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必定
2022 年2 月25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 年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32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3.0%,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8.5 个小时①。网民规模超10 亿人,标志着中国已进入网民社会时代。网民社会是多数人使用互联网工作和生活的社会,主要标志是互联网普及率达50%以上,对区域经济发展会带来重大影响。人口与要素流动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高速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劳动力与要素的流动提供了便捷条件,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而泛在性、普惠性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又出现了网民社会,在地理空间上形成网络空间,情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即人不一定迁徙或流动,在网络空间上参与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具有可能性。努力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是区域经济学界需要关注和思考的新课题。
判断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多种标志,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看,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全国人民迈向共同富裕,应该是判断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标志之一。因为高质量发展就内含着缩小收入差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讲话时所指出的,“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总体上都服从服务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面向未来,“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定不移推进共同富裕”。可以说,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在共同奋斗的发展中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或者说缩小收入差距的共同发展,才是高质量的发展。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网络已成为更普惠的发展方式,网民社会能从多方面创造共同发展的条件,也必然会持续推进内含着缩小收入差距的高质量发展。
2020 年,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 年人均GDP 达1.25 万美元,但中国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不同职业群体的收入差距还较大,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大量数据看,中国进入网民社会时代的新特征、新趋势,会在以下几方面创造共同发展的条件,在共同发展中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不同职业群体的收入差距。
一个国家或地区光纤宽带用户的规模和移动网络速率,是网民社会是否形成的必要条件。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中国近年来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大发展,到2021年12月,中国域名总数达3593万个,全国光纤宽带用户占比已达95%,在139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移动网络速率排名已上升到第4 位;即时通信用户规模10.07亿人,普及率高达97.6%,即时通信已基本普及。特别是中国的5G 商用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在商用规模、标准数量和应用创新三个方面都在全球领先,如全国已开通5G 基站数达142.5 万个,已建和在建“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2000 个,其中,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 个,5G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向全国城乡拓展,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进入千家万户,以越来越高的效率融入百行千业,形成强大高效的系统性领先优势。说明中国已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会使全国更多的地区更方便地使用互联网服务高质量发展。显然,中国建立起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会有利于缩小全国各类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因为提升农村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难度较大,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程度,既是网民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必要条件。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中国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到2021 年12月,全国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84 亿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缩小至18.9 个百分点,其中,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的城乡差距缩小至0.3 个百分点,已基本拉平。如今在中国农村,平均已有近六成的农村人口能不同程度地使用网络生产和生活,互联网有效打通了农村消费升级和农产品上市的末梢循环,即使是在偏僻的乡村,也能顺畅地进入国内大循环乃至国际大循环,这是了不起的重大进步,说明中国所建立的全球最大信息通信网络,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发展条件,更多的农民会使用互联网投入高质量发展。显然,这有利于缩小中国的城乡差距。
