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
【摘 要】本文对德育、智育、美育、劳育在体育教学的作用进行探究分析,分别提出德、智、美、劳融合体育教学的策略方针。本文对小学体育“五育融合”发展和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小学体育;五育融合;提升
一、“五育融合”的内涵与价值
(一)“五育融合”的内涵
“五育融合”是按照特定的逻辑标准,从学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层面,将德、智、体、美、劳等学科内容纳入教育教学中。“五育融合”产生的理念和目的是要从儿童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儿童认知和身心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五育融合”就是将已分化和未分化各育之间实现科学融合,将显性和隐性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创造性地改造教学实践;“五育融合”不仅指内容层面的融合,在教学目标设定和具体实施过程中,也要强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三者协调并进,努力取得“五育融合”发展的时效性。
(二)“五育融合”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很难将五育完全分隔开来。“五育融合”是一种教育的实践过程,侧重实践方式和落实实践效果。“五育融合”也是一种育人的理念,它包含有机联系、整体融合、综合渗透,全面提升教育水平和质量。
二、实现体育的“五育融合”
(一)实现小学体育德育融合
学生意志品质的提升离不开德、智、体、美、劳各项品德的教育培养,体育教学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兴趣和爱好,开拓学生思维眼界,对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德是人的立身之本,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可见其地位和重要性。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黄金时期,如何更好的实现与德育的融合提高育人是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1.优化学生思想行为规范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日常行为抓起,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给予明确的规定。对小学生而言,要从小养成懂规矩守规矩的好习惯,从课堂纪律出发,对学生不文明行为予以纠正或正面引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优化德育教育的形式
体育教育中要考虑到德育教育的形式手段,从教学内容出发,寻找与德育相关的切入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以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游戏法、竞赛法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游戏法和竞赛法的设计无论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都要渗透德育的理念。通过学生的自评,最后教师总结升华合作竞争的认识,教育学生要团结同学、关愛他人。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出发,设定科学合理的育人目标,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快乐,增强自信。
3.课堂渗透,润物无声
对于小学生,体育中德育教育不能以简单的说教为主,要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渗透,慢慢引导,实现德育教育“润物无声”。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着装得体,对学生的不正确行为耐心指导,蹲下身来“系好小学生的第一颗扣子”,同时,教师要加强体育道德素养的学习,以精湛的技艺让学生叹为观止,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使德育教育水到渠成。
(二)实现小学体育智育融合发展
1.小学体育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且较为持久的感知活动。在体育教学中,观察是极重要的学习环节,学生通过观察掌握知识内容,对动作形成初步感知,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动作技术,有效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观察智能。
(1)科学计划,提高学生观察力。
课堂教学观察无处不在,需要体育教师充分整合教学计划的时间地点、项目等要素,把握课堂节奏,有计划、有目的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实施有效观察;为了提高观察的效率,可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如生动的语言和肢体动作的配合,生动灵活的图片以及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手段,如在讲解篮球投篮动作时,对学生进行正面、背面示范,有条件的情况下给学生播放视频,通过反复观察让学生掌握技术要领。
(2)观察位置和距离的调整。
常言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在技术动作讲解示范时,要选择合适的站位,并且提示学生选取合理的观察位置与距离;根据动作结构特点和观察重点,及时合理地做出调整,对不同体育项目采取不同的队列队形,如圆形、扇形、散点等队形,有效提高师生互动交流的成效。
(3)提高学生观察品质。
许多学生在观察中不够细致和深入,对于理解不清晰的技术动作,要带着目的和任务去观察,提高观察的主动性,掌握观察的程序和方法,理清观察顺序。
2.小学体育记忆力的培养
(1)利用好记忆规律。
由于体育教学的开放性,体育教学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动作比较复杂,学生容易遗忘或混淆。基于此,要在记忆的开始和结尾,根据艾宾浩斯曲线的先慢后快的原则,做好复习,减缓遗忘的速度。
(2)多通道多方法协同记忆。
记忆力不能仅依靠大脑,还需要视觉、听觉、动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配合。从机械记忆过渡到理解记忆,加深对肢体动作的理解,学会利用口诀记忆法,如篮球的三步上篮,“一大二小三起跳”;形成形象记忆法,前滚翻中将身体蜷成一个“球”,更有助于理解和规范动作。
3.小学体育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想象能力,敢于创造、敢于创新,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想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
(1)要有怀疑精神。
鼓励学生要有怀疑精神。亚里斯多德认为: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2)敢于想象。
