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时期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原则和根本保证,强调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从“一五”到“十四五”,根据党和国家所面临的不同发展条件、历史阶段和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分为初创与借鉴、探索与挫折、整顿与改革、深化与完善、成熟与巩固五个阶段。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沿着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经济社会改革,通过党的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富的现实启示,即进一步完善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应当坚持党全面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及时总结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论。
[关键词]党的领导 五年规划 “一五”到“十四五” 历史进程 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简介]杨明宇,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生,中国政法大学党规研究中心学术助理(北京 100088)
[DOI编号]10.13761/j.cnki.cn23-1073/c.2022.03.00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时期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原则和根本保证,强调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从20世纪50年代制定与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至今,在党的领导下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已经成为推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从“一五”到“十四五”,面临不同阶段的条件和任务,党领导经济社会在曲折中前进、在改革中创新、在发展中成熟,深化了党对自身领导规律性的认识。以五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为切入点,认真回顾和总结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经验启示,对于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
一、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总结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体现了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应当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根据党和国家所面临的不同发展条件、历史阶段和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分为五个阶段:
(一)“一五”(1953—1957):初创与借鉴
“一五”计划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领导制定全国性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计划,这对于刚刚取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1952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朝鲜战局趋于稳定,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为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央决定加快推进“一五”计划编制工作。1952年8月,周恩来等人赴苏听取苏联建议并争取苏联援助。中共中央在吸纳苏联建议后于同年12月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其后中财委会同国家计委、中央各部和各大区对该指示做了进一步充实,并再次向苏共中央和苏联专家征求建议。1954年初,苏联援助的建设项目已经基本确定,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征求中央各部委和地方党委建议后,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原则通过了该计划草案。“一五”计划的制定前后经过了四年的时间,其“轮廓草案”两次征求苏共中央和苏联专家的意见,到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时,距“一五”计划的起始时间已经过去两年半了。“一五”计划的实施是中国大规模发展经济的开端,这期间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也经历了一些波动。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上呼吁实事求是,“我们应该注意避免超越现实条件所许可的范围,不勉强去做那些客观上做不到的事情,否则就要犯盲目冒进的错误”[1]95。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发展速度必须是积极的,以免丧失时机,陷入保守主义的错误;又必须是稳妥可靠的,以免脱离经济发展的正确比例,那就是冒进主义错误”[2]78-79。1957年的经济建设抵御住了“冒进”的干扰,平稳、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次尝试和学习苏联模式的过程。在“一五”计划的实施方面,虽然经历了几次经济发展过热的波折,但党及时调整发展指标和发展方针,推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过热的问题,这充分说明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领导是成功的。
(二)“二五”(1958—1962)到“五五”(1976—1980):探索与挫折
从“二五”计划开始,党和国家开启了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面对这个新的开始,正当举国上下想要大干一场时,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思想政治方面的斗争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从1958到1980年间,中国实施了四个五年计划(中间穿插了1963—1965的三年调整时期未列入计划内),从“二五”到“五五”的四个五年计划都没有正式公布。党和国家在这个阶段经历了来自思想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严峻考验。
“二五”计划的制定工作从1955年就开启了,经过多次修改,中共八大通过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至1962年)的建议》。但后来,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破坏了中共八大确立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路线。1957年到1958年间,计划指标被数次大幅修改,由于缺乏经验和脱离实际,忽视经济发展规律,导致“二五”计划始终未能颁布。国家财政赤字,人民生活遇到困难。面对这些情况,中国共产党主动承担责任,體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忠诚的态度。中共中央于1961年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3]32的八字方针,试图将经济发展引向正轨。1962年底,面对经济调整的难度,中央决定将1963—1965三年作为“二五”和“三五”计划之间的调整过渡时期。在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周边国家和地区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三五”计划围绕开展“三线建设”展开。1964年,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和批准了“三五汇报提纲”中设定的计划方针和各项指标。但是由于次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三五”计划始终是草案形式,没有正式颁布。“文化大革命”使得国家陷入极度混乱,刚刚恢复向好的国民经济再次被推向崩溃的边缘。直到1969年最终勉强完成计划任务。“四五”计划的制定仍然受到紧张的国际形势和“文化大革命”遗留思想的影响,盲目追求高指标和高速度,忽视经济效益和均衡发展。直到1972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批判极左思潮、改变备战策略、降低了原定的高指标,大规模“三线建设”进入收尾阶段。1975年,邓小平主持整顿工作,使得“四五”计划最终基本完成。“五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始于1974年,跨越了“粉碎四人帮”和拨乱反正的重大历史转折,计划方针和内容随之变化。这导致“五五”计划没有独立文本,主要以《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为支撑。“五五”计划时期的经济建设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经济恢复时期和之后的整顿时期。实事求是路线的重新确立,党内的思想解放与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改变了“五五”计划后期的实施历程。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对外开放等一系列改革策略的提出,预示着整顿与改革时期即将到来,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大步向前。
从“二五”到“五五”的23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概括为在挫折中探索前进:一方面,政治和思想上的分歧导致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一再改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波动,人民财富增长有限;另一方面,在不断的调整中,中国基本建立起了国民经济体系,也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五五”计划的后期,党已经从过去的错误中总结出了一条整顿与改革之路,开启了历史的转折点。
(三)“六五”(1981—1985)到“九五”(1996—2000):整顿与改革
“六五”计划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从这个计划开始,五年计划中加入了社会建设的内容,更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六五”到“九五”期间,党领导五年计划编制和实施工作走上正轨,党领导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在整顿与改革中逐渐清晰。
