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思维与创业行为倾向研究
——基于创业失败恐惧的多维度调节作用

2022-05-25 01:59张广宁泄玉珍孟庆娜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年10期
关键词:成长型创业者恐惧

张广宁,泄玉珍,孟庆娜

(辽宁大学 商学院,辽宁 沈阳110036)

1 问题的提出

创业作为一项创新管理活动,既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又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善社会福祉、推进城市化进程,因其对社会经济的积极贡献而成为学术界研究焦点。当面临相似创业背景和同样的创业激励政策时,有些个体具有创业行为倾向,而有些个体却回避创业活动。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导致个体对创业活动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在已有关于创业行为倾向的研究中,创业者特质理论认为个体特质如创新性、控制源、风险承担、模糊容忍度对创业行为倾向具有重要影响[1];创业情绪理论认为个体积极的情感体验即创业激情[2]可以帮助个体产生对外部环境的积极认知,保持对创业机会的警觉性,提高实施创业行为的可能;创业认知理论揭示了情境知识[3]、情境认知[4]、创业教育[5]对创业行为倾向的作用机制,但未进一步关注认知能力的作用,即思维作为个体认识事物、理解个体所处环境的独特思考方式,是影响个体实施创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6]。

内隐理论认为,个体思维方式影响个体自我调节能力和行为选择[7]。已有研究表明,内隐理论中的成长型思维对创业者认知、行为乃至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8-10]。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身创业能力的信念感知,是影响创业行为倾向的重要前置因素[11],但针对创业自我效能感中介机制的研究较少,尚不清楚哪些因素可以成为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潜在来源。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创业自我效能感与成长型思维之间的联系。创业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创业过程不仅涉及创业意向,还面临创业风险,潜在创业者对于创业失败所产生的恐惧,会严重阻碍其创业行为倾向。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将内隐理论扩展至创业领域,将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衔接成长型思维与创业行为倾向的“桥梁”,旨在提升个体实施创业行为的可能性,丰富创业行为倾向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失败恐惧心理与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将失败恐惧作为多维度调节变量,有针对性地辨别哪些个体恐惧抑制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行为倾向的积极影响,从而理性地认识创业失败恐惧。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 理论基础

本研究基于内隐理论构建研究模型。内隐理论由Dweck等[12]提出,他们根据个体智力和能力固定性或可塑性特征,将个体划分为固定型思维个体和成长型思维个体。这一观点后被应用于教育学领域,学者一致认为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学生比固定式思维学生更有韧性,更能够承受学业压力;而且,当面对消极结果时,他们倾向于付出更多努力,制定更好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进而不断提升学习成绩[1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内隐理论扩展至领导力、工作场所、营销等领域,认为其与目标设定、运作、个体自我调节密切相关[14-15]。在目标设定方面,成长型思维个体倾向于设定学习目标,认可学习和努力的价值,并在评估目标成功潜力时拥有更强信心。在目标运作方面,尤其是当面临威胁事件时,持有实体理论的个体为保护自己的自尊,往往会采取无助回避策略;相反,持有增量理论的个体在实现预设目标时会寻求积极反馈与支持,倾向于选择导向性策略。在目标监管方面,持有实体理论的个体倾向于自我设限,面对负面事件会出现较高的消极情绪和较低的未来期望,而持有增量理论的个体却对未来充满希望。

创业本身是多个子目标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创业过程中,个体思维影响个体对创业事件的感知与解释,进而对目标设定、运作、监管和行为选择产生影响。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个体认为创业能力是可塑的,可通过学习得以提升,从而在面临威胁事件时能够积极应对,并投入更多时间、精力获取更多创业资源,最终促进创业行为的实施。由此可见,可将内隐理论中的成长型思维引入创业领域,进一步探究个体成长型思维对创业行为倾向的作用机制。

