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绪涛
我国山水画在描绘山川河流美景的同时,表达了画家追求的精神境界,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回顾我国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但因当时的实体性山水画卷没有被保存下来,目前能浏览或欣赏的最早山水实体画是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留下的。在《洛神赋图》中,虽然人物是该画所要表现的主体,但是顾恺之却在背景陪衬上对山水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描绘,赋予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空间意境美,它被视作我国早期山水画的代表性作品,由此可见,通过赏析我国山水画中蕴含的意境美,更能体会我国山水画高超的艺术追求和境界。
有关“意境”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诗格》当中,后来王国维又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构建了一个具有一定体系性的“意境”理论。他重点强调“意境”的重要性,并将其当作衡量诗歌水平的一种标准。关于“意境”的内涵,主要是指在一些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的那种虚实相生、情境融汇和跳跃生命律动意韵的诗情画意空间。严格来说,“意境”应该归属于艺术辩证法的范畴,也是美学当中需要关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研究领域。“意境”是一个主客观统一体,“意”是一种主观范畴,“境”则属于客观范畴,它们有机交融,共同形成了一个相对完美的艺术境界。
可以这样说,“意境”所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意”是情与理的完美结合,“境”是形与神的珠联璧合,两者通过情理和形神的互相作用、相互影响,既彼此制约,又和谐渗透,共同构成了“意境”。如果联系实际来说“意境”,它就是画家在创作作品时,对情境的创设和渗透,画家通过创造情境表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诠释或感悟,并以此充分寄托他们的情感与沉思,是他们对一些客观存在事物的理性感慨。艺术需要作者带着感情去创作,作者赋予的感情越多,所要表达的意境越深厚,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越富有情感和意境,从而更加吸引人。比如我国清代的画家刘熙,他在创作《艺概》时,就将画中所要表达的“意”进行了个性、本性、人性和天性的和谐统一,由此通过一幅画全面阐释了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渊源与意义。欣赏艺术需要以“意境”作为根本,只有从这样一个视角去欣赏和品味艺术作品,才能将作者通过托物言志抒发的情怀理解到位。
事实上,画家在山水画中绘景,就是为了抒情,情与景紧密结合,以景衬情,以情寓景。许多山水画画家在创作作品过程中,从来不拘泥于大自然中的山水、花草、树木等景物,而是注重渗透自己的感悟与理解,以景抒情,在画纸上挥洒自如,将画作当作一种有效的托物言志的载体,以此传情达意,将情感充分寄托于景物当中,表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悟。我国的山水画从来都不缺少那种“千山鸟飞绝”和“鸟鸣山更幽”的优美意境,每位山水画画家都在追求一种淡然清幽和引领众美的画意境界,体现一种极为朴素的自然态,展现与人无争的清净之美。所以说,我国的山水画之所以富含美好意境,都是因为画家能够以景托志,将他们丰富的思想情感蕴含在画面的意境当中,并通过情景交融深度展现他们的思想情感。整体来说,“意境”就是山水画画家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创设优美的情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体现他们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质,并赋予山水画独特的生命力,让一幅幅精美画卷内涵丰富、意境深邃。
谈到山水画,画家比较注重笔墨的运用,以此实现表情达意。我国山水画画家深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往往强调画作的“写意”,这是我国山水画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画作的妙在于似与不似中,具备这样的山水画创作观,不会出现剑走偏锋式的创作现象,品味起来,反倒有一种抽象感,也有一种具体感。这里所说的“似”,是针对画作所要描绘的对象,是画家尊重客观事实的表现;这里所说的“不似”,则是画家在抒发主观感受,比较注重自身所要表达的“意”。
由此可见,在我国的山水画中意境充分表达了画家的思想情感,他们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富有“意境”的山水画,是因为他们能深刻感知客观存在的景物,并结合自己的情怀进行主观创作。画家在创作山水画的过程中,比较注重个人思想情感的表达,但表达的方式又不是那么直接,他们善于应用委婉含蓄的手段表达情感。正是基于这样的创作思想理念,山水画才具有深邃的意境,这充分体现出画家对事物具有较强的认知水平和创作智慧,他们能够在山水画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经过精心布局,将自己的情感寓于画作当中,进而达到塑造意境、流露思想、表达精神、寄托情感的目标。
