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基层样本:缘起、实践及启示

2022-05-23 19:26熊丽娟
老区建设 2022年7期
关键词: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时代

[提 要]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以青岛莱西市G村探索实践为样本展开调研,分析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运作效能,进一步提出新时代优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径建议,即加强思想认同,注重凝聚党建引领共识;夯实组织建设,突出提升党建引领能力;创新服务载体,着力搭建党建引领平台;完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党建引领方式。

[关键词]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实践及启示

[作者简介]熊丽娟,中共莱西市委党校理论部高级讲师、青岛农村干部学院政治经济学高级讲师、青岛统一战线智库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三农问题和基层治理。(山东莱西 266600)

[基金项目]青岛市委党校2021年度全市党校系统重点调研课题“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青岛力量”(QSDXL202120)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1]。现阶段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组织形态、价值观念在发生深刻变革,农民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化,农村治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如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引领农村实现良性治理和发展,不断增进农民生活福祉,是基层亟需解决的课题。青岛莱西市G村的生动探索实践,为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基层样本。

一、缘起:为什么选择G村为研究样本

G村位于山东省青岛莱西市日庄镇,是一个纯农业型村庄,在中国众多村庄中较具典型性。据《莱西县志》记载,G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建村年代约在1736-1795年间,因村中有一南北水沟而得此村名。新中国成立后G村曾有过两次大的变动和调整:一次大的变化发生在1958年。因修建产芝水库,G村整体从水库洼底搬迁至现驻村位置,全体村民变成库区移民,今天村内兴修的库区移民馆见证了这段村史,G村也因其整体搬迁被国家确定为“省定贫困村”;另一次大的调整发生在2019年。莱西作为青岛的试点,大力推进“一统领三融合”,其中居于首要位置的就是组织融合,即对原来的行政村进行重新整合划分,把莱西全市范围内的861个行政村重新调整成111个行政村,原有的示范村、经济较为领先或治理能力较强的村庄成为新村驻地,周边稍弱些的几个村庄根据地理位置相近、产业相似等原则向其靠拢,变成自然村党小组或网格党支部,从属于新成立的行政新村管理,以此办法打破农村选人用人壁垒和发展治理难等顽疾。原来的沟东村、徐家寨、青峰岭、南埠、玉池等5个行政村及其村民委员会被撤销,在各自权责保持“八不变”,即各村庄村名不变;债权债务不变;土地(林地)承包关系不变;公益生产生活设施的投入和受益范围不变;已签订的各类有效经济合同不变;村主职干部基本报酬过渡期内不变;已安排的各类扶贫资金和帮扶项目的享受对象范围不变;退休退职老干部待遇不变[2]的基础上,演变为自然村归属沟东新村管理。新村党群服务中心、文明实践站等均设在G村,G村的发展和治理经验向周边几个村庄覆盖延伸,这次扩容使新村户数达到531户,人口超过1500人,土地面积达到2000多亩。这是G村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的调整和变化。

G村之所以能被确定为周边村庄的行政中心源于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在这一任书记的带领下,G村仅用10年的时间就由“省定贫困村”转变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取得瞩目成就。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快。G村村民人均耕地少,以前老百姓以外出打工收入为主,村集体一穷二白,近年来G村在市场的摸爬滚打中探索出适合本村村情的致富产业,使村庄治理有了一定经济支撑。三是村庄治理取得明显成效。G村在实践中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村庄朝着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轨道转变。

基于此,我们采取田野调查方法,数次奔赴G村实地调研,与该村党组织书记、村“两委”成员以及该村所属乡镇的多个班子成员交流座谈,并专门拿出几天时间进村入户调查,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力求掌握G村真实村情。试图通过剖析G村治理经验、运作成效,给其他地区乡村振兴探索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实践:G村党建如何引领乡村振兴探索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探讨分析,调研组一致认为G村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最关键之处在于,主动抓实抓好党建,并以党建为核心,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以及村庄治理等各项工作的完成。

(一)坚持以党建为核心,在抓班子带队伍建平台上下功夫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强调,“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的路径”[3]。G村在具体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党建为核心,具体而言:

一是选优配强村庄“领头雁”。2019年4月在上级推动村庄融合、建制优化调整的过程中,G村及其附近的五个行政村组织形态发生较大变化,五村重组合并成一个行政新村。新村党支部书记由工作能力强、群众威望高的G村书记高维玉担任,同时高书记还兼任沟东新村委会主任、沟东新村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其他的4个村书记变成自然村网格党支部书记,原村“两委”成员扩充到网格“党群服务员”队伍,初步形成“新村党总支—5个网格党支部—16名党群服务员”的组织链条,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党建、村庄建设、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各方面,不斷增强党组织在基层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

