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的泗州戏发展之路

2022-05-23 06:18李鹏飞
宿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泗州戏活态体系

李鹏飞,钦 媛

宿州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18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在随后的《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之一。泗州戏深深扎根于宿州地区的情感沃土,反映了生动、温馨的农村生活景观,是本土精神文明的载体。传承和保护泗州戏,对丰富皖北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乡村文化自信、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1]。近年来,泗州戏由政府大力扶持展现出了新的发展面貌,但是也受到当今社会网络文化、娱乐文化的冲击,亟须对泗州戏的传承和发展途径开展新的探索。

1 泗州戏概述

泗州戏是安徽省地方戏曲之一,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皖北历史发展、民间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呈现方式,发掘与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泗州戏的最初诞生是由当地艺人收集整理“太平腔”“猎户腔”等民间劳动曲调综合而成,后经种种途径,迁徙流传至皖北地区,并结合了地方特色的民歌号子、山歌小调以及由女性哭腔和俗语对话不断创新构成的地方戏曲。以多年发展沉淀,最终形成了唱腔灵活、板式特色、拖腔勾魂等形式风格。其中唱腔分为男腔和女腔、男女对腔等。其内容大部分来自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劳动时唱的号子。板式通常有快板、慢板、散板和行板,运用当地方言,在一定基调的旋律基础上根据剧情需要灵活掌握快慢节奏。这其中,勾魂的拖腔是泗州戏的一大特色,是泗州戏声腔典型特征,即在乐段的结尾处形成七度或八度的翻高。拖腔的形式在泗州戏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男女腔均有体现,整体特点为女腔婉转、华丽,能体现出演员演唱的功底,而男腔更多的是体现北方人的豪迈、朴实。

2 泗州戏的发展现状

泗州戏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多元化”“网络化”等新文化的崛起,现代泗州戏的发展现状主要呈现文化产业建设及文化输出方面能力不足、感染力降低、艺术内容较为单一等问题,进而造成了文化艺术内涵及思想内涵丢失,这些因素对新时代泗州戏的发展已经形成障碍。

2.1 泗州戏发展能力不足

泗州戏艺术发展能力不足,主要因为自身产业生态不够完善、周边产业生态不能形成有效的活态循环,从而导致艺术文化的输出受阻。近年来,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诸多扶持政策为泗州戏艺术发展提供保驾护航,但是政策落地实施往往是针对某一团体或个人提供经济支持及商业性演出活动机会,以此来推动泗州戏发展体系建设。这种政策落实的指向性形式造成了产业生态不平衡和一定的资源流失,导致政府机构无法从根本上为泗州戏发展提供帮助。泗州戏的发展应该从教育传承发展、商业发展两个体系入手合理构建活态艺术发展体系,政策的支持是目前泗州戏发展的根本,但仅有政府单方面推广,忽视泗州戏文化内涵资源的开发及教育思想传播会造成泗州戏发展形成闭门造车的窘境。前文提到泗州戏的特点是以皖北方言为主,主要演绎人民生活琐事的地方小剧种。然而现实生活环境中皖北地区人民大多以外出务工为主,失去了主要的群众基础,传播基础环境极度萎缩。而新生一代的群众又受到网络等新媒体传播的影响,已经对老旧的泗州戏艺术失去新鲜感。目前宿州市虽然也有政府扶持的专业团体进行送戏下乡的活动,但远远不能达到戏曲传播要求和广大戏迷爱好者的需要,而民营剧团面临着市场的竞争、演员转行等恶劣生存条件,传承、发展能力大为降低。