2.2 成长型思维与创业行为倾向

内隐理论将思维方式划分为两种, 即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12]。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个体相信人的性格、能力等属性是可塑的,可以通过学习和发展得到提升;而具备固定型思维的个体认为,性格、能力等属性是固定、不可改变的。那么,引入创业领域的成长型思维被视为个体对创业能力可塑的一种认知图式,影响个体对创业环境的感知与解释,代表个体对自身创业能力的积极看法和乐观预期。创业行为倾向往往发生在创业初级阶段,包括一系列准备行为,如申请注册公司、寻求办公场所、制定商业计划书等[2]。与仅代表个体对创业心理承诺的创业意向相比,创业行为倾向是指个体为开展创业而进行的尝试性活动并为之付出的行动和努力,是实施创业行为的最佳预测因子。

基于内隐自我调节理论,当个体面临障碍或挑战时,其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策略存在显著差异[16]。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个体倾向于采用导向性行为策略,愿意投入额外的努力承担更多挑战性任务;相反,具备固定型思维的个体则倾向于采用绩效目标导向和无助导向行为策略。创业作为一项高压力、重负荷的艰巨性挑战工作,个体思维和心智对于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个体在观察到他人成功完成一项任务时,他们倾向于感知到自己也具备这种潜力,并使用建设性反馈提高实施创业行为的意愿。例如,个体成长型思维越强,越容易接受气候环境的改变,也就越相信人类可以缓解气候变化,进而实施环保行为倾向性程度也就越高[17]。成长型思维个体认为商业知识、创业素养可以培养和发展,更能识别潜在创业机会,并形成对创业可行性的高度评价,最终提升创业行为倾向意愿[18]。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成长型思维正向预测创业行为倾向。

2.3 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作为情境异质性构念,影响个体对活动、目标和持久性选择动机的建构,主要来源于主动掌握、替代经验、口头说服和生理唤醒[19]。在创业情境下,自我效能感被赋予新的含义,已有学者将其概念化为创业自我效能感[11],指出其是指个体对自己胜任创业任务和成功扮演企业家角色的信念程度。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个体认为,人的能力是可塑的,他们会为实现目标而积极努力,代表了一种主动掌握方式,成为自我效能感的先决条件。即使面对商业挑战,持有增量理论(创业能力具有可塑性)观点的女性都始终坚信自己具备成功创业的能力,尤其是在被告知创业主要由男性主导后(挑战性条件),其仍对创业展现出高程度的自我效能感[8]。同样,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个体倾向于将困难视为一种促进自我成长的机会[20],他们会采取学习导向策略,保持对未来的积极期望,进而正向预测职业自我效能感[21]。也即,成长型思维个体对未来充满希望,认为努力工作并坚持不懈可以发展创业能力,能够突破“创业者是天生的”观点束缚,进而培养自己对创业的积极看法与认知。

当个体创业自我效能感被成长型思维激发时,将会展现出对实施创业活动和创业目标的热情,并显著影响个体努力和坚持的意愿。换句话说,在创业情境中,个体行为受到与自身行为能力相关信息的显著影响,对自我效能感的积极信念可以促使个体开展创业活动,如增加精力投入、克服创业挫折以及始终保持对创业机会的警觉性等[22]。成长型思维会帮助个体重新构建对挑战性环境(缺乏经验、缺少创业榜样)的认知[23],促使个体在实施创业行为前就付出额外的努力,增强创业准备阶段的自我效能感,提高目标实现预期。因此,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潜在创业者更有能力克服行动意图差距,从而成功创建新企业。总之,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自我能力认知,不仅与个体过去掌握的经验有关,也会对创业预期产生积极影响,进而成为个体实施创业行为的“助燃剂”。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创业自我效能感在成长型思维与创业行为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