“六五”期间国际局势趋于和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胡耀邦在党的十二大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为题作报告,指出经过调整“我国经济已经渡过最困难的时期,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4]6。“六五”计划的制定全面贯彻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等思想。正确的指导方针和稳定的政治环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六五”计划成为“一五”之后第一个正式颁布和顺利完成的五年计划。这期间,国家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了重要成果,国家财政收入上升,人民生活有了大幅度改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5]56使得党的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为接下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七五”计划的制定工作从1983年开始,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准备,中共中央于1985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后经修改于1986年3月经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是历史上第一个在计划开始之初就制定完备的五年计划。这标志着党对于国家经济格局的掌控和领导能力有所提升。“七五”计划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经济体制转型面临错综复杂的形势,使得计划实施的前期遇到了经济发展过热、通货膨胀加剧的现象。1989年到1990年间,党和政府及时地整顿,保障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提前完成“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逐渐清晰。“八五”和“九五”时期是改革的延续。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三个有利于”的提出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坚定了改革的信心,结束了“计划”与“市场”的争论。“八五”计划的制定遵循着党中央提出“建议”、国务院制定“计划纲要”、全国人大审议“计划纲要”的程序,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机制。“八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教育事业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九五”期间,改革继续深化,中国成功渡过“亚洲金融危机”,并提前完成了计划目标,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八五”和“九五”是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十年,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六五”到“九五”,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推进改革开放的二十年。在这一时期,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是整顿与改革:一方面,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统一了全党全国,正确处理了计划与市场,经济与社会,速度与质量,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多重关系;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了改革开放的步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也为下一个时期改革的深化打下基础。
(四)“十五”(2001—2005)到“十二五”(2011—2015):深化与完善
“十五”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三步走”战略部署第三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为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十五”计划的制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吸收了来自党内和党外、中央和地方、国内和国外、专家和群众各方面的意见,可以概括为集思广益的计划编制方式[6]121。这标志着党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汇集各方智慧、协调各方利益、凝聚各方力量的能力和机制进一步成熟。“十五”计划充分体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缩小地方发展差距,注重经济、社会、环境、教育、民生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同时进一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7]487。“十五”时期,政府计划主导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迈出实质性步伐。从“十一五”开始,“五年计划”的名称改为“五年规划”。这意味着规划内容更加丰富,不但重视经济发展,也注重协调文化、社会、环境和民生,注重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模式。“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的制定都经历了两年半左右的时间,经过调研论证、思路形成、规划建议、纲要起草、专项讨论、征求意见等多个阶段,是政党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相互作用、统一认识的过程。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体现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十一五”到“十二五”的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更好地发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有了大幅提升。
“十五”到“十二五”,是承上啟下、继往开来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是深化与完善: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得到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与之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与时俱进;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解决了为什么发展和怎么发展的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身执政规律的认识逐渐完善。
(五)“十三五”(2016—2020)到“十四五”(2021—2025):成熟与巩固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反全球化趋势,主要国家对我国态度转变,国际竞争加剧。“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要变化的阶段。应对国情和世情的变化,“十三五”规划贯彻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改革的范围推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更加突出改革的协同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并且在党的建设领域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保驾护航。“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历经三年时间,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多次调研、广泛协商、大众参与、民主集中完成的。目前,“十三五”规划已经顺利完成,“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8]19。2020年11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当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的五大原则,并且提出以创新驱动推进经济体系优化、构建国际国内两个大循环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发展目标。
在这个阶段,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是成熟和巩固:一方面,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改革更加协调、平衡,发展成效得以巩固;另一方面,党的建设取得重大成绩,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趋于成熟。
二、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9]9从“一五”到“十四五”,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只有全面总结党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挫折、风险和考验时,保持战胜各种困难、迎接各种考验的信念、意志、作风和勇气,坚持和完善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一)沿着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经济社会改革
总结“一五”到“十四五”的历史过程,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始终坚持在社会主义道路上顺应历史条件和发展规律推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不断探索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政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中国革命的历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10]665,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是必然趋势。从“一五”时期开始,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一五”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国家经济进行的第一次变革,为古老的中国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奠定了未来经济的发展基础。整顿与改革时期确立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11]13,既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又破除了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十五”到“十二五”期间,党领导人民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四个自信”,坚定了全党全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和决心。