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曲珠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色尼区农牧业科学技术服务站,西藏 那曲 852000)
畜牧业是西藏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做好畜牧防疫工作是推动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夏秋季节频频发生的牦牛肉毒梭菌中毒症,死亡率非常高,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牦牛养殖肉毒梭菌中毒症研究与分析,并在把握该项疾病发病机理和症状特点以后,采用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饲养管理、定期防疫检疫、及时进行治疗等措施进行防治,在降低肉毒梭菌中毒症发病概率的同时,促进西藏那曲牦牛养殖更加健康稳定发展[1]。鉴于此,对西藏地区牛肉毒梭菌中毒症的防治措施展开深入探讨。
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家畜品种之一,是高原草地畜牧业的主要畜种,在西藏畜牧业生产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牦牛在暖季具有强生长势和强度肥育性能,它可以将海拔4 000 m以上的光、热、水、草地等资源,有效转化成畜产品提供给人们,以更好满足现代人们高品质生活需求,牦牛养殖也因此成为西藏特色畜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长期发展也对西藏人民生产生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西藏地区经济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相应牦牛数量及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1-2]。
表1 西藏牦牛养殖状况
透过西藏牦牛养殖状况表,可以发现西藏牦牛养殖规模较大的地区分布在那曲和昌都,特别是在那曲市牦牛养殖数量已经达到186.7万头,占据总养殖数量的39.1%,并且随着近几年国家颁布相关政策的支持,西藏那曲市牦牛养殖业得到迅猛发展,参与牦牛养殖的居民也越来越多,在扩大牦牛养殖规模的同时,所创造经济效益也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进行分析,那曲不仅是西藏青藏高原的腹地,还是长江、拉萨河、易贡藏布等大江大河的源头,素有“江河源”“中华水塔”等荣誉,再加上地处西藏北部的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唐古拉山脉之间,使得那曲市呈现出亚寒带气候,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多大风天气等特征十分明显,非常适合养殖嘉黎牦牛,当地居民也依托天然的优势环境资源,推动牦牛养殖业蓬勃发展,并带动区域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牦牛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气候变化、草地生态、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因素影响,导致西藏牦牛养殖整体效益明显降低,特别是出现的疫病情况,若没有及时发现和采用有效措施进行防控,任由其发展下去会造成大面积感染发病,在对牦牛健康生长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实际养殖经济效益也会急剧降低,并对西藏牦牛养殖长远稳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在夏秋季节出现的牦牛肉毒梭菌病,一旦牦牛感染后很可能引发突发性死亡,需要对其引起高度重视,并在把握这一疫病发生机理以后,采用有效措施进行防控和治疗,以避免对牦牛健康生长和最终养殖效益带来严重影响[2]。
肉毒梭菌属专性厌氧菌,在30℃~37℃的环境下最为适宜生长,并且细菌对营养的要求比较低,在pH值7.8~8.2条件下会产生大量毒素,尽管肉毒梭菌本身不具有致病力,但是其产生的毒素却有较强的毒性作用,有研究表明1 mg的纯肉毒素可以致1万人死亡,经过100℃高温30 min以后才能够达到灭活效果。同时,肉毒梭菌中毒症常发于夏秋高温季节,当毒素排入到外界环境以后,由于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因此在冬春季节这一疾病也会偶然发生,同等条件下膘情较好的牦牛发病率更高,当牦牛感染肉毒梭菌中毒症以后,少数病牛会没有任何症状的突然性死亡,而绝大部分病牛会表现出运动麻痹、瞳孔散大、不吃不喝、唾液不止、呼吸困难、腹痛等临床症状,一般2~3 d就会死亡[3]。
在牦牛摄入肉毒梭菌的毒素以后,就会通过胃肠黏膜进入到血液和淋巴中,然后跟随血液循环达到牦牛的外周神经系统,这时候毒素可以通过阻止胆碱能神经末梢和释放乙酰胆碱,实现神经冲动有效阻滞,这也是病牛表现运动神经麻痹症状的主要原因,甚至毒素还会对病牛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伤,使病牛出现呼吸麻痹症状,最终因为窒息而死亡。
1)根据运动神经麻痹临床症状,对牦牛是否患有肉毒梭菌中毒症进行科学判断,操作中还可以借助使用抗菌素治疗无效特征,合理怀疑牦牛感染肉毒梭菌毒素。
2)根据肉毒梭菌芽孢存在于动物肠道内容物、腐败尸体等,联系到西藏那曲色尼区罗玛镇牧民有随意丢弃屠宰畜胃内容物、不严格处理病死畜尸体等情况,这时候就可以初步诊断病牛为肉毒梭菌中毒症。
3)采集病死牦牛内容物,并加入生理盐水充分研磨以后进行静置,时间1~2 h,然后在2 000转/min离心5 min以后,加抗生素进行处理,若接种鸡、小鼠出现死亡、运动麻痹、呼吸困难等症状,就可以确诊为肉毒梭菌中毒症[3-4]。
