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张广来
[提 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而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人才是基础,合理适度地扩大乡村人才规模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为此,将农村集體经济组织发展作为研究视角,从精神、物质与人文层面对乡村人才加入机制展开讨论,并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分析乡村人才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博弈行为。乡村人才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存在博弈均衡解问题,要推动人才加入乡村应重点优化“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走向;建立城乡公平的基础设施体系;营造惜才、尊才良好氛围;优化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等路径,并且不可忽视人才引进过程中所带来的公共基础设施与地方财政压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人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作者简介]李娜,江西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资源与发展;张广来,江西财经大学讲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经济。(江西南昌 33003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与经济发展研究”(20ZD A045);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江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层人才现状及培养机制研究”(YC2021—B114)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来,历经近10年时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历史性的全面胜利,在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得以消除。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艰实的一大步”。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完成,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首要任务,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并作出“要持续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等重要建设部署。同时,在中央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中,也强调“要吸引各类人才反向入乡创业,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是未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乡村振兴中人才仍是关键要素,且人才振兴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存在密切关系[1][2]。
为此,我国已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对加强乡村人才建设进行支持,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要致力于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人才投入乡村;农业农村部在发布的《2020年人才工作要点》中强调,应围绕乡村振兴强化人才支撑与推动人才下乡,为农业农村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国内农村地区仍存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实问题[3],人才缺乏依旧是各地乡村治理、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最大发展阻碍[4][5]。而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十四五”时期,最严峻、艰巨与繁重的任务均在乡村,这些任务无疑都需要人才集思广益才能有效完成。所以,在习近平总书记“要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明确要求下,探讨如何改善当前人才困境,引导人才加入乡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鉴于此,将结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需求,从精神、物质与人文层面聚焦讨论乡村人才加入机制,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人才的博弈研究,量化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加入的影响因素,并从政策层面进一步探索让人才加入并留在基层的优化路径,以期在新时代的乡村发展中,激发人才活力,蓄力共同富裕。
一、基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视角的乡村人才加入机制分析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才需求类型概述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土地适度经营管理、产权经营、龙头产业发展与资源开发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6]。要实现上述形势下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应从需求侧角度进行多元化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破解农村人才制约瓶颈[7]。目前,已有学者聚焦于不同角度对该类人才的具体需求进行讨论,如佟磊以苏南为例,提出壮大村集体经济时应广泛引入专业技术人才、资本运营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现代服务人才[8];何平均等明确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培养管理和生产经营类农民精英的重要性,强调要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农民企业家培养机制[9];赵瑞梅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审计视角出发,对农村财会类人才的需求及实现展开分析[10]。由此可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多元化人才的支撑。因此,基于乡村振兴发展的总战略以及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能真正“帮助农民干、带领农民干”的实际需求,从推动农村集体产业振兴、构建农村社会经济协同共进的角度,将乡村人才加入类型分为致富、发展、服务与技能等四类,具体来说:
