件,以及ACCESS 数据库,向学生讲授不同软件工具编辑、制作的使用规范,讲解数据库字段、符号、格式、表等内容的查询方式,0和1二进制代码传输与存储的规则,结合讲授有关比尔·盖茨Windows 系统开发、office 软件设计,以及王永民先生“五笔字型”发明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敬业与创造精神。
其二,利用多媒体软件、PPT课件、网络在线教育平台等手段,设置符合学生认知的课程思政教学情境、教育方式,发挥Word文档编辑、PPT图文设计的优势,在网络页面中展示思想政治宣传图片、编写专栏文章,深入剖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并带领学生一道参与软件使用、文章编辑修改的工作,实现学生爱国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品质的引导与重塑。
(3)加强教育基地、师资团队建设
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思政教育基地的建设方面,可将学校大礼堂、计算机教室等公共场地,适当改建为计算机课程思政教育基地,引入网络化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课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计算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提供空间和载体。
另一方面,加强计算机教师的思想政治培训,包括计算机领域人物、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培训,培养出有政治信仰、专业技能的教育人才,参与到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之中。
(4)注重教学反思、学生学习评价
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思政教学,通常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时政新闻等内容,作为课堂的辅助教学任务、教育内容。这种情况下,计算机教师需反思课程教学是否体现出专业教学、思政教学两条主线,自身在计算机理论知识、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思想政治主题教育中,师生之间是否存在互动交流、问题探讨的缺失。
同时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设置不同思想政治教学指标的评估权重,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估指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的爱国思想、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敬业精神进行客观考核评价,对多种思政教学指标的评价结果作出反馈与总结,实现计算机课程教学、学生思政理念培养的育人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的一门必修通识课程,主要通过一系列计算机基础理论、操作实践知识的设置,向学生传达相应的计算机硬件配置、系统软件操作与实现方式。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与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互相结合,应成为计算机课程思政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通过结合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实践内容、思想政治内容,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的组织与设置,可解决计算机课程思政存在的“两层皮”问题,促进思想政治的融合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