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苗青
摘 要:小学阶段,古詩词是构成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深入了解古诗词的背景资料,在读中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多渠道感受古诗词中表达的情感,整合古诗资源,联系生活经验等教学策略,不断创新古诗词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教学策略
古诗词是汉语言文化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1]小学阶段,古诗词是构成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记忆力,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了落实这一要求,教师需要在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改进教学策略,真正让古诗词进入学生的生活,浸润学生的人生。
一、深入了解古诗词的背景资料
(一)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
古诗词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从古诗词自身的特点来看,很多作者在古诗词创作的过程中都有特定的意图,或是为了表达自己思念亲人、家乡的情感,或是为了纪念自己与友人的分别、仕途的坎坷,或是表达自己对时光飞逝的感慨,或是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因此,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是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古诗词内容,体会并感悟古诗词主旨和内涵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基于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课前多渠道查找资料,全面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历史背景,以此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丰富整个课堂教学的内容。
如在学习《夏日绝句》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查找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通过查找资料,学生了解到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北宋靖康二年,金兵南侵,汴京失陷。宋高宗赵构带着臣子仓皇南逃,将大片国土拱手让给金人。动乱中,李清照夫妇也逃亡江南。不久丈夫去世,李清照孤苦无依,尝尽了人间艰辛。在那国破家亡的岁月里,广大百姓也饱受战乱之苦,国难当头,朝廷却抛弃他们,使他们置身于水火之中。李清照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还有的学生了解到了诗中与项羽相关的故事: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里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然而项羽自觉羞愧难当,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江,遂拔剑自刎而死。这样,通过联系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学生就能够全面领悟这首古诗词的含义,感受到项羽宁死不屈的气概,进而深层体会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李清照的爱国情怀。深入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能够让学生对整首诗有一个更为全面、充分的了解,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诗人的生平
古诗词是作者人生某个重要时刻思想情感的重要表达载体,教师在组织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小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外,还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如在学习《示儿》一诗时,就可以让学生提前去了解陆游的生平。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到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他诞生于宋金战争的烽火之中,从小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同时也受到了父亲陆宰等士大夫爱国思想的熏陶,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他苦读兵书,从1162年到1210 年,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但他的理想一直未能实现。《示儿》作于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85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希望将来有一天南宋军队能北伐中原。通过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学生就能理解诗人在临终前对天发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感慨了,进而也能体会到诗人的一腔悲愤、忧愁及浓浓的爱国情怀。
二、读中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一)大声朗读中体会古诗词的音韵之美
在小学生的古诗词学习中,朗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音韵之美,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
以古诗《题西林壁》为例,老师可以指导学生给这首诗划分停顿,这首古诗在表达上具有典型的“二二三”停顿,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导学生理解了这个停顿方式之后,学生在朗读时就可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韵脚,《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押韵字分别为“峰”“同”“中”,这种韵脚不仅使古诗词更加美观,也能强化效果。在了解了这些韵律要求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声的朗读,在朗读中发挥想象力,体会诗词的韵律之美。[2]
(二)背诵中领悟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我国古诗词的特征是言简意赅,因而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在背诵中感受古诗词语言的凝练美。例如,在《江雪》这首诗中,诗人仅仅使用简单的20个字便描绘出飞雪漫天、清冷寂静的画面。同时“绝”“独钓”等字词,为读者清晰地呈现出作者高尚的思想境界。在天地间,纯洁的白色和鸦雀无声的环境相辅相成,几乎可以说是万籁俱寂、与世隔绝;而古诗中的渔翁又是如此清高,即便是在天寒地冻的冰雪世界中也会忘却世间所有烦恼,专心地独坐在岸边钓鱼,这充分展现了柳宗元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为保证学生充分领会此种意境,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在诵读中联想整首古诗动静结合的场面。这样寓情于景的教学方法能够引领学生深入领悟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3]
三、多渠道感受古诗词中表达的情感
(一)借助多媒体,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古诗词很美,体现在古诗词的语言上,更体现在古诗词蕴含的美好情感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视频、音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古诗词相关内容,强化古诗词中的意境,让学生透过画面,体会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