1.乡村致富人才:主要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实用型带头人,代表“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服务、作出贡献,并且起到示范或带动作用的优秀农民代表”,如农村种养殖能手、农村经营合作社带头人以及经纪、物流类人才。引导此类人才加入乡村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从乡村发展看,带头人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改变过去农村发展思想僵化、因循守旧的短板,重新根据现实需要引入新的发展思路,提高本村创新创业能力、资源资产转化能力,为农民迈向生活富裕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从带头人自身看,拥有企业家视野的带头人可以充分发挥其领导与组织才能,提高村民参与乡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推动村内资源有效配置。
2.乡村发展人才:主要指农村基层干部,是发挥村级组织管理与服务职能的重要人才队伍,是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这类人才肩负着乡村发展、社会稳定、村民致富、党组织建设等多项职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引导此类人才加入乡村的意义在于:一方面,相较于普通村民,他们更为了解国家政策方针、熟知本地发展规划、清楚地区资源禀赋、洞悉真实发展优势与短板,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素养,带领村庄找到正确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接受过党组织精心培养的他们,大多具备较强的执行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带领村民团结一心,共同走上发家致富之路。
3.乡村服务人才:主要指活跃在乡村且有眼界、能力强、素质好、呼声高的“能人、贤人”,是改善乡村治理,支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引导此类人才加入乡村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具有較高服务意识的“乡贤”类人才擅于借助个人威望调节、化解各类乡村矛盾,可以帮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效地推行各类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充分激发有经商能力与经济实力乡贤的反哺意愿,积极引导其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献计献策,也可进一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4.乡村技能人才:主要指能够为农民送来“致富经”的技能型乡村人才,包括农村农业科研人才、专业化农村技术人才、服务型农技推广人才、农村本土专家等,是为农村打造人才高地、构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中坚力量。引导此类人才加入乡村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技术型基层人才可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来充当农民与科技沟通的桥梁,促进科研成果在乡村的落地实现,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服务效果;另一方面,该类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职业情怀的人才深入服务乡村时,也可为乡风文明带来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协同推动乡村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才加入机制分析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所需要的不同类型乡村人才从哪里来?这是缓解我国乡村人才困境的重点问题。要解决此困境,吸引人才主动加入农村建设,则可从“广开渠道吸引人才、多措并举留住人才”两方面形成合力,助推人才扎根乡村。由此,进一步从“精神、物质、人文”等三个激励路径构建乡村人才加入机制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
1.精神层面:实现个人价值的事业发展舞台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中第一次将“人才”明确解释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且具有较高的劳动能力与素质的人”。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也将人才定义为“能够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可见,在进行人才讨论时应强调其素质性与贡献性。在要求人才应用其能力为社会经济奉献时,人才对于自身的发展也存在相应的需求。具体来说,能够拥有发挥自身价值的“用武之地”是人才最高层次的需求[11],因此对于与城市发展存在差距,亟待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国农村地区而言[12],借助内生于乡村社会,具有天然整合乡村优势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推动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发展,围绕本地特色为乡村人才搭建能够发挥所长的事业发展舞台,是吸引人才加入乡村的重要措施。同时,伴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农村非农就业、创业机会日渐出现,也可进一步让下乡人才感受到个人价值的实现预期,成为激励人才下乡的重要路径。对此,高强在研究中提出,当农村集体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加深时,人才资源流动也会随之加速的结论[13],也有力地佐证了上述观点。广东清远也一改曾经由少数干部包揽村政村务的做法,在所属乡村中探索发展“村民理事会”制度,通过乡村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为具有能力的人才提供“各尽所能”的机会与平台。
2.物质层面:保障性的合理回报与必要待遇