2.4 创业失败恐惧的调节作用

失败恐惧是创业过程的必然经历,在创业领域引起众多学者广泛关注。不同于以往将失败恐惧作为一种稳定的性格倾向[24]或者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25],本研究将失败恐惧看作反应性回避动机[26],将其定义为创业者由于害怕未来不确定风险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回避动机,有可能导致创业者放弃商业识别与评估,影响创业者心理意图,可以解释个体在遇到挫折后退出创业背后的心理机制。避免失败是个体的本能动机[27]。创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成就情境,开展创业并取得成功是企业家所追求的高价值目标,而失败恐惧会带来潜在创业成本,影响个体对创业失败的定义和解释。这表明,个体在创业过程中经历失败恐惧会产生心理障碍,个体会采取自我妨碍策略[28],低估创业带来的潜在价值。

创业在筹备阶段不仅需要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而且还面临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潜在创业者对自身能力欠缺和失败风险的担忧,会削弱其创业行为倾向[29]。另外,创业高度不确定性导致个体产生严重的失败恐惧心理,进而负向调节创业意图与创业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30]。尽管失败恐惧还不足以迫使企业家中断创业,但创业作为一个复杂过程,失败恐惧会影响潜在创业者对商业机会的认知与把握,从而抑制企业家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之间的正向关系[31]。总体来说,在创业之前个体拥有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开展创业意味着彻底改变原有生活方式,一旦创业失败,个体不仅无法维持原有生活水平,还有可能陷入生存困境,因此失败恐惧成为潜在创业者的创业障碍,因为它会降低个体创业信心,推迟或搁置个体创业理念,降低其实施创业行为的可能性。为更加详细地揭示创业失败恐惧,本文借鉴Cacciotti 等(2020)的相关研究,将创业失败恐惧划分为6个维度,分别是融资能力恐惧、商业理念恐惧、社会尊严威胁恐惧、机会成本恐惧、个人能力恐惧和财政安全恐惧。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创业失败恐惧各维度对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行为倾向关系分别起负向调节作用。

根据以上研究假设,本文构建成长型思维、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失败恐惧及创业行为倾向之间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为更好地反映个体实施创业行为倾向的可能,本文选取辽宁省创业孵化园创客及高校主修MBA课程的学生作为研究样本。首先,在正式调研前开展小范围预调研,向辽宁大学MBA学生发放30份现场问卷,回收28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33%;其次,根据预调研结果,完善问卷题项语言表述;最后,通过3种途径发放正式问卷:一是实地考察创业孵化园,现场发放纸质问卷,要求调研对象认真填写;二是利用身边亲人朋友的关系,向创业孵化园工作人员发放电子和纸质问卷;三是以辽宁大学、东北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理工大学等主修MBA课程的学生为调研对象,利用问卷星等网络平台线上收集数据。本次调研线上和线下共发放250份问卷,回收213份问卷,最终保留171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0.28%,样本基本特征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图1 理论模型Fig.1 Theoretical model

表1 样本特征分布(n=171)Tab.1 Sampl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n=171)

3.2 变量测量

本文采用国内外学者开发的成熟量表对变量进行测量。在采用国外量表时,向辽宁大学商学院创业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寻求帮助,让其对英文量表进行多次翻译和中文回译,以提高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变量测量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其中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不太符合”,3表示“符合”,4表示“较为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

(1)自变量。为测量创业领域的成长型思维,借鉴Pollack等[8]和Burnette & Pollack(2013)对成长型思维的研究,设计5个题项量表,包括“你的创业能力是你可以改变的”“创业生涯就是要在创业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实现自我成长”等。

(2)因变量:为测量创业行为倾向,采用何良兴等[2]开发的量表,共包含6个题项,如“我努力为将来创立公司寻找办公场所或相应配套设施”等。

(3)创业自我效能感。借鉴Zhao等[11]开发的量表,共包含5个题项,如“我相信我有能力成功完成创业中的各种任务”“我对自己成功发现新商机与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充满信心”等。

