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群
(中铁十七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重庆 401120)
现代桥梁建设中,装配式桥梁作为一种技术成熟的结构形式,往往是首先被考虑的桥型,预应力混凝土T梁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T梁作为上部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在荷载作用下主要表现为受弯和受剪状态。因此,本文以某项目为背景,从改善预应力混凝土T梁抗剪承载力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其剪切破坏承载力的因素,对预应力混凝土T梁受剪破坏进行了试验研究。
某项目标段内主要工程量有10座共长2 382.4 m主线桥(分左右幅);共长5 812.31 m路基188.06万m3;互通枢纽一处,设置9条共5 127.3 m匝道(其中有6座桥长共1 203.5 m匝道,路基长3 923.8 m);54座共1 969.34延m涵洞(包含互通式立交匝道涵洞27座)。全线设计行车速度为120 km/h,主线公路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荷载等级采用公路-Ⅰ级。整体式路基宽度33.5 m,分离式路基宽度16.75 m,一般桥涵及路基设计洪水频率1/100,特大桥设计洪水频率1/300,地震基本烈度为VII度。
预应力混凝土T梁开裂后,受荷载持续增加的影响,其具有应力重分布的特点,剪力传递机理发生变化,期间存在诸多干扰因素,难以精准确定各项因素的作用程度,需要做针对性分析[1]。
1)受压区未开裂。梁体未开裂时,部分区段存在剪力和弯矩共同作用的情况,该部分存在主压应力和主拉应力,可以通过绘制主应力迹线的方式加以描述;而在梁体出现开裂问题后,对于剩余的未开裂受压区而言,依然存在该应力状态。沿梁受压区高度对剪应力积分,此时可以确定剪力分量,该结果反映的是“混凝土承载力”。
2)界面剪力传递。梁体局部裂缝面骨料突出的尺寸较大(超过裂缝宽度),骨料间的咬合作用将抑制界面的滑移,同时将实现对部分剪力的传递。若结构体的抗压强度未超过60 MPa,此时斜裂缝普遍以绕过粗骨料的方式而形成;若抗压强度未超过70 MPa,斜裂缝的发生规律有所变化,即穿过骨料而形成光滑的裂缝界面。界面传递的剪力取决于多个方面,例如混凝土强度、法向应力等。
3)纵筋的销栓作用。梁中纵向预应力与斜裂缝呈相交的位置关系时,可以较为有效地阻止开裂面两侧所产生的剪切滑移现象。在混凝土强度、纵向受拉预应力强度等多项指标的共同影响下,将对纵向受拉预应力的销栓作用带来影响。存在保护层抗拉强度的限制作用时,将会在较大程度上削弱销栓作用;若存在纵向受拉预应力配筋率较高的情况,此时将有较明显的销栓作用,并且在多层布置时更为明显。
4)拱作用。梁体的剪跨比较小时,截面应力难以满足平截面假定,此时荷载普遍依靠斜压杆实现向支座的传递,此条件下拱的作用较为显著,虽存在梁的作用,但相对微弱。
5)箍筋作用。梁体结构中含箍筋时,若形成斜裂缝,将严重影响混凝土对剪力的传递,具有短时间内大幅度下降的变化;若箍筋与斜裂缝呈相交的关系,则该部分箍筋的应力将急剧增加。通过箍筋的应用有助于抑制斜裂缝,使梁腹部的骨料具有较大的咬合力,且可以发挥出纵向受拉预应力的销栓作用。
6)混凝土残余拉应力。裂缝宽度在0.15 mm内时,交界面仍有一定程度的连接,此时其依然具备传递拉应力的条件。在混凝土拉应力提升至最大值后得益于残余拉应力的作用,并不会出现完全破坏现象,此时存在裂缝的梁体进入软化下降段。在梁截面高度<100 mm时,虽然存在弯曲裂缝和斜裂缝,但其宽度相对较小,在整个受剪承载力中,残余拉应力具有较大的贡献比例;但反观尺寸较大的梁体结构,该效应普遍微弱[2]。
根据上述机理分析可知,预应力混凝土T梁剪切破坏传力机理复杂。为从宏观上分析影响其剪切破坏的影响因素,以便为设计提供依据,本文考虑预应力和翼缘宽度两个影响因素,设计相关试验对其进行分析。
本次试验主要考虑预应力大小、预应力筋弯起角度、T梁翼缘板宽度三个因素。制备9根预应力混凝土和1根普通钢筋混凝土T形简支梁,梁高70 cm,翼缘板厚10 cm,腹板宽20 cm,试验梁的预应力大小、预应力筋弯起角度、翼缘板宽度不完全相同,其余设计参数均相同。试验梁示意图见图1。
图1 试验梁示意图(单位:cm)
预应力钢束采用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Φs15.2,标准强度fpk=1 860 MPa,单股面积Ay=1.39 cm2,采用后张拉形式。试验梁的主要设计参数见表1所示。
