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汝 谭嘉欣
(四川大学)
高等学校中公共舞蹈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爱好与兴趣,提高学生们的体能与审美,向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向迈进,但目前部分高等学校中的公共舞蹈课程仍然存在这一些客观的、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及学生多方合力,共同促进公共舞蹈课程的改进与完善。而将美育教学方式渗透到课程教学中 是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选课率与学习积极性的方法之一,还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提升,引导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感知美,提高学生们的品格,为其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部分高校公共舞蹈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老套单一,这是源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尚且传统,未能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及时更新。传统的舞蹈教学课堂上,教师大多将固定的舞蹈动作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一遍遍重复而达到熟练,这个过程中缺乏了教师对于舞蹈动作理念与本质的传输,学生对于舞蹈的理解仅限于身体层面。高校开设舞蹈公共课程的目的是将老师作为培养学生美感的引领者,让学生感受舞蹈本身带来的美学体验,感知自己身体与舞蹈动作的碰撞,从而提升对自己的感知力,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这些正是传统的舞蹈课程难以让学生完成的方面。简单的舞蹈动作重复最后使学生熟练完成,对于舞蹈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说,并没有那么困难,而身体协调性欠缺,缺乏对舞蹈动作理解的学生,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找不到自身与舞蹈的连接,缺乏美感体验,从而丧失学习舞蹈的积极性。
在部分非艺术性的高等学校,大部分学生非舞蹈专业出身,对于舞蹈专业的兴趣也高低不一,而学校开设舞蹈公共课程其一是为了让舞蹈兴趣浓厚的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其二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培养课余兴趣之余,提高自身身体机能,提高审美能力。而大部分同学未能理解学校的此番意图,多认为舞蹈公共课程要求较高,难以完成课题并取得高分,不利于平均成绩的提高,从而非舞蹈专业的学生选修舞蹈课程较少,甚至存在选课人数未能达到开课人数要求,从而教师无法正常开课。人数较少的课堂上,教师的教授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学生之间也缺乏足够的相互交流与探讨,缺乏舞蹈课堂该有的生机与活力。面对此困境,一方面学校与教师要适当改变课程考核要求,让更多的基础较差的同学能够有选择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要改变学生对于传统舞蹈课程的认知,将更多的美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到学习舞蹈本身之外,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与美学水平,从而使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与兴趣力大大提高。
作为公共课程,舞蹈课堂上的学生基础水平与专业背景也都各不相同,教师面对层次高低不同的学生,教学难度相对增大,很难采取单一的方式让每位同学能够吸收内化的舞蹈知识,从而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形式化,仅仅将舞蹈动作的示范与重复作为教学目标,课程结束学生能够收获的可能也只是几支舞蹈动作的掌握,若不及时练习与回顾便很快就会忘记舞蹈动作。这样的形式化教学方式脱离了公共舞蹈课程开设的初衷。每位同学对于舞蹈课程的诉求也都大不相同,部分同学是为了改善自身体态姿态问题,部分学生为了学习高深的舞蹈知识,提高专业水平,还有部分同学仅仅是为了舒展身体,放松身心,学校公共舞蹈课堂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诉求,只是形式化地教给学生舞蹈动作也就与学校提高身体核心素养,培养高尚的审美能力,提升身体感知能力。
高校舞蹈课程作为一门人体动作艺术表现课程,对于学生体态形态的塑造有很大作用。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高校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大,大部分学生存在坐姿站姿不良,身体素能降低,体态形态不健康的问题。舞蹈课堂上,教师可通过特定的舞蹈动作帮助塑造优美的体型,健康匀称的体态,改善日常学习中养成的不良坐姿,缓解身体肌肉紧张状态。经过较长时间的舞蹈专业知识与实践学习,女生将获得更加匀称、秀美的身材,将会更加纤长和柔美,而男生通过舞蹈动作的练习获得挺拔、刚健的身姿与体态。身材体能上的变化也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精神状态的良好发展,培养他们对于美的理解能力,得到精神与身体双重层面上的促进。舞蹈课程也作为学生繁忙学业之余的一种有效锻炼方式,作为课程开设能够弥补学生缺乏的锻炼时间与机会,帮助学生们强身健体,提高自身免疫力,而且舞蹈课堂上老师关于塑造体形与健康知识的传授,能搞提升学生的自我身材管理意识,增强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
舞蹈是一种在音乐的熏陶下,将自己的身体与舞蹈动作相配合,自由组织动作并进行美化的过程,此过程也是人们表达自我情感与感知意志的形式,可以达到舒缓身体、陶冶情操、提高气质的目的。作为一门美学艺术,舞蹈课程能够提升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和构建能力,促进对于舞蹈的理解与感知,审美理念体现的是人们对于外部事物、环境的主观看法,随着年龄的增长,审美能力也会随着社会实践中经历的具体事物,发生调整与优化,并且具有普适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特点。高等学校公共舞蹈课程基于提高学生审美与感知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传授舞蹈专业美学知识,培养学生们的艺术情操,帮助他们摒弃过于低俗的、落后的审美思维理念,重新建构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的审美与感知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练习教师传授的舞蹈动作,不断练习优化,并可以利用自己表演和观看节目的方式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同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与示范下,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对于美的鉴赏能力与感受能力,从而完成自我完善与优化。
随着高等学校学习压力的加重,学习任务繁多,学生们的身体健康与精神压力均受到压迫,他们每日辗转于教学楼与宿舍之间,仅有的休息时间也大多选择在宿舍进行娱乐放松,很少有机会进行专业的身体锻炼与精神压力放松,背负的压力越大,便越显得沉重不堪,这也是当代很多高校大学生抱怨学习压力太大,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原因所在。公共舞蹈教学课程开设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一个专业学习之外的兴趣爱好,与自己的身体和解,让已形成肌肉记忆的身体得到放松,另外能够在舞蹈美学的熏陶之下,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能力,提高对于自己身体与精神状态的感知能力。在舞蹈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正确地认识舞蹈,观察舞蹈作为动态化的艺术,同时加上静态化的映衬,从舞蹈具体动作向外延伸,拓展出灵动的空间,这是中国艺术的共同表现形式,此过程中,舞蹈不仅仅停留在通过动作表达自身情感与灵魂的层面,也是学生对于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体现,感受到舞蹈本身美感,提升舞蹈审美情趣之余,丰富对于传统美学的认知力、创造力与想象力。
