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面对小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在整合过程中实施多元化渗透策略,积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因此,文章主要探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策略
作者简介:张爱琴(1982—),女,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 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愈发强烈,让孩子上各种课外辅导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具有功利性的教育思想剥夺了学生快乐成长的机会,使学生承受来自学习、人际、特长等各方面的压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道德”与“法治”既是衡量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两个重要标准,也是开展德育实践的重要媒介。教师立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将正确的道德价值、法治观念传授给学生,还要通过道德力量、法治精神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法治教育是不必要的。一方面,由于这类课程比较枯燥,学生难以理解;另一方面,学生主要接受的是文化教育,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然而,有些小学生受到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而产生自卑、自负等消极情绪,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他们可能会形成非健康的人格,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对现在的小学生而言,网络世界不再是难以接触的事物,但是网络是虚拟的,信息参差不齐,加上小学生的心智并不成熟,容易受到他人的欺骗,这更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道德法治教育的边界难以把握,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将两者进行分割,道德法治教育所占比重较大,占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部分时间,这就让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进一步弱化,从而导致教育的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使两者共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小学生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虽然学校与社会都非常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了相关努力,但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课堂效率低,对学生的引导效果差,难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有些学校并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把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立德树人的学科去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切实际。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较低。学生的身心成长有一定的规律,一旦对他们施加过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双减”政策实行后,学生在校时间长,与家人接触时间短,很可能会因为与家人交流过少而出现抑郁、自卑、焦躁等消极情绪。第二,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不够。当今社会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家长更重视学生的成绩,导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学校虽然有心理老师,但教师没有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心理健康教育松散、零碎,无法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单一。很多学校并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使设立也存在内容单一、形式主义等弊端,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个可有可无的副科。而且教师的教育与现实脱节,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哪些心理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没有掌握学生实际的心理状况,不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很难与小学生建立信任关系,这样的形式化教育对学生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几点。第一,互联网与电子产品的影响。当今社会,互联网发展迅速,对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的使用,让孩子有了更多的信息来源。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储藏丰富的知识,还包含一些虛假有害信息。小学生正处于“三观”以及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难以分辨信息的优劣真假。好多小学生沉迷于网络小说、网络游戏或者一些色情暴力的不良信息,这不仅会伤害他们的眼睛,还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二,家庭的影响。对孩子而言,父母永远是他们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当,就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一些家长过度关心孩子的学习却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奔波在各种补习班之间,过分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而有些家长喜欢将批评作为教育手段,即使孩子表现得很好,也得不到肯定,这就容易导致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失去信心;还有一些家长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祖辈照顾,学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安全感,导致出现厌学心理;还有一些父母溺爱孩子,让孩子养成任性、偏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也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第三,学校教育的影响。目前学校的教育手段还比较单一,一些学校不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且缺乏相应的师资,难以实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一些教师并未重视,导致发展成严重的事故;还有一些教师并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学习,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不足。第四,小学生自身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接触的知识越来越多,一些家长与教师错误地认为小学生的年龄尚小,不存在心理问题。但是调查显示,孩子在10岁之后其心理、生理就会迅速发展,如果缺乏有效、正确的引导,孩子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的自尊心越来越强,如果父母忽略这一点就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叛逆的现象,这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
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教师打造体验型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不同的学生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以及个人性格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这就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差异,特别是那些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他们难以把握课堂中的知识要点,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也较为吃力。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设立相应的教学情境,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逐步了解相关知识。教师也可以采用多媒体等设备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它能通过特定环境的营造,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应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搭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平台,以此实现教育效果的优化。体验型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枯燥无味,而体验型教学是让学生融入课本中,把自己当作课本中的主角,通过提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给学生生动有趣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我是独特的》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示范如何介绍自己的特点,再分发卡片给学生,让他们各自写下自己的特点但不署名,然后将卡片放进一个箱子里。教师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阅读学生写下的特点,让大家猜测是哪一位学生,猜中后,其他学生也可以举手描述该学生其他的特点,这有利于学生看到他人眼中的自己,加强学生对自己的了解,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独特的。教师通过此课程能够改变一些自卑内向的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保持心理健康,获得更好的发展。这种体验型教学模式的出现不仅为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落实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途径,同时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创新的意识进行渗透式的积极优化与拓展,使学生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以生活德育方式将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教学场景
根据教育部编写组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阐释,该课程具有“主题式编排,生活化取材”的特点,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学习内容有机融入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领域、日渐形成的社会关系和逐步丰富的实践活动中”。相应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思考也要聚焦生活领域,一方面应将生活中“真善美”的一面完整地展示出来,并将“假恶丑”进行揭露与批判,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树立一个正确尺度。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课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可有效避免小学生对道德、法治的认知浮于表面,并在内心形成高度认同感。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如果只存在于“书面”,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也难以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指导效果,甚至当学生观点与教材观点相左而得不到满意解释时,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从整体上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筛选遵循“由近及远”的原则,绝大部分材料都是直接选自现实生活。例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共有四个单元,其中“快乐学习”“我们的学校”两个单元集中于学校环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集中于家庭环境,“安全护我成长”集中于身边的人和事,这有利于教师取材,便捷地将现实生活引入课堂,进而开展德育优化心灵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释放他们的个性,而教师自己则以“观察者”的角色存在于课堂上,通过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语言的表达来界定他们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教师运用生活德育的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思想与主体意识,能够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定位,释放他们内在的天然个性,实现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含有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利用道德与法治课本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依靠兴趣进行学习。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兴趣成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动力,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比如,在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有一节内容叫《当冲突发生时》,教师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导入主题:“在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会与他人产生矛盾,如果产生矛盾,我们的心情如何,我们该怎么做呢?”然后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讨论,让学生当众谈论自己当时的情绪以及做法。最后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怎样的做法才不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从而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以及正确的为人处世风格。又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坚持才会有收获》的教学时,应立足教材进行教育资源的深入挖掘,使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的过程中,认识到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偶尔的失败与后退,都会在学生的坚持中得到改善,以此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帮助学生学习面对逆境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耐挫折能力。
(四)积极改善课堂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良好学习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培养和形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优化和完善评价机制,以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实现对学生良好学习心理和积极健康心理的培养。例如,在评价学生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差异,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有效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效果。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评价活动,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分析自己的心理过程,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榜样的力量帮助其他学生转化不健康的心理。
结 语
在当今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学生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因此教师和家长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业问题,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学生成长与成才的摇篮。健康平和的心态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如果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就会产生很多麻烦和问题。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孙青青.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探究[C]//.2021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1:182-184.
刘亚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新智慧,2021(09):47-48.
谈黎吉.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下的德育教育浅谈[J].读写算,2021(03):41-42.
胡凤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初探[J].考试周刊,2020(93):93-94.
王小红.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2020(3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