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妍,孙翠红
(石家庄学院 化工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在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教育实践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中设置足量的教育实践课程,以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为主要模块”[1].教育实践体系中,教育见习是化学师范专业的先驱实践环节,目的是让化学师范生处于真实的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环境中,观察、了解、体会中学化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内容,初步将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进行融合,为后续的教育实习做好准备和铺垫.规范、充实的教育见习活动能够帮助师范生更加顺利地进行从学生到化学教师的角色转化,并将课内学到的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联系.
然而在现实中,高等院校虽注重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却往往在重点关注教育实习的同时,对教育见习重视不够,很多专业也缺乏规范的教育见习.而化学师范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中学化学学科的教学工作,化学学科又因其学科特殊性,对师范生在知识教学之外还有实验教学的要求,所以,化学师范专业尤为需要在教育实习之前为师范生安排规范、合理的教育见习课程,为实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教育见习对师范生培养起重要作用.作为教育实践的初步环节,师范生在见习中初次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现实教学相融合.通过见习,使师范生在真实教育教学环境中感知校园文化,初步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智力水平,通过体验成熟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班级建设和管理等,来增强师范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
2017 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决定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并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为师范专业建设指明方向,也对教育见习课程提出了要求.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2]为基本理念.强调以师范生为中心对教育见习课程进行组织和实施;以师范生的最终培养效果为导向,对教育见习课程进行设计;对师范生的教育见习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以评价结果推动教育见习课程的持续改进.
在师范专业认证的背景下,笔者针对原有化学师范专业在教育见习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教育见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学生和教师两方面.首先在学生方面,由于学生在教育见习中只是观摩,不需要真正走上讲台,学生存在看热闹的心态,并不能理解教育见习的重要性.又因学生在见习的过程中几乎不与见习学校的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将自己设定为“旁观者”,导致学生不能站在教学理论联系教学实践的角度理解并重视教育见习.其次在教师方面[3],由于教育见习是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最初环节,教师一般安排教育见习学时为1~2 周,相较之后的教育实习(一般学时为16~18 周),所占学时和课程内容较少,教师将更多的关注度放在实习上,对见习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对见习的重视度不够.
教育见习课程的不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的考核内容以及评价方式的确定.首先,原有教育见习的课程目标侧重师范生的情感体验,表述较为宽泛,缺乏理论依据.而师范专业认证要求“产出导向”,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2],教育见习课程目标的设立应以相应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为依据,清楚描述出师范生见习的目标和需要达到的水平要求.其次,原有教育见习课程的考核内容大多为一篇见习感受或见习总结,考核内容单一,也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见习进行成绩评定时所带的个人主观色彩较重,缺少科学性和系统性,与师范专业认证要求的全方位、全过程评价不符.
教育见习不同于真正让师范生走上讲台讲课的实习,更多的是对见习学校以及师生活动进行观摩,原有的教育见习只是教师带领师范生走马观花地参观见习学校,不仅形式单一,而且见习过程中师范生与中学教师几乎没有交流,对中学教师的工作了解不够深入,错失了与一线教师沟通学习的机会.这样的参观无目的性,学生对中学教学的印象不深,见习体会不深刻,难以满足师范专业认证“学生中心”的要求[4].
原有教育见习是先带领师范生进行线下见习,然后依据课程要求完成见习总结.学生在见习前对见习目的、见习安排和见习任务不了解,教育见习是什么、教育见习有什么用、需要见习什么内容、见习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等都是让学生迷惑的地方.教育见习沦为在老师带领下的“闭眼走路”.此外,见习前没有与见习学校明确见习内容,导致见习学校只能被动接收见习生,不能将中学实际情况尽量多地展示给见习生,见习过程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往往使得教育见习效果不佳.