(4)调节变量:创业失败恐惧。本文借鉴Cacciotti等(2020)开发的量表,共包含6个维度,每个维度均包括3个大题项,共18个二级小题项。其中,融资能力恐惧测量题项如“我十分害怕自己没有足够的资金推动公司正常经营与运作”;商业理念恐惧测量题项如“我十分害怕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能充分满足目标顾客需求”;社会尊严威胁恐惧测量题项如“当创业失败时,我十分害怕辜负他人对我的期望”;机会成本恐惧测量题项如“我十分害怕因经营公司而没有足够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与朋友”;个人能力恐惧题项如“我十分害怕自己不具备有效管理员工的能力”;财政安全恐惧测量题项如“我十分害怕公司投资的项目会让我失去所有积蓄”。

(5)控制变量。借鉴以往研究[2-3],本文将年龄、性别、创业教育、自身创业经历、亲友创业经历设为控制变量。

4 数据分析与结果

4.1 共同方法方差检验

鉴于问卷数据多由被调查者自我报告填写,有可能存在同源方差问题,因此本文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测试变量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利用SPSS24.0软件对量表所有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将所有量表题项置入变量窗口,在默认状态下直接输出结果,共提取9个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结果显示,最大公因子方差解释百分比为26.45%,小于40%,表明研究变量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4.2 信效度检验

使用SPSS24.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中可见,每个变量的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7,说明样本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经方差最大法正交旋转后得出9个公因子特征根均大于1,KMO值为0.838,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值P<0.001,9个因子累计解释了69.38%的方差。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删题标准,剔除因子负荷小于0.4的条目及多重负荷条目,最终剔除创业行为倾向量表中的一个题项,即“我已经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注册公司”。

利用Amos23对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发现模型整体适配度卡方值为575.491,模型自由度为456,显著性概率水平为p=0.000;模型详细拟合指标(X2/df=1.262;RMSEA=0.039;CFI=0.956;IFI=0.957;TLI=0.949)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表明九因子结构模型适配度良好。同时,各潜变量对应各题目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表明潜变量各题目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平均方差抽取量AVE均大于0.5,组合信度CR值大于0.7,说明聚敛效度达到要求;另外,主要测量变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小于AVE算术平方根,表明各变量之间的区分效度达到要求,均在可接受范围内,结果如表2所示。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运用SPSS24.0软件,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如表3所示。从中可见,主要变量成长型思维与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行为倾向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创业失败恐惧各维度与创业行为倾向的相关系数均为负,且与成长型思维、创业自我效能感不相关。同时,创业自我效能感均值为3.233,创业行为倾向均值为3.201,初步说明创业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并不一定具备创业行为倾向。

4.4 假设检验

4.4.1 主效应检验

本文采用Baron & Kenny(1986)提出的因果逐步回归法检验自变量、中介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模型3中仅加入控制变量时,年龄(β=0.24,p<0.01)对创业行为倾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模型4结果显示,成长型思维对创业行为倾向的预测作用显著(β=0.282,p<0.001),说明个体成长型思维越强,其越具有创业行为倾向,假设H1得到进一步验证。

4.4.2 创业自我效能感中介效应检验

在表4模型5中,创业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创业行为倾向(β=0.301,p<0.001),表明个体对自身创业能力的信念感越强,越倾向于开展创业活动。当加入中介变量创业自我效能感后,模型6结果显示成长型思维对创业行为倾向的影响系数依然显著(β=0.236,p<0.01),R2变为0.058,表明成长型思维对创业行为倾向具有一定解释作用,即成长型思维对创业行为倾向的中介路径虽然存在但不唯一,创业自我效能感在成长型思维与创业行为倾向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2得到进一步验证。

表2 主要变量信效度检验结果Tab.2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est of main variables

表3 变量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结果Tab.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main variables

