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
摘要:随着新课改在课堂中的不断深入以及双减政策的实施,对于课堂的要求正在逐渐提高。初中英语课堂要求老师需要再课堂上完善所学的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高效的吸收和理解知识。因此在课堂上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创新等等综合能力,综合能力的提升意味着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能够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
关键词:初中英语 ;合作学习 ;策略
【正文】传统的课堂教学仅仅是老师在讲台上进行枯燥乏味的灌输,而学生在讲台下并没有吸收和理解知识,对于知识总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并不能够得其真理。这就迫使学生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再去学习课堂上未理解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时间被无限的拉长。而合作学习可以通过组员间不断的讨论提高课堂的效率,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和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老师和学生也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流。本文笔者将根据对如何实施初中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浅析。
一、建立科学合作学习小组
对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业压力相较于小学来说更大,所学习的科目和知识也突然增多,因此在传统的教学背景下学生的压力也逐渐增大。但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老师需要再日常生活和课堂中对学生的压力进行疏导,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习的动态。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性格以及基础素质后老师就可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质进行分组,使得分组合作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
比如在进行仁愛版初中英语教材七年级上册“Welcome to China!”这一课时进行讲解时老师可以首先为学生在多媒体上介绍中国丰富多彩的世界,让学生对于文章的背景有大概的了解。同时老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别搜索对于本城市的资料,进行介绍和分享。在讲解分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小组内的学生分工合作,比如两位学生进行段落的概括,两位学生进行语法的分析,一位学生进行文章的翻译。在学生进行分享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在上进行辅助讲解和补充。
二、老师充分发挥中介作用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学生对于如何学习文章,理解语法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语法知识往往是枯燥的,因此需要老师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的40分钟变得更好高效高质。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学生自己去学习,而是通过老师对知识进行铺垫,再由学生依照自己以及合作讨论的结果进行分享个补充,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不可以完全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带动课堂,而是要在学生遇到瓶颈或者错误的时候进行纠正。
比如在讲解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七年级下册“My school life is very interesting”这一课时时,老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问:大家在学校生活中有没有发生令你印象深刻的事,可以和老师分享一下。由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和思考。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what happend”“what do you think”以及“what you learned”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每个人擅长的部分,从而担当起相应的责任。合作学习需要每个学生都积极的调动自己的思维,参与到讨论中来,才能够使得这种学习方式的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合作学习前老师就需要让学生明白,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组内的每个人都付出努力。
三、建立良好评价体系
由于我国教育一直以来都出于高压状态,老师和学生仍然抱着一考定终身的想法进行教育和学习。从而使老师和学生并没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老师对每个学生并不了解,师生关系疏远。作为新时代的英语课堂,老师就需要改变和创新评价方式和标准。在进行学生素质评价时,传统教育下老师往往只通过考试成绩以及课堂表现为学生定标准。因此在引入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时,老师需要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后进行科学的分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所收获。
比如在进行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Play sports”这一课时进行讲解时,老师就需要首先为学生明确文章主旨,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目标进行资料的搜索和讨论。在英语课堂进行合作教学时老师就需要明确评价标准。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同时在面对学生思路出现偏差时,老师应该及时进行纠正,引导学生正确的去思考。
【结束语】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在不断的讨论和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竞争意识。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按照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基础素养进行教学和分组,让基础好的学生和较差的学生相互帮助,共同探讨,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林燕妮.初中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探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6):29-30.
[2]霍莲,王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策略探究[J].中学生英语,2021(28):126.
[3]王伟环.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J].校园英语,2021(07):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