二是带好农村班子党员队伍。要带出一支在群众中有威信,群众认可、群众支持、群众相信的班子,是村庄实现善治的前提条件。实地调研中,村书记也谈到,“不主动抓党建,不会抓党建,抓不出一支有凝聚力、有号召力、有战斗力的班子,村庄要发展很难”。一方面,G村坚持以严密组织生活为依托锻造基层战斗堡垒。按照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要求,以新村党总支为主体,联合五个党小组,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搭建“微党课”学习群,建立新村党总支领导的议事决策机制,每周1次村“两委”碰头会,每月1次民主协商议事会,每年至少召开7-8次村民大会,通过这些常态性会议解决村庄治理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力推动无职党员发挥作用。将54名党员纳入5个网格党支部、划片负责,分类管理。常态化开展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联户”“三亮”活动,每名党员联系不少于8名农户和1名困难户,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每季度实行党员评星定级,引领党员转变办事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三是搭建好为民干事平台。加强便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整合办公场所、便民设施等资源,配套建设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向群众提供社保、计生、产业培训等基本服务,建立“代办、跑办”机制,增强党组织服务功能,缩短服务群众半径。积极探索党建网格化发展模式,村党支部设置了葡萄产业、乡村旅游、社会治理、乡风文明、老年协会等5个功能型党小组,实现了党组织的区域整合、党员的分类管理,着力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各种平台。以党群服务站为载体,聘请专业律师“定时定点坐诊”,免费为村民提供法律援助,灵活地为村民排忧解难。

(二)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在找产业做产业促发展上谋出路

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处于基础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口视察时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4]。G村结合村情,努力奏响产业发展“三部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落实。

首先,因地制宜,找准路子。经过反复比较论证,G村在党支部的引领下,选取了葡萄产业发展作为强村路径。之所以选择葡萄产业作为发展支柱,主要是基于该村的实际情况考虑。从发展优势上讲,该村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三无”村庄:一是工业项目不能落地,村庄无发展优势。工业相对农业而言,具有更高的比较优势和效益。往往在亦工亦农的权衡比较中,绝大多数村庄会优先选择前者。对于G村而言,这条路径几乎是封堵的。该村紧靠莱西湖,所在区域为青岛水源保护重地,担负着向城市供给饮用水的任务,政府禁止在这一区域发展工业项目。二是无矿产耕地少,村庄无资源优势。对于纯农业型村庄而言,土地可以说是最稀缺的资源,但从G村的实际情况来看,人均耕地只有1亩,村庄多年没有预留机动地,地底下也没任何矿产资源储备,G村的致富只能在少量土地上做文章。三是距离城镇较远,村庄无区位优势。G村地处农村腹地,离县城20多公里、离镇距地6公里,没有条件搞房地产、市场等时兴开发项目。在反复调研、走出去向先进典型取经、邀请农业专家进村出主意、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G村最终确定立足本村实际情况发展葡萄产业脱贫强村的路子,推出“党总支+合作社+综合服务公司+农户”发展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了产业链上,将原自然村合作社统分结合,升级打造联村葡萄专业合作社,成立沟东新村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动员群众以土地入股,建设高效农业葡萄大棚和无核葡萄示范基地,发展水肥一体化试验区、打造“莱西市环湖葡萄节”等旅游节会品牌,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发展葡萄产业,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其次,配套制度,争取支持。建立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土地流转价以每亩400元保底,并折成股份参与收益分红。村民委员会、新村经济合作社、农户在分红中占比依次为3:3:4,以此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与此同时,积极对接有关部门,争取上级支持,配套建设合作社服务大厅,统一配套设施、服务管理、产品销售,并在水利灌溉、农村道路、良种良法等基础设施配套上争取资金支持,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

再次,整合资源,聚力发展。新村融合中,“三资”融合是难点。沟东新村运用组织的力量、市场化的手段,整合要素资源,选举产生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理事会,率先进行资产确权核算、債权债务清算等工作,如新班子成立后仅用2天时间就收缴玉池自然村陈欠20万元,先后破解玉池集体资产管理混乱、南埠党组织软弱涣散等难题。在推行“三资”融合中,其具体实践做法如下:坚持“四不变、两不降”原则,即自然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社员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不变、宅基地使用权益不变、现有帮扶政策在帮扶期限内不变、自然村签订的合同相对方权益不变,自然村村民福利待遇、退休干部的生活补贴标准不降低,按照“动员部署、专班培训——资产清查、通过方案——成立新社、‘三资并账——加强管理、‘三资融合”四个步骤,率先完成了新村“三资”完全融合试点工作,探索形成了“三资”折股融合模式,凝聚了新村加快发展的经济基础。

