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精准资助管理方法,在分析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及当前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提出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措施:搭建高校精准资助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科学的高校资助认定体系,创建个体化的高校资助新模式,对受助学生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关键词】高校 大数据 精准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9-0009-04
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然而,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全国高校资助工作有了新的工作目标和方向,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要不断优化资助政策,加大资助力度,建立更加系统、更有实效、更具特色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
一、新时代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脱贫攻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实现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全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帮扶体系,必须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一个经济困难家庭要摆脱贫困代代相传的命运,最有效的方式是教育。教育能提升家庭素养,实现个人教育学历提升与知识技能提升,最终改变家庭的命运。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我们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大数据的普遍应用以及学生心理状态的不断变化,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新挑战。高校资助工作者要深刻认识新时代做好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重要性,通过调整、改进精准资助工作方式和工作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个人发展能力,进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二、当前高校精准资助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身份遇到的困难
高校精准资助的工作主体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精准资助最基础的工作。传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识别方式是先要求学生自愿提交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比如村委证明、街道办证明等,然后在班级中进行民主评议,讨论该生是否可以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然后再在学院中进行评议,这样的评议认定方式依赖主观印象。在精准扶贫阶段,高校把传统识别方式与当地精准脱贫信息系统数据结合在一起,参照系统内建档立卡脱贫户、低保户、残疾家庭等数据信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进一步甄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精准脱贫系统数据与实际也发生了变化,如低保户随时有可能会新增或被取消,建档立卡脱贫户家庭也有可能通过政府扶持、自力更生,逐步改善了家庭境遇。高校在一年一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在分配助学金时,并未充分考量和体现这一变化,很容易導致不公平现象出现。另外,一部分不在国家或地方精准扶贫数据库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出于自尊心,并不愿意提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学校也难以对该类学生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身份认定。
(二)精准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个体需求遇到的难点
高等教育阶段国家资助政策包括了“奖”“贷”“助”“勤”“补”“免”“减”“偿”八种,高校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完成国家资助政策实现的重要手段。传统的高校资助方式比较单一,例如,每个学期固定时间发放的国家助学金,每个月发放的学生勤工助学岗位津贴,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以及临时性特殊困难补助、孤儿学费减免等各类资助措施。归纳来说,主要属于经济和物质上的帮扶措施。目前,这种资助帮扶在分配上不可避免会出现“盲区”,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其他需求的关注不足。新时代背景下,学生个体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化之一就是需求更个性化。比如,有的学生需要购置实验书籍或设备,有的学生希望学校提供创业帮扶,有的学生需要兼职岗位等。而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物质生活水平、个人经济能力、文化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方面,相对其他学生更缺乏自信,他们所表现出的需求也更加隐蔽。
(三)防止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信息孤立化遇到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普遍大力推进数字信息化校园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高校的数字信息化校园系统仅仅是实现了师生网上申办业务、阅知文件、查询信息的一个工具系统,无法实现系统内的数据实时更新和部门共享。部分高校各部门之间信息不互通,各部门工作脱节,学生面对不同部门需要重复多次填报信息,高校教师更多依靠人工收集信息对学生进行管理。部分高校的数字信息化校园系统陈旧、设置烦琐,导致师生使用时产生抗拒心理。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信息管理过程中缺乏沟通合作,导致班级、学院在评议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仍然有依赖主观印象考量学生经济困难程度的情况,虽然近年已有全国和地方的精准脱贫数据信息供高校参考,仍然难以全面总体判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难以综合考察对受助学生的资助育人效果。孤立的学生管理资助信息数据,不仅会降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还会浪费资助工作者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他们的工作负担。
(四)提升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成效遇到的障碍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成长成才,最终报效祖国的重要手段。高校受助学生在获得资助后,是否能够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是否保持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是否继续勤奋努力学习、学习的成效是否得到提升、综合素质是否得到提高等,是资助工作者需要认真考量、持续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重要体现。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国内各大高校已然意识到提升资助育人成效的重要性。有的高校每年均举办一系列资助育人主题的学生活动,主要目的是增强受助学生的诚信、感恩意识。但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仍然存在根深蒂固的依赖思想,他们学习缺乏动力、态度不端正,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甚至受到违纪处分,获得资助后乱挥霍、高消费,偿还助学贷款拖拉迟缓,有的甚至误入歧途。如何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顺利实现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模式的转型,是高校学生资助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高校资助认定体系
1.综合高校大数据信息完成精准识别
做好新时代高校精准资助工作,要求必须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为工作中心,建立全方位、科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确保对其精准识别、精准认定。在大数据时代,每一名大学生都是数据的制造者,大学生每天产生海量的数据信息,特别是消费记录信息,例如校园一卡通消费记录、支付宝消费记录、微信消费记录等,这些数据最能体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况。高校学生资助管理者应将学生管理系统产生的数据信息与国家或地方的民政、脱贫、助学贷款等部门的数据有机结合,借助系统初步筛选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在评议小组中进行讨论,从而更精准地进行识别。这种工作方式不需要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就能识别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避免了学生在提出申请时产生自卑心理。而对期望浑水摸鱼得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的学生,也能精准识别,将其拦截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门外。
2.建立科学有效的精准资助认定机制
一个科学的高校精准资助认定体系,除了要综合大数据信息完成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精准识别,还要建立科学的指标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可以利用专业的计算机算法和先进的计算机处理技术,建立有效的资助管理精准识别模型,制订能够体现差异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从而更合理有效地建立高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体系。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要参照致困因子量化指标,从发展的角度横向对比分析不同区域、不同性别、不同级别学生群体的经济困难情况,准确区分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避免在认定过程中单纯盲目迷信系统数字报告,避免生搬硬套系统标准化流程,而忽略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体利益,导致不公平情况的出现,要确保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到应助尽助。
