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岳 侯佳琳 任增元
[摘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受人才需求层次持续提升的要求和长期以来结构性就业问题的鞭策,构建我国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是大势所趋,更是高校建设的内在需求。當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工作理念、方式方法上相对滞后,辅导内容、指导对象范围不足。对此,通过梳理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基础并对当前工作缺陷进行反思,提出面向新时代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要求。其中包含借鉴国际职业生涯理论和实践成果,设立生涯化、多样化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运用灵活化、专业化的指导方法,建立系统化、全员化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引航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当代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2-0054-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2.010
近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跨越式的进步,培育的大批高层次人才为国家各项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速,职业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要求从业者需具备更高更全面的职业素养。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严重,实现高质量就业更为不易。近期的一项6省市15所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调查表明,高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感知和工作满意程度没达到及格线,大学生就业质量呈现一种客观状态与主观状态感知双底的状态[1]。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学识、能力、品格的主阵地,高校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解决就业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情况提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2]。国家为高校就业工作指明方向。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是大势所趋,更是高校建设的内在需求。但知易行难,高校如何真正把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突破传统就业指导的工作模式?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如何有效运用职业生涯辅导帮助学生进行个人资本提升并与外部需求合理匹配,从而完成人才强国的历史使命?以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基础进行当代实践转向是高校解决学生就业诉求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
为回应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诉求,亟需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夯实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吸纳国际职业生涯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在动态变化的挑战中开展符合时代特征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到1911年哈佛大学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在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学科支撑下,经历了职业与职业指导、职业生涯发展与职业生涯辅导、生涯发展与辅导三个阶段,就业指导的目的从就业安置的择业指导提升到了关注学生终生发展的职业生涯辅导[3],在发展的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完成了从单一到多样、从静态到动态、从定位到设计的思想转变。概念和内涵跟随时代不断革新,对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思路。
(一)职业选择理论开启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
职业选择理论引导人们关注个人的内在特质在职业选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帕森斯的职业选择“三步范式”开创了人职匹配的先河;罗伊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鲍丁的心理需求理论,强调人的早期心理需求产生的动力对职业选择的影响;霍兰德的类型论,强调通过职业与人格类型的分析,帮助个人选择适合其人格特质的工作环境。在职业选择理论的启示下,发掘自身潜能特质的工具模型应运而生,如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MBTI性格类型测试、彩虹生涯图和职业锚测评等。在科技的支持下,计算机生涯辅导测评系统不断推陈出新,以职业选择理论为基础的职业规划测评系统在我国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中投入应用,北森公司开发的吉讯大学生职业规划测评系统为本土化代表。
(二)生涯发展理论支持高校做职业生涯规划阶段性任务
在职业生涯理论的发展中,舒波集众之所长,基于生涯心理学提出了“生涯发展理论”,该理论在当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中运用最为广泛。舒波将人的职业发展分为5个阶段,即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职业任务,想要真正理解人的职业生涯必须关注综合生涯发展的时间、深度和广度的生命周期。个人的职业生涯的成熟度受到遗传、学业、心理、认知、道德和环境的影响[4]。生涯发展理论明晰了大学生阶段性的职业发展任务,对提升职业探索期中的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给予强大支撑。
基于生涯发展理论,我国学者对大学生这一群体逐步开展有关职业生涯发展的深入理论研究,剖析 “影响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因素是什么?”,探寻 “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质量?”的答案。姜明伦等人通过实证调查得出,年级、专业、专业选择依据、专业满意度、职业发展方向、职业规划知识来源和职业生涯知识丰裕度对大学生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直接影响[5]。孙银娣认为,心理资本是提升大学生个体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对于处于职业探索期的大学生群体的心理资本进行培养和富足,可帮助其提升个人在求职中的竞争力,从而确保成功就业[6]。刘志侃从大学生群体就业期望的视角进行研究,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个体属性特征(性别)、专业教育、家庭环境(家庭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后致性资本因素(学生干部身份、政治面貌、学习成绩、社会兼职)为影响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四大因素[7]。基于生涯发展理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可以通过尊重个体的成长规律,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去开发人的创造性,不断提高生命质量,为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良好的工作思路。
(三)生涯设计理论辅助职业生涯规划回应时代需求
知识经济时代促发了“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科层制式的职业生涯逐渐向扁平化、小型化、分散化的‘无边界职业生涯’转变,这意味着个体的职业生涯不再只是在单一组织中度过,而是通过跨越组织内边界和外边界,实现不同岗位和角色之间的流动”[8]。生涯的不确定性给职业生涯决策带来许多困扰,萨维科斯的生涯设计理论给出了适应时代变化的理论支撑。生涯设计理论旨在提升个人的适应性、叙述能力和行动力,从而能够在知识社会中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实现蓬勃发展。并且,萨维科斯还构建出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认识论的语境化模型——生活设计职业咨询模型,帮助个体应对突发职业变迁情况,提高个体选择的灵活性和忠诚性[9],从而解决个人职业生涯的决策问题。