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从全局上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划和部署,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中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从“一五”到“十四五”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符合历史阶段、体现人民需求、顺应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二)通过党的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建设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从“一五”到“十四五”时期,可以看出在不同阶段党的建设情况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紧密的关联:党的建设成效突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会顺利进行;党的建设混乱失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必然受到不良的影响。以高质量的党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验。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12]423。201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从坚定政治信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强化组织实施等方面,就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13]28。党的政治建设作为统领,能够保证中央与地方、党的各级组织与党员在理论上、精神上和思想上始终保持一致,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时保证政令畅通、行动统一、目标明确,有利于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党的思想建设指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始终走在科学的、正确的道路上,并以此提高党的战斗力、调动人民积极性。“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14]380,团结带领人民确立和实现一个又一个奋斗目标,必须发挥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发挥各级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保证党的正确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党员干部的作风影响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能够更好地团结人民群众,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风气。严明的纪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特征和优势所在,贯穿于党领导经济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之中。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战略部署对党的纪律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将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党的纪律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对于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发挥党的领导优势、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各方面。制度治党的实质是用规则的方式治黨管党,建立以党章为统领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国家法律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将治党的规范与治国的规范归为一个整体,有利于发挥党的建设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打铁还需自身硬”,党能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能否带领人民确立和实现一个个阶段性目标,取决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的质量。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15]104,“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原则[8]8-9。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的体现,也是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条重要经验。
“五年计(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历史启示我们,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依靠人民开创历史伟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在计划的制定上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在规划目标的设定上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统筹人民利益、体现人民愿望;在计划的实施上要做到发展依靠人民、最大激发民力、接受人民监督;在计划目标实现之后要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早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将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将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党的工作的一个标准,坚定了全党全国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信心和决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14]123的提出将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与原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完善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与力量之源,回答了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6]465,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16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7]14。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当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四方的优势,做到经济社会发展一切从群众的利益与要求出发,逐渐做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
三、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启示
从“一五”到“十四五”,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推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既给我们创造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也给我们留下了值得思考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党全面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启示我们,越是国际局势严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多,越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
一方面,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应当充分认识党的领导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原则的应有之义,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从理论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政权之后应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沿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路线,带领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前进。从实践上来讲,“一五”到“十四五”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性。国家的经济建設和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协调各种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力量,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无法做到的。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首先要做到“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但要提高政治素养,还要将“两个维护”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将政治责任与本职工作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应当在行动中保障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并以实际行动影响、组织和带动人民群众实现改革目标。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只有被正确和全面地执行才能发挥其优势,党中央的正确决策部署只有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才能转化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成果。地方党委(党组)应当深刻学习领会党中央政策部署,制定出符合中央指示精神和具体要求,符合本部门、本地区发展条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提高自身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组织协调发展的能力、宣传带动群众的能力,完成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职责。党员干部应当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先锋带头作用,形成干部带动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的合力,团结一致促进党中央提出的改革目标的实现。
(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18]16,并在宪法中明确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地位。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宪法原则的具体落实,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应当对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和优良传统进行制度转化,形成一套完善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