(三)坚持以村庄治理为抓手,在村风民风培育上强举措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推广积分制等治理方式,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5]。G村一直坚持以村庄治理为重要抓手,在村风民风培育上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

第一,织密村庄治理网格。将新村按照村庄地理布局、街道走向、工作量等因素划分成16个网格,由16名党员中心户担任网格信息员,每个网格包括30-50农户,建立并印发网格化服务联系卡,全面公示网格党群服务员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信息,要求网格员做到“两记录”,即代办事项记录、工作及走访记录。其工作职责和内容主要采取“4+1+1”模式,即承担4项基础工作、1项创新性工作、1项镇党委政府安排的临时性重点工作,把政策宣传及信息采集、为民服务代理、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村庄综治维稳、邻里矛盾调处,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等特殊弱势群体巡查、舆情上报、合理化建议等分解给网格员,并对其进行考核,网格员每月能拿多少工资与考核结果直接挂钩。通过这种“多网合一、一网统筹、一员多能”的管理手段,推动村庄治理由粗放向精准,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精细化党建网格服务带来了良好的村风民风。

第二,引导村民树立“契约精神”。构建“三会一队”治理模式,采取“党总支引导、村民自主”的办法,组织村干部、道德模范、群众代表成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协商议事会、义工志愿服务队,协助村庄解决当前法律管不到、行政管不来或管不好的事情。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将矛盾纠纷化解、环境卫生、邻里关系、移风易俗等法律之外的一些约定俗成,经道德评议会、协商议事会集体研究后,以“村言村语”的形式修订成沟东新村《村规民约》13条,作为村庄治理的“小宪法”,推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开会讨论村规民约时,G村给出一条总的原则,那就是“老少爷们做不好的不纳入,制定了必须遵守”。如原村规民约第三条“尊老爱幼、夫妻平等,不吵架,多干活”,有人提出异议,认为两口子过日子不吵架做不到。经讨论后,把这条修改成“尊老爱幼、夫妻平等,不吵架,多干活,吵架不动手”。依此类推,13个条目一一经过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全体会议等会议讨论最终确立,协商的过程也便于村民达成共识、在行动中自觉遵守履行。对于违背村规民约的行为,新村党委会采取一定措施制裁,如G村作为青岛农村干部学院干部培训教育“三同”基地,经常有机会接收本地参训学员入住,在提供入住农户时可以有选择性安排,以食宿补贴的获取作为软性约束之一,将看得见的利益与村庄治理进行捆绑。当然主要并非靠此类经济手段,一旦正能量形成,人们会更顾及自己的颜面,在熟人圈里不愿丢人丢不起人,他们通常会依照村规民约进行自我约束,“大事有村规,小事有民约”的善治雏形至此得以形成。

第三,积极推行道德诚信体系建设。一方面,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行村民诚信行为档案纪实,打造“诚信积分超市”,设置“红黑榜”“曝光台”,以此对村民言行形成软约束。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精品庭院户”“道德模范户”“党员示范户”等各类评比活动,村里张榜宣传的先进人物都是村民中的典型模范,群众非常了解熟悉,有说服力、有参照性。不仅如此,村里所有的宣传都以贴近G村现实为导向,如村里醒目处张贴的口号“做一个勤快、干净、孝道、讲理的沟东人”,就是选择用简单朴素的道理来引导村民行为。一旦良好的村风民风形成,村庄遇到的疑难问题很多就会迎刃而解。如G村90多岁的五保户左淑芬,因病瘫痪在床,吃饭完全要人喂,送养老院不收。书记召集大家开会商议办法,讨论的最终结果是从村前第一排房开始,全村轮流义务照顾老人,每三户为一组,进行分工合作。轮到哪一组时,哪一组的这三户按顺序依次负责早、中、晚三餐及该天老人的身体及家里卫生,户与户形成对比,目前已轮流照顾老人1年多了。沟东新村所有公益建设牵涉到群众利益的没有一户索要赔偿,如建设村广场占地、修建村移民纪念馆房屋征用等棘手问题的解决较好地动员和依靠了村民力量,取得了群众理解和支持。

三、启示:新时代如何优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路径

G村的治理和发展是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治理和发展的缩影。从调研的情况来看,G村在探索乡村振兴中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效,村庄面貌正朝着“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路线图逐渐演变。但同时也需注意,乡村振兴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各方合力、久久为功。为此,提出进一步优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径建议。

