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贡剪纸艺术传承调查研究

2022-05-24 19:15张晓萌
河北画报 2022年14期
关键词:剪纸

张晓萌

(中央美术学院)

昆明市呈贡区地处滇池盆地东部,在历史积淀深厚、地理位置独特、多民族文化交融等诸多客观前提下,呈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种类多样、传承有序、流传广泛的活态面貌,成为闻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呈贡剪纸在汉族剪纸基础上融合了少数民族元素,流传于龙街、马金铺、大渔、七甸、龙街等地。服饰底样剪纸叫“花样”,农村妇女称之为“戳花”①,祭祀类剪纸称为“彩扎”“纸火”——剪纸作为重要元素在人生礼俗、节日民俗、宗教仪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呈贡剪纸的活态使用

剪纸的存在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②,按照在民俗活动中所发挥的不同功能和使用场景,呈贡剪纸大致可分为节日、服饰、礼仪、宗教信仰四类。

(一)节日习俗剪纸

呈贡在正式设区前,因位置偏远,相对封闭,保留了较为稳定的民情风俗,节日氛围浓厚。年节时分,甚少有贴窗花的习俗;县志记载“农家旧有门头上帖堂钱的风俗,多为刀刻‘福、禄、寿、喜’字,中为‘丰’字,各字一帖。近年来又逐渐出现刻‘万、事、如、意’字、中为‘福’字的堂钱。”③当地人多将家堂前悬挂的称为“堂钱”,门头张贴的则为“门笺”。家堂是一个家庭内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具有私密情感的神圣空间,纸、布等不同材质的装饰既是出于美观,又是出于对祖先神位的敬重,同时起到了遮挡的作用。以莲花、寿字为纹样的元宝花贴在元宝上,两个为一组穿串后挂在家堂两侧,成为封堂元宝,封堂元宝和堂钱在大年三十时都要换新。

过年门笺意味一家人来年钱财取之不尽,底色多取红色,上面或贴以喜鹊探梅、石榴、狮子、佛手等吉祥纹样,或贴有黄、蓝为主的文字;春节时贴5张,“平安如意”“恭喜发财”,中间另加“福”字。门笺在一年中也会有更替轮换,若是遇到主家盖房动土,便要贴“安龙奠土”“奠土大吉”,若是白事则换上“五七追修”“施食追修”等。

另一个张贴剪纸、使用纸扎的节日是中元节,呈贡俗称为“祭祖节”“七月半”。县志记载“旧时,阴历七月十二至十五的祭祖节,民间刀、剪刻粘小轿子,用于接送祖。”④旧时“小轿子”确与轿子形状相仿,起到接引作用,所以与“轿”这个名字相称。近年的小轿子形制已经发生改变,是由一根细竹枝挑起来的彩色纸扎,四角垂下的白色纸条上贴有莲花、鱼、铜钱、寿字等对称纹样剪纸。七月十一、十二,家中需设置好祖先堂“祭坛”——用各色彩纸搭配、剪裁、拼贴出上下层衣服,第一排放男女一对,其下按照男在上,女在下的顺序摆放3排或5排,每排8或10或12张;祭坛前放供桌,供奉香火、水果和鲜花等,小轿子就挂在供桌旁。

(二)生活服饰剪纸

刺绣是呈贡地区盛行的民间工艺,在民国以前甚至是妇女必须具备的生活技能,时至今日,依然是百姓喜爱的装饰手法。在呈贡“逢三逢八”的龙街市集上,十余名妇女摆摊售卖手工刺绣的童鞋童帽。呈贡刺绣有挑花和绣花两种,绣花前需将剪纸花样贴在布面上,再分段、分色绣制。服饰花样剪纸的构图、纹样要因物而易,呈现出剪纸品类和样式的多样性。

绣花鞋在现代呈贡男、女、老、少生活中仍旧延续使用,绣花鞋又称为“洒花鞋”,从刺绣位置来看,一种鞋花是只绣在鞋的一面,从脚尖到脚后跟,称为“拖花”;另一种是绣在鞋的两面,但只覆盖前半部分,称为“半花”。