4.4.3 创业失败恐惧调节效应检验

创业失败恐惧调节效应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模型7结果显示,融资能力恐惧负向影响创业行为倾向(β=-0.225,p<0.01),融资能力恐惧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对创业行为倾向影响不显著,假设H3a未得到验证。模型10结果显示,尽管机会成本负向影响创业行为倾向(β=-0.19,p<0.01),但机会成本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对创业行为倾向的影响不显著,假设H3d未得到验证。模型11结果显示,个人能力恐惧负向影响创业行为倾向(β=-0.141,p<0.05),但个人能力恐惧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对创业行为倾向的影响不显著,假设H3e未得到验证。同样,模型12结果显示,财政安全恐惧负向影响创业行为倾向(β=-0.266,p<0.001),财政安全恐惧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对创业行为倾向的影响不显著,假设H3f未得到验证。在模型8中,商业理念恐惧负向影响创业行为倾向(β=-0.152,p<0.05),商业理念恐惧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对创业行为倾向的负向影响显著(β=-0.165,p<0.05),假设H3b得到验证。同样,在模型9中,社会尊严威胁恐惧负向预测创业行为倾向(β=-0.170,p<0.05),社会尊严威胁恐惧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对创业行为倾向的负向影响显著(β=-0.181,p<0.05),假设H3c得到验证。

表4 创业自我效能感中介效应检验结果Tab.4 Mediating effect testing of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表5 创业失败恐惧各维度调节效应检验结果Tab.5 Moderating effect testing of fear of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初创企业是指在创业政策刺激下,有意识地实施机会识别、创新创造的企业(Lortie等,2015)。本研究将内隐理论中的成长型思维引入创业领域,探究以认知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对创业行为倾向的作用机制及边界条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成长型思维是个体实施创业行为倾向的关键驱动力。面临不确定性创业环境,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个体更有韧性,更能够在有限环境中创造价值,进而解决创业难题、获取创业资源、寻求积极的行为反馈。当遭遇创业挫折与磨难时,成长型思维个体会通过积极学习和经验积累提升创业适应力,激发创业行为动机,从而打破“创业者是天生的”观点束缚。

(2)创业自我效能感在成长型思维与创业行为倾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成长型思维不仅可以正向影响创业行为倾向,还会通过创业自我效能感的间接作用正向影响创业行为倾向。这表明,个体培养和发展成长型思维能够促使潜在创业者提升对创业的当前信心和对未来的积极预期,提高个体创业自我效能感,进而增加个体实施创业行为的可能性。

(3)创业失败恐惧(对商业理念的恐惧和对社会尊严威胁的恐惧)负向调节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这表明,创业失败恐惧使个体产生了一种回避性动机,抑制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行为倾向的正向影响,从而更好地解释了在相同创业环境与同一水平创业能力感知下,为何有些个体比其他个体更容易发现商业机会并具备创业行为倾向的疑惑。此外,社会尊严威胁恐惧起负向调节作用,这与先前学者研究结论一致[33],表明失败的社会代价比较严重,因为失败不仅会给创业者带来直接财产损失,还有可能使个体对亲密社会关系感到极度羞愧和尴尬。

5.2 研究贡献

本文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内隐理论中的成长型思维引入创业领域,深化了对成长型思维的认识与理解,扩展了内隐理论在学术研究领域的适用范围。先前研究大多关注内隐理论在教育学、工作场所、营销等领域(消费者行为选择)的应用,鲜有学者关注其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另外,不同于以往学者从积极情绪、个人特质出发的研究,本研究探讨成长型思维对创业行为倾向的影响机制,提供了一个较为新颖的认知视角,丰富了创业领域中关于创业行为倾向前置因素的研究。

(2)本文研究发现,成长型思维可作为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潜在来源,进一步丰富了社会认知理论中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理论研究。另外,将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机制,突破了以往仅将其作为创业行为倾向前置因素的研究局限,为未来在创业领域进一步研究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提供了借鉴。

(3)不同于以往国内学者多将创业失败恐惧作为自变量或者单一维度调节变量,本文将其作为多维度调节变量进行探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孔凡柱(2017)指出,失败恐惧在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但未将失败恐惧看作一个多维度变量,更未探讨哪些失败恐惧抑制了创业行为。在创业实践中,潜在创业者资金缺乏恐惧、资源匮乏恐惧、名誉受损恐惧等都会影响个体创业行为。本研究重点探讨失败恐惧多维度因素,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何自信的潜在创业者最终没有实施创业行为,进而提出缓解创业失败恐惧的针对性建议,有助于提高潜在创业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加高自我效能感个体实施创业行为的可能性。