2.2 泗州戏文化感染力降低

现代社会各种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人们对艺术需求也有着较快的变化。泗州戏的发展应当贴合现代需求,使现代人民群众能够接受。但是泗州戏的发展仍然是以口口相传、师徒口传心授的模式进行。部分泗州戏改革方式简单地更改了泗州戏内容,仅从语言表达方面进行改良,没有深挖泗州戏文化内涵,没有发现泗州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鸣之处,导致泗州戏文化逐步边缘化的发展趋势。在过去的时间里,泗州戏文化之所以具有良好的文化感染力与泗州戏较为特殊的表现方式有关。泗州戏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一定的讽刺、批判的艺术效果,符合当时人民群众的心理文化表达。然而现代人们的生活日程加快,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慢慢品味泗州戏的艺术内涵,部分泗州戏艺术为了追求“高雅”,抛弃了传统的文化核心,形式与内容格格不入,传统剧目历经多年没有新的改编,已经脱离现代人的审美观念[2]。这些因素促使了人民群众对泗州戏艺术的观赏兴趣逐步降低,长此以往泗州戏文化感染力必然会降低,逐步边缘化甚至消失。

2.3 泗州戏传承传播受限

泗州戏艺术是皖北地区特色艺术,与皖北地区生活习俗、文化内涵有着较大的联系。现实生活环境中皖北地区人民大多以外出务工为主,而新生一代的群众又受到网络等新媒体传播的影响,已经对老旧的泗州戏艺术失去新鲜感。再加上网络传播速度的加快,各种不同风格艺术形式充斥着群众的视野。相比之下,降低了人们对泗州戏艺术的包容程度,使得泗州戏艺术元素无论在传承、传授途径上,还是在体裁选择和表现形式上都逐渐简单化、单一化。目前各种新兴的自媒体及网络娱乐文化也都“挤压”着泗州戏艺术的生存空间,年轻一代对泗州戏艺术的接触面下降,传播环境极度萎缩。

3 泗州戏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2018年国家发布了乡村振兴战略,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为目的,加速城乡融合、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传统意义的农业经济发展大部分是提升农业产值、开发旅游资源等。新时代乡村振兴不仅仅是要求农业经济发展,更是对农村文化体系建设。深入挖掘农业文化所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提升传统文化新时代的影响力,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多维度落实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要求。而泗州戏艺术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带动皖北地区群众精神文明建设,利用群众性基础和艺术内容等优势重建乡风文明,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引导人们安居故土、乐居故土[3]。

3.1 泗州戏在乡村文化延续中的感染力

泗州戏艺术诞生于民间,作为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民间艺术,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早期泗州戏艺术作为群众阶层在劳作之后的精神娱乐,可以缓解身心的疲劳,反映生存境况。侧面反映出泗州戏艺术对于群众阶层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泗州戏是群众所创造的艺术,在创作内容和情感上都反映出群众真实的日常生活,赞扬了人性的真善美,抨击了人与人之间的假和丑。在物质生活和教育资源缺乏的年代,泗州戏艺术借助本身的地域性优势对人民群众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道德层面起到了教化民众的作用,形成了当地善良淳朴的民风。

泗州戏艺术传承于民间,在群众生活与社会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为群众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规范模式。泗州戏艺术的形式内容贴合民众,吸收了皖北地区乡村文化,体现并传承着乡村文化的精髓。如《拾棉花》中提到的“烙馍卷鸭蛋”是典型的乡村特色饮食,《打乾棒》中提到了“铺土为炉,插草为香”的拜堂情景,在皖北乡村文化中只有拜过堂才算结为夫妻。泗州戏艺术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众多的剧目,这些剧目中塑造的大多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采用完满结局的方法,使用乡村方言土语演出,展现出来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丑恶嘴脸的讽刺,反映了皖北民众的乡村文化生活[4]。

3.2 泗州戏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推动力

泗州戏艺术与乡村文化相互影响、相互适应,是乡村文化的有效载体。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需要重新构建泗州戏艺术发展传承体系,并在传承的基础上贴合现代文化审美进行发展,以体现乡村文化振兴主要推动力的作用。

