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精神重庆实践的内涵解析与防止返贫的政策启示

2022-05-23 19:36罗霞霞王超郭娜
老区建设 2022年7期

罗霞霞 王超 郭娜

[提 要]2020年,重庆市18个贫困区县全部摘帽,191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基于重庆市脱贫攻坚实践案例,利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系统梳理出脱贫攻坚精神重庆实践的内涵解析:地区发展阻力、多方互助协作、社会保障体系、减贫举措落地、产业振兴基础、人才队伍建设,对应提出六点防止返贫的政策启示,为传承脱贫攻坚精神和防止返贫致贫提供参考。

[关键词]脱贫攻坚精神;重庆实践;内涵解析;防止返贫

[作者简介]罗霞霞,贵州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绿色发展与反贫困;王 超,贵州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减贫;郭 娜,贵州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反貧困。(贵州贵阳 5500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南民族地区易返贫致贫人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路径研究”(21XMZ010)

2020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1]。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全国绝对贫困已经消除,但相对贫困仍存在,在中国脱贫攻坚战略实践中锻造而成的脱贫攻坚精神对于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相对贫困具有重大的指导性意义。脱贫攻坚战略为人类反贫困事业的持续推进提供了中国方案。因此,对脱贫攻坚精神深刻内涵进行解读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重大议题。

一、文献综述

从全国层面来看,学术界对于脱贫攻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反贫困、贫困治理以及如何实现持续减贫等方面。紧抓产业就业发展[2]、加强教育支持扶贫[3]、社会保障兜底脱贫[4]、深化道路交通扶贫[5]等扶贫方式是实现可持续高质量脱贫的重要手段。脱贫攻坚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的[6],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础,对“三农”工作的深化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7],应当做好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8],对脱贫工作实施精准发力[9],构建后脱贫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进而实现持续减贫[10]。与此同时,政府通过改变资金与物质扶贫,激发贫困地区群众内生动力防治乡村居民返贫[11],将资产指标纳入贫困动态调整体系助推巩固现有的脱贫成果,实现脱贫攻坚后的持续减贫工作[12]。

从重庆市层面来看,学术界关于重庆市脱贫攻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减贫方式、脱贫攻坚成效、防止返贫致贫等方面。通过电商扶贫[13]、异地扶贫搬迁[14]以及加强金融支助[15]等扶贫方式推动重庆市减贫工作成效产生显著效果。同时,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人口城镇化进程[16]、借助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提高农村居民收入[17]、成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8]、精准织密防止脱贫群体的返贫网[19]等方式是防止返贫致贫的重要手段,为重庆市脱贫后防止返贫致贫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另外,农村“三变”改革为全面脱贫后的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供给[20]、提高乡村发展现状与脱贫攻坚项目匹配度[21]以及人才供给的质量和数量[22]对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从研究方法来看,学术界采用质性研究、定量研究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反贫困、贫困治理以及减贫政策实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利用贫困人口微观追踪数据库的调查数据探究了脱贫攻坚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23];通过调查研究法对重庆市六个代表性贫困区县的贫困治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24];借助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政策实施对贫困县域经济的影响效果[25],利用DEA的分析方法探究商业保险的扶贫效率[26]以及通过熵权法对贫困户返贫风险进行评估[27]。

综上所述,当前学术界在反贫困、贫困治理、防止返贫致贫领域的学术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是,关于脱贫攻坚精神重庆实践的研究有待探索,关于脱贫攻坚精神如何指导实践需要深入研究。研究方法上,学术界较多采用调查法以及双重差分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脱贫攻坚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鲜有基于案例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因此,研究基于重庆市脱贫攻坚案例,利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借助软件Nvivo11,进一步对脱贫攻坚精神重庆实践的内涵解析展开深入探讨,并尝试性地提出关于防止返贫工作的政策启示以供参考。与已有的研究相比,研究的边际贡献可能表现在:一是为不同领域的学者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考方向;二是借助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为脱贫攻坚精神的内涵解析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三是以脱贫攻坚精神重庆实践作为参考维度,有助于学术界对全国各个地区脱贫攻坚精神实践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研究基于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受表彰名单,借助人民网、新华网、百度新闻等权威网站搜集重庆市受表彰的41个先进个人和32个先进集体事迹资料。资料选取的规则为:一是先进个人和集体选取具有其代表性的一篇有效报道作为数据资料来源;二是一篇事迹报道的字数为3000字左右,共形成近20万字的资料数据库。其中,70%的资料数据作为原始数据资料来源,并对其进行扎根理论初始分析,30%的资料数据用于扎根理论结果饱和度检验。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扎根理论于1967年被提出[28],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29][30],专门用于分析案例、事迹报道等材料。扎根理论互动性和过程性的特点,将其不断运用到其他学科领域[31],其目的是在分析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并分析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建构相关理论[32]。