有效应对牦牛肉毒梭菌中毒症,要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原则,以降低牦牛死亡率。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加大宣传力度。畜牧业是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并且当地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畜牧业,这时就要积极开展牦牛健康养殖宣传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采用发放宣传图册的方式,让当地牧民对牦牛肉毒梭菌中毒症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并在平时养殖过程中对这项疾病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则是委派专业人员深入到当地牧民群众中,对肉毒梭菌中毒症相关知识进行详细解释和广泛普及,在提高牧民养殖防疫工作意识的同时,也能掌握一定判断防范方法,并达到降低肉毒梭菌中毒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目的。
2)加强饲养管理。牦牛饲养管理包含畜舍、水源、饲料等内容,做好这些工作可以为牦牛健康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发生肉毒梭菌中毒病的概率也会明显降低,实际操作中需要对牦牛畜舍进行定期清扫,在保证整个畜舍干净整洁和通风的基础上,对存在的动物粪便、圈舍周围的动物尸体等也要打扫干净,甚至可以使用消毒液进行定期杀菌消毒。同时,保证牦牛每天都能饮到干净的水,针对所使用的茶叶渣子和糌粑混合作为牦牛的补充饲料,在喂养时也要注意检查饲料是否已经出现霉变情况,若有需要及时清理干净,养殖过程中还可以对牦牛适当补充矿物元素,以增强牦牛自身免疫力,防止肉毒梭菌中毒症发生[4]。
3)定期防疫检疫。严格遵循畜牧养殖检疫制度,对牦牛进行定期接种,不仅可以防止各类疾病发生,还能促进牦牛健康生长,同时在牦牛整个生长期间定期进行检疫,并对牦牛养殖档案进行科学建立。一方面可以准确把握牦牛实际生长状况;另一方面则可以及时发现牦牛养殖存在疾病,并在第一时间采用有效措施进行隔离治疗,降低牦牛病死率。
4)隔离感染病牛。一经发现养殖牦牛出现感染肉毒梭菌中毒症情况,就要对牦牛发病状况进行全面细致检查,并在确诊和明确牦牛病情发展阶段以后,将病牛与健康牛有效分隔开来,并对病牛实施单独饲养管理,在防止这一疫病加速蔓延的同时,也方便感染疫病病牛尽快得到诊治和恢复。
5)有效处理死亡病牛。针对出现的感染肉毒梭菌中毒症死亡的病牛,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处理,执行时要避免出现就地掩埋、抛尸荒野等操作,而是要严格遵循无害化处理要求,对感染死亡病牛进行科学处置,以避免对其他牦牛和当地居民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由于牦牛出现肉毒梭菌中毒症的死亡率非常高,进行防治时就要及时把握病牛具体情况,并采用极具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疗,才能在降低牦牛病死率的同时,将经济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1)在牦牛感染肉毒梭菌中毒症的初期阶段,需要根据牦牛感染疾病实际症状和病情发展进程,对病牛进行对症治疗,实际操作中可以采用静脉或肌肉注射多价肉毒素菌抗毒素血清,通常情况下成年牛为500~800 mL,甚至还可以在明确毒素类型以后,采用同等类型的单价抗毒素血清进行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病牛中毒症状,还能降低病牛死亡率。
2)在牦牛确诊为肉毒梭菌中毒症以后,病牛也常常会表现出腹痛、不吃不喝等临床症状,这时候为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并对病牛后期尽快恢复带来不利影响,可以采用有效措施减少病牛对毒素的吸收,实际操作中可以对病牛进行洗胃、灌肠、服用大量速效盐类泻剂等,不仅可以促进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还能增强病牛肌肉紧张性,提高病牛实际治疗效果。
3)采用静脉注射10%~40%乌洛托品灭菌水溶液对病牛进行治疗,既能够促进氨和甲酸分解,又能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同时还可以采用兴奋强心进行解毒,操作中可以采用20%安钠咖注射液,对病牛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也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4)在明确牦牛感染肉毒素菌中毒症以后,为防止大面积感染和促进病牛尽快恢复,需要将感染病牛与正常健康牦牛有效区分开来,对病牛进行单独饲养管理,在完成治疗工作以后也要加强对病牛进行有效护理,特别是针对咀嚼和吞咽较为困难的病牛,可以使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在保证病牛体力的同时,其身体也能得到尽快恢复[4-5]。
随着西藏地区畜牧业不断发展,牦牛养殖也越来越多,并对养殖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在疫病防治方面,养殖过程中,出现肉毒梭菌中毒症的概率比较高,不仅会带来较大死亡率,还对当地养殖经济效益和牦牛养殖业稳定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为防止这一状况出现,就要加强肉毒梭菌中毒症研究与分析,并在有效掌握该项疾病发病机理、季节流行和主要症状以后,采用加大疾病宣传、科学饲养管理、定期防疫检疫、及时开展治疗等措施进行防治,操作中也要注意结合牦牛发病具体情况,采用具有针对性措施进行隔离治疗,既能够降低牦牛肉毒梭菌中毒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能促进牦牛健康生长,使感染疫病牦牛尽快恢复,提升牦牛养殖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