泗州戏艺术诞生于民间,在推动乡村文化氛围基础的改变有着优良的条件,乡村居民对泗州戏艺术更是有极高的评价,可以利用泗州戏艺术形式针对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开展泗州戏艺术教育提高留守人员文化认知,扩大泗州戏艺术形式的影响面积。从诸多文化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乡村文化的振兴应该建立在乡村经济的之上,乡村的凋零、衰落往往是因为乡村产业的缺乏,导致大量生活所迫的人民群众向外流出,造成农村人口中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比例上升。乡村文化振兴基础问题就是如何重建乡村经济循环,留住人口,吸纳人才,在此基础上学习、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建立泗州戏特色经济。宿州地区较为成功的案例,如灵璧奇石、钟馗画等特色经济都是以本地特色艺术形式为基础最终成为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乡村群众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增多能够促使人员回流,推动泗州戏艺术的传承从政府保护转变为自身良性循环的活态传承,扭转非遗保护工作被动保护的局面,将扶持转变为走出去、活起来,打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单一、效果微小的窘迫。通过泗州戏艺术的传承推动乡村经济振兴,达到以地域性特色文化的活态传承带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最终目的。

泗州戏作为皖北地区重要的精神文化载体,在乡村民众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振兴乡村文化的一张“软名片”,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传统剧目活力丧失、更新缓慢造成与现代社会脱节,盲目追随现代流行性艺术,抛弃了泗州戏艺术本身积极向上的优秀传统。随着一代代听众逐渐老去,不注重基础教育环境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可挖掘的市场日渐萎缩,经济潜力有限等[5]。面临这些困境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育体制、传承体制和保护措施才能将泗州戏的发展带向新的发展之路。

4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泗州戏的活态传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泗州戏的活态传承必须依托现有的艺术形式和对传统文化艺术内核的挖掘。在这个环节当中政府应当对泗州戏传承、创新体系给予政策支持,把泗州戏作为本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标志工程。然后利用泗州戏区域性感染力的特点,立足基层教育、建立教育体系,广泛吸收民间的各种文化思想精髓。最后在保证戏曲艺术得到广泛认可的基础上推动泗州戏艺术多元化发展融合,有效构建泗州戏艺术的活态传承体系,更好地为泗州戏艺术传承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

4.1 活态传承中的政策体系

泗州戏艺术发展目前处于较为艰难的地步,为保障泗州戏的传承与创新,政府应当面向所有的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地方专业戏剧表演团体或企业提供演出机会或资金支持,从而缓解泗州戏艺术发展的压力,扩展泗州戏艺术生存空间,加强泗州戏艺术的竞争力。在这样的形式下,政府机构不仅仅要做到管理上的协调到位,也要在统筹建设地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向泗州戏艺术政策倾斜,最终打造出泗州戏艺术软名片,使泗州戏艺术成为本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标志。通过政府政策导向使泗州戏发展能够重新找到正确的思想方向,改变目前对单一市场环境过度依赖,进一步改进泗州戏艺术的市场环境,为活态传承中的教育体系和创新体系打好基础。

政策体系的构想要立足于乡村文化振兴实际情况,明确政策保护目标、振兴方式及保障策略等。近几年,宿州市政府高度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立了泗州戏艺术保护机制,开展非遗泗州戏艺术的普查与保护工作,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非遗传承人,积极出版《泗州记忆》《古今泗州(戏曲卷)》《戏韵泗州》等非遗著作。在宿州市政府的主导下,以文管部门为核心,以村、镇学校及文化站为具体实施部门科学规划泗州戏艺术保护工作,结合学校、文化站多点出发,落实青少年艺术培养政策,制定专业人员学习计划。2010年,泗县人民政府与宿州学院共建泗州戏学院,招生培养本科学历泗州戏艺术人才;2015年与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培养14名泗州戏学员;2019年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教学实践基地、生源基地在泗县授牌成立[6]。

强化专业剧团建设,聘用非遗传承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为剧团骨干,择优录取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表演人才解决演员短缺问题。配备优质灯光、音响、练功房解决基础设施问题。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打造泗州戏精品,举办泗州戏大赛、曲艺展演等活动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群众观赏,泗州戏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春晚等活动扩大了泗州戏的社会影响力度。