从刺绣内容来看,传统鞋花中动物、植物和人物指向着不同的寓意,穿着对象依据年龄、性别、身份的区别,遵循着相沿成习的准则,选择合适的鞋花。鞋花纹饰既是追求吉祥美满的叙述方式,又是约定俗成的“交流”手段。童鞋鞋尖有虎头、猪头、鲤鱼头等多种样式,鞋底会绣上单独的三足蛙,以求辟邪。女性在婚前及结婚时穿的鞋花上有“如意”字,由佛手、石榴、枣、牡丹等吉祥花草串联起来,末端是一对铜鞋子,象征女子有双永远穿不烂的好鞋。新婚男女多穿带有“青春”“喜福”字样的绣花鞋,其余部分用对鱼、莲花、牡丹等纹样串联。除此外,经典戏曲、小说、传说中的人物也成为绣花的对象,例如黛玉葬花、牛郎织女等等。

老人的绣花鞋更是独具特色,彰显出面对死亡这一人生不可避免终极问题的淡然坦诚,例如鞋花出现了象征地府“铜蛇铁狗”的狗、蛇图案,花样上的小女孩取意“藕发莲生,maimai牵狗”⑤,“由妹妹牵狗引导死人的魂灵走过奈何桥,这样人到了阴间才不会受罪”⑥,莲藕是莲花生命周期循环往复的转折;如果伴侣去世,鞋上的双鱼也要相应的变为一只鱼,这些意象所构成的共同画面不仅体现了世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更表达出对生命的敬畏。

童帽是绣花使用的另一个重要范畴。呈贡有新生儿满月时“老祖送汤”的习俗,外婆需要去女儿家送新外孙的帽子、衣服、鞋。形状多样的童帽可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佩戴。1岁下儿童多戴虎头帽,保暖性能好,帽子以绿色、玫红色居多,其上有喜鹊探梅、鱼戏莲花等纹饰。1岁以上儿童帽子装饰性较强,女孩多佩戴矮莲蓬帽,帽子顶端是莲藕形绣片,顶端向下延展出不同颜色的花瓣、叶子,绣片以金线锁边,其上有蝴蝶和各式花草纹样。男孩多佩戴牌坊帽,牌坊帽又名僧帽,状如其名,上部分冒顶装饰恰如一座耸立的“牌坊”,牌坊装饰图案从简单的凤凰牡丹到复杂的人物戏曲故事不一而足——《西游记》里的唐僧取经、《白蛇传》里的水漫金山寺……如同一个戏台,上演着不同的故事。2、3岁的儿童还可佩戴鱼含莲花帽,鱼身以红布为底,金线锁边,鱼眼由花边、亮片和串珠层层堆叠而成,绿丝线平针绣法表现出分明的鱼鳞,形成强烈醒目的视觉效果,鱼头是帽子的主体,鱼嘴中延伸出来的莲花则是帽檐。

(三)仪式剪纸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生产方式的多样化、群众审美方式的转变,作为服饰底样的剪纸习俗已经日趋衰落。此外,少数传统家庭还保留着婚嫁时,剪龙凤、鸳鸯、团花,在礼品上贴喜花等习俗。仪式剪纸制作群体有两类,一类是与道家有密切关系的“先生”,另一类是与佛家相关的“师傅”,不论是先生,还是师傅,都并未真正进入宗教系统,只是秉持各自信仰,遵守法度规则,按照固定的科仪流程举办仪式,制作与仪式相配套的纸火。这种习俗延续已久,1955年郑凯于呈贡归化村(原)采集民间故事时,村民讲述某人去世后,死者父母“请几个道士来给儿子做五七超度他早升天界。第二天就有一些亲朋好友……前来烧钱化纸。”⑦不同形制的白事,主持仪式的先生或师傅数量也不同,使用的纸火种类由少到多依次递增。仪式剪纸除了用于白事外,还使用于道场法会中敬献神佛。

