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朋
[摘 要]小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他们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意识有待引导和提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本位,重视立德树人,积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素养;生活;实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法治意识,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坚持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通常是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注重讲解教材知识,采取“一言堂”的方式主导课堂。这样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但脱离了生活实际,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限制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潜能。在新课改之后,教师及时转变自身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我爱我们班》时,教师先把学生分组,引导学生组内讨论自己喜欢班级哪些地方、喜欢班级的原因是什么,然后班级交流,在学生发言完毕之后,教师再总结归纳。这种注重自主探究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现班级生活中的美好,也能促进班级学生的情感交流。最后的总结环节,有助于学生树立班级意识和集体意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维护班级利益,规范自身行为,把个人融入集体之中,并在班级协作之中收获快乐。
二、平衡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态度严厉,教学方法刻板,导致学生因为害怕答错问题而不敢举手发言,进而丧失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情况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利于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应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优化,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和教师拥有平等的地位,从而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与班级共成长》时,教师可以先设置问题“你对于班级这一概念是怎么理解的?”在提出问题后,及时说明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里畅所欲言,大胆交流。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可以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树立集体观念。为了加深学生对团体概念的理解,教师还可以举生活中的实例,如拔河比赛等团体项目、优秀班集体评选等班级活动,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班集体这一概念,意识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个人要在集体活动中规范自身行为,从而促进集体的发展进步。
三、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小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和判断都有待提升,道德观念与价值观等也处于形成阶段。所以,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就无法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注重讲授课本知识,由于知识内容空洞抽象,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而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情境教学法是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为支撑,结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和知识水平而创设的某种情境氛围,使教学环境充满情感,更加生动鲜活。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应积极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课堂导入。例如,在讲授《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人从出生到学说话、学走路、上幼儿园、上小学的过程和变化,利用多彩生动的视频和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享成长过程中发生的有趣的或重要的事情。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材中增添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注重引导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吸收知识变为主动探索思考。而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也是重要的教育目标,它有利于促进学生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言行举止,在心中树立起道德准则。例如,在教学《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一单元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发言,说说自己在公共场所看到的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接着通过多媒体播放人们在生活中违反规则和秩序的行为,并指出这样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通过表达与交流,学生认识到扔垃圾、乱插队、大声喧哗等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属于恶劣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公共卫生和环境,也有可能损害他人的利益,在生活中发现这类现象时要及时制止。最后教师明确在公共场合应遵守的行为规范,让学生牢记于心。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社会问题,从身边小事做起,树立主人翁意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增强学生对道德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也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活跃度,有利于学生用良好的道德观念规范自身行为,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核心素养。
五、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注重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组织科学合理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创新方式,丰富课堂内容,另一方面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对于道德和法制概念的理解会更深入,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逐渐形成。例如,教学《绿色小卫士》这一章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关于绿色环保的宣传板报或手抄报,也可以组织学生聆听环保知识讲座并写观后感,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浏览学校文化栏中关于环保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如何运用环保措施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从而为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和大自然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学习实践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本沉闷、单调的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六、结合家庭教育,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本身就是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父母能在孩子做出正确行为时给予积极反馈,孩子就会形成初步的是非观,这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基于此,家长应提高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将道德和法治观念融入家庭教育之中。家长与教师之间可以通过电话、微信、QQ等途径沟通孩子在校的表现和学习状况,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助力。例如,在讲授《为父母分担》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为父母分担。在孩子回家做家务的时候,家长可以用手机拍下视频或照片并发给教师,在孩子完成家务时给予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这样一方面教师可以以此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状况,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从孩子的实际行动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堂带给孩子心理和行动的变化。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有利于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成效,促使小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成实际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逐步提升自身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好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廖辉鸿.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當代教研论丛,2019,(05).
[2]刘洪冉.试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12).
[3]林英发,陈月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9,(03).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