扎根理论的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三步:第一,对原始材料进行分解,并进行贴标签和定义现象过程,形成概念化;第二,对概念化再次抽象形成规范化;第三,将规范化继续进行抽象、凝练为范畴以及核心范畴[33]。研究将借助软件Nvivo11,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式编码”3个关键步骤来探究脱贫攻坚精神重庆实践的内涵解析。研究将扎根理论分析过程分为理论编码与理论饱和度检验两个阶段。若初步建立的理论还有新的概念产生,则继续扎根理论的编码过程,直到没有新的概念和范畴产生时,则认为在现有数据基础上实现理论饱和,具体分析过程如图1所示。

三、扎根理论分析

(一)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根据质性分析的基础材料中出现的具有特征性的语句、词语进行抽象、概念化的分析,将收集的分析资料进行重新编码[34],遵循“定义现象-发展概念-发掘范畴”的分析逻辑[35]。研究按照扎根理论的分析逻辑展开开放式编码过程:第一,根据脱贫攻坚精神重庆实践的案例进行贴标签与定义现象,用ai标识,如“等靠要思想严重”标签化为“贫困户缺乏动力”,“地势险峻,土地贫瘠”标签化为“地方资源禀赋差”,“地质灾害频发,交通落后”标签化为“生活条件差”,“市级贫困村与建档立卡贫困户数量多”标签化为“贫困普遍存在”,在标签化与定义现象过程中得到224个初步概念。第二,对现象进一步概念化以Ai进行编码,如“贫困户缺乏动力”概念化为“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地方资源禀赋差”概念化为“资源条件恶劣”,“生活条件差”概念化为“基础条件落后”,“贫困普遍存在”概念化为“发展落后”,以此形成105个基本概念。第三,对基本概念进一步概念化形成规范化以Bi进行编码,如“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规范化为“致富意识不够”,“资源条件恶劣”规范化为“资源匮乏”,“基础条件落后”规范化为“自然条件差”,“发展落后”规范化为“贫困程度深”,共形成46个规范化概念。第四,在规范化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形成范畴化以Ci进行编码,如“致富意识不够”提炼为“思维方式受限”,“资源匮乏”“自然条件差”提炼为“基础条件恶劣”,“贫困程度深”提炼为“落后程度较深”,共得到24个范畴化概念,具体如表1所示。

(二)主轴式编码

主轴式编码是在范畴化的基础上寻找各范畴化概念之间的关系,進而形成主范畴概念。研究在开放式编码中形成了24个范畴化概念,但是各范畴化概念之间没有相互关系,因此通过主轴式编码过程确定主范畴,并解释各范畴化之间的关系[36],并形成支撑主范畴的证据链,最终得到地区发展阻力、多方互助协作、社会保障体系、减贫举措落地、产业振兴基础和人才队伍建设6个主范畴,见图2。

