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思政课教师在党史育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师落实党史育人的三个着力点,并建议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讲好党史故事、创新党史教学形式、将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等形式,发挥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实现党史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 党史育人 教学改革 党史故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9-0004-06
2021年秋季学期伊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新教材(2021版)投入使用。无论版本如何变化,从内容上看,党史犹如一条红线,贯穿思政课程的始终,清晰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及精神实质。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程,涵盖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重大决定等党史内容,是大学生学习与掌握党史知识的主干课程。因此,高校要坚持党史育人,充分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发挥思政课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等方面的本质功能和独特优势,推动党史内容进校园、进课程、进学生头脑。
思政课的本质特征和功能赋予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立德树人中与众不同的责任与担当,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党史育人的重大意义,立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扮演好大学生党史育人主力军角色,切实担负起指导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在思政课教学中唱响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创新工作方式,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党史育人中的角色
(一)做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史的宣讲者和传播者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蕴含着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和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密码,蕴含着党治国理政、治党治军、内政外交的思想资源、实践智慧,其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赓续红色“基因”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也为新时代大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提供丰富的营养剂。然而,这些红色“基因”、动力之源和营养剂不会自动被大学生吸收,需要教师在大学生中广泛普及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文化,让大学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方可深入其内心。
党史是一门具有鲜明党性的科学,党史宣讲和传播要做到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在宣讲和传播党史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内容准确无误,而且要求对党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会议等方面的评价要公正、科学。另外,党史宣讲和传播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它有自己特定的知识、方法和原则等条件要求,不是什么样的人都能胜任和担当党史的宣讲者和传播者的,他们需要接受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当前担任党史宣讲者和传播者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其在大学读书期间系统深入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了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党史知识扎实,党史线索清晰,熟悉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掌握科学的评价原则和方法,从教以后理论联系实际继续深入学习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能力逐步提升,具备了党史宣讲所需的党史知识、教学方法和原则等素质要求,能够对党史进行科学、正确的诠释和传播。因此,党史教育既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也是优势,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专业优势,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切实担当好党史传播者、宣讲者的职业角色,让党史知识从历史深处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党史教育为莘莘学子点亮理想之灯、照亮前行之路、补足精神之“钙”。
(二)做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者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经验教训充分说明,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如果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被不断解构和否定,其主流价值和民族精神被不断消解和侵蚀,那么这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就会从心理上逐渐瓦解。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史充满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些人物与事迹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与典范。然而,一些敌对势力和居心叵测的人极力阻碍我国的青少年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他们大肆宣扬历史虚无主义,丑化、抹黑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有的夸大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人;有的将党史事件同现实问题刻意勾连、恶意炒作;有的不信正史信野史,将党史庸俗化、娱乐化,热衷传播八卦轶闻,对非法境外出版物津津乐道;有的说抗美援朝不是保家卫国,怀疑甚至否认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黄继光、雷锋等烈士的牺牲精神与奉献精神。敌对势力、不法分子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目的是混淆是非观念,误导价值取向,使大学生迷失方向、丧失斗志,进而达到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与日俱增,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复杂严峻。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和政治警觉,坚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思政课教师作为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关键主体和中坚力量,有责任、有义务担当好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者这一角色,对那些丑化领袖和英模人物的错误言论,歪曲党的领导功绩和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不能只做一名冷眼旁观的“绅士”,僅停留在不信、不传、不议这一层面,而要勇当一名“战士”,敢于交锋、敢于亮剑,理直气壮地坚决予以反击,以正视听,从而遏制错误思想蔓延,防范各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校园侵蚀渗透,让校园风清气正。
(三)做正确党史观的引导者
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历史虚无主义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是一些人的历史观尤其是党史观不正确。“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在思想多元多变的今天,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诠释、对正确党史观的引导和弘扬,是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党的历史,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必然要求,是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关系着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只有以正确的党史观廓清思想迷雾,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我们才能更好地批驳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吸取历史教训,把握历史趋势,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正确地看待党史,绝不做亵渎英雄前辈的事情。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要求教育者以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经过专业学习和系统培训的思政课教师较好地掌握唯物史观这一认识和评价历史的根本方法,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的不二人选,理应担当起这一职责和角色,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一些重大党史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四)做党史学习教育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阶段性,但党史学习不应该是一阵风吹过的事情,而应将其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活动中,使党史学习教育成为一种常态,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此,高校要将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中,一体化构建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党史育人体系。高校思政课教师则要深刻认识“三全育人”的丰富内涵,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角色,有效担当,积极作为。