(二)搭建高校精准资助信息化管理平台
1.打造功能全面的精准资助信息平台
要实现精准资助,高校必须搭建行之有效的精准资助信息平台。换言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部门应充分利用学校各部门资源,主动构建学生工作大数据信息平台,将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和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结合起来。创建高校大数据信息平台,首先要实现完整收集学生的基础数据信息,例如学生录取和入学时登记的个人信息、家庭信息;其次要全面收集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表现数据,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情况、课堂行为表现情况、学习成绩情况、课余活动参与情况、宿舍行为表现情况、在校期间奖惩情况等;再次要注意收集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行为数据,例如一卡通、支付宝、微信等的消费记录。综合三方面情况,考量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并与全国以及各地民政和精準脱贫系统数据结合进行分析,再联系学生平时的个人表现和消费情况,确认学生是否属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然后根据数据评定效果给予帮扶,最终实现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
2.保障精准资助信息平台安全有效运行
为确保资助信息平台能有效运行,高校要加强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链接,包括财务处、教务处、后勤保卫处、信息技术部等,确保每个部门都能按照工作要求及时提供和更新数据信息,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数据共享作用。在业务工作中,尽可能不采用学生重复多次填写材料的工作方式,真正实现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办公。
高校学生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利用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如果高校管理者因工作失误或故意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公之于众或遗漏丢失,极有可能对学生个人和家庭造成恶劣的影响,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有可能演变为高校安全事件或引发舆情。要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数据管理,必须严格管理数据传递的渠道、人群、工具,加强信息数据安全管理防范意识教育,做好信息数据安全管理工作。例如,限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数据在校园内使用,设置各管理人员、管理部门的使用权限,或者提升校园服务器网络的安全级别,高校管理者使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必须经过严格监控和审批,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隐私和权益。
(三)创建个体化的高校资助模式
1.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体需求制订帮扶措施
精准资助,就是要确保资助方式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助需求相适应。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要对照不同类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需求实行精准资助,不能实行“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更不能采用“轮流坐庄”的工作方法。例如,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创业比较感兴趣,学校负责创新创业工作的部门可为这类学生的校园创业园区项目提供优先审批的便利,或主动请这类学生加入学校主导的创新创业类项目,主动帮助学生寻找校园资源和社会资源,鼓励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家庭经济困难的境况。又如,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购买书籍或实训材料的支出占其个人消费的大部分,学校可通过联系书店供货商或实训材料供货商,为其提供一定数量的免费书籍或实训材料,这样做既能解决学生的经济问题,又能鼓励其努力学习、磨炼技能。此外,学校还可在推荐毕业生实习就业中,借助校企合作资源,优先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兼职、实习、就业岗位,既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习工作的安全性,也能帮助其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2.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开展帮扶工作
目前,全国高校学生资助专项资金主要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组成,由于近年来受高校扩招影响,各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增多,国家专项资金未必能够满足高校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高校开创思路,拓宽资助资金来源渠道,依靠社会资助力量筹集资助资金。例如,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出台专项政策,鼓励地方企业、社会团体大力支持教育事业,设置各类企业团体奖、助学金,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学业梦想。另外,要持续推进校企合作,联合企业合作办学,实现校企师资共享,由学校和企业共建校内外的实践基地,运用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成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帮扶。
(四)对受助学生实施动态跟踪管理
1.建立高校受助学生个人画像
受助学生个人画像是利用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技术,通过收集学生的学籍成绩数据、门禁出入数据、日常受表彰数据、在校违纪数据、个人消费数据、图书借阅数据、参加校园活动数据等信息,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受助学生个人画像。高校可以运用信息管理平台优势,对收集的受助学生数据进行分析,准确、客观、全面地观察、了解受助学生个体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管理工作者能够及时跟进,并且对数据进行动态更新。例如,利用信息数据平台精准抓取违纪违规受助学生的行为轨迹,排查有抑郁倾向等心理问题的受助学生的异常情况,关注入党入团积极分子受助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以上类型学生理应作为受助学生的特殊群体得到高校更多的资助帮扶,更需要高校建立受助学生个人画像分析,提供因人而异的精准管理服务,实行动态的监督和管理,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精准识别、精准认定、精准资助,建立更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为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模式及更加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2.利用数据平台对受助大学生跟踪预警
现阶段,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仍是把国家的资助奖金直接发放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对学生接受资助后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状态缺乏后续的跟踪和调研。高校可以建立大数据精准资助信息管理平臺,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和专门设置的数据算法,将数据库中受助学生的生活轨迹、学习成果、行为表现等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比对,根据受助学生的信息数据变化提前预警,实现对学生受助效果动态管理。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反馈受助学生信息,就是用计算机算法设置更科学的技术参数,设定受助学生预警系统,预警类型包含预警人群、预警事项等,通过班级、学院、学校的逐级审核,核查预警事项是否属实,根据实际情况为受助学生提供帮扶,例如开展思政教育、实施心理辅导、提供学业辅导等。还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核查受助学生是否有高消费、浪费等情况出现,杜绝骗取资助金的情况,将国家资助资源用在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精准脱贫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提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管理水平,实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实践育人目标,是国家发展建设的大势所趋。在新时代背景下,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水平,改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方式,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服务,是开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虹.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林区教学,2020(8).
[2]王宏鹏.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五位一体”新模式[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4).
[3]吕涵.大数据视角下的高校智慧资助[J].智库时代,2020(7).
作者简介:冼文(1985— ),广东德庆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