表1 试件主要设计参数
试验采用油压千斤顶进行加载,采用两点对称逐级施加荷载,加载点距支座的距离为800 mm,剪跨比为1.75。在试件前后两侧面,画出5 cm×5 cm方格,并编号划区,以方便在不同荷载下对裂缝的产生和发展进行观察。对每条裂缝均需记录产生的时间(即第几级荷载下产生的)、裂缝的位置(距离跨中或支座处的距离)、长度、宽度、裂缝的间距和正常使用荷载下的最大裂缝的宽度,下一级加载后的发展情况。用裂缝观测仪观测裂缝的长度,5倍放大镜观察裂缝的出现与发展。在加载开始时,反复调整梁底的支座,防止支座在加载过程中产生偏移,而导致梁受力不均匀。
首先进行预加载2次,检查试验装置和构件各部分是否正常工作,各应变片是否有读数;在开裂荷载之前按20~30 kN一级加载,开裂之后按50 kN一级加载,临近破坏时,相应地减少荷载的级距,直至破坏。每次加载稳定油压5 min后读数。
对于试验梁T-1为钢筋混凝土梁,跨中荷载P达到160 kN时,显现出第一条垂直裂缝;随着荷载的持续增加,当P达到200 kN时靠近跨中位置,出现斜裂缝,角度大于45°,均指向加载点,随后,斜裂缝随着荷载的持续增长而增加,且斜裂缝均指向跨中加载点;后续伴随荷载的持续增加,垂直裂缝几乎维持原状,即并未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但斜裂缝具有逐步向两支座方向延伸的特点,裂缝宽度有所增加;进一步加大荷载后,显现出临界裂缝,与此同时可见加载点与支座连线方向有部分斜裂缝;荷载达到670 kN后,无法利用手动液压泵加载,此时通过对显示器的数显值进行分析可知,荷载呈下降的变化,但裂缝仍有发展的趋势,并且梁结构已经处于受破坏的状态[3]。试验过程中,当P=160 kN、P=200 kN、P=670 kN时,T-1梁的裂缝分布见图2所示。
图2 T-1梁裂缝分布
对于试验梁T-2:跨中荷载P达到160 kN时,显现出首条竖向裂缝,随后,当P达到200 kN时,出现斜裂缝,随着荷载增加,斜裂缝也随之增多,竖向裂缝未见明显变化,斜裂缝则有从跨中向支座附近发展的趋势。随荷载持续增加,临界斜裂缝宽度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临界斜裂缝在临近梁底处呈水平状延伸,当P达到840 kN时,试验梁出现“砰”的响声,受压区的部分混凝土处于压碎的状态,导致试件发生剪切破坏。
对于其余的T-3~T-10梁,试验过程中裂缝发展的形态和趋势与T-2梁基本一致,但其出现竖向裂缝、斜向裂缝以及极限荷载与T-2梁存在差异。
参与试验的各试件均存在剪切破坏,裂缝发生部位集中在T形梁腹板处,部分裂缝与临界斜裂缝呈平行的位置关系。预应力筋弯起角度越大,预应力筋数量越多,则斜裂缝分布的面积越大,数量越多,斜裂缝的倾角也越小。汇总各试件的极限荷载与挠度,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中内容可知,无论是增加预应力筋的数量,还是加大预应力筋的弯起角度,均有助于提高试件的极限抗弯承载能力。对于T-2、T-5和T-8试件而言,其设置有预应力筋,相比于T-1,极限抗剪承载力增幅分别达到25.37%、26.12%和31.49%;从弯起角度来看,则从水平状态逐步发生变化(形成角度),增加至12°时,T-5与T-2的极限承载力无明显的差异,但该值增加至20°时,T-8试件较T-2、T-5而言有明显的增加,增幅分别为4.88%和4.26%。此外在增加预应力筋数量的方式下,可以提高梁体的极限抗剪承载力[4-5]。
表2 极限荷载与挠度
1)对于试验状态下的简支梁,竖向裂缝率先开展,随后是斜向裂缝,且随着荷载的增加,斜向裂缝向支点附近发展。
2)相对普通钢筋混凝土梁而言,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极限荷载有明显提高,且随着预应力大小和弯起角度增加,其极限荷载亦呈增大趋势。
3)翼缘板宽度对极限荷载的影响并不显著。
4)预应力大小、弯起角度、翼缘板厚度对T梁的挠度影响不显著,说明剪切破坏时其刚度主要由截面本身提供。
综上所述,预应力筋数量、弯起角度及翼缘宽度三项参数均会对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性能带来影响,在跨中集中荷载作用下,梁体处于剪压破坏状态。在预应力增加时,梁体的受剪承载力明显加大,显现出较多的裂缝,倾斜角度减小;而在翼缘宽度增加时,受剪承载力仅有小幅度的增加,翼缘板的剪力滞后效应明显。
[ID:01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