国外的生涯辅导“由旧制的职业辅导范式蜕变而来,蕴含着理论的深度与应用的广度,从基本概念、理论依据、咨询人员的角色到工作内容,都有了重大的变革”[10]。我国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起步較晚,理论研究主要以国外研究为基础。“自从2007年教育部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专家型研究者开始逐渐显现,但数量上偏少,且在纵向上深度有限”[11]。因此应当加强理论研究,以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关注和研究国际职业生涯教育的前沿发展,以开阔教育者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问题视角和包容度。但由于国别中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差异,还应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框架进行本土化重构。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推进与反思
(一)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推进
国家对于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高度关注。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中提出“以更优的质量打造就业服务新内涵”“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12]。教育部在2021年发布通知决定成立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职能包含“研究制定大学生学业与职业发展指南,指导高校深化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改革,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对高校相关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就业引导提供指导和服务”[13]。
在实践中,各省市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加强职业生涯教育”的号召,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走在前列。如浙江大学建立的职业生涯辅导平台,通过“启真生涯学堂”帮助学生探求自我,提高生涯竞争力;中国人民大学开办专业型、开放式职业生涯规划类讲座,建立汇集校内外导师资源的“职业指导顾问”专家库,定期邀请知名教授与职场成功人士担任嘉宾,开展互动型授课和讨论[14]。在普通本科院校中,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就业中心设立大学生生涯咨询室、行政人员负责就业指导工作、运用新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及就业技巧、同企事业单位联系开展校园招聘会等就业服务工作屡见不鲜。整体来看,无论是在职能发展、队伍建设,还是在场地、经费等资源的供给上,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并为工作质量提升积累了实战经验。
在理论研究中,根据学者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热点进行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的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内容主要有5类:一是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二是重视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三是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方式是课程和团体辅导;四是对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等特定场域群体的研究;五是强调就业能力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15]。
与传统的就业指导相比,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在推进的过程中成效更为多元。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辅导促使在校大学生提高对职业生涯领域的探索;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有效打破学生与社会间的信息壁垒;校本研究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的本土化提供了发展环境。一定程度上,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以目标导向激发了学生提高就业胜任力和个人竞争力的主动性。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有利于缓解学生和社会间的供需不平衡,促进企业获得必要的劳动力,完成再生产的发展;对于国家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六稳六保”工作推进起到助力作用。
(二)对于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反思
在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推进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不足,通过文献分析和实际调研,可将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实际成效与应然愿景间的落差归于4方面。
一是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引导不足,就业指导工作中重就业轻规划。部分高校为完成就业率仅引导学生尽早就业,忽视学生关注个人兴趣与职业发展的适应度、行业前景对个人追求的支撑度、工作环境与职业理想的满意度、提升空间对事业发展的保障度[16]。受就业压力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近年来,公务员、教师等传统岗位受毕业生的热逐,此现象利于我国党政机构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但毕业生过度追捧“铁饭碗”不仅忽视个人特质和生涯发展,而且有碍于我国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我国经济事业的全面发展。多数大学生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不能只关注职业生涯规划的工具价值,完成就业仅是工作的一部分,更应重视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发掘自身、完善自身的功效,通过树立学生终身发展的理想信念,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是职业生涯辅导方式不够系统。目前高校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流程不完整、方式不完备。生涯教育是将生涯的概念统合在学习的历程中,其内容包括生涯认识、生涯探索、价值澄清、决策技术、生涯定向及生涯准备[17]。职业生涯辅导的方式既包括自助式活动、生涯规划课程,又包含团体生涯咨询和个别生涯咨询。但当前高校生涯服务方式单一,未能结合不同阶段、不同需求学生开展进行多样的、全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仅集中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一部分高校提供覆盖小、频率低的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学生整体难以对自身职业规划做出合理评估,生涯探索体验不足,职业生涯价值模糊,职业决策困难。
三是在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上重信息轻能力。多数高校利用就业指导中心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信息,但其中存在潜在风险与影响。一方面就业信息过多会干扰学生择业选择判断;另一方面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竞争力,况且在充满流动性的无边界职业生涯里,支持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个人市场竞争力”不仅仅包含专业能力,还包括可迁移能力、沟通能力等“软技能”。但当前高校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并不充分,高校未能从“职业生涯”的角度为学生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充足的指导服务。
