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丹宁 易水发 宋韶华
【摘要】本文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龙岩乡朝阁村为例,分析朝阁村两委干部和返乡创业人员“两类人员”人才队伍现状,认为乡村振兴人才供给应立足现有人员条件,设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方式、课程考核评价及毕业条件实施联合培养,提出健全政策鼓励、加大资金支持、保障师资队伍等保障措施,力求经过两年时间的学习,提升“两类人员”学历水平、基层治理能力和基层服务水平。
【关键词】乡村振兴 高职院校 两类人员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9-0050-04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开启乡村振兴起始之年,同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指出,乡村振兴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全面开展和实施人才、产业、生态、文化、组织等振兴。其中,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
对很多刚刚脱贫摘帽的地区而言,防止农户返贫依然是当前主要任务。农村的医疗设施、义务教育保障、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村现有的环境和氛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原有3至5天的“短训班”“提升班”等培训模式已经适应不了乡村振兴和农村农业现代化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本文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龙岩乡朝阁村为例,探索高职院校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创新农村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农村“两类人员”队伍现状分析
(一)朝阁村村情简介
朝阁村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龙岩乡北部,与贵州省从江县秀塘乡毗邻,全村面积约42平方公里,距离龙岩乡政府所在地26公里。朝阁村下辖下平各、果立、田边等23个自然屯,现有住户505户,常住人口1 964人。朝阁村以种植经济林为主,全村水田和旱地等耕地面积为1 875亩,林业面积35 800亩,其中杉木种植23 180亩,油茶种植9 580亩,松木种植2 300亩,楠竹种植740亩。
朝阁村因地处偏远石漠化地区,交通不便,村民读书和学习的思想意识淡薄。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结果显示,朝阁村具备劳动能力、年龄在18岁以上60岁以下共有857人,其中文盲或半文盲56人占6.53%,具有小学文化水平226人占26.37%,具有初中文化水平496人占57.87%,具有高中文化水平35人占4.08%,中专及以上文化水平44人仅占5.13%。
(二)农村“两类人员”队伍存在问题
脱贫攻坚期间,农村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持,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目前影响和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因素依然是人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个人发展空间小、收入来源少,对会经营、懂技术、善管理且愿意扎根农村的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留在农村带领村民开展农村建设的主要还是村两委干部、返乡创业人员“两类人员”。虽然他们是农民思想转变的引领者、村民建设美好家园带领者、乡村振兴的主导者,但这“两类人员”普遍存在以下现状:一是“两类人员”接受全日制国民教育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龙岩乡朝阁村为例,具备劳动能力且接受全日制国民教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不足10%。朝阁村两委干部、返乡创业人员“两类人员”中具备高中或中专以上文化水平的仅有1人。由于这些人员没有接受正规国民教育体系高中以上的学历教育,吸收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有所欠缺。二是“两类人员”因缺乏专业技术,难以促进本地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在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资源优势,正通过虹吸效应吸引着大学毕业生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前往,即便是涉农专业的大学生在城市从事与专业无关的职业,也不愿意回农村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的生产因缺乏本土化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无法在群众中推广。三是“两类人员”老龄化严重。朝阁村除了团支书外,其他村两委干部和3位返乡创业者的年龄均超过40岁。年龄结构老化造成学习的动力不足,思维观念落后,缺乏开拓进取精神。
因此,乡村振兴的人才供给应立足于农村现有常驻人员条件,通过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双重赋能,围绕提升“两类人员”的学历教育,以提高“两类人员”的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目标,以掌握本区域产业链技术服务及技术支持为宗旨,培养一支能够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本土化人才队伍,为本地农民创业致富注入新的活力。
二、农村“两类人员”的培养策略
2018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农村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新型职业农民以弹性学制的方式参加各类型的职业教育。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再次强调,通过建设100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高职院校,为农业农村急需领域的提供人才,国家已在战略层面和政策导向上为高职院校参与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方向。
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或专业优势,采取相应的手段,丰富相关教学资源,引进一定的激励措施,通过共同开发课程、相互承认学分、开放资源共享等策略实施联合培养。农村“两类人员”可根据距离高职院校的远近、所需专业技能以及农业生产的时令性选择不同院校选修课程,以“学分银行”的形式积累相应的学分,完成学历水平的提升。
(一)培养目标设置
对照乡村振兴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基于朝閣村上述“两类人员”的实际情况,要提升“两类人员”自身的文化水平,补齐对农村发展规划、电商直播、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短板;着重提升他们林业方面的专业技能,促使其高效地将朝阁村的特色林业产品转化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提升他们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使其能适应社会养老保障、新农村医疗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等信息化和数字化的要求。
同时,在提升农村“两类人员”学历水平和发展本村特色产业所需的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把他们培养成为理想信念坚定,热爱祖国,热爱“三农”工作,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创新创业意识,能胜任农村基层治理,熟悉农村政策、法律和法规,掌握信息化应用技术,具备一定公文写作能力,了解电子商务运作方式,掌握本地域特色产业发展技能,有效持续推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具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具有一定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技能的管理人才。
(二)课程设置
院校围绕培养目标设置课程(课程设置见下页表1),分两个阶段实施教学。
第一阶段为学习公共必修课程,以提升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为主。通过学习《形式与政策》《法律法规与思想道德》《乡村治理与农村基层党务》等课程,使其及时了解当前国家发展形势和农村的政策、法律、法规,合理的科学规划农村发展,有效掌握基层党务建设和农村治理方法。而通过《中国共产党党史》及相关课程的学习使他们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史,从思想上热爱“三农”工作,从根本上提高人文修养和职业素质。
修读《信息应用技术》《公文写作》《电子商务》等公共基础课程,让“两类人员”系统学习电脑使用的基础知识和互联网基本知识,熟练运用自动化办公软件,对通知、公告、工作汇报等常用公文写作模式和方法了然于胸。系统学习网上交易技术,熟悉各种电子商务活动和交易活动,进一步提高“两类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基层日常服务能力。