5.3 管理启示

(1)不同于个体特质的稳定性,成长型思维作为一种可塑造性思维,表明创业潜力可以培养。因此,学校、创业孵化园及个人要相互配合,共同培养并发展成长型思维。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可通过创业教育课程传授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首先,针对创业课程的教学要强调学生在创业学习方面的努力,帮助其认识学习目标的增量成就,重视学习过程而非结果;其次,多鼓励学生分享潜在商业机会识别成功案例,发挥“创业榜样”的积极示范作用;最后,创业课程除为学生传授基本创业知识外,还要改变授课内容和形式,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持久性成长型思维。对于创业孵化园而言,应打造创客空间,帮助个体发展成长型思维。当个体遇到能促进积极思维的创业环境时,对挑战性任务的适应性心理可以促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创业孵化园应营造自主驱动、重新尝试、协作、鼓励和知识共享的创业氛围,并通过创业榜样发挥积极示范作用,激发潜在创业者的创业动机,提升其对创业潜力的积极认知,从而提高个体成长型思维。对于个体来说,要打破对能力不可改变的僵化认知,主动参与创业教育课程学习,当面临消极事件时,多学会从周围环境中汲取经验。

(2)创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实施创业行为的主要驱动力,不仅受个体自我认知评价的影响,还与个体所处环境密切相关。一方面,政府应积极营造支持性创业环境,加大创业者政策优惠力度,借助创业孵化园等发展平台,激发潜在创业者的创业动机,提升个体创业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政府还应提供相关创业技能培训,提升潜在创业者技能,对其行为和努力作出正面肯定,激发其不断高涨的创业热情。

(3)失败恐惧是潜在创业者实施创业行为的主要阻力,需要个体、政府、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降低失败恐惧的负面影响。个体要培养意志力,增强解决创业难题的韧性,认识失败恐惧是创业的必然经历,降低个体对失败恐惧的消极认知。政府应完善一系列政策与制度,为创业者保驾护航。例如,建立健全创业市场环境和创业保障制度,完善创业容错机制,允许潜在创业者先试先行;同时,协同相关机构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丰富创业者知识储备,使其有能力克服商业理念恐惧,加强对创业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积极应对失败恐惧。社会应努力营造宽忍“商业失败”和“创新试错”的文化氛围,改变僵化的社会认知,培养鼓励创新、敢为人先的试错氛围,对创业者给予积极的精神力量,为其提供社会支持,帮助其克服因恐惧失败污名而最终放弃创业行为的消极看法。

5.4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如下不足:第一,对主要变量均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进行测量,可能存在自我报告偏差问题。未来可通过实验法干预个体成长型思维,在不同时间段和对照组中比较个体思维差异,增加一些关于个体成长型思维发展的描述性证据,纵向探究成长型思维与创业行为倾向之间的作用机理。第二,本文发现,成长型思维可以掌握经验的形式提升个体创业自我效能感,未来可探索自我效能感其它来源如言语说服的作用。第三,创业失败恐惧仅两个维度变量的负向调节作用得到验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是样本量不足及量表适用情境存在偏差。未来可在更广泛地区选取更大的样本量进行验证,同时开发适用于中国创业情境的创业失败恐惧量表,进一步检验创业失败恐惧的多维度调节作用。另外,陈江涛等[28]认为,创业失败恐惧发挥着“双刃剑”作用,不仅会产生回避动机,还可以产生趋近动机,并通过创业警觉性提升创业者对商业机会的识别能力。因此,未来可重点关注创业失败恐惧带来的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成长型创业者恐惧
用“成长型思维”,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
成长型思维模式如何在校园落地生根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用成长型思维助力孩子一生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