首先,在思政课堂上,思政课教师要将党史内容有机融入教学各个环节中,发挥全方位育人的主导作用,让党史深入学生心灵,让学生受到精神洗礼;其次,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参与学校党委、团委、工会、各学院(系部)以及本部门开展的党史育人活动,在全过程中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独特优势和智慧力量,让校园活动在趣味的基础上增添更多“思政味”;再次,在课程思政、科研、实践、心理、管理等育人工作中,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建言献策,做全员育人的参与者和参谋,推动各学科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推动多方面力量协同运作,促使党史内容系统融入“十大育人”体系中,让校园各处展现“党性”风貌;最后,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担任班主任和社团指导教师,让所带班级学生或社团成员在教育活动中深刻感受教师爱党爱国的端正态度,受教师高尚师德师风感染,从而激发学习党史的兴趣和愿望。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落实党史育人的着力点
(一)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是前提
社会环境和风气的变化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是巨大的。尽管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学习过不少“四史”基础知识,对党史的基本知识、会议、事件、人物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和判断能力,但由于他们的思想认识尚未成熟,欠缺历史积淀和社会经验,对复杂的社会事物和现象认识不全面,对党史蕴含的实践经验、价值理念掌握不到位,同时受网络上低俗化、泛娱乐化思想的影响和侵蚀,一些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难免存在曲解和误读,对社会上流传的一些杂音难免会偏信,这些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认同。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思政课教师要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从大学生的接受规律和需求出发,主动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收集大学生的思想信息,尤其是重点了解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认识误区和价值取向,从而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和运行状态,找到党史育人实际要求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结合点,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对策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历史视野是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高校思政教育具体让什么人来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教育部要求高校新进思政课教师原则上是共产党员,这是因为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党性特征很明显的课程,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发挥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作用。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归根到底,让大学生在心中信与服,靠的是思想的力量、理论的力量和信仰的力量。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想落实“政治要强”的要求,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达到“理论彻底”的层次,首要任务是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生活习惯,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一种精神追求,唯有如此,才能“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课堂才会“理直”,学生才会被教师展现出来的学理、道理和哲理折服,从而达到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的目的。当前,思政课教师重中之重是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等书籍,深刻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丰富内涵,牢牢把握其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同时在教学中坚持问题导向,经常开展学理探究,理论联系实际,在研究阐释中回应学生关切、回答时代问题,从而成为大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
“视野要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历史视野是重点。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开阔的历史视野,重点学习中华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斗争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改革开放实践史,关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等内容。此外,思政课教师要有把思政课打造成一门学生喜爱的课程的意识,坚持阅读史类图书,积极拓宽眼界,积累丰富的中国故事,厚植爱国情怀,对“四史”尤其是党史要有深入思考和认识,从而通过深入而具体的纵横比较,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故事有机融入思政课,把党史蕴含的深刻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津津有味,让学生盼着下一次思政课的到来。
(三)勇于直面、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是重点
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党史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的影响和侵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的快速发展,思想多元化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使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对党的光辉历史产生怀疑,不少围绕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党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等热点、焦点问题經过“发酵”、升温,甚至在一些“分化”“西化”分子的鼓吹下进一步扭曲与变质。例如,有些人崇尚西方制度、文化,认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不如西方的两党制、多党制轮流执政好,主张采用西方的民主模式;有些人认为西方的“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管用,对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质疑;有些人甚至错误地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由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中国共产党“游而不击”,没有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甚至抹黑抗日英雄;有些人只看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从而否定历史。此等观点与观念甚嚣尘上,负面影响极大,容易消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影响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各种错误的观点和思潮中发挥引导作用,及时发现、收集学生遇到的疑点、难点问题,将学生的思想理论问题、党史疑惑问题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清晰识别各种唯心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实现思政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分析错误思想产生的现实背景及局限性,并予以批驳,准确地分析和回应学生的困惑,因势利导,提高学生思想认识,进一步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开拓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视野。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创新党史育人模式的路径
(一)善于运用故事讲好百年大党的优秀品质、精神面貌和辉煌成就