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不能只是一味地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如在前滚翻教学中,可在课堂导入环节设置一个警察抓小偷的情节教学:小偷在跳下高台时把脚扭伤了,而警察在跳下高台时顺势做出前滚翻动作,没有受任何伤害,这样的情境教学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思考学习这个内容有何作用。
(3)教师的创新意识。
想象力和创造力素养对体育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必须有个性和创意,富有想象力,要拥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且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这样学生才能对教师充满期待。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也能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兴奋的大脑迸发智慧的火花。
4.小学体育思维力的培养
(1)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活力。
要帮助学生充分发挥爱玩的天性,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沟通来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准备,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充分认识到示范的作用,通过榜样示范,更好地激发学生;同时运用专业的知识和基本功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3)与时俱进引导创新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的思维也在不断发展,小学体育教学要与时俱进,要在传统教学中汲取营养,敢于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开放共享,不断提高学生创造力及思维能力。
(三)实现小学体育美育融合发展
美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给学生提供美的环境、给予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还让学生拥有创造美的可能,不断丰富学生对美的情绪体验,通过美的感知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深入发掘教材中的美育资源,如啦啦操、集体舞、体操等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形体美、节奏美和韵律美。通过走跑跳投,培养学生力量美、速度美。
1.体育与其他学科融合
在某种意义上讲,体育是美的基础。教师可以借助其他学科实现体育与美育的融合,拓展体育的美育教育的途径,如将体育与舞蹈、音乐、美术教学融合,在体育教学中加入节奏欢快的音乐和伴奏,提高学生的韵律感和美感;如队形隊列中可以利用美术图案,将队形变成梅花形和扇形等,提高体育的美感。
2.合理利用场地和设施
教学场地是学生学习体育的重要场所,好的环境不仅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情,并且有利于体育教学的布置与实施。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前备好场地和器材,特别是对器材的安排和合理布局,通过细致的教学环境设置提高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优美的动作达到言传身教
模仿是人的天性,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能力,小学生的特点便是善于模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一定要优美且准确,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模仿练习。如在投篮教学中,许多学生的关注点在最后是否进球,如果教师动作标准且成功率高,学生势必会崇拜教师并模仿,这样的教学给学生建立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同时教师的言传身教相当重要,师生的关系融洽,感情达到共鸣,对学生心灵净化有促进作用。
(四)实现小学体育劳动教育融合发展
最原始的体育就是从劳动演化而来。因此体育教学也要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让体育融入日常的劳动中,提高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让他们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课堂教学的日常劳动
利用体育课借还器材环节让学生参与劳动,让学生进行场地卫生的打扫和清理工作,利用教学需要让学生主动去布置场地器材,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养成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
2.自制练习小器材,体育学习生活化
体育器材可以通过自己手动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动手能力,还能节约资源,培养勤俭节约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实现学习内容的生活化,将日常劳动创造性转化,提高小学生劳动技能的掌握,不断提升劳动意识。
三、结束语
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五育融合,充分发掘小学体育中的五育元素,不断强化体育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升教学业务能力。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劳动意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登珲,李华.“五育融合”的内涵,框架与实现[J].中国教育科学,2020(5):85-91.
[2]李政涛.“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质量[J].云南教育,2020(Z1):38-39.
[3]蒋红英.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德育渗透的研究[A].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二) [C].2019.
[4]吴春生.试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作用[J].新课程,2016(8):191.
[5]林少芬.浅析美育在小学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不足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8:130-131.
[6]陈甫斐.小学体育课渗透劳动教育初探[J].学生之友,2012(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