四是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对象类型缺失。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招聘信息、双选会、团体辅导等活动多指向“大学科”“热专业”,而对于“偏、弱、小”学科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够充分,更不用说个性化生涯辅导工作的开展情况。在学校层面,指导内容同质化严重,未能针对学科类别进行生涯辅导;在学院中,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就业意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不尽公平。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中重“热门”轻“冷门”,重“优”轻“弱”,重“特”轻“普”等情况屡见不鲜,未能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全体化。
三、对于我国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建议
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相比欧美国家起步较晚,应在当前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基础上,借鉴国际职业生涯规划思想和实施路径,总结现有工作经验,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目标、方式、体系上做出能够适应我国社会需求、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以实现学生自身价值的有益转向。
(一)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目标转向:生涯化、多样化
1.生涯化。一是加强培养学生形成生涯化的就业意识。着力破除短期性、功利性的择业观,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生涯规划理念。高校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需求,把握专业发展和认知自我,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特质(如兴趣、性格、能力、需要、价值观等)和外在因素(如家庭环境、父母期待、投资费用、客观环境、职业发展趋势等)自主进行生涯路径设计,提前做出理性思考和科学规划。二是在指导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生涯成功的能力。毕业生在成才、成功的过程中,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与无边界职业生涯世界相适应的职业能力。高校应拓展学生从事相关工作的功能性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获取技能证书能力;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思考分析能力等可迁移能力以提升职业适应性;更应提升学生心理资本,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应能力。
2.多样化。一是职业目标应多样化。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积极为学生开拓职业视角,避免在就业选择中随波逐流。如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中的职位信息,引导学生探索新兴职业,建立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长效机制等。二是就业地区多样化。目前大学生就业地区倾向于一二线较发达城市,而不愿到中西部地区就业。高校应加强对政策性岗位的解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有志到地方基层就业。总之,学生的成功、成才没有标准定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设置也应转向多样化。
(二)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方式转向:灵活化、专业化
1.灵活化。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学生接收生涯规划理念的主要阵地,高校应采取更加灵活的课堂教学。如根据办学定位和地方经济发展特色,打造分层、分类可自主选择的生涯规划课堂,配套开展多样、实效的生涯规划实践。其次,加强自助式职业生涯服务方式的系统建设,利用新媒体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实时发布招聘信息以及政策咨询。为实现社会、学校、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应不断完善“线上+线下”联动的就业指导平台。为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灵活开展,“O2O”就业服务平台中可设置差异化功能模块,加强信息反馈功能的升级和维护,以满足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最后,根据本校学生就业需求逐步增加互动性较强的职业生涯辅导方式,如工作坊、团体生涯咨询、个别生涯咨询等。在此过程中职业生涯教育不能脱离社会,除了保证学校教师的参与,高校还应主动连接“校企政”三方,邀请行业垂直人士开展职业指导讲座、组织“工作坊”等以提高学生对当下产业、行业、职业的深度认知。高校需时刻关注社会需求、职业世界发展实况与学生的反馈,动态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服务方式。
2.专业化。一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在人员选聘中重点关注应聘人员的思政水平和服务意识,明确辅导人员的职业定位、内涵和使命;注重提升辅导人员的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定期组织专职教师参加集中培训、交流;整合校内外专家、企事业单位人员、优秀校友资源,成立不仅面向学生还面向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教师的“职业咨询专家库”;完善相关制度政策,确保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对专业的职业生涯咨询教师提供激励政策,剔除非专业人员。二是高校需广泛开展校本化职业生涯规划课题研究,将理论研究和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深度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学术调研中解决问题。三是注重硬、软件设备专业程度的提升,增强大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及时更新就业质量报告、职业生涯规划图书等文献资源,完善开发学生生涯规划档案系统,进行生涯测评工具的本土化开发。
(三)就业指导体系转向:系统化、全员化
1.系統化。国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为我国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提供了一定理论参考,但是西方的职业指导理论根植于西方的文化传统及其国情,很难与我国的文化传统及国情相适应[18]。与西方国家推崇的“个人主义”不同,我国高校毕业生在“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下,更加力求实现生命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和谐。因此在借鉴西方生涯规划理论和先进咨询经验的同时,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应着力建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指导模式。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咨询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职业测评量表需进行符合我国价值观念和职业体系的本土化改进。同时还要依据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发展水平,做好与中学阶段的转化和承接,开展系统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2.全员化。一是社会各界都需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中。在社会层面,政府政策、企业资金、技术支持、第三方评价等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都是宝贵的资源;在高校中,除了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教师和辅导员应参与高校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各学科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同样需要为学生提供生涯咨询的指导,并且在任课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更容易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生涯教育还应融入家庭层面,很多毕业生陷入生涯决策困境是由于和父辈的文化底蕴冲突,因此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技术给学生家长提供生涯教育讲座,如有条件可以邀请学生家长进入学校的生涯咨询辅导室。