高校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理论知识的铺垫,传授给学生舞蹈基本专业知识以及与身体相关的理论,为学生介绍舞蹈专业艺术的历史背景、起源发展、分类特点、中外贯通、舞种类别等,为学生后续学习舞蹈动作与理解舞蹈艺术夯实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图片、视频、人工智能技术等向学生展示抽象的理论知识,介绍不同舞种之间的风格差异、动作联系、服饰造型等,让学生真正从思维上理解舞蹈艺术,并萌生美学理念,只有从内涵上理解了舞蹈艺术形式,才能更好地将理解体现在动作的学习与练习之上,对舞蹈艺术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实践教学环节也同等重要,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身体动作来表达与展现对于舞蹈艺术的情感与美感表现,学会倾听音乐,并根据音乐产生的节奏调节自己的动作,在音乐的选择上可以倾向于一些节奏感强、鼓点鲜明、节拍分明的作品,加强学生对于节奏的感知能力。在跟随音乐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配合不同的音乐,让学生自由设计舞蹈动作,让他们体验身体与音乐与舞蹈动作的融合,并将自己近段时间的感受感知、心情情绪、价值观念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来。最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与舞蹈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舞蹈理解与认识,为舞蹈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血液与思路。
与其他高等学校专业课程一样,教学设备与教学方式对于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先进的教学设备与创新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于舞蹈课程的学习与深刻理解。一些舞蹈动作在普通视频的展示上,可能很难使学生们快速且完全掌握,而现代AR、VR 技术的进步,可以辅助教师在课堂上增强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将复杂、重点、难点动作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高科技设备对于提升学生的欣赏、观察与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切实学会分析舞蹈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做到细致观察舞蹈分解动作,提升自己的感知与鉴赏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国内外的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对学生细致地观察能力。在舞蹈课堂中,教师可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素材与片段进行动作设计与讲解,例如将动作分解成不同的片段,而这些动作与我们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便于学生去理解动作设计所表达的情感并加深对于动作的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另外教师教会学生将自身的情感与思维注入到舞蹈动作的表达上,可以将音乐与动作相结合,创造出一个风格明显的小故事,以此表达自身注入的情感,这样也是让学生理解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内涵,注入一些现实题材,从而防止教材的内容过于抽象与扭曲化,脱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舞蹈教学实践中,音乐是辅助教师舞蹈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起到烘托铺垫情绪作用的重要帮手,一首合适的音乐作品对于帮助学生学习舞蹈动作、表达自身情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音乐的选择上,需要根据班级学生不同的风格特点,作出相应的调整。其次,老师对于音乐的感知与理解能力是能提高舞蹈水平、培养美学与审美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音乐的方式提升舞蹈的美感,将舞蹈动作与音乐相融合,才能更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还要求学生学会用身体动作去配合音乐展现舞蹈艺术的美感。很多学生可以做到聆听音乐,但无法将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相协调,缺乏对于音乐中节拍与节奏掌控与把握,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听一些节奏感强、节拍分明的音乐,并在舞蹈学习前期,跟随一些较为简单、易于掌控的音乐进行学习。等到学生能够分辨出节奏的不同时,再教会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并将舞蹈动作融入进音乐表达的思想之中,做到音乐与舞蹈与灵魂的合一,从而使学生掌握利用音乐展现舞蹈才能的本领。在学生已具备相应的舞蹈知识之后,教会他们通过自身对于舞蹈的理解与认识,进一步探索舞蹈动作的内涵及更高深的舞蹈技巧,从而产生对舞蹈的全新认识,学会利用音乐与舞蹈来表达自我。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特点与内涵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以及掌握对于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教会学生相关舞蹈动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于音乐与舞蹈的审美能力,对于艺术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并融入进舞蹈动作的表达之中。基于此,教师在舞蹈课程中可引入相关审美教育课程,例如审美教育相关纪录片的播放、优美音乐作品的鉴赏、获奖舞蹈作品的展示等,重在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审美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舞蹈艺术表现形式的韵律产生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对于音乐韵律的感知力,适当增强对学生身体和形式的训练,通过身体、心理暗示以及审美引导等方法,激发学生产生想象力,同时让学生基于动态化的身体形象展现出舞蹈艺术的美感。只有学生真正理解舞蹈艺术形式,才能投入到更深刻的舞蹈探索之中,并对不同的舞蹈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感知,从而提升全面美学素养与审美能力,提高对于艺术的表达鉴赏能力。
高等学校公共舞蹈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视,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舞蹈教学实践中,引入美育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们把握基本的舞蹈教学思想,塑造健康优美的体型,树立正确良好的审美能力,挖掘自身的个性与追求,为大学生活增添更浓厚的色彩,提高对于美的鉴赏能力。当然引入美育的教学方式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依据实际及时调整,才能找到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高效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