最后是施行人才及推广计划,造就泗州戏新一批导演、编剧、演员、乐手等。打破以往剧团的束缚,通过面向社会招聘演员、导演,面向社会征集剧本等措施,将泗州戏艺术相关特色产品化,如脸谱文化、服装文化、玩偶等;再通过现代媒体平台加以推广,建立泗州戏网络艺术库,对观众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推送,使全体民众都参与其中,吸引热门关注。微信公众平台或戏曲艺术博物馆能使更多的人全面地了解泗州戏,随时随地的查看最新的泗州戏动态,欣赏高质量的剧目篇章。

政策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在泗州戏传承发展中给予正确的导向和推广,是活态的传承体系最为根本的一环。政府应紧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以政策体系为基础,构建经济、文化及艺术多位一体活态传承机构,提高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戏曲艺术发展能力,解决新时代地方戏曲艺术发展面临的难题。

4.2 活态传承中的教育体系

戏曲从古至今都具有教育角色的身影,而学生时期是人一生中的重要阶段,伴随着身心的成熟,从小学至大学,乃至于后期更高的学历层次,人生三观逐步形成、知识量逐渐增加。而教育课堂是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主要场所,将泗州戏与课堂教育相结合,能够丰富课堂艺术教育元素,也能将戏曲元素带给更为广泛的人群基础当中,这种形式是泗州戏活态传承的基础。

现时期的各个阶段学生普遍受到流行、说唱音乐元素的影响较大,推行戏曲特色教育初期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习兴趣为突破口融合现代音乐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课堂初期利用教学设备播放现代戏曲以及结合现代音乐元素的戏歌,然后再引入戏歌、现代戏曲、经典戏曲唱段、泗州戏选段等逐步深入推进教学内容,加深教学难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追寻泗州戏曲的魅力。泗州戏曲与现代音乐的结合典范如《要听还是拉魂腔》(谱例1)。

首先从谱例1中发现,戏歌在各个群体中都能受到广泛的回响,是泗州戏艺术的经典唱腔,同时包含多种现代流行元素,其中女独的拉腔婉转、流畅,尤其能够抓住人们的心理共鸣。在戏曲数版演唱中由于融合了现代说唱音乐元素而引起年轻观众的关注,因此这首戏歌基本做到歌中有戏、戏中有歌。这样的音乐形式能够在教学中引发学习兴趣,在戏歌中找到泗州戏艺术特点,使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习戏曲、探索戏曲的好奇心。

其次通过泗州戏经典片段来体现泗州戏曲的魅力。泗州戏艺术的特点在于灵活、自由,这对于学生群体来讲是极高的专业技术方法,没有扎实的基础功底和系统的学习过程很难做到完美的表现。为了保持学生群体的学习热情,可以从泗州戏经典艺术片段入手,运用唱腔搭配身段步伐,亲身体验理解泗州戏艺术的魅力所在。而学校中组建泗州戏艺术社团可以将课上学习延伸到课下。聘请专业剧团演员或者知名艺术家对社团进行辅导也会极大地刺激学生学习的热情,练习时以小组为单位编排简短的泗州戏剧目,印证课堂教学内容,也鼓励学生融入自己的创作想法,为泗州戏艺术的改革发展埋下种子。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比赛观摩,如泗州戏曲知识竞赛、社团优秀或创新剧目比赛等,在学校整体建设氛围中还可带入语文、美术等学科,相互融合,把泗州戏艺术的舞美效果、脸谱文化、创作文化结合一体创建泗州戏艺术校园氛围。