二、呈贡剪纸传承现状

呈贡剪纸起源已不可考,“云南何时有了剪纸,尚无文献资料可考,估计最早当和南诏、大理国时期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有关,最迟也和明初的移民的影响有关。”⑧据老艺人回忆,在清朝时期鞋花、帐檐花等刺绣用剪纸花样曾是街边常见的交易物品,县志中亦有记载“清至民国较盛”⑨。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呈贡剪纸传承受到影响一度中断;改革开放后,生活服饰剪纸又逐渐和现代化生活脱节。

然而呈贡剪纸并没有脱离官方视野。《呈贡县志·文化编》中有刺绣、剪纸习俗的记载。云南省文化厅于1997年12月至1998年底,依托全省各级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的2000多名文化工作者,以县为单位,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对民族民间美术艺人的调查。⑩适时,呈贡向省文化厅申报、与剪纸有关的民间艺人达22位,其中年龄最大是80岁袁狱兰,最小的是23岁庞刚⑪。1999年6月昆明召开云南省民族民间艺人命名大会,对166位艺人分别授予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美术师、美术艺人称号;2002年举行了云南省第二次民族民间艺人命名大会,两次会议中就有呈贡剪纸传承人袁狱兰、郑其宽和郭树谟。2013年,呈贡剪纸入选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笔者口述采访对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庆出生于马金铺乡高家村。祭祀纸火制作技艺在高家历经了至少五代人传承。高家恪守传统文化,节庆、礼仪活动遵循旧例,从高家视角观照呈贡剪纸传承也更有全局性和说服力,“在同治年间,彩纸较少,祭祀纸火用的纸颜色越来越丰富,图案更精致,但内部的竹架编得简单了。”在民俗世家出生,高庆从8、9岁跟随曾祖父、祖父母学习,从剪纸、刺绣到纸火制作都得心应手,他剪纸不画稿,心里想大致图案,“想到哪里剪到哪里,没有死规矩”。高庆学习剪纸受到父母反对,他们认为一方面难以谋生,另一方面被视作女红的剪纸刺绣不适于培养男孩性格。直到18、19岁,文化馆老师发现他的才能,积极联系他参与文化活动,自此父母对他剪纸开始表示接受和认可。

三、呈贡剪纸艺术特征简析

(一)丰富多彩的造型体系

剪纸作为民俗艺人言情达意的叙事工具,其艺术造型体系植根于生活生产。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民间艺人并不是直接观察、描摹物像,而是以主观的自我想象加以概括和演释;从创作手法来看,民间艺术要考虑材料语言的特殊性,剪纸必然是因地制宜,随形赋类。很多纸火的装饰都采取应物象形的手法:大渔乡白马路村妇女李继林在装饰莲花台纸火时,选取不同的莲花元素,以不同的造型形式表现——大面积的空白处贴以对称具象剪纸,从下至上依次是三节莲藕,莲藕节生发出长茎和莲叶,茎上是硕大的莲花;直角处贴以对称角花,角花上是抽象荷花瓣状镂空;面与面之间的转折处,即竹架上则是二方连续的抽象藕节图案,藕节间的藕须让观者一目了然。高庆在制作升天台纸火时,每一层都贴有亭台剪纸,以此让故人登高望远。

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本质代视觉,直观地展现现象,这也是一种中国人传统的“求全”思维。纸火度魂车里需要放假人,但往往不是在里面放置真的人形纸扎,而是通过在轿子上贴剪纸的方法实现,师傅或先生在方形的纸上剪出窗花、帘子和人的形状,以此说明“轿里有人”。还比如,为表现出“有缘之人桥上过”,就在金桥银桥的桥面两端各贴上人形剪纸,引导亡者顺利渡桥。