针对原有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深入学习师范专业认证理念和指导要求,对教育见习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完善化学师范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提高学生对教育见习的重视程度.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见习,见习开始之初,高校见习指导老师对见习生进行见习前的培训,从见习的地位和作用、见习的目的、见习的内容和职责等方面介绍教育见习课程,帮助见习生了解并正确认识教育见习.见习中,高校见习指导教师全程跟随,见习学校相应的指导教师也在见习过程中督促、引导见习生积极规范地进行见习.同时,设置过程性考核评价,见习生每天需要完成一篇见习日志,记录当天的见习内容,促使学生真正去参与见习,提高对教育见习的重视程度.
提高教师对教育见习的重视程度,既要帮助教师认识见习的作用,又要对见习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课程体系上,在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中将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明确区分,避免教师将见习与实习混为一谈.见习要求上,在专业培养方案的毕业要求中对教育见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帮助教师理解见习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对见习指导教师提出明确的见习指导任务,见习指导教师要帮助师范生在教育情怀、教学见习、班主任见习、反思和沟通合作等方面达到见习效果.
首先,教育见习课程目标的设立做到更加明确且有据可依.依据师范专业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2]的基本理念,确定了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沟通合作八项毕业要求,并进一步将八项毕业要求细分为20 个指标点.其中,教育见习对学生的教育情怀、教学能力、班级指导、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起支撑作用,具体支撑情况如表1 所示.其中,H 表示见习课程对毕业要求4.4、7.1、8.2 强支撑,M 表示见习课程对毕业要求2.1、5.2 中等支撑.
表1 教育见习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此外,教育见习课程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需要更多样化.化学专业依据教育见习的课程目标,从见习单位鉴定意见、见习过程表现、见习日志的记录、见习总结报告等维度对学生的教育见习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做到有据可依,各项考核内容所占比重分配合理,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多重性,力求对教育见习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
单一的见习活动难以保证见习生全面地观察、了解中学教育教学的真实情况.为此,将原有的教育见习改为线上线下相融合、观察与交流相协同、校外校内相促进的教育见习新模式.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原有的线下听课改为线上线下结合的观摩学习.在学习通上建立了教育见习课程,由于本专业目前线上教学资源有限,故借鉴国家精品课资源,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见习方案和规程,完成线上观摩,了解见习材料及其提交要求.线上课程的加入方便了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此外,线下见习活动从原来的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参与,在观察的同时,鼓励见习生与中学教师进行互动交流,了解中学教师的所想所感,从化学教学、班级管理、师德教育等多方面帮助学生了解中学教育、了解中学教师的日常工作.
见习内容增加了更加具有代表性的内容,除传统的课堂教学、班会课的观摩外,增加了中学校园德育活动的见习,例如升旗仪式、中学生成人礼、教师节感恩活动等,在德育活动的见习中,使见习生对教师工作和职责有了更深的认识.
教育见习只有校外见习还不够,需要将校外见习和校内总结相结合,在校外见习之后组织学生将见习的所见所闻、见习的个人感受等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既加深了见习感受,又锻炼了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
规范的见习安排首先要有清晰的见习方案.完备的计划有利于见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教育见习开始前一周,由任课教师完成教育见习方案,从见习目的、见习内容、见习安排、相关人员及责任、成绩考核及评定办法、工作检查与总结等几个方面对教育见习课程进行规划,并发给师范生和见习学校,保证学生和见习学校在见习开始前就对见习安排有清楚明白的认识,做好见习准备.
除见习方案以外,规范的见习材料也必不可少.根据见习课程目标,设置多项见习材料,包括见习日志、见习报告和小组讨论等,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学教育教学现状、中学班级日常管理和德育活动的组织方式的了解,加深师范生对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帮助师范生对中学教育教学形成初步认识,为后续教育实习做好心理和学习准备.所有见习材料的提交要求在见习开始前连同教育见习方案一起下发给学生,保证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见习的考核评价也更加规范化,针对教育见习课程目标设置考核方式与内容,并明确各项考核的评分标准,帮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秉承师范专业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探索教育见习新模式.从化学师范专业见习同学的结果反馈来看,教育见习课程在教育情怀、教学能力、班级指导、反思和沟通等方面较好地支撑了毕业要求.下一步将根据教育实践的过程和评价结果,对教育见习课程进行改进,并逐步完善化学师范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