第二阶段以学习专业选修课程为主。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要坚持需求导向,紧扣本地区“一村一品”产业的发展情况,掌握本地区特色产业的生产和加工技术并大力在农民中推广。“两类人员”可根据本地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选修专业课程。以朝阁村为例,本地以种植杉木和油茶等经济林为主,可选修《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林业高新技术发展与应用》《林木种苗生产技术》《经济林栽培》《森林植物》等课程。
(三)教学方式
县级农业农村局根据当地“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联合当地高职院校特别是具有农、林、牧、渔等特色专业优势的高职院校组织“两类人员”开展教学,并按照乡镇本级政府所管辖行政村的“两类人员”设立班级,在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建立教学点。根据“两类人员”学情特点,通识理论课程以“互联网+讨论式”的形式开展教学,专业选修课程采用以真实生产项目作为载体实施案例教学或以真实生产场景开展情境式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可使用线上远程教育、线下集中授课以及“课堂+现场”等模式开展融合教学。
针对农村生产时令,采取分时段、多样化的形式实施教学。在农忙季节,“两类人员”通过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网站学习,充分利用手机移动终端完成相应学习研讨和课程考试。在闲暇时段,教师可到教学点或是组织“两类人员”到相应的高职院校开展理论教学。
按照课程类别和开课方式,对于《形式与政策》《法律法规与思想道德》《乡村治理与农村基层党务》等通识理论课程,“两类人员”可选择当地的高职院校(如河池学院)就近修读。对于《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林业高新技术发展与应用》等专业性高、实践性强的课程,“两类人员”可到相关专业的院校(如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进修学习,也可以组织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利用假期到乡镇的教学点或是田间地头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针对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课程可以通过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生产性实习的形式进行授课。
(四)课程考核评价及毕业条件
鉴于农村“两类人员”自身的文化水平,课程考核评价应以过程考核评价为主,以终结性考核评价为辅。通识理论课程的考核,通过网络形式完成课程研讨和客观题考试。对于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要突出以技能考核为主的全面综合评价,结合本地产业的生产,通过现场操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进行整体性、过程性评价。在确保“两类人员”能够顺利按期毕业的同时,切实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两类人员”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根据当地产业和个人发展需要,在不同高职院校同时选修课程,完成规定通识理论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按“学分银行”存储学分的方式获取足够的学分后,经省级教育部门认定满足毕业条件后,可颁发国家承认的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
三、农村“两类人员”培养的保障措施
(一)健全政策鼓励
县级农业农村局应建立健全农村“两类人员”的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政策,积极开展农村“两类人员”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打开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闭环,由教育主管部门指定或委托地方高职院校与设有农、林、牧、渔等特色专业的高职院校联合举办针对农村“两类人员”人才培养的成人教育,采取订单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以2年为期限,通过“育训结合”“弹性学制”“学分银行”“半耕半读”等多样且灵活的形式,开展农村“两类人员”的学历教育,提高农村“两类人员”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
鼓励和支持地方高职院校和设有农、林、牧、渔等特色专业高职院校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的“一村一品”项目或特色产业对接,与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采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定期委派教师和学生到基地开展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和生产性实习,主动参与地方产业生产、加工和经营等活动。把高职院校参与地方产业的建设作为升格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必要条件之一。
县级政府相关部门应探索鼓励农村“两类人员”积极提升学历教育的政策,对获得学历证书的农村“两类人员”,优先提供信息技术、电商推介等服务,优先推荐进入村两委任职。对于工作能力突出的农村“两类人员”可提拔到乡一级人民政府担任乡级副职领导职务。
(二)加大资金支持
县级农业农村局应鼓励和支持农村“两类人员”积极提升学历水平和职业技能,对于已经取得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村两类人员,优先获得财政资金支持项目、政策补贴、低息或是免息贷款等优惠政策。除享受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外,在审核发放3万元以内的小额贷款时,可视其本人的信用情况取消担保。成功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两类人员”,在申请小额信贷时可简化程序、手续。对于经第三方评估可行性好、能解决一定数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项目,可提供不低于20万元的创业贴息贷款。
(三)保障師资队伍
受委托培养的高职院校要组建针对“农村两类”人员培养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根据课程类型和教学内容,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政府行政人员+管理人才”师资团队开展通识理论课程的教学,提高“两类人员”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组建“专业教师+农技人员+土专家”专业师资队伍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提升“两类人员”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专业技能。要根据“两类人员”的文化水平和认知规律,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高职院校要把教师参与“两类人员”的培养作为职称晋级的优先条件。
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一在于人才振兴,作为地方政府要通过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等方式推动农村“两类人员”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作为高职院校参与乡村振兴的一个主要途径,要充分发挥自身职业教育优势,打破传统高职院校各自培养人才的闭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农村“两类人员”培养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通过农村“两类人员”的影响力,带动培养出一批优质的农村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和输送一批技术技能型的人才队伍。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立项课题“广西高职生就业‘难’与乡村振兴人才‘缺’矛盾治理耦合研究”(2020KY41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隆丹宁(1977— ),广西隆安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2018—2021年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龙岩乡朝阁村担任工作队员;
易水发(1983— ),通讯作者,广西灌阳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2019—2021年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龙岩乡城皇村担任第一书记;
宋韶华(1971— ),广西南宁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实习指导教师,2018—2021年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兴镇标山村担任第一书记。
(责编 罗异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