为追求更好的物质保障与生存条件,乡村人才向城市流出的意愿会更为强烈。具体来说,人才也是“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他们首先需要为自己及家庭承担必要的责任,所以合理的物质回报不仅是对他们价值的肯定,也成为他们选择流出或者流入乡村的重要考量条件;其次,当住宿、交通等必要待遇可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时,才能够使人才可以更加专注于自身才能的发挥,不为日常出行、居无定所而苦恼。但是,考虑到农村集体经济进行人才吸纳是以激发农村市场活力、促进乡村振兴为发展目标,当其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人才的需求层次也必然会相应增长。此时,若仅依靠市场对人才待遇进行调节就可能出现“市场失灵”的局面[14]。因此,在从物质层面激励人才加入乡村时,还需要各级政府的合理介入,以人才支持政策的形式为其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物质回报及必要待遇,提升人才加入乡村发展的主动性,使其成为常态。例如,福建龙岩连城县为引进乡村振兴储备人才,就面向国内外符合条件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开出了“提供编制、购房补贴、创业补贴、子女就学”等多项既解决人才基本生活,又协同提高家庭生活状况的优质条件;杭州余杭等地更是为吸引农村职业经理人打出了“百万分红上不封顶”的口号,而恰因这极具吸引力的经济待遇,“中国禅茶第一村”径山村的职业经理人便在3个月内为该村集体经济创造了50万的利润,有效实现了人才与乡村的共赢局面。
3.人文层面:环境建设,优质的乡村建设与人文环境
乡村振兴有“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目标,从此目标来说,乡村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也可来自于其自身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发展。首先,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以来,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得到改善,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以及未来城乡统一、城乡并轨的发展目标,也为所加入人才在医疗、安居方面提供了保障预期。同时,国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城乡融合”等乡村建设行动的强调,更进一步为人才下乡提供了基础性保障,让乡村的自我发展成为吸引与留住人才的原动力;其次,乡风文明的建设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根基,文化建设的推进将有效促进城市资源向农村转移[15],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力资源流动至乡村。而对来自于农村,本身具有乡愁情怀的人才而言,进行乡村文化治理并重塑“乡贤文化”,则更有利于从血浓于水的情感层面唤醒人才反哺意识;最后,由于人才多具有强烈的自我提升意识,加入农村后也需要保持持续的交流、学习状态。因此,当乡村完成人才引进后,为其创造一定的现代化培训、再教育机会,或能为留住人才提供更多可能,而且相应的机会也有利于实现农村本土“育才”,多渠道打造乡村人才队伍。比如,江苏丹阳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为着力点,通过美丽宜居的村庄硬件设施布置及高效便捷的服务软环境建设,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更强的环境吸引力;而浙江多地探索的“乡贤乡村治理”模式,则使乡村人才感受到更良好的才能展现氛围,进一步提升人才入村、回村、留村意愿。
二、人才加入的实证考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人才的博弈
在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为摆脱人才困境,地方性人才争夺的竞争已日渐出现。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促进农村发展的人才与亟需人才支撑发展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必然会出现相关博弈行为。具体来说:一方面,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而言,该组织通过当地政府提出相应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可吸引不同类型的专项人才,以更好地促进本村集体经济壮大,实现集体成员增收致富,但同时也必然面对相应的人才引进成本;另一方面,当人才考虑是否加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时,他们也会从自身的成本与收益角度进行行为判断。为此,基于已有分析内容,选择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人才的博弈行为进行研究,以求通过实证的方法进一步考察乡村人才加入机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一,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中,博弈双方同时决策且博弈只进行一次,故不存在决策双方“讨价还价”的可能,这与人才是根据政策选择是否加入乡村的情况相似;第二,因机制分析中精神与人文层面的加入因素难以量化衡量,故博弈模型中主要从物质层面进行讨论。
(一)博弈模型基本假设
考虑到一般性与现实性的前提条件,为简化分析,在博弈模型构建前进行如下假设:
假设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乡村人才均为“理性经济人”,即双方决策的前提条件均为“利益最大化”,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人才引进时,人才可能根据自身特点和所处环境选择“加入”或“不加入”。同样,在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会考虑是否进行人才引进,故有“引进”与“不引进”两种策略形式。
假设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村人才都具有完全信息,即双方对各自所选择的不同组合及组合下的收益具备共识,了解各自行为组合下的收益信息,不存在由信息不完全导致的行为偏误。
假设3:当决策双方采取的策略被确定后,他们都可从自己的策略中获得相应的收益(包括负收益),该收益即代表参与人在博弈中的效用水平。
假设4:认为决策双方不存在非逐利行为的可能,且各方参与人的情况都相对一致,排除个体异质性对博弈结果的干扰。
最后,从博弈双方的物质层面考虑,作出以下设定:人才选择加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为S,因为加入而放弃最佳替代收益所产生的机会成本为O;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取人才后产生的潜在收益为T,为人才引进所付出的一次性成本为C,支付给人才的工资性必要待遇为G。
(二)博弈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假设,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角度来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人才之间的策略组合存在以下两种可能:
可能性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人才采取“引进”策略