对于就业困难的学生群体也可酌情采取“家访帮扶”。二是应做好服务对象的全员化。对全体在校学生建立就业档案,通过统计、测评等方式掌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完成度,并由辅导人员划分类别:“生涯已定向者”“生涯探索者”“生涯迷茫者”和“生涯困难者”。除了“生涯已定向者”可采用自助式的生涯辅导方式为其提供客观信息,其他类别的学生应由辅导人员进行不同程度的介入,通过对学生的行为数据与历史成就进行记录,帮助其在正式择业前寻找解决生涯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钟云华,罗筑华,唐芳芳.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测量指标体系建构——基于6省市15所高校抽样问卷调查数据的探索[J].教育科学研究,2020(09):30-37.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EB/OL].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3]龙立荣,李晔.职业辅导思想的历史嬗变——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6):136-140.
[4]邱美华,董华欣.职业生涯与辅导[M].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1986:88.
[5]姜明伦,李战国,颜小芳,莫佳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行为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宁波市6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15(02):110-116.
[6]孙银娣.大学生心理资本培养与就业能力[J].教育与职业,2013(21):93-94.
[7]刘志侃,程利娜.大学生就业期望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逻辑回归的实证分析[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68-76.
[8]黄新敏,吴旭红,黄一岚.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01):41-45.
[9]Savickas M L, Nota L, Rossier J, et al.Life Designing:AParadigm for Career Construction in the 21st Century[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9(3) .
[10][17]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郭明净,张宗榜.中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18年: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中国知网CSSCI来源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06):40-47.
[12]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召开[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811/t20181128_361821.html.
[1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s3265/202101/t20210122_510681.html.
[14]中国人民大学打造“就业能力提升行动”工作体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09):33.
[15]陈雪儿.国内近十年来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基于对CNKI 2008—2017年的481篇文献的计量学分析[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04):105-111.
[16]蒋利平,刘宇文.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本质解析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4):64-66.
[18]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2006)[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07.
Theoretical Basis and Contemporary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s Career Planning in China
LIU Yue,HOU Jialin,REN Zenyuan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our country, and driven by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alent demand level and the long-term spur of structural employment issues, building a career planning system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only a general trend, but also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the career plan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lags behind in work ideas, methods and ways, and the scope of counseling content and guidence objects is insufficient. In view of this phenomenon, by comb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hina'ss career planning and reflecting on the current work defec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quirements of college students's career planning facing the new era. It includes drawing lessons from international career planning theories and practical achievements, setting careeroriented and diversified career planning objectives, using flexible and professional guidance methods, establishing a systematic and whole-staff-participation college career planning guidance system, and piloting the contemporary explo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s career planning practice in China.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career planning; obtain employment; career planning theory
[收稿日期]2021-10-10
[基金項目]吉林大学就业创业工作研究课题“生涯规划意识下学生就业发展指导研究”(项目编号:JY2020023);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其优化对策研究”(项目编号:ZD17002);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质量为导向的学术评价制度供给与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19B100)。
[作者简介]刘岳(1985-),男,辽宁锦州人,吉林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侯佳琳(1997-),女,辽宁朝阳人,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任增元(1980-),男,辽宁朝阳人,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