1.地区发展阻力

地区发展阻力主范畴由思维方式受限、基础条件恶劣、缺乏主导产业、落后程度较深4个副范畴共同构成,证据链如图2a所示。(1)思维方式受限和基础条件恶劣是导致重庆市脱贫攻坚任务推进面临地区发展阻力的前提条件。在乡村居民自身思维方式受限和落后地区资源环境匮乏等条件的作用下,造成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存在内生动力不足以及资源禀赋缺乏等局面,导致地区减贫存在发展阻力。(2)缺乏主导产业是地区发展阻力产生的中介条件。经济落后地区缺乏主导产业的支撑,只有“输血”而缺乏“造血”,减贫面临的发展阻力始终得不到完整解决,反而形成加剧的状态。(3)落后程度较深是阻碍欠发达地区实现减贫持续发展的行动策略。由于重庆市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落后,又毫无发展动力,落后地区减贫面临的脱贫阻力始终没有得到解决。(4)最终的结果为:在乡村居民思维方式受限、落后地区基础条件恶劣等前提条件下,加之落后地区缺乏主导产业等中介条件,进而陷入落后程度较深的欠发达状态,最终导致重庆落后地区减贫面临着发展阻力和严峻挑战,且阻力呈现出逐步增加态势。

2.多方互助协作

多方互助协作主范畴由乡村社区居民、帮扶干部组织、顶层制度设计、区域统筹规划4个副范畴共同构成,证据链如图2b所示。(1)乡村社区居民、帮扶干部组织是形成多方互助协作脱贫攻坚精神重庆实践要素解析的前提条件。乡村社区居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水平以及帮扶干部的应帮尽帮,为落后地区群众实现减贫创造了人力资源保障。(2)顶层制度设计是形成多方互助协作要素的中介条件。政府顶层制度设计规划的保障,促进了脱贫攻坚精神重庆实践多方互助协作要素的发展。(3)区域统筹规划是多方互助协作要素的行动策略。通过区域统筹、区域规划发展,建设起邻村、邻乡、邻县之间的多元合作关系,推动重庆减贫多方互助协作要素发展。(4)最终的结果为:在乡村社区居民、帮扶干部组织、政府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下,借助区域统筹规划的手段,最终实现多方互助协作,创新脱贫工作机制,促进减贫发展目标快速实现。

3.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主范畴由民生社会基础、医疗体系建设、政策运行机制、就业渠道拓展4个副范畴构成,证据链如图2c所示。(1)民生社会基础是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前提条件。民生社会基础为乡村居民提供基本生活服务,为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最低保障。(2)医疗体系建设、政策运行机制是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中介条件。医疗体系建设为落后地区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政策运行机制是顺利实现脱贫攻坚战目标的重要保证,两者共同构成社会保障体系的中介条件。(3)就业渠道拓展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行动策略。提升乡村居民就业率,推动减贫成效持续发展,防止返贫现象发生。(4)最终的结果为:在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中,社会保障体系为重庆市乡村居民兜底,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持续开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减小脱贫攻坚战目标实现难度。

4.减贫举措落地

减贫举措落地主范畴由措施落实到户、项目落地实施、专项资金扶持、减贫发展成效4个副范畴构成,证据链如图2d所示。(1)措施落实到户和项目落地实施是减贫举措落地的前提条件。帮扶措施和帮扶项目具体落实到社区居民,社区减贫成效充分显现。(2)专项资金扶持是减贫举措落地的中介条件。扶贫资金是推动重庆市欠发达地区项目得以继续实施的重要保障,将专项资金用于专项减贫项目,推动脱贫攻坚目标的快速完成。(3)减贫发展成效是减贫举措落地的行动策略。推动减贫工作产生效果,实现减贫举措落地实施。(4)最终的结果为:在措施落实到户、项目落地实施的前提条件下,借助专项资金的扶持,实现重庆市落后地区减贫发展成效精准,保证群众能够精准地享受国家和社会的扶持,实现减贫目标。研究提出的“减贫举措落地”主范畴与陈锋[37]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吻合之处,其研究中指出精准的减贫举措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研究主范畴提取的合理性。

