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践与思考

2022-05-25 08:15黄金梅蒲艳
设计 2022年7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课程思政融合

黄金梅 蒲艳

关键词:设计概论 课程思政 教学模式 文化自信 融合

引言

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专业课程思政在各大高校已全面拉开帷幕。设计概论是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品德的双重培养,对后续的设计实践起到了基础的支撑作用,对学生的德育、美育起到了系统的构建作用。2020年10月,广州商学院实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组织了课程思政“四个一”试点建设项目,设计概论作为校精品课程,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顺应当代教育的趋势,通过教学实践对课程思政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与探索。

一、课程意义及存在问题

(一)课程意义。设计概论是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堂专业必修课,旨在让学生掌握设计的内涵特征、本质源流、趋势规律、研究对象与方法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与社会责任感,启发学生理解领会现代设计的核心思想、基本要素、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为今后深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1]简单来说,该门课程的目的在于解答刚步入大学的学生三个问题:什么是设计、为何而设计、如何做设计。设计概论作为基础课程、通识课程、核心素养课程,在释放知识价值能量、导向育人目标上承担着重大责任。[2]

(二)存在问题。第一,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传统。对比其他专业实践类课程,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未能很好地互动互通。[3]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参与感,教师在教学中缺少成就感。第二,授课内容与教学案例陈旧。目前传统设计概论授课更多是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案例进行讲授,较少结合社会热点、市场前沿剖析案例。如今高校学生从小接触网络,相比书本上的设计案例,互联网上新鲜的事物对他们更有吸引力。第三,考核方式与效果评价单一。设计概论的考核方式基本以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对课堂知识点的不理解,对平时学习过程的不重视导致大部分学生选择在考试前死记硬背,对知识的消化率较低。学生缺少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教师缺少直观了解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通道。

第四,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脱节。在大部分设计概论教学过程中还是以专业设计知识为主,有关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较少,加之部分学生及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思政内容只需在思政课上体现,与专业课关系较弱,没有很好地将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从而出现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较高,道德素养较低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

广州商学院采用的设计概论教材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设计概论(第3版)》,由杨晓旗教授、黄虹编著,文章中阐述的知识点及课程教学体系搭建以此教材为基础。该课程的授课内容主要分为绪论、设计简史、设计理论、设计程序和设计材料五大教学单元,通过课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一定的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来说,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层面目标、专业能力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三个维度。

从知识层面上,需要学生理解设计的内涵,了解设计师的工作内容、社会责任及现代设计的发展脉络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掌握20世纪以来设计流派的主旨和代表人物;对创意思维、形式美概念、设计管理和设计心理学有一定的理解;通过课堂实践掌握设计程序的三个阶段的执行步骤;初步了解设计材料的分类,体会其在设计中的意义。

从专业能力上,需要学生对设计和艺术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对设计作品、设计师和设计流派风格进行简单的品鉴分析;能灵活运用创意思维方法开展设计创意,运用设计的形式美法则欣赏、品鉴设计作品;能以小组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设计程序的实践体验;能对本专业设计案例中的设计材料进行分析。

从育人目标上,需要强化学生作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而设计的理念;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建立传统文化认同感,尝试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意创新的设计思维和良好的审美能力;强调团队协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树立学生精益求精的设计“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绿色设计,以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做出可持续的绿色设计。

每一个教学单元都有相对独立的知识目标、专业目标与育人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在授课过程中首先达成知识目标,通过课堂练习与实践达到专业目标,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逐步达到思政育人目标。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平均分布到每一个教学单元中,呈现方块式布局,跟随教学内容与案例,相互贯穿、相互交织、相辅相成。

三、教学体系搭建

(一)教学思路

1.设计概论与思政元素的融入点

“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4]设计概论的授课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出发,在教学单元与知识点中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教学过程中秉持“隐形思政”与“全方位育人”授课理念,不强行灌输思政。思政元素多以案例、作业、讨论等形式自然融入到课程中,作为专业知识点的辅助说明、知识拓展及实践载体。整体教学过程以知识点为主导、贯穿着具有育人价值的案例教学与设计实践,立足教学重点、理清教学思路,培养学生设计专业知识的同时兼顾学生的思想教育培養,将育德结合育才,逐步实现全课程育人效果,如表1。

2.教学方法与资源

设计概论的课程是理论为主导的,传统的“填鸭”方式会按照时间的顺序去逐一介绍不同设计风格的原理、特征及趋势,课堂比较枯燥,容易让学生产生记忆负担,学习效果的转化率低。[5]因此在演示讲授与案例教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知识点灵活使用学生阅读、情境提问、设计实践、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综合授课。在案例教学时,更加注重所选案例的新颖性、趣味性及育人价值;在演示讲授时,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适时加入情境提问与小组讨论;打破理论课“填鸭”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授课方式,加强学生积极性与课堂参与度。在教学资源上,不仅使用教材、多媒体及幻灯片常规教学载体,结合疫情背景,还使用了超星学习通云平台作为辅助,便于教师快速考勤,丰富学生的学习与考核形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后联系。