网民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使用互联网在线工作的人很多,从而会突破地理空间界限,扩大工作范围,提高工作效率,也会提高就业率,而要做到这些,不仅需要有必要的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还要有各种传感器、智能终端等必要的智能配套器件及软件服务能力。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和管理水平提升,中国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在线办公、在线视频、电话会议、短视频、在线文档协作编辑等在线工作发展很快,服务能力也不断提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到2021年12月,中国在线办公用户规模达4.69亿人,网民使用率为45.4%;短视频用户规模更达9.34 亿人,占网民总数的90.5%;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规模也分别达3.96亿人和2.98亿人,分别占网民总数的38.4%和28.9%。显然,在线工作和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会使更多的人使用互联网而便捷高效地投入高质量发展,有利于缩小地理空间距离。
网民社会的大众商品消费和零售方式会发生新的变化,网上支付、网络直播、网约车和网上外卖及配送等蓬勃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上支付用户8.72亿人,占网民总数的86.3%,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6.38 亿人,占网民总数的63.1%,其中,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3.84 亿人,很多人有机会当主播,为他们提供了挖掘和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也会引导更多的普通人使用互联网从供给端和需求端投入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升大尺度区域内的供需匹配程度。此外,截至2021年12月,全国外卖用户规模达5.44亿人,网约车用户规模也达4.53亿人,这些发展都有利于提升小尺度区域内的供需匹配程度。更重要的是,大、小尺度区域内供需匹配程度的提升,还会为受教育年限不高的劳动者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有利于这些人获得提高收入的机会,从社会基层缩小收入差距。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65岁以上人口达1.9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5%。此外,中国还有8500万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都需要人文关怀服务,而互联网的应用可对老龄人提供有效的适老化服务,对特殊群体可提供有效的无障碍服务。近年来,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推动应用互联网提升适老化水平及对特殊群体的无障碍普及,老年网民及特殊群体网民的规模增速最快。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到2021 年12 月,中国老年互联网普及率达43.2%,能独立完成出示健康码、行程卡、购买生活用品和查找信息等网络活动的老年网民比例已分别达69.7%、52.1%和46.2%,老年群体与其他年龄群体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加快融入网络社会。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适老化服务和特殊群体无障碍服务日益完善,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产生两方面的积极效果:一方面,推动了老龄及特殊群体服务业的发展,为没有特殊技能的劳动者提供了就业岗位,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会使老龄人及特殊群体发挥自己的一技之能,参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缩小中老年及特殊群体与其他群体的收入差距。
中国进入网民社会的这些时代新特征、新趋势,从多方面实证了,由于网络已成为更普惠的发展方式,为推进共同发展创造了多方面的条件,网民社会时代不仅会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不同职业群体的收入差距,更会使内含着缩小收入差距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现实。
中国是地域辽阔的地理大国,区域间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都存在着差异。正如世界银行发展经济局和可持续发展网络联合编撰的《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经济地理》的分析,“因为经济活动集中在国家的少数经济密度地区,如果想分享发展成果,就要允许其他地区的人们向这些地区迁移”,即人口与劳动力的流动。在中国,基于区域间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人口与要素流动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但区域之间存在着距离,而距离既是地理空间概念,又是时间空间概念,作为地理空间概念的距离是不可缩短的,但作为时间空间概念的距离是可以缩短的,那就是运用交通手段,以缩短时间空间替代缩短地理空间距离。人类很早就发明了车船,在地面修建了道路,在江河开辟了航道,以车船代步缩短了行程的时间,替代了缩短地理空间距离,促进了人口与要素流动。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又发明了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动车,运用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高铁等,以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进一步缩短了地理空间距离。20世纪90 年代后,中国高速化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劳动力与要素的流动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促进了各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建立起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形成了泛在性、普惠性的互联网,出现了网民社会,又在地理空间上形成网络空间,出现了地理空间与网络空间并存又优势互补的“双重空间”新现象。在这种格局下,在网络空间中人不迁徙或流动,也有机会参与不同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是新时代与过去所不同的革命性变化,会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缩小区域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