5.产业振兴基础

产业振兴基础主范畴由发展生产减贫、金融财政优惠、营销网络构建、居民收益增加4个副范畴构成,证据链如图2e所示。(1)发展生产减贫是形成产业振兴基础的前提条件。重庆市落后地区拥有天然资源禀赋,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创新产业发展方式和生活收入方式,实现乡村产业振兴。(2)金融财政优惠和营销网络构建是产业振兴基础的中介条件。在发展产业的基础上,通过资金和销售渠道等保障措施进一步强化产业振兴基础的减贫成果。(3)居民收益增加是实现产业振兴基础的行动策略。乡村居民借助乡村产业发展,以销售农产品的方式获取收入,实现居民收益增加,提升落后地区乡村居民减贫的数量和质量。(4)最终的结果为:形成产业振兴基础,落后地区发展的阻力减小,重庆乡村居民实现持续增收,群众生活压力降低。

6.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主范畴由创新思维方式、人才培养机制、乡村普法宣传、乡村教育基石4个范畴构成,证据链如图2f所示。(1)创新思维方式是实现人才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通过思维意识的创新,提升乡村居民内生发展动力,增强帮扶干部担当精神,推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2)加强人才机制和乡村普法宣传是实现人才队伍建设的中介条件。人才培养是通过对重庆落后地区劳动者学习技术、知识等的培养,输出一批能够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的人才。通过乡村普法宣传,为偏远地区群众普及基本法律常识。(3)乡村教育基础是人才队伍建设的行动策略。发展教育就是发展生产力,加强教育扶贫,为脱贫攻坚后的乡村振兴发展增添储备力量。(4)最终的结果为: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重庆落后地区教育水平,乡村居民内生发展动力增强。章明指出优秀的人才是脱贫攻坚的制胜力量,人可以通过学习技术,助推产业发展,进而实现地区脱贫[38]。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研究提出“人才队伍建设”主范畴的合理性。

(三)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分为确定核心范畴和寻找故事线两步,是主范畴的高度凝练,从主范畴概念化,形成一个核心范畴,并且这个核心范畴能够对各个主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39],并用所有数据资料以及在编码过程中形成的概念、范畴来解释全部现象。

1.确定核心范畴

核心范畴是对主范畴的总结与概括并统筹各主范畴。李志刚等人指出选择式编码确定核心范畴的过程较主轴式编码确定主范畴的过程更加抽象,其过程相差不大[40]。因此,研究采取采取主轴式编码的典型分析范式确定核心范畴,其证据链如图3所示。

地区发展阻力、多方互助协作、社会保障体系、产业振兴基础、减贫举措落地、人才队伍建设等6个主范畴可由“脱贫攻坚精神重庆实践的内涵解析”这一核心范畴来统领和概括。地区发展阻力是体现脱贫攻坚精神内涵解析的前提条件;多方互助协作和社会保障体系是脱贫攻坚精神重庆实践的内涵解析的中介条件;产业振兴基础、减贫举措落地和人才队伍建设是脱贫攻坚精神内涵解析的不同行动策略。

2.故事线

核心范畴形成之后,需要寻找一条故事线,统筹各主范畴并解释范畴化之间的现象。研究按照相关表述首先探讨主范畴之间的基本关系。

地区发展阻力是导致脱贫攻坚战不易的直接原因。重庆市落后地区在脱贫攻坚战中面临着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缺乏主导产业导致发展乏力以及偏远地区自然资源环境恶劣导致陷入落后程度较深的状态。多方互助协作和社会保障体系是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在实现全面脱贫,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中,举全国上下之力,形成多方互助协作的团结精神。同时,在面临着地区发展阻力的状态下,要保障落后地区人民的基本需要。产业振兴基础、减贫举措落地和人才队伍建设是顺利实现脱贫的重要手段。在扶贫工作中,提升农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通过产业发展,农产品变卖等方式以谋取持续的生产能力和收入能力,在帮扶项目开展与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到精准,即帮扶的对象要精准、措施的落实要精准、脱贫产生的成效以及资金的使用要精准等。地区发展阻力是影响产业振兴基础的直接因素。在群众思维方式受限、落后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不好、多数地区落后处于较深程度等发展阻力的作用下,脱贫攻坚工作实现产业振兴受到抑制。社会保障安全体系与人才队伍建设为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提供了基本民生保障以及人才培养。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住房、医疗、基础设施等前提下,从幼龄儿童教育、成年人才的技术培训等方面加大了乡村人才的培养力度,为脱贫攻坚目标实现后的全面乡村振兴提供储备力量,为脱贫后返贫致贫做好预警机制打下基础。