一方面,人才q有的概率选择加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人才而言,可以获得的收益为S,损失的机会成本为O,故净收益为S-O。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而言,此时可获得的潜在收益为T,付出的成本为C与G,故最终收益为T-C-G;另一方面,人才有1-q的概率选择不加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人才而言,因为没有加入,所以既无收益也无损失,净收益为0。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而言,尽管没有人才加入,无需支付人才工资,也会因执行策略而预留了无法挪作他用的一次性成本C,故其净收益为-C。
可能性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人才采取“不引进”策略
一方面,人才有q的概率选择加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人才而言,不仅得不到人才引进的收益,还将付出留在农村的机会成本,所以最终所得为-O。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而言,此时不会产生任何由组织主动引进人才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故结果是0;另一方面,人才有1-q的概率不选择加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此时对决策双方而言,都既无损失也无收益,因此双方净收益都等于0。
由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人才之间的净收益结果为:
(三)博弈結果分析
前文已假设q为人才选择纯策略“加入”的概率,p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选择纯策略“引进”的概率,所以通过博弈双方的净收益结果,可以得到:
第一,当人才进入乡村所付出的机会成本越高,或其加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后所获得的经济收益越低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选择人才引进的概率越高。这代表当人才稳定性更好、人才引进成本降低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更愿意开展人才引进。此处的稳定性来源于人才进入乡村已付出更大代价,故改变当前选择前往其他“目标”工作可能性降低。
第二,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人才提供的一次性回报、工资性必要待遇更多或人才引进为集体组织所产生的潜在收益更低时,人才选择“加入”农村集体组织的概率会更高。这进一步表明物质保障的充分性将直接影响人才的选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需要增加人才引进的经济投入,并通过补贴等方式提高一次性人才引进费用,以增强人才引进的成功率。对于结果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更低潜在收益会提高人才“加入”概率的情况,尝试做如下解释:一方面,该潜在收益可能是被更高的人才待遇所稀释,即此结果是由于成本增加而导致的潜在收益降低,故说明人才引进时所提供的物质基础应在适度范围内,以避免过高的人才待遇对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负向作用;另一方面,该收益可能因非优质人才的引入而降低,即人才可能因自身能力或责任心不足而减少对乡村的贡献,导致人才边际收益下降。因此,在吸引人才加入乡村建设的同时,应完善乡村人才引进、选拔制度,为乡村选择真正“爱农村、有能力”的人才队伍。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才加入机制优化路径
为更好地引导人才加入并留在乡村,助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结合前文分析结果,进一步以“精神、物质、人文”为切入点对乡村人才加入机制进行优化,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打通乡村人才振兴“高速路”,真正实现以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具体来说:
(一)缓解经济痛点: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走向,让人才看到“乡村可为”
对于与城市发展存在差距的中国乡村地区,可在坚持乡村发展规律和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改变农村集体经济传统的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市场对乡村的新需求,让乡村人才以市场化思维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为乡村人才搭建能够能发挥所长的事业舞台。
第一,通过举办项目招商会,主动打造有本地特色的示范项目,助推三产融合,留住人才;第二,加快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唤醒农村“沉睡”资源,提高乡村各类要素配置效率,以现代化企业模式管理集体经济组织,有序做大集体经济增量资产、带动存量资产,实现农村集体产业的有效运营;第三,加快出台乡村新产业准入机制和扶持政策,充分保障乡村新产业用地需求,建立健全与落地乡村产业专项政策,以“产业链”打造“人才链”;第四,在金融支持方面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适度倾斜,针对缺乏产业发展机遇与能力的薄弱地区,加大金融财政支持力度,探索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完善发展“资金链”。
(二)减少发展困扰:建立城乡公平的基础设施体系,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从长远来看,要让人才愿意来到乡村、留在乡村,就要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才待遇问题,并弱化城乡公共服务差异,让乡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和城市不断接近,让乡村人才享受到必要的回报和合理的待遇。
第一,根据地方与人才自身实际状况,按标准对乡村人才进行待遇补贴,直接提高乡村人才收入水平。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乡村人才为本村服务或创利的大小,为乡村人才提供经济奖励;第二,因地制宜出台具体人才下乡保障性政策,落实一切与乡村人才有关的医疗保障、子女教育、交通住房、家庭养老等系列问题;第三,由省市一级政府牵头制定地方人才引进计划,不断完善乡村人才引进政策,在合理范围内为乡村人才提供多重制度激励;第四,制定思路清晰的乡村基础设施完善计划,形成具备可行性的建设体系。比照城市在镇政府所在地或人口密度较大的自然村建设区域性人力资源服务部门,提升乡村人才社会、医疗保障服务效率;第五,兼顾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改造乡村道路、通信、水电、能源等基础设施并设置乡村图书室、活动室等文娱场所。
(三)逆转主观偏差:营造惜才、尊才良好氛围,打造人才乡愁“纽带”
如前文所述,人文环境的建设将有利于推动人才加入乡村,由此认为推动乡土文明回归及重塑新时代文明乡风,将能从精神保障、资源转移的角度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力量。
