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以“农业区位因素”为例

2022-05-23 09:45申玉铭
地理教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农业区乡土课程标准

许 欣 申玉铭

(首都师范大学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北京 100048)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将乡土资源与地理教学有效的结合是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1]本文围绕影响学生家乡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区位因素及发展建议的核心问题展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2]“结合实例”是行为条件,需要以真实案例为实现手段,“农业的区位因素”为认知内容,“说明”是行为动词,不仅需要学生明确农业区位因素都有哪些,更要求学生学会农业区位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形成结构化的核心素养目标体系,有利于实现学生由浅表到深层的学习过程。[3]本节课设计了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目标(见表1)。

表1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农业区位因素”教学目标

二、教学思路

本节教学设计依托北京市大兴区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以课前社会调查访谈、课中真实乡土情境、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探究、课后教学评价的方式展开,实现了地理原理、地理实践、综合思维的有效融合。本文根据教学目标,设置核心问题,把核心问题有层次地分成几个一般问题,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构成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贯穿学生的课中学习过程和课外实践应用,可有效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见图1)。[4]

图1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农业区位因素”设计思路

课前,学生实地调查家乡西瓜特色农产区,调查西瓜种植业的种植历史及发展变化;学生带着课前发现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回到课堂,在课堂上,全面认识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合理解决问题,落实“知行合一”“人地合一”的理念;课后,把所学地理方法和理念应用到身边的实际生产之中,使得学习内容达到实践—理论—实践的深化,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

三、教学过程(见表2)

表2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农业区位因素”教学过程

(续上表)

四、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基于真实的乡土情境和生活情境,学生通过课前实地访谈,发现地理现象、地理问题。学生带着对规律、原理的探索兴趣,进入地理课堂。在同一区域背景和探究情境中,以学生为主体,构建问题链,建立合作探究课堂,建构知识体系,聚焦学生的深度学习,拓展思维深度,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在本次课堂教学中,乡土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为了更好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教学活动的评价还需要建立更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农业区乡土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乡土中国
关于打造盐田循环生态农业区的展望
内蒙古呼伦贝尔农田草地螟综合防控技术试验研究
读《乡土中国》后感
浅议“土壤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