从地理空间角度看,中心城市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中心,从网络空间角度看,互联网也是牵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中心,同中心城市的引擎中心相并列,会加快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为在21世纪初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亦即世界上通称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由人工智能技术为主开启的智能化革命,人工智能、5G、区块链、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以及量子科技等蓬勃发展,世界出现了智能化浪潮。其时代特征,主要对信息的聚合、传播、使用和分享,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秩序的变革越来越依赖于数据力量的驱动,数据已成为生产要素,互联网在推进智能化浪潮中发挥着核心引擎作用,使数据由生产要素转化为先进生产力。这样,在地理空间与网络空间并存而又优势互补的“双重空间”时代,就会形成中心城市与互联网并在的“双动力源”或“双引擎中心”现象。但两者在形态和作用上却有着重要区别:从形态上看,中心城市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体型动力源或引擎中心,而互联网则是牵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虚拟型动力源或引擎中心;从作用上看,城市作为区域的动力源和引擎中心,其作用范围仅在可辐射的区域之内,作用力也是有限的,而网络空间作为区域的动力源和引擎中心,其辐射范围已打破区域界限,涉及更大的区域范围,作用力不是有限的,有时的作用强度甚至很大,比如,浙江乌镇虽然只是座江南小镇,却成为全球互联网大会的永久性会址,可称为全球性的互联网中心之一。从形态和作用上的重要区别看,互联网作为虚拟型的引擎中心,对推动内含着缩小收入差距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大,在大城市如此,在中小城市更是如此。因此,在“双重空间”的网民社会时代,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都要重视提升互联网的作用功能,而不要刻意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展,尤其是规模不大的中小城市,更要抓住互联网作为虚拟型动力源或引擎中心带来的机遇,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大城市则要发挥规模和功能的双重优势,推进经济的更高质量发展。
由于互联网在推进智能化浪潮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在“十三五”期间,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很快,数字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数字化的主导地位也逐步凸显,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输入新动能。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7.92 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8.1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网上零售总额11.76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总额更达37.21 万亿元,数字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走在世界前列。进入“十四五”时期,国家、企业和全社会对数字经济都更为重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2 年1 月12 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到10%,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显增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党中央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建议和国务院的相应规划,标志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进入高潮期,会更有效地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与“十三五”时期快速发展不同的是,“十四五”时期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是强调“高端”而进入“高潮”,主要标志是突出国际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②的更广泛应用。IPv6 是网络基础设施的“高端”,主要功能是强力扫除电脑外的设备连入互联网在数量限制方面的障碍,使“IPv6+”深入到全社会的每个角落,形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应用场景,在中国这样国土辽阔、地域差异大而且已进入网民社会的国家,“IPv6+”的广泛应用会更有效地推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世界各主要国家提速布局IPv6,在中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早在2017 年11 月就联合发文,对推动IPv6在全国发展作出全面部署,IPv6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尤其是“IPv6+”的商用部署世界领先,截至2021年12月,中国IPv6地址数量达63052块/32,同比增长9.4%,IPv6 活跃用户数规模已近4.8 亿人。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活跃用户数的预期性目标是达到8 亿人。显然,中国加快对“IPv6+”的商用部署,进而又会带动基础设施的完善、应用场景的成熟。
中国已进入网民社会,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特别是“IPv6+”深入到全社会的每个角落,使互联网应用和服务有能力更加广泛深入地渗透,推动数字社会新生态持续升级。主要表现是,不仅在管理领域广泛建设数字政府,在社会领域更出现了很多具有时代特色且生气勃勃的“社会新物种”,如短视频、直播、网售、网购、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公共服务,以及广布城市的外卖、网约车等。这些“社会新物种”对人们生活工作带来的极大便利和物质、文化、心理等方面的收益,又深刻影响人的价值观,互联网应用形成“万物联通”的实际效果,会推动普惠共享的价值理念在全国城乡的普及,又以更大的力量推动数字社会新生态的持续升级,使中国形成更有生机的数字生态共生体,将会在更深层次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数字生态共生体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推动区域合作的普遍发展。因为中国建立的全球最大信息通信网络,是对国内所有区域全覆盖的信息通信网络,为推动区域合作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这样,相邻区域间会形成大尺度的数字生态共生体,又推动区域合作向区域一体化方向发展,从而会在深层次推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二是推动城乡融合的普遍发展。