第一,充分利用村广播、宣传栏、微信群、抖音等线上线下媒体平台,深入宣传乡村人才振兴的目的和意义,提高村民对本村人才回归与外来人才进入的接纳度,构建“村里村外一家亲”的良性人才引进氛围;第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在乡村定期安排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宣讲和授课,让村民实际感受到人才效用。按年度组织各类人才技能大赛,引导村民向本村人才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文化;第三,推出本村乡村人才典型人物评选活动,让致力于乡村事业成为一种新风尚,提升乡村人才的归属感与荣誉感;第四,在合理的范围内,给予加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乡村人才一定的乡村事务管理职务,鼓励乡村人才参与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建设活动,充分发挥人才效能;第五,重点关注具有家国情怀、创业经验、资本积累的返乡人才,建立反哺人才资源库,鼓励反哺人才积极传授技术经验,组织他们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并对被采纳的建议予以荣誉奖励;第六,做好乡村保护,注重生态可持续,不轻易拆迁老宅,保留乡村传统文化,增强乡村人才归属感,逐步提升人才的自然回流率。
(四)改善制度困境:将城乡问题放到一个系统解决,优化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要激活人才下乡返乡的内生动力,就要使乡村人才和城市人才获得同样的竞争力,让人力资本自愿到乡村去。因此,要改变城市化“虹吸效应”对人才的单方面吸纳,主动为人才下乡开辟通道,并为已下乡人才提供更多培训、教育机会,将情感留人与制度留人相结合。
第一,构建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推行“县招乡用”模式加大乡村人才引进力度,鼓励和支持城市人才下乡创业。另一方面畅通乡村人才进城渠道,降低乡村人才市民化成本,让人才能够在城乡双向自由流动;第二,建立城乡人才资源库,在城市人力资源部门开展乡村人才宣讲活动,最大范围内允许资源库人才在城乡工作选择自由,简化离职换岗档案、保险迁移手续;第三,由省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牵头,定期邀请不同机构举办乡村人才培训,拓宽乡村优秀人才职级晋升渠道,增加乡村人才评优评先比例;第四,对于熟知村内事务却受限于年龄、学历,且不善于考试的村级人才,适度调整基层部门“逢进必考”的引才规则,拓宽乡村干部晋升绩效评估角度,打破村级人才晋升“天花板”;第五,定期安排跨区域人才交流活动,由县级人才管理部门牵头设置人才沟通窗口。
四、结语与讨论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吸纳多样化人才下乡服务,为农村集体经济助力,是符合新时代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举措。前文所阐述的内容,是基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需求,就具体的人才加入类型与机制展开的讨论,其中的一些思考对于地方吸引人才加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结合博弈论部分的分析结果,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考虑,在吸引人才加入乡村的探索中还需要认真思考各地竞相引进人才的合理性。具体来说,当农村开始大规模依托“人才引进政策”展开“抢人大战”时,可能会带来两方面的风险:一是给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带来压力,让本就有限的农村交通、医疗、教育等资源因无法及时满足大规模的人才涌入,在短期内存在造成客观上的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风险;二是补贴类经济性优惠以及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性福利的增加,可能给地方财政带来经济负担,导致农村集体经济收益与人才收益的失衡。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的发生,都显然违背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才引进的初衷。因此,在乡村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如何缓解规模性人才引进对地方配套福利的压力,以及如何规避盲目、跟风性质的规模引才均值得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蒋永穆,祝林林.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5).
[2]杨洋.农村集体经济振兴的蕴含价值、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农村经济,2020,(9).
[3]薛建良,朱守银,龚一飞.培训与扶持并重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兰州学刊,2018,(5).
[4]王翔雯.论乡村治理中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农业经济,2019,(12).
[5]魏善元,杨仁德,向华.人才流失与新农村建设:对我国农村人才流失的思考[J].贵州农业科学,2009,(9).
[6]董亚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历程回顾与展望[J].经济纵横,2008,(8).
[7]趙占博.人口大流动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J].社会科学家,2019,(4).
[8]佟磊.苏南村级经济发展探析——以江阴市国东村为例[J].农业经济,2012,(12).
[9]何平均,刘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制度破解[J].农业经济,2015,(8).
[10]赵瑞梅.我国农村审计定位与审计人才的培养[J].农业经济,2020,(11).
[11]邬鹏程.基层引才应重“结合”[J].中国人才,2014,(11).
[12]季红.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13]高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典型模式与路径辨析[J].经济纵横,2020,(7).
[14]钱再见,汪家焰.“人才下乡”: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流入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L市G区的调研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9,(2).
[15]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分析及现状和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9,(4).
[责任编辑: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