(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设计概论主要通过理论讲授、案例解析、设计实践、教师辅导四个教学阶段与思政元素相结合构成,环环相扣,有序有效地推进教学目标。第一阶段融合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讲授,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对理论知识有初步的认识;第二阶段挖掘符合学生语境的案例资源,结合第一阶段的知识点,通过案例分析辅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第三阶段以实践练习的方式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的能力;第四阶段是学生实践成果的汇报及教师分析评讲,对知识回顾总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

1.融合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讲授

授课过程中,教师不再仅仅做单方面的理论讲授,而是融合带着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问题,向学生发出提问,在问答中达成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具体可以在一门课程开始前、每次课程开始前和新知识点讲授前结合教学目标进行提问。(1)在正式授课前利用线上教学渠道,提前将问题发布在学习通上,引导学生对上课内容进行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到课堂,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绪论课程开始前,向学生提问“什么是设计?”“什么是中国设计?”“设计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品德?”,为讲授“设计的内涵”“设计师的社会责任”等理论知识点进行有效铺垫。(2)在每次课程前10分钟,以提问的形式对上次课程进行复习回顾,一方面营造适当的课程紧张感,让学生从闲散的氛围中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再现上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分时分段小容量地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例如在向学生提问“常见的创意思维的方法有哪些?”“创意思维的障碍有哪些?”以回顾创意思维知识点,强调创意设计的重要性。(3)在新知识点讲授时,适当根据场景穿插问题进行课程导入,引导出新的理论概念。例如通过孟子谈论美的共性,引导出要讲授的形式美法则概念 ,提问学生“设计专业为什么要学习形式美法则?”将良好的审美能力是日后设计实践的坚实基础这一概念加以强化。

2.挖掘符合学生语境的案例资源

现有的教学案例多为历史上的经典设计,较少涉及当前时代、学生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及设计,Z时代早已习惯信息轰炸的互联网,他们物质基础优越,具备良好的审美基础,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充满了兴趣,教师需要应需而变,关注学生特征,更新教学案例。(1)重视专业知识点中优秀传统文化案例的讲解,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案例出发,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逐渐延展出更多的案例,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图1是针对形式美法则概念进行的案例解读节选,在讲授设计的形式美法则时,通过故宫、天坛、岭南园林等传统建筑案例的讲解,引导学生讨论出传统文化中明式家具、东汉马踏飞燕等案例均具备对称与均衡的法则;苏州博物馆、千里江山图等案例具备变化与统一的法则。在案例与讨论中能培养学生通过形式美法则的解读,品鉴中华传统优秀设计,塑造良好的审美能力。(2)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新潮流、新现象、新设计,挖掘具有育人价值的教学案例,吸引学生兴趣,对课程内容更新充实。例如在讲授设计心理学研究方法时,列举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公司是如何在设计中使用眼动仪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可用性测试等方法帮助研究人员更准确地了解用户,让学生从用户与设计师的双重角度、国内优秀的互联网公司中体会不同研究方法的适用场景与优缺点。

3.理论结合实践设计的课堂练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一定量具有育人价值的实践练习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更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活学活用、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思维思想。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及时间安排可选择开展不同形式的设计实践。(1)小组形式的课堂练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快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图2是学生基于脑地图法的课堂实践作业,在讲授创意基础理论——脑地图法时,组织班级同学自由分成若干3-5人的小组,选取自己的家乡为主题,围绕其做脑地图法,尽可能多地写出代表该主题的关键词,并在小组讨论后进行视觉化展现。在这项实践练习中,其一让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脑地图法、什么时候使用脑地图法、脑地图法的使用步骤与注意事项;其二在团队协作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如何融合到团队中并发出自己的一份光热;其三通过该选题实践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进行深层次的回溯与整理,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本土文化、本土设计。在实践过程中逐步达成知识目标、专业目标与育人目标。(2)个人形式的课堂练习,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发表想法。例如在讲授设计材料与环境保护时,要求每一位学生从身边的物品出发,快速在纸上分析出构成该物品的设计材料,写出能够进行替换的环保材料,并进行视觉化展现。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对设计材料概念的认识,锻炼学生快速表现技法的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4.连接师生相互交流的分析总结