依据主范畴之间的基本关系,以重庆市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事迹资料数据为基础,围绕核心范畴,结合其他研究关于故事线的描述,从事迹资料的描述中梳理出脱贫攻坚精神重庆实践的内涵解析的故事线。

重庆市落后地区在资源环境匮乏、地区发展落后、乡村居民思想意识保守、缺乏主导产业等发展阻力的作用下,导致落后人口多且发展关系复杂,帮扶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难度。在面对这样的艰苦环境以及艰巨任务的条件下:首先,需要从乡村社区居民自身出发,通过教育帮扶的手段,加强对乡村社区居民思维方式的创新和自身能力的培养,为缺乏帮扶人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输送精锐人才力量;其次,需要能干、有担当精神的帮扶干部做指导,为落后地区减贫工作因地制宜出谋划策,依靠地区特点发展特色产业,同时牵头为落后地区争取所急需的资源、解决群众普遍存在的问题;再次,需要借助政府力量為乡村居民提供基本保障,推动减贫举措落地,深化措施落实到户、项目落地实施、专项资金扶持以及减贫发展成效,实现乡村居民全部增收。故事线主要围绕脱贫攻坚精神重庆实践的内涵解析展开,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重庆市贫困地区实现减贫存在发展阻力,在面临众多困难和挑战的前提下,各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推动重庆市脱贫攻坚战目标顺利实现的。

(四)理论饱和检验

理论饱和检验是用来确定数据资料的编码是否已经可以终止,对数据资料进行编码,直到没有新的概念产生时,则表明编码结果已经达到了饱和[41]。研究通过收集重庆市41个先进个人和32个先进集体的脱贫攻坚事迹,形成近20万字的案例数据库,选取其中30%的资料作为检验饱和度的数据,通过对数据资料进行重新编码,产生的范畴可以归并到原始范畴中去,直到无法增加新的范畴即认为该研究已经达到饱和。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结论

1.研究结论

重庆市脱贫攻坚精神的内涵解析是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产生的。研究通过搜集重庆市2021年全国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事迹报道资料并进行整理,通过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脱贫攻坚事迹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原始资料进行贴标签处理、定义现象、概念化、规范化以及范畴化,以及归纳主范畴,选择核心范畴,探究脱贫攻坚精神重庆实践的内涵解析及政策启示。研究发现:脱贫攻坚精神重庆实践的内涵解析包括地区发展阻力、多方互助协作、社会保障体系、减贫举措落地、产业振兴基础、人才队伍建设等6大因素,在这些要素的作用下,重庆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研究局限与展望

研究利用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挖掘脱贫攻坚精神重庆实践的内涵解析,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一方面,丰富了脱贫攻坚精神的实践研究。以往研究大多数是基于理论层面的,鲜有关于脱贫攻坚精神实践的内涵解析的深入剖析。研究通过规范的扎根理论分析过程挖掘出脱贫攻坚精神重庆实践的24个作用因子,6大要素,对探讨脱贫攻坚精神重庆实践的内涵解析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研究对重庆市减贫经验进行总结,为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启示。同时,为相关部门做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但是,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尚未充分探究所有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精神的内涵解析,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整体出发,探究各个省、市脱贫攻坚精神实践内涵解析的相互关系。

(二)防止返贫的政策启示

1.提升内生发展动力,攻克持续发展难题

重庆市通过提升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攻克乡村居民思维方式受限、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禀赋差、缺乏主导产业等难题,体现出攻坚克难的脱贫攻坚精神。因此,防止返贫政策的制定应当从提升乡村发展水平出发,攻克乡村持续发展难题:一是持续增强教育政策支持力度,缓解相对落后地区居民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促进乡村居民思想素质水平的提升;二是健全产业发展政策合理性制定,实现偏远落后地区协同发展,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丰富人们的收入来源,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三是强化制度供给政策,激发农村市场活力,推进要素流动体制机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动力。

