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俊
摘要:质量风险管理是指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其中,质量风险管理过程所采用的方法、措施、形式及形成的文件应当与存在风险的级别相适应。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关纠正策略,并对其相关内容进行深入论述。
关键词: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产生原因
【中图分类号】 R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9--01
引言
为保障药品安全,促进药品高质量发展,推进药品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保护和促进公众健康,我国制定了“十四五”国家药品安全及促进高质量发展规划,引发了人们对药品安全风险的关注和重视。生产过程中质量风险控制水平的提升,成为目前药品生产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1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风险产生的原因
1.1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漏洞
质量是药品生产企业生存的根本,但药企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漏洞有其必然性。大多是由于质量管理人员对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缺乏深刻理解和专业的风险评估能力,其次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与实际脱钩,风险因素及其发生模式无法关联至具体操作细节,导致风险应对措施的制定和实际生产控制模式存在偏差。
1.2药品生产技术水平的落后
由于生产成本的制约和研发能力的缺失,专业生产设备、精密的检验设备、适宜的辅助器具的缺乏,导致部分药品生产过程出现不规范、不精确、不稳定等质量风险。例如,某化药生产合成工序,需控制反应釜pH值,温度,压力,搅拌速率等参数。部分设备可能仅具备温度监测和搅拌调速功能,并配以机械式压力表,自取样口取样进行pH值监测;而相对先进的反应釜除具备上述功能外,还可能配备了pH值在线监测,自动清洗、消毒系统,液位、重量感应系统,以及相应的数据汇总、分析系统,从而能对该反应全过程进行监控,减轻劳动强度的同时,也为该反应后期的技术升级或风险控制提供了底层数据支持。
1.3药品生产人员素质和执行力的缺失
部分药品生产人员对质量风险认识不足,缺乏对风险控制相关系统性培训,对GMP理解不充分,风险意识缺失。例如,进行药品生产粉碎岗位培训时,培训讲师仅重复强调工艺控制参数:电机频率45赫兹和进料速度5S/次,而未说明电机频率过高可能导致设备轴承和腔体发热,影响设备使用寿命及给部分热不稳定产品带来质量风险;其次进料速度过快会导致进料蝶阀无法完整进行周期旋转运动,影响进料效率,进而影响工序工时以及产品暴露时长,最终给部分设置了工艺完成时限的产品带来质量风险。
1.4药品生命周期信息及数据收集
部分药企并未对药品全生命周期进行系统性的资料收集,从药品研发至使用,缺乏针对性的数据汇总和分析,从而难以为风险控制措施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2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风险控制措施
2.1质量风险管理的两大主要原则
一是质量风险的评估应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最终需要和保护患者联系起来。二是质量风险管理程序投入、正式程度和文件化程度应和风险的水平相当。
2.2物料管理
物料验收:药企应自合格供应商进行物料采购,到货物料均应按规核验。对于容易出现质量风险的,有温度控制要求的物料,仓管员应于接收时检查到货时车厢内温度,记录车辆信息,并将温度记录留档或拍照附在验收记录中。有运输过程温度导出记录的,应将原始温度记录导出并附在物料验收记录上。
物料检验:质量部门根据物料的质量标准和操作程序,对物料进行检验,待检验合格,方可出具报告单或检验报告书。
物料放行:物料的放行需要进行一系列审批,审核人需明确批准放行的标准、职责,并有相应的审批记录。其主要流程包括质量评价和批准放行,质量评价是对物料和产品所有相关的原始数据进行评估和批准的过程,也就是判断物料、工艺和过程是否符合质量标准、注册标准和GMP。产品的放行必须由质量受权人按规定批准放行,放行后的产品才可以上市销售。
回顾和分析:药品生产企业需对物料供应商定期进行分级评估,分级后按风险评估的结果明确不同物料的风险,并制定相应控制措施和反馈机制。
2.3生产过程管理
生产管理文件控制:凡正式生产的产品都须制定相应的工艺规程、岗位操作规程,生产相关设备均需制定相应操作保养规程及清洁操作規程。该类规程制定后,应由生产部门技术负责人审核,质量管理部门批准,并定期进行回顾和修订。
厂房设计与生产环境控制:药企应在厂房、设备能力和动力操作条件设计时引入风险管理的方法,包括GMP环境控制、产品保护控制和产品储存条件控制等。
生产工艺控制:涵盖工艺技术管理、批号管理、生产记录管理、不合格品管理、物料平衡检查和清场管理等项目。生产全过程须严格执行上级部门制定的规程、操作法或SOP,出现偏差时应及时上报,执行应急措施并进行调查,而后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处理意见并纠正及采取妥善预防措施以降低产品质量风险等级。
成品控制:基于用户要求和后续工艺步骤,药品生产企业应控制好成品的取样、检验、放行等环节,包括成品质量标准、包装容器和储存及运输条件的制定。
2.4质量管理
为了有效控制质量风险,质量管理机构须为独立机构,赋予一定权限并直属企业负责人领导。该机构应当负责质量管理文件的制定,负责或参与生产管理文件的制定,对涉及产品质量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根据法规要求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同时,还应按风险发生概率,制定降低风险的计划与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及责任人,持续跟踪风险控制方案的执行,协调部门间信息沟通,以确保随时调节风险管理措施,以获得最佳的风险控制结果。
结束语
当前,我国医药行业质量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需要管理创新和持续优化监督。药企应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积极推动企业间相互交流学习,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各工序及环节的监控,注重人员素质的培养,提升质量风险控制能力,才能确保药品安全,减少可能对患者造成的危害,促进社会繁荣。
参考文献:
[1]邹向阳,何秋月.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21):112-114.
[2]何建辉.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应对[J].广东化工,2020,47(16):277+282.
[3]刘博慧,陈静.基于标准化模型构建药品质量风险管控体系的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85):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