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年来,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恢宏的史诗,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100年的非凡奋斗历史,实质上是由无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动人故事组成,有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前辈和先烈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故事,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奉献故事,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创业故事,有新时代“最美奋斗者”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进故事。一批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劳动模范、时代楷模和各行各业先进人物代表,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形成了一系列让人刻骨铭心的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展现了党的光荣和梦想、情怀和担当、使命和初心,因此党史是高尚、鲜活、感人肺腑和令人崇敬的思政教材。
对思政课教师而言,“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党史育人的优势,将发生在百年党史中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英雄故事、劳模故事挖掘出来,把改革发展的进步和成果展示出来,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在思政課堂上代代传承。当然,思政课落实党史教育不能止于“讲故事”和“听故事”这一层面,还要引导学生悟故事,悟故事中的思想、道理和哲理,让大学生在党的故事中受到思想熏陶、精神洗礼,品味百年大党的优秀品质、精神面貌,知晓建党100年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能够加深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加深对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的认识和理解,进而主动赓续精神血脉、践行伟大精神、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二)积极创新党史教学形式,激发思政课堂活力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果继续沿用照本宣科、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那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别说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如此重要的课程,唯有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创新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才能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头“抬起来”,让思政课“火起来”。为此,思政课教师不仅要通过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还要练就“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的真本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一是根据党史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授课,让课堂焕发生机活力,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善于或惯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的方法,但在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开展密切联系实际的探究、营造回归历史事件的氛围等方面比较欠缺,课堂活力不足,学生的体验感不充分,难以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因此,笔者在思政课中开展党史教育,大胆尝试探究式教学、情境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式方法,如组织设计党史情景剧展示、党史故事大家讲、红歌演唱等课堂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进而使思政课“火”了起来。
二是运用“互联网+党史”的教学方式升级改造传统课堂。“00后”的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网络媒体平台已经深深嵌入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面对这样一群“网络原住民”,思政课教师开展党史教育,要把握好当下大学生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学情特点,不断提升自身现代媒介素养,主动融入“互联网+”的思政教育思维,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拓展学生的思政学习渠道,升级改造传统思政课堂。如思政课教师在授课班级的QQ群、微信群和易班平台中推送主题鲜明的党史事件、党史故事、党的创新理论、红色歌曲、红色电影、图书资料、党史纪录片以及时政热点等内容,作为思政课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大学生关注党史、关注国内外大事,使网络成为党史学习的“助推器”。又如思政课教师在微信群或微信公众号平台中与大学生就重大党史事件、热点时政话题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当遇到网络舆情时要守土尽责,对舆情做出正确的研判并及时为大学生“实时解答”、澄清迷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增强平台的吸引力和关注度。思政课教师还要建设好和利用好智慧课堂,构建融思想性、知识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思政慕课平台,充分利用在线党史教学资源开展线上教学,扩大课堂容量,发挥资源积聚效应,让在线资源“动起来”。
三是创设仿真教学情境,努力提高课堂服务供给能力。思政课教师尝试运用虚拟仿真技术,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等方式,模拟党的发展历史场景,重现党的重要历史事件,使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感官的共同作用下,获得明显的“体验式”“可视化”学习效果;或者组织学生开展历史情景剧、红色历史剧等节目排演,为重温党的峥嵘岁月、宣传红色革命精神开辟新的渠道与阵地,使党史育人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成效。
(三)将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拓展党史实践育人渠道
社会生活为思想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鲜活的素材,在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能较好地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集中与分散结合起来,实现课堂教学向课外教学延伸和拓展。思政课教师要提升党史教育的实效性,应拓展党史实践育人的渠道。一是积极主动与党史纪念馆、博物馆等单位共建思政实践教育基地,或者依托党史纪念馆、博物馆的物件、实景、图片等红色资源搭建党史育人的社会大课堂,进而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学习研讨、红色寻访、入党入团仪式、政策宣讲等活动,让学生在历史事件的情景模拟中、在对历史文物和遗迹的感触中、在烈士墓前的哀悼中、在与英雄人物的思想对话中,真切感受到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二是组织师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走进乡村田野,开展实地调研和走访,近距离接触、了解建党100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让学生在实践的场景中亲身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成就,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性。在了解党情、国情、区情、农情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从而加深对相关原理的认识和理解。近年来,我校组织思政课专任教师、学生代表赴广西靖西市开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实地考察、教育帮扶、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等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师生们不仅对乡村教育帮扶和精准扶贫进行深入调研,还考察了当地乡村建设和生态环境,参观当地精准扶贫产业,深切感受到脱贫攻坚的显著成就,认识到乡村振兴重大责任,由此激发了振兴“三农”的强烈愿望。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党史育人的重要角色和骨干力量,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政课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通过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使党史内容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各门课程,从而提高党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让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政治意识、党性修养、历史使命等方面受到深刻的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赓续党的红色血脉、练就过硬本领、建设新时代,成为勇担时代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7-22(8).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7-2(2).
注:本文系2020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重要论述研究”(20FKS001)、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党史育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GXGZJG2021B093)、2021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广西红色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21LSZ05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运钦(1974— ),广西平乐人,法学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