2.增强多元主体协调,汇聚减贫发展力量

重庆市在脱贫攻坚战中以多方互助协作的作战方式,实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全面脱贫,体现出上下同心的脱贫攻坚精神。因此,防止返贫政策的制定应当从多元主体协作角度出发,汇聚减贫发展力量:一是优化多元主体合作政策体系,构建起城乡合作基础,更好地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二是健全区域协作机制,构建统一协调政策,坚持党建引领,以多方协同合作发力,增强乡村居民、帮扶干部的凝聚力,同时要求各方主体做好本职工作,协同推进减贫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推进社会多方力量投入政策供给,汇聚起党内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磅礴力量,提高区域内协调发展水平,增强区域间交流合作力度,将东西部协作发展到极致。

3.拓展致富帮扶方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重庆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落后地区乡村居民脱贫致富为目标,积极推动落后地区人民脱贫致富,体现出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因此,防止返贫政策的制定应当从造福乡村居民角度出发,推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是强化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放宽申请帮扶资金的条件及限额,鼓励相对落后地区乡村居民自我发展,通过产业帮扶资金实现自主致富;二是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政策,完善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通讯建设、用电保障等的力度,促进电商减贫、销售减贫等帮扶方式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三是完善人才支撑政策,加强党员带头作用,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落脚点,树立起不负人民的精神与担当。

4.加强精准施策力度,实现减贫精准到位

重庆市在脱贫攻坚战中,坚持因地制宜制定帮扶措施,切实保证了脱贫成效精准,体现了精准务实的脱贫攻坚精神。防止返贫政策的制定应当从精准施策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减贫规划:一是树立因地制宜,科学施策政策,立足乡村脱贫攻坚实效,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特点;二是深化政策制定精准制度,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坚持减贫措施精准,保持乡村振兴发展政策的稳定性,推动减贫成效稳定持续增强;三是加强减贫资金管理政策,实现资金动态监控,促进减贫资金运行实现全流程可监测,提升财政减贫资金监管使用的精准性[43]。

5.创新致富发展方式,提升小康生活水平

重庆市通过创新发展乡村生产模式,丰富乡村居民收入方式,在脱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条件下实现稳步增收,体现出开拓创新的脱贫攻坚精神。防止返贫政策的制定应当以创新发展角度出发,提升乡村居民小康生活水平:一是完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推动乡村向绿色化、生態化、可持续性发展转变,提升农民持续增收能力;二是深化多产融合发展政策,完善农业、旅游业以及特色文化产业有机融合体系,实施乡村特色文化创新战略,推动乡村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三是健全数字产业化发展政策,依靠信息时代的优势,将大数据等引入到乡村产业发展中,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44]。

6.深化精锐人才培养,发挥带头致富作用

重庆市依靠帮扶干部主动请缨与上级任命,派出精英干部出战脱贫攻坚,体现出尽锐出战的脱贫攻坚精神,彰显出扶贫干部的决胜力量。防止返贫政策的制定应当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为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人才保障:一是完善优质人才引进制度,引进培养一批各有所技的乡村建设优秀力量,满足不同类型乡村建设的人才需求;二是优化乡村振兴建设人才政策,吸引更多的精锐力量投入乡村振兴行动中;三是加强乡村内部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乡村培训、技术提升等培训教育体制机制,增加鄉村居民对技术、知识的学习,培育出一批能够发展致富带头人作用的乡村群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s://www.ccps.gov.cn/xtt/202102/t202 10225_147575.shtml.

[2]左停.紧抓产业就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脱贫[J].人民论坛,2020,(36).

[3]孟媛媛.教育扶贫深入发展的路径探索[J].人民论坛,2021,(25).

[4]燕继荣.反贫困与国家治理——中国“脱贫攻坚”的创新意义[J].管理世界,2020,(4).

[5]周光权,李宜融.基于因子-聚类分析的道路交通扶贫绩效评价[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21,(9).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N].人民日报,2018-08-20(001).