因为互联网同实体型的中心城市并列为虚拟型的引擎中心,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力更强;又因为“IPv6+”深入到全社会包括乡村在内的每个角落,城乡之间同网同速,乡村对城市辐射带动的承接力也会增强,为推动城乡融合的普遍发展创造条件,城乡之间会形成小尺度的数字生态共生体,又推动城乡融合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从而会在深层次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三是推动区域空间结构的去中心化、去边缘化。因为互联网具有去中心化、去边缘化的功能,又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数字生态共生体会重塑“中心—边缘”的区域空间结构,作为“边缘”的欠发达地区会增强对发达地区的“反虹吸”功能,作为“边缘”的乡村地区会增强对城市的“反虹吸”功能,区域空间结构的去中心化、去边缘化,会在深层次推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流动而致富是人们普通存在的判断,所以自工业化以来,贫困地区和国家的人们总是向富裕地区和国家流动或移民,成为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在中国,2020 年浙江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397 元、人均消费支出31295 元,而贵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95元、人均消费支出14874元,分别只相当于浙江的41.6%、47.5%。在国外,美国的平均工资水平是赞比亚的100 倍,平均寿命也高出后者30 岁;一个受过九年制教育的尼日利亚人移民到美国,其工资收入是在本国的8 倍。世界银行发布的《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经济地理》,分析了全世界普遍存在的这种情况,得出了一个结论:“当今世界收入的最佳预报器不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也不是一个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他工作的地点。”人口流动或移民虽然会提高流动者本人的收入,但因为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却普遍造成了城市病、农村病,又加剧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在网民社会,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这个认识,因为互联网对区域边界、城乡边界具有巨大的穿透力,每个人只要借助互联网挖掘和发挥自已的聪明智慧,不迁徙或流动,就地就近也有机会增加收入乃至致富,大学生也不必要蜂拥挤进北、上、广、深,农村广阔天地也可以大有作为。这样,短期可以减缓城市病、农村病,建设美丽中国;长期更可以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从根本上治理乃至消除城市病、农村病,推进城乡居民迈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中国。
在社会基层,总有一些网民运用自己的知识在互联网上创业,有了原始积累后又投入创新,创新成功之后,个人或上升为白领,团队或成为有竞争力的企业,甚至是独角兽企业,说明互联网会提升国家底层的经济活力和韧性,为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在全国各地,个人利用互联网获得成功的例子很普遍,团队的例子也日益增多。据《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1》,中国独角兽企业300 家,都是在国家底层提升经济活力和韧性的中坚,一些独角兽企业还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如南京有一家叫希音Shein 的独角兽企业,通过跨境电商重点面向发达国家经营服装,在美国原来利用亚马逊等网站经营服装,2014年创建自主品牌Shein,拥有完善高效的供应链,目前在美国最受年轻人喜爱的电商网站排名中已名列第二,仅次于亚马逊。中国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网民,各级政府都积极倡导和支持“全民创业、大众创新”,如今,互联网使这些创业、创新者如虎添翼,更有利于在国家底层形成巨大的经济活力和应对风险的强大韧性。而且,数字社会新形态还有复制易、推广快的特征,某个新形态在某个地区一出现,很快就会传向全国,各地区都会受益,又会带动“全民创业、大众创新”。
自2017 年1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文,对推动IPv6在全国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以来,中国互联网的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大幅度提升,加快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个突出特征是,东、中、西地区之间的人均GDP 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表1 是中国四大地区在2017 年至2021 年间,人口、网民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由表1可见,在这四年期间,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别提升了14.9个、25.0个、22.5个和22.7个百分点,全国平均提升了19.8 个百分点;若以东部地区的人均GDP 为基准,四年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及全国人均GDP 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分别缩小了8个、14个和6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在网民社会,互联网会推进内含着缩小收入差距的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中国网民社会将趋向成熟,基于这个客观趋势,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地区应注重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内含着缩小收入差距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网民社会是智能化社会,在网民社会推进内含着缩小收入差距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地区都应走智能化道路,对工业化赋能。所谓智能化道路,就是深度融入由人工智能技术为主开启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人工智能、5G、区块链、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以及量子科技等广泛引入经济结构的重塑和升级之中,使更多的人运用智能技术参与共同发展并公平分享发展成果的经济发展道路。