例如教授《静夜思》这首古詩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方式,展现出一幅画面:清冷的秋夜,寂寥的庭院,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射到床前,带来了一丝寒意。诗人乍一看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产生了错觉,将地上的月光看成冷冷的白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雪而是月色。抬头一望,一轮明月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天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诗人完全清醒了:“举头”望见了“明月”,随即产生无限遐想,想到了家里的亲人,想到了故乡的一切。面对空徒的四壁,长期客居异乡,没有知音的李白难以入眠,夜不成寐,呆呆地低头痴望着床前的“白霜”,更感寂寞无奈,思乡之情越聚越烈,于是“低头思故乡”。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简洁地勾勒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引入故事,情境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新课改中明确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设计都应该从学生出发,合理安排。小学生年龄较小,专注力和理解力还有待提升,而古诗词中的语法结构、表达方式和当下的白话文是有一定差别的,这加大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融入情境中学习,进而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学习《赠汪伦》这首古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和朋友之间浓浓的友谊,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从前,有一个非常伟大的诗人,名叫李白,他有一个好朋友叫汪伦。有一次汪伦邀请李白到他乡下的家中作客,李白问:“乡村风景如何呀?”汪伦自豪地说:“咱家乡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喝酒管你够!”于是李白欣然应邀,在汪伦家四处观光好几天,李白便问:“怎么不见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呢?莫不是骗我吧?”汪伦微微一笑:“怎敢骗诗仙呢,明天就带你一游。”第二天,汪伦便带着李白来到了十里外的桃花岭上。这桃花没有十里之广,却漫山遍野姹紫嫣红。岭下有桃花潭,潭畔有万家村。一家酒馆高挑一个斗大的“万”字旗。李白此刻不由捧腹大笑:“哈哈哈,原来如此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啊,妙,实在是妙!” 第二天,李白要乘舟辞别,汪伦设宴为李白饯行,临别拍手踏脚,唱民间《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情意,做《赠汪伦》一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通过讲故事,学生们非常容易地理解了这首古诗的含义,也从故事中体会到了李白和汪伦之间深厚的友谊。
四、整合古诗资源,强化学生的诗词理解能力
(一)整合古诗资源,分主题学习古诗
在小学阶段,虽然许多古诗词的作者不同,写作背景也不相同,但许多古诗词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极为相近。[4]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类似主题的古诗资源整合,引导学生对题材相似的几首古诗进行主题学习,在反复诵读中勾勒出古诗词的画面,了解作者在写作时的心情,进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从军行》《出塞》《凉州词》等边塞类古诗词时,教师要把握本类古诗词以“悲”“壮”为主题,在授课时应以诗词整体为着手点,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边塞诗词“悲壮”的情感基调特点,进而引导学生了解战场中战士的“悲苦”以及誓死保卫家乡的豪迈气概。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整理收集同一诗人的作品,加深学生对某个诗人的古诗写作风格的深切感受,并以作者出生的年代以及经历为分割点,让学生了解太平盛世时某诗人的写作特点,战火纷飞时某诗人郁郁寡欢、不得志的诗词创作特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古诗词理解能力。
(二)运用多种方式,细细品味古诗
古诗词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主要是古诗词散发着醉人的芬芳,不同时期的古诗词具有不同的鲜明特点。[5]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抓住古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带领学生细细品味,把握古诗词的节奏特点,使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接受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更好地感悟古诗词表达的情感,从而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枫桥夜泊》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古诗词中的明月、渔火、乌鸦等景物描写进行分析探究,从而理解该首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以该首古诗为入手点,对《枫桥夜泊》古诗词进行扩写,促使学生发挥自我想象力,描绘作者当时在姑苏城外所看到的景色以及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突出对景物细节的描写,还原古诗词中的情感意境,通过与作者隔空对话,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联系生活经验,加强对古诗词的理解
古诗词是古代文人抒发感想、文本创作的主要方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要想更好地掌握古诗词,教师要尝试引导学生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如在《元日》教学时,老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都有哪些习俗吗?”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分享,分享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元日》这首诗中所呈现出来的春节习俗。学生很快找到了放爆竹、喝屠苏酒、新桃换旧符等习俗,进而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在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煦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在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所经历的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以此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加强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生活化运用,加深了他们的感知与体悟,提高了学习实效。
总之,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更为有效、科学的策略展开课堂教学。通过深入了解古诗词的背景资料,在读中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多渠道感受古诗词中表达的情感,整合古诗资源,联系生活经验等教学策略,不断创新古诗词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 俞春云.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 基础教育论坛,2021(33):69-70.
[2] 陈娜辉.新课改视野下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策略[J].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6(3):66.
[3] 项维. 触摸诗文的脉搏:小学高年级诗词赏析教学探微[J]. 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20(11):69-70.
[4] 孙锦.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优化策略[J]. 山西教育(教学),2021(7):9-10.
[5] 陈姝.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分析[J]. 江西教育,2021(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