(一)加强思想认同,注重凝聚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共识

乡村振兴工作千头万绪,村庄融合更是一个渐进过程。拿G村为例,以新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区域“大党建”格局尚处于雏形阶段,实践中仍面临着对新村党组织权威性认可不足、农村“大党建”体制运行不顺畅及其整合协调能力受到挑战等共性问题。面对这些难题,首要的是要加强思想引导,凝聚共识。一要将思想工作贯穿到农村党建、党员教育、日常管理等各方面,关注党员群众的思想状况,在宣传发动中凝聚党员群众智慧,教育引导大家正确应对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二要通过党建工作考核、基层党校培训、线上平台学习等方式,尽快统一思想认识,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综合能力素养,理解并能准确把握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必要性。三要引导农村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在基层实践中勇于担负引领职责,不断提升自身内在凝聚力和外在影响力,以改革创新、舍我其谁的精神开创乡村振兴历史伟业。

(二)夯实组织建设,突出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能力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基层党建,在应对外部严峻挑战、民族复兴、乡村振兴、新冠疫情、治理现代化等大背景交织下,社会各界对基层组织建设寄予无限期待。面对各种新情况,究竟应该如何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从G村实践探索来看,主要是通过“两个功能”的强化和提升来破解时代命题。一是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明确基层党组织的职能与作用,打破以原有村庄为单元的党组织设置模式,建立健全符合农村治理要求的基层党组织领导体系,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与农村治理单元有效衔接。全面统筹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群团组织等各类组织责任边界,强化新村党委对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以G村为例,通过构建“一统领三融合”工作体系,改变了抓农村基层党建的方式方法,初步形成上下联动、条块融合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进而尝试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由“区域封闭”向“开放融合”转变,持续在提升基层组织引领力上下功夫。二是推进农村党組织服务功能的提升。不断拓展新村党组织书记来源渠道,加强对基层治理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基层治理队伍建设。做实网格化党建,推进农村社会实现精细化治理,将农村党建引领的主阵地放在自然村网格、新村网格、镇街网格上。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建立起功能党支部、党群中心户,通过设岗定责、监督测评、考核奖惩等方式鼓励服务下沉,充分调动农村党员干部推动乡村振兴积极性。同时,创造性地执行“五议一审两公开”程序、新村党员议事代表制和“一站式”服务改革,将服务群众作为基层工作导向,不断促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创新服务载体,着力搭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平台

基层党组织肩负着为群众服务的直接责任,要创新优化服务载体,改进服务方式,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要实施“互联网+乡村振兴”行动。党建引领整合各种资源,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优势,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农业农村供给端数据采集,通过平台竞价等方式推动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包装、仓储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G村的产业发展在逐渐朝该方向转型演变。二要强化“党建+服务”功能。推进党群服务中心“红色家园”建设,加大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投入,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美丽乡村建设力度。提升基层党组织“经济发展力”,立足村情谋划富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增强村级组织自身造血功能。通过村级经济合作社、联村公司、集体经济组织等服务载体,打造村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找准契合点形成典型示范,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水域滩涂、技术、劳动等形式入股,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合作、租赁等方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强化社会资本责任意识,不断推动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工作相融合、两促进,逐渐形成党组织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生动局面,搭建出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四)完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方式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必须坚持把制度建设和完善贯穿其中。G村的探索实践给我们重要启示,要通过制度创新持续提供乡村发展新动能。一要继续向农村放权赋能,提升农村“自治质量”。将优化体制机制作为着力点推动基层党建与农村治理、乡村发展有效结合,完善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激励政策,激发农村集体成员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二要健全农村法治制度体系,提升农村“法治能量”。通过志愿者、社会组织、律师协会等向基层嵌入延伸,增加农村法律服务点的覆盖率,积极引导农村干部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应对社会矛盾,致力在源头防范化解社会风险。三要健全农村德治制度体系,提高农村“德治含量”[6]。加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力度,将其融入到村规民约、村言村语中,激发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生机活力,自觉遏制各类陈规陋习。健全农村道德评议和信用征信机制,广泛开展群众性道德评议活动,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农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并引导农村群众自觉约束个人行为、恪守社会信用,真正将德治的宏观追求目标转化为农村社会微观个体的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2-23(01).

[2]张平.撤并村庄是乡村组织振兴的有效途径——来自莱西市日庄镇的实践探索[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9,(5).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 -06/12/content_5201910.htm.

[4]习近平.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EB/OL].https://www.chinanews.com.cn/tp/hd201 1/2018/04-13/811419.shtml.

[5]邹东升,陈思诗.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1.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时代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治的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豫园街道党建引领下非公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
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引领强村惠民工作的研究
党建引领 社会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