(二)现实功利需求与审美趣味结合

生存和繁衍是人类群体的原初意识和根本愿望,剪纸作为民间艺术,其图像中不论是反映生命和繁衍的直观符号,还是充满吉祥寓意的隐喻表达,都蕴含着百姓普遍的求生、趋利、避害等反映内心需求的强烈情感因素。日常生活中,呈贡剪纸中很多装饰纹样中代表祥瑞、幸福的花草、动物元素都以谐音取意,例如,婚后妇女多祈求身康体健、延年益寿,便会选择小猫、菊花的纹饰组合,猫谐音“耄”,菊花暗喻吉祥长寿,“猫看菊”时多绣成团瓣菊,“猫蹲菊” 时多绣成尖瓣菊。老年人更是如此,他们的鞋子上除了菊花,还有桃子、枣等,取意“福寿庆桃,时来遇枣”。

各式各样的纸火更是这一观念的极致体现,寄托着百姓在今世求而不得的物质和精神诉求。大型白事需要置办章马,“因为是求人办事,因此马背上还驮着两个大大的金元宝,给神仙送些银子事情会好办些”⑫,百姓以真实世界人情往来的规则模拟了往生世界的生存法则,用力所能及的物质付出满足生育、财富、平安等自我的切实需求。

(三)多元民俗文化映射交融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伴随着人类生活而产生发展,是百姓、大众群体共同习得的思维、行为方式和模式,它包括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俗语等口头民俗,民间节日、民间信仰、人生礼仪、游戏等风俗民俗,以及民间建筑、民间美术、民间服饰、民间饮食等物质风俗。呈贡剪纸作为物质风俗,深受当地其他风俗文化影响,彼此相互交融、映射。

高庆家中有长辈遗留下来、带有卧躺着的美人纹样的鞋花,高庆解释说这是“美女睡芭蕉”;笔者查阅到,呈贡当地还有一个“睡美人”的传说,学者于1993年在斗南村采录到这样一个故事,天上的仙女在滇池旁沐浴时,恰逢暴雨湖堤决口,仙女为拯救百姓,卧在堤坝上化为山峦。⑬基于相同的描绘主体和动作,两者之间仿佛存在一定关系。另一个个案更为确切,从清到民国时期,呈贡民间流行自娱自乐的花灯戏、滇戏等,“呈贡花灯由明代移民带来的江南时尚小曲,吴歌与当地民族民间歌舞融合而逐渐形成,是云南花灯7大支系之一,滇戏为清代传入,其它剧种多为民国时期移人。”⑭很多戏剧曲目成为剪纸花样描摹、表现的对象,例如《白蛇传》中的许仙、白蛇和青蛇,民间艺人擅长抓住故事里的经典情节、典型特征或者标志道具,并加以夸张的视觉效果,让观者充满揣摩的乐趣。

四、结语

剪纸是蕴涵着中国传统审美思想、满足百姓精神生活的民间美术,创作和使用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历经代代呈贡人民的有序传承和天才创造,呈贡剪纸在民俗应用中逐渐形成了题材、色彩、种类和样式较为完整统一的的艺术体系,彰显了当地百姓的思维方式、感情气质和审美观念,成为呈贡民俗文化的有益补充。

注释

①⑧均参考:李靖寰,汤海涛.云南民族美术概论[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357.

②吕胜中.中国民间剪纸·上卷[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11.③④⑨⑭均参考:云南省呈贡县志编纂委员会.呈贡县志[M].深圳: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⑤“maimai”,方言,指小女孩

⑥⑫均参考:周文敏.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32、243.⑦⑬均参考:管世恭,艾如茂.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昆明·呈贡卷[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216、144.

⑩云南省文化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云南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8:348.

⑪原名庞刚,后改名为庞程。

猜你喜欢
剪纸
非遗剪纸传递共同战“疫”正能量
剪纸——剪任何你能想到的东西
剪纸
剪纸
大嘴蛙学剪纸
雪花剪纸
神奇的剪纸艺术简直美爆了
手工剪纸
剪纸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