[7]新华网.习近平再谈乡村振兴战略,这几点很重要[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8-09/2 5/c_1123479651.htm.

[8]汪三贵,冯紫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逻辑关系、内涵与重点内容[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9]豆书龙,叶敬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J].改革,2019,(1).

[10]徐晓军,张楠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对接:逻辑转换与实践路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

[11]兰定松.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返贫困防治探讨——基于政府和农民的视角[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0,(1).

[12]周迪,王明哲.返贫现象的内在逻辑:脆弱性脱贫理论及验证[J].财经研究,2019,(11).

[13]王胜,屈阳,王琳,余娜,何佳晓.集中连片贫困山区电商扶贫的探索及启示——以重庆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国家级贫困区县为例[J].管理世界,2021,(2).

[14]孙晗霖,刘新智,刘娜.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户生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15]陈钦,林弼渠.农业供给侧改革视野下金融扶贫的效果及路径研究——基于重庆区县数据[J].林业经济,2018,(6).

[16]丁建军,金宁波,王璋,刘超.湘渝川滇黔桂地市城镇化减贫效应的异质性及演变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21,(3).

[17]吴中全,杨志红,王志章.生态补偿、精英俘获与农村居民收入——基于重庆市酉阳县1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微观数据[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18]丁忠兵.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协同扶贫模式创新:重庆例证[J].改革,2020,(5).

[19]郭倩,廖和平,王子羿,刘愿理,李涛.秦巴山区村域稳定脱贫测度及返贫防控风险识别——以重庆市城口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21,(2).

[20]徐亚东,张应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制度供给研究:以重庆S乡农村“三变”改革为例[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1,(2).

[21]朱文洁,刘路路,高阳,范旭.乡村振兴视角下重庆市江津区乡村发展现状与脱贫攻坚项目匹配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6).

[22]张静宜,陈洁.强化乡村人才支撑有效供给 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J].宏观经济管理,2021,(8).

[23]蔡宇涵,黄滢,郑新业.脱贫攻坚政策的溢出效应:基于对非贫困户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1,(11).

[24]何侍昌.激发贫困治理共同体内生动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J].重庆社会科学,2021,(10).

[25]李书奎,任金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对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11).

[26]徐多,黄健英.民族地区商业保险扶贫效率研究——基于AHP-DEA模型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1).

[27]黄国庆,刘钇,时朋飞.民族地区脱贫户返贫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构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

[28]Glaser B G, Strauss A L, Strutzel E.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qualitative research[J]. Nursing Research,1968,(4).

[29]Heath H, Cowley S. Developing a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 A comparison of Glaser and Straus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04, (2).

[30]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

[31]张敬伟,马东俊.扎根理论研究法与管理学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2).

[32]Glaser B G. The Future of Grounded Theory [J].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2016,(6).

[33]Naresh R P. The creation of theory: A recent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J]. The Qu alitative Report,1996,(4).

[34]田霖.扎根理论评述及其实际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0).

[35]彭伟,符正平.基于扎根理论的海归创业行为过程研究——来自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的考察[J].科学学研究,2015,(12).

[36]殷杰,郑向敏.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的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J].旅游学刊,2018,(7).

[37]陈锋.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及其方法论意义[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13).

[38]章明.人才扶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希望[J].中国信息导报,1997,(7).

[39]王建明,王俊豪.公众低碳消费模式的影响因素模型与政府管制政策——基于扎根理论的一个探索性研究[J].管理世界,2011,(4).

[40]李志刚,李国柱.农业资源型企業技术突破式高成长及其相关理论研究——基于宁夏红公司的扎根方法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8,(3).

[41]沈璐,庄贵军,郭茹.复杂型购买行为模式下的在线购买意愿:以网购汽车为例的网络论坛扎根研究[J].管理评论,2015,(9).

[43]赵茜宇,张占录.“三权分置”下大城市郊区宅基地退出与再利用优化路径[J].农村经济,2020,(12).

[44]杨少垒,刘涛,陈娟.西部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效率测度及动态分析[J].农村经济,2020,(11).

[责任编辑: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