同时,在我国的山水画中意境体现了画家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理念。纵观一位成熟的山水画画家,他们往往都是心有主见,通过眼不见其形、耳不闻其声的微妙,依托自身独特的意识和理念,让山水画具有一种活泼性。画家之所以创新,并不是要追求形貌彰彩的刻意,而是要进行独具匠心的创作,是要有所画而又非所画,在严格遵循各种事物的内在规律基础上,心随笔运,笔随心动,创设一个浓厚的画作“意境”。当然为了体现画作的“意境”,还要在画作中兼具必要的自然性,这就需要画家熟练地掌控不落俗套的“创新度”,正确反映画作所要描绘的事物的客观性,如果是刻意创作,将难以创作出“意境”更加优美的山水画,这说明在我国的山水画中意境还体现了画家比较深厚的艺术创作基础,以及相对广阔的视野,只有树立创设深厚“意境”的创作观,才能展现一种超然的创新理念。
山水画中体现的诗情画意,是在比较有限的山水风景中蕴含无限的意蕴或情趣,因此可以直接说,山水画就是在追求一种可容纳天地万物的气魄,似有一种气吞山河之势,将不能尽数描绘的千山万水融入山水画的意境当中,彰显山水画无穷无尽的意境美。我国很多的山水画作都与“诗”相辅相成,达到“画中有诗”的境界。从一定程度上说,我国的山水画也是诗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样“意形神兼备和统一”的超高艺术境界,是其他艺术形式无可比拟的。
明暗相济,高低各异,远近不同,不似还似,我国山水画总在体现“不似之似”的意境美,是前人创立的形神关系美学理论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成为山水画创作所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我国的山水画,不但有形,而且富含意蕴。山水画的创作历来以神形兼备为核心要义,并刻意追求神似,依靠画中的不似之似的形,衬托画作所要体现的神,从多向朦胧的角度感悟山水画作中“不似之似”的意境美。成功的山水画不能出现构思的“大失”,因为“大失”难以补救,而“小失”则是细节之失,容易修改或弥补。因此,每位山水画画家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往往比较谨慎。他们一般能从大处着眼,不会像照相机那样照本宣科地复制客观事物,而是通过独具匠心的构思,既合理取舍,又恰当地删繁就简。创作山水画,需要描摹一些名山大川或花草树木,但太过逼真相似则会出错,这就需要体现一种“变幻神奇懵懂间”,遵循不似之似的创作规则,更好地体现山水画的创作效果,显现其中的意境美。
创作山水画需要真情流露,这也是我国山水画所能体现的意境美。画家在创作过程中要体现“意境美”,无论任何时候,都需要抒发自身的“思想感情”,山水画与画家永远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融入真情实感也是画家在创作山水画时需要注重的一个重要方面。画家创作山水画的目的,就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意志,抒发情感。只有充满真情实感的画作,才能引发人们的共鸣,促进画家创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山水画需要体现“气韵生动”,很多画家在创作中都将气韵当成山水画创作的一个美学标准。我国历朝历代的山水画画家,针对山水画气韵的展现有不同的说法,有的画家认为其需要通过客观事物加以展现,有的画家认为需要以主观联想进行暗示,还有的画家认为可以借助画中事物加以展现。通过许多画家的实践验证,只凭借一种方式难以较好地展示山水画的气韵,所以需要画家综合考虑,不断创新,突破传统意境。说到底,山水画既要在意不在象,也要在韵不在巧。黄庭坚曾经说“凡书画当观韵”。表现山水画气韵,需要追求意境上的高度,也需要体现优雅的风貌。山水画一般都需要体现某种方面的“生动”,生动可以说是山水画的一种生命运动,是画家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的有机耦和,是气韵的体现,正是这种“生动”,充分体现了山水画的生命律动,是山水画艺术体现出来的一种重要形态,具体表现是山水画的韵味与韵律。每一位山水画画家追求的气韵,实际上是一种超然境界,可以进一步体现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骨法用笔”是指我国山水画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使用毛笔时所体现的笔力。分析起来,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理解:第一,它是指山水画物象的骨相或结构;第二,它是山水画画面的骨力或线条,是画家以线条为手段对画幅骨力或骨相的表现。它主要是体现画幅的线条骨气或骨力。骨法用笔是我国山水画创作的一种用笔之法,使我国的山水画既蕴含书法艺术的抒情性,也体现了创作者在作画时对笔力的应用,只有笔力用得好,才能更好地体现画作的骨感,更好地展现创作者创作时的良好精神状态。正所谓“情动形言,凝聚风骚之意,阴惨阳舒,包容天地之心”,这样才能成为我国山水画骨法用笔的集大成者。众所周知,我国的书法艺术之美不仅体现在它的结构美,也体现在它的线条美,更体现在它的意蕴美和意境美,画家需要依靠必要的振动运笔,畅抒书法的风骚之情。毫无疑问,我国山水画所用的线条与我国的书法艺术同根同源,都有包容天地之心。不难看出,我国山水画使用的运笔线条,并非是一种普普通通的运笔线条,也不仅仅是表现了一种“形”,还蕴含着比较独特的审美价值。
我国的山水画历来比较重视“意境美”的表现,但是美妙的意境又往往源自“自然”,而且贵在画家对“意境美”的创新实践。山水画所体现的意境美,不仅能够表达某种事物的独特个性,也能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更能表达画家的情怀志向。对于山水画的意境美创作,需要画家深入现实生活,用心感受生活,深切感悟现实生活中蕴含的真谛,通过必要的提炼,精妙布局,将画幅中所要描绘的事物的生动面貌展示出来,并创设出丰富、独特的意境美。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山水画画家,不但要有坚实的创作基础、较高的艺术素养,也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丰富的创新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在创作中展示自己高超的艺术造诣,凸显山水画的“意境美”,使自己的心灵与自然和谐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