在中国,核心是以智能化对工业化赋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因为中国虽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 仅居世界70 多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主要原因是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并没有完成,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推进世界形成智能化高潮的网民社会时代,必须以智能化对工业化赋能,不搞“去工业化”,也不搞“再工业化”,而是以智能化推动“升工业化”,从发展先进生产力层面推进四大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缩小区域差距,使全国人民在网民社会新时代,都有机会参与共同发展而迈向共同富裕。由表1可见,在2017年至2021年的四年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GDP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提升了0.53 个、3.48 个百分点,人均GDP 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分别缩小了8 个、14 个百分点,与互联网普及率分别提升了25.0个、22.5个百分点是有密切关联的,说明中西部地区在网民社会新时代,完全有条件走智能化道路对工业化赋能,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不断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东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全国最高,说明智能化起点高,在“万物互联”的网民社会新时代,可以更有效地辐射中西部地区,在缩小区域差距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东北地区2017年至2021年间GDP占全国的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人均GDP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也扩大了4 个百分点,但互联网普及率上升了22.7个百分点,说明东北地区的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好,为以智能化对老工业基地赋能提供了优越条件,东北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有广阔前景,走智能化道路会扭转东北地区人均GDP与其他地区差距扩大的局面。
表1 2017年、2021年中国四大地区人口、网民和地区生产总值变化情况对比表
网民社会时代也是数字经济时代,无论是数字产业化还是产业数字化,都需要企业承担。中国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地区走智能化道路,都应努力把企业培育成为“数字体”,即数字化企业,形成智能化的推进器。因为21 世纪初开始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和越来越大的规模,推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重塑企业的发展模式和经营业态。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已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注重利用大数据,在“云”上进行决策、生产、销售、经营、为客户服务,主动推进数字化转型。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调查,目前中国已有92%的企业开始数字化转型,不少企业转型很成功,实际上已在把企业打造为“万物互联”的“数字体”。其必然趋向是,一方面,这类企业正出现生产与服务精准化、客户关系稳定化、业务边界柔性化、经营业态多样化的新态势,企业内生出很强的发展韧性,在产业链供应链重组的激烈竞争中,会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向“数字体”的深度转型而成为国家和地区智能化的推进器,智能因素不仅会大幅度提升单个企业组织形式的敏捷程度,更会在整体上推进相关线性产业链向智能化生态群的转变,在网络平台基础上打造集群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使关联企业在“万物互联”的分工合作中分享发展红利,又为所在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输入不竭动力。基于这种发展趋势,在“十四五”时期,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地区都应积极推动企业向“数字体”的深度转型,把企业培育为地区经济智能化发展的推进器。在这方面,国有企业有必要、也有条件走在前面,率先成为所在地区的“数字体”,并带动更多的民营企业向“数字体”转型,共同推动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际上,国家也高度重视国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2020 年8 月,国务院国资委就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中央直属国有企业行动最快,已普遍制定了数字化规划和专项行动方案,还设立了首席数字官等复合型业务岗位,一批央企的数字化转型甚至走在世界同行前列,发挥了“数字体”的示范带动作用。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地方直属国有企业应积极跟进,培育更多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企业成为地区经济的“数字体”,在网民社会中以数据的力量推动四大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网民社会时代也是数字社会时代,中国网民规模达10.32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3.0%,数据已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数字社会正在蓬勃发展。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加快数字社会建设作出部署安排,提出“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描绘了未来中国数字社会建设的图景。国家对数字社会建设的部署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了技术支撑,但作为网民,更要看到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的新趋势,应努力成为“数字人”,即运用数据、贡献数据而又分享数据工作和生活的人,才可能与数字社会发展相适应。正如著名的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教授在2016年出版并翻译成30多种文字行销全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一书中所指出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可能让人类变得更数据化,使我们超越小我”,而网民成为“数字人”,在网络空间实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整合与数据共享,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就可以真正超越“小我”。