首先,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应当具有协调性和互动性。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中央与地方、党内与党外、经济与社会各领域互相协调的过程,所以在相关组织制度的设置中必须重视上下级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地域之间的协商和互动。在中国社会治理的宏伟蓝图中,中央和地方的规划纵横交织,各个领域的发展规划和行动规划更加具有针对性,呈现为规划报告、专项规划、规划表等多元化形式[19]103。以五年规划的制定为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规划编制模式已经从党内集体决定模式转向一种集思广益的模式,建言献策已经成为规划编制必经的程序[20]12。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建议稿起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征求和吸收了各领域专家、企业家、基层代表、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议[8]74。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需要党委(党组)及时与上级党组织直至党中央沟通重大问题,既要发挥基层的改革创新精神又要保证正确理解落实上级党组织的决策部署。
其次,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应当包括规划部署机制、统筹协调机制、贯彻落实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等。例如,党的中央全会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机制,党的中央议事协调机构及时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事项的机制,地方和基层党组织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决策的机制,对党员干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督查考核机制等。
最后,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的完善应当以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来。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方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当“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1],既要坚持和完善国家法律体系又要建立和发展党内法规体系。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协调、同向发力,共同形成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使党对经济社会的领导在规范的框架内有序进行。
(三)总结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论
“五年规划”是党和国家经过70年探索形成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方式。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未来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应当及时总结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首先,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不切实际。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贯穿于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历史方位、认清现实条件、顺应发展规律,不能超越时代、超越阶段。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也要及时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去总结和发现新的经验,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调整。
其次,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应当坚持系统性观点,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十四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社会经济发展应当以系统性观念为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应当正确处理五大关系,即继承和创新、政府和市场、开放和自主、发展和安全、战略和战术,将系统思维贯穿于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8]78。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求做好以往的发展成果与将来的发展目标之间的衔接,应当坚持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相结合,保障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势。处理好开放与自主的关系,要求时刻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局势,既扩大对外开放又保持独立自主,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扩大中国竞争优势。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要求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同时有效防范和应对可能影响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处理好战略与战术的关系,要求将长期发展的规划与短期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将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制定出高瞻远瞩、务实管用的发展战略。
[参 考 文 献]
[1]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4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36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6]鄢一龙,王绍光,胡鞍钢.中国中央政府决策模式演变——以五年计划编制为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7]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9]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6(1).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2]党的十九大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7]习近平.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J].求是,2019(10).
[18]习近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J].求是,2020(14).
[19]郑家昊.论社会治理中的规划——兼论中国政府的规划活动及其引导价值[J].探索,2016(2).
[20]董煜.完善和创新五年规划编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9(8).
[21]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2(1).
[责任编辑 王舒鸿]
Historical Process and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of the Party Lead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rom the First Five-Year Plan to the Fourteenth Five-Year Plan
YANG Ming-yu
Abstract: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proposed to adhere to the overall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s the first principle and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achieving high-quality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emphasized adhering to and improving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rom the “First Five-Year Plan” to the “Fourteenth Five-Year Pla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conditions, historical stage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Party-le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rocess of the Party-le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start-up and reference, exploration and frustration, rectification and reform, deepening and improvement, maturity and consolidation. Advancing economic and social reform along the socialist road, safeguarding economic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through Party building, and adhering to the people-centered principle of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ed by the Party has left valuabl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brought rich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 shall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ove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for 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imely summarize the methodology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Five-Year plan from the First Five-Year Plan to the 14th Five-Year Pla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