在完成设计实践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实践成果进行分享,引导学生尝试设计总结,以达到强化设计理论的效果。(1)学生小组成果汇报。针对较系统的知识点,可以以小组实践的形式作业,在选题上融入思政元素,在课堂上汇报成果。图3是学生基于设计程序理论的实践练习,小组同学选取合适的国货品牌,尝试通过设计程序的三個阶段对该国货品牌进行logo的升级设计,因学生未上过其他设计课程,logo设计部分可自由选择表达工具,手绘或板绘均可。在选题阶段让学生对国货品牌的现状进行调研,加强学生对民族设计的认识;再依托国货品牌logo升级的设计实践,让学生掌握问题概念化——概念视觉化——设计商品化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总结,将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逐步达到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与不同组同学相互交流,补充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考能力。(2)教师对汇报做分析总结。针对学生的汇报,教师做出现场点评与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整个思考过程,建立框架思维,提出修改及优化建议,便于学生对作业进行下一步的调整,形成教学闭环。学生可以提出在学习及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教师及班级同学解答,培养学生敢于提问、互帮互助的精神。

(三)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

设计概论作为理论课程,以閉卷考试的考核方式为主,结合设计实践及线上练习,从个人及小组两个维度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应用程度,考核成绩由期末闭卷考试、设计实践、学习通练习、课堂表现及考勤构成,如表2。

1.期末闭卷考试,占比60%。从理论角度上,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能有效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输出论点,列举论据的能力。闭卷考试从多种题型出发,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其中论述题多从生活角度出发,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与专业谈论自己的看法,从一定程度上拉近学生与理论知识的关系,训练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写作能力。

2.设计实践,占比20%。理论教学中穿插的不同实践训练基本以小组形式完成,不同于试题的标准答案,学生的设计训练展现了思维的多角度、表达的多风格、手段的多方式等特点[6]。在评价标准上,要深入到学生的每一个实践阶段,从确定选题、前期调研、设计实践、展示效果、课堂汇报、小组分工等多方面进行评价,着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专业设计能力、分析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3.学习通练习,占比10%。学习通练习由教师提前根据知识点以讨论、答题竞赛的形式编辑好,在每一教学单元结束后发布到线上,由学生答题练习,作为辅助理论知识吸收的教学手段。较之以往单一的课下思考,线上答题竞赛的练习方式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与教师的课下联系也更为紧密。

4.课堂表现与考勤,各占5%。课堂表现主要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参与回答问题的频率及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学生的到课率是课程教学的基础,为节约课堂时间,倡导学生在每次上课前自行使用学习通打卡签到,不中断教学进程,也便于教师后期统计到课人数。

四、教学总结

1.综合性的教学方法。课程思政教学背景下的设计概论课程,不仅使用了理论课常规的演示讲授、案例教学,还在合适的知识点上,有计划地进融入小组讨论、设计实践等教学方法,辅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吸收与应用。在四个教学阶段中分别重点以情境提问、案例讲授、实践练习与讨论分析为主要教学方法,因知识点施教,调动学生积极性,拆分理解知识点,动脑动手相结合,增强学生参与感。

2.多维度的评价方式。课程融入了以知识点为主导的设计实践作业与线上答题,丰富了单一的理论考试评价方式。相比闭卷考试,设计实践、学习通练习与课堂表现强化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考核,课程不再以考试卷面分为主导,而是以知识点的理解、吸收为主导,通过各项实践、练习手段,达成卷面分作为学习的结果呈现。多维度的评价方式能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对学习的过程做总体评价,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3.系统性的思政教育。从某种角度说,正确的观念较之知识的堆砌对学生的成长更有价值和意义。[7]课程以专业内容为主干,解说设计理论,融入思政元素,精选设计案例,培养学生的主观思想与正确观念,不强行灌输思政,而是挖掘设计概论课程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每一个知识点的课堂教学中,从各个角度,全方位的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实现全方位育人,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体现出“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设计观念及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设计理论及实践水平,从思想层面、职业层面及个人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育。

结语

设计概论课程属于以理论为主的课程,在教学大纲安排中并没有大量的设计实践,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以演示讲授与案例解析为前提,加入了部分小组实践的教学内容设计,较好地引导学生按照“了解设计知识——分析设计案例——开展设计实践——分享设计总结——强化设计理论”这一完整链路进行学习,进一步丰富设计概论的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深化了设计类专业课教学的内涵。设计概论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设计,从横向、纵向两个方向逐步达成课程的知识目标、专业目标与育人目标。文章在课程思政的视角下结合当前设计概论课程的问题,以课堂作为试验场,探索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体系搭建,对教学实践过程做了较细致的归纳与总结,希望能对高等设计教育的育德与育才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课程思政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