因为网络空间是一个信息数据不断生成、存储、流转和分享的特定空间,网民可以更便捷地在网络空间实现人、电脑、服务器、智能设备、信息数据资源库的连接和贯通,能够最大限度地对各类资源要素进行整合利用,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中国已建立起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十四五”时期会进一步提升,网络空间会更加完善,人不分东西南北,居不分城市乡村,都可以在网络空间跨越现实的地理空间界限,方便快捷地完成资源要素的对接和组合,每个网民都可以提升资源整合利用的有效性和时效性,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一种因素,将会在社会层面推进不同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新基建”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是以新发展观为理念,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中国高度重视这些领域的“新基建”,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对疫情期间全国及地区的经济复苏和进一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表明,网民参与智能化活动的程度和效果,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直接相关。几年来,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地区的“新基建”都有很大进展,但仍存在着差距,特别是东西部地区差距大。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四部门于2022年2月17日联合发文,在东西部地区一体化布局大数据中心体系,带动西部地区的“新基建”。主要是发挥东部地区算力优势和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在东部地区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和西部地区的成渝、内蒙古、宁夏、甘肃、贵州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在西部地区发展数据中心,把东部地区经济活动产生的海量数据,放到西部地区计算处理,简称“东数西算”工程。可以预见,“东数西算”工程通过算力设施由东向西布局,西部地区的“新基建”会快速发展,促进东西部地区的数据流通、价值传递、产业转移,也为西部地区网民参与智能化活动带来大量机会,从而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居民的收入差距。“十四五”时期,为促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各地都要加快“新基建”,为网民参与智能化活动提供支撑。从当前情况和未来发展需要看,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地区的“新基建”要突出“三统筹”:一是统筹谋划“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顶层设计,加强两者之间的有机衔接,便于使用时协同发力、优势互补;二是统筹协调“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建设时序与重点,合理配置建设力量,增强协同能力;三是统筹推动“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融合创新发展,推进“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资源共享、空间共用,统筹空间布局和要素连接,充分发挥智能技术的牵动作用,以“新基建”改造提升传统基建的功能,以传统基建为“新基建”提供基础性支撑,提高协同效率。
尽管网民社会具有创新活力强劲、大众参与广泛、资源利用高效等特征,推动内含着缩小区域差距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同时又会面临数据安全、数字壁垒、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严峻挑战。为此,需要从网络管理视角抓住网民社会对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应对这些挑战。中国高度重视“依法管网”,全国人大常委会早在2017年就颁布了《网络安全法》,2021年又颁布了四个重要的法律法规: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2021年6月10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2021 年9 月1 日起正式施行,是中国首部数据安全领域极为重要的基础性立法;二是全国人大常委会2021年8月20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2021 年11 月1 日起施行,是一部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条款;三是国家新闻出版署于2021年8月30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2021 年9 月1 日起执行,是在网络时代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一部重要规章;四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21 年7 月5 颁发的《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是规范汽车数据处理活动,对保护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汽车数据合理开发利用等都有重要作用。以上四部法律法规及政府规章,反映了中国依法按规管理网络的原则,在规模超10 亿人的网民社会,既可以抓住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更可以主动应对超大规模网络社会在高质量发展中可能出现各种风险的挑战,也回应了对公众日益关注的数据滥用问题,受到企业和居民的拥护而得到顺利实施。各省(区、市)都应严格实施,广大网民要严格执行,在网民社会新时代,通过网络管理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断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不同职业群体的收入差距。
注释
①《科技日报》2022 年2 月26 日,《经济日报》2022 年2 月27日。②IPv6:国际互联网协议最新的第6 版本,用来取代IPv4 解决地址枯竭问题。其主要优势,一是具有更大的地址空间,最大地址个数为2128;二是使用更小的路由表,提高了路由器转发数据包的速度;三是增强了对组播支持以及流的控制,为服务质量控制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平台;四是加入了对自动配置的支持,对网络(尤其是局域网)的管理更加方便和快捷;五是如有新的技术或应用需要时,允许协议进行扩充;六是有更好的头部格式,可以简化和加速路由选择过程;七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八是有新的选项用来实现附加功能。③为2017 年底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④人均GDP行括弧内的数字是以东部地区的人均GDP为1,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及全国人均GDP相当于东部地区人均GDP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