最后是建立良好的泗州戏教学体系。良好的泗州戏艺术基础环境可以对泗州戏的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而在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体,但是时间非常有限,从上台到最终能够合格演出,一名演员所经历的学习时期是非常漫长的。所以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应当包括前期基础培养、中期教育学习及后期的就业、升学等各方面。以宿州学院音乐学院为例,在2012年6月份成立泗州戏学院,设置本科表演专业泗州戏方向,其毕业学生具有国家本科学士学位,近年来已经先后培养了大批泗州戏表演人才。在大学期间学生经历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及剧团实习等,能够做到单独剧目的表演与演唱。时值建党100周年的特殊时期,由泗州戏表演专业的师生精心准备的大型现代泗州戏《当代楷模——孟二冬》在宿州市文化艺术中心首演,受到了社会全校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强烈赞誉。《当代楷模——孟二冬》的成功促使了泗州戏专业的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增加舞台经验。经过调查发现,近年来泗州戏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安徽省乡村学校且具有前期戏曲专业艺术院校学习经历,经他们培养的带学生考上大学的概率也是逐年增加。这些足以证明教育体系的建立已经初见成效,乡村文化振兴中泗州戏的传播能力也在使泗州戏重回大众视野。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一个国家的音乐课程应该具有本国的民族特色,提倡本国民谣作为教学教材,因此在匈牙利非常重视民族音乐教学。一个国家只有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下去,国家才能经久不衰,走向繁荣[7]。乡村文化振兴中教育体系的建立是不可缺失的一环,泗州戏艺术的活态传承也离不开教育体系源源不断的后备生源支持,将更多的教育环节加入泗州戏活态传承体系中,改变泗州戏艺术传承结构单一,从而使泗州戏传承发展与时代接轨。

4.3 活态传承的创新体系

人才是民俗艺术传承的基础,传承与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传承与创新体系是指泗州戏人才队伍对泗州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泗州戏艺术想要传承和发展就需要高素质、强专业的人才队伍来保证泗州戏艺术升华。历史上就有一人一门派的典型代表,京剧梅兰芳先生、豫剧的常香玉先生分别代表了两种剧种的一代巅峰时期,对京剧和豫剧在全国的影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极大地推动了京剧、豫剧在全国的发展[8]。

泗州戏目前演出较少,经典剧目仅存在艺术汇演、慰问演出等形式中,青年演员上台展示锻炼机会较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独木难支。现有演员对未来较为迷茫或为生活所迫乃至于另走其他道路的例子也有很多。传承创新体系的建立不仅仅是创造演员登台机会,而是应该在教育体系的支持下,加大培养泗州戏方向的高学历人才,从文本创作、编导设计、舞台设计等多方面入手创新泗州戏的现代艺术表现。2013年国家艺术基金的成立创新了艺术创作生产引导方式,为中国戏曲发展注入了活力。现代泗州戏的发展应当紧随时代潮流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以非遗传承人为对象紧密联系本地高校、艺术研究院等机构,立足当地文化,深挖当代社会主义精神的体裁,如弘扬孝道文化的经典剧目《鞭打芦花》、当代教师精神的代表孟二冬等体裁,传承、创新剧目,展现泗州戏新貌,努力争取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

泗州戏的传承与创新体系应当是活态的传承体系,在特色教育体系的支持下能够不断补充优质的学生群体进入传承创新体系,在全新的体系当中,传承是现代文化艺术发展的继承,创新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泗州戏的传承与创新难免要吸收新的东西、接受新的挑战,在守住泗州戏特色的同时做到传承与创新。

5 结 语

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提出不是某个单一目标的实施,而是各种政策、体系相互协调、补充构成的多目标、多维度复杂战略。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凝聚乡村振兴精神动力是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泗州戏艺术具有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条件,乡村文化的振兴战略使泗州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了活力,通过政策保护体系的完成、教学体系的建立、创新体系的完善,构建了泗州戏艺术发展的活态传承发展体系,而泗州戏也将极大地助力乡村文化的振兴,二者相辅相成,具有极高的可行性。

猜你喜欢
泗州戏活态体系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论微时代背景下泗州戏的传承与发展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泗县探索
论基础教育对泗州戏的传承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场域视野下彝族《指路经》的“活态”解读
探究网络时代泗州戏的传承与发展*
活态文化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