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刺激触发的信息偶遇
——基于社交问答平台的日记研究

2022-05-21 10:53许艳闰姜婷婷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新颖性偶遇参与者

许艳闰,王 妍,姜婷婷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 430072)

1 引言

信息行为研究最早关注人们对信息的主动获取,对信息搜寻、信息搜索等高参与、高预期的行为进行了广泛探索[1,2]。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获得的信息很多都是偶然得到的。WILLIAMSON 在其1998 年提出的日常生活信息获取生态模型中表示,人们在与私人关系网络、广泛关系网络、大众媒体以及机构信息来源交互的过程中,除了有目的信息搜寻外,也存在着“偶然性信息获取”[3]。当今,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更是对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的信息世界中充斥着系统为其推荐的个性化信息、从朋友圈等社交媒体渠道被动获取的信息等[4]。这种以低参与、低预期为主要特征的信息获取行为就是信息偶遇(Information Encountering)[5]。

尽管国内以“信息偶遇”为题的研究自2016 年以来快速增长,但相比于信息搜寻、信息搜索,其研究范围和深度仍有待进一步扩展。目前,由个体自身倾向性选择导致的信息茧房、回音室,以及由个性化推荐算法带来的过滤气泡引起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6-9],人们开始为信息世界的日渐窄化感到忧虑。而信息偶遇在帮助人们逃离窄化的信息世界上具有巨大的潜力,日常生活中偶遇到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人们原有的认知边界,带来了更多新颖有趣的话题和观点,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信息视野[10,11]。

本质上,信息偶遇遵循人与世界交互的一个基本心理过程:人们会对偶然遇到的外在刺激做出一定的行为反应,从而发现新的信息。以往的许多研究对信息偶遇过程进行构建,从用户、环境和信息3 个维度识别出了影响信息偶遇的诸多因素[11-13]。其中,刺激的不同特征会对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带来影响。具体而言,行为方向可以划分为趋近和回避;行为强度则是指人们为趋近或回避信息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例如,在与微博帖子交互的过程中,有的用户只是查看了帖子的图片和文字内容,而有些用户则会与其进一步交互,做出点赞、评论、转发等行为[14]。

现有研究已经意识到刺激特征对信息偶遇过程的影响[11,13],并以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为背景,初步探索了刺激特征对信息偶遇触发,以及用户与信息后续交互强度的影响[14]。但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内容以图片和视频刺激为主,与社交问答平台存在着较大差异。在社交问答平台上,用户或系统生成的内容多以文字信息为主,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类文字信息就是各种各样的提问,也即问答帖的标题。已有研究发现,标题的有效性会直接影响用户对其的点击[15],且语言技巧的使用可以增加用户与其交互的可能性,如争议、惊讶、耸人听闻等[15,16]。

知乎作为一个典型的社交问答平台,其上存在大量的文字刺激。知乎用户所发布的问答帖覆盖多个主题,这些问答帖主要由文字信息构成,有时也会辅以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刺激。已有研究发现,内嵌丰富的刺激是有助于信息偶遇发生的重要环境特征之一[13]。此外,大多数用户访问知乎是为了获取新闻资讯,或者将其作为闲暇时的日常消遣,而在这样的情景下极有可能发生信息偶遇。基于此,本研究选择知乎平台作为研究背景来探索文字刺激引发的信息偶遇。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信息偶遇过程,包括文字刺激对用户注意的吸引,以及用户对该刺激做出的后续反应。重点关注具有哪些特征的提问更容易被用户偶遇、用户如何与偶遇到的提问相关信息进行交互,用户与提问相关信息的交互强度与提问特征间是否存在关系。为达到该目的,本研究采用日记法收集了大量来自知乎用户的真实信息偶遇事件,一方面对信息偶遇过程进行深入挖掘,揭示注意、检查和捕获阶段的关系;另一方面为信息偶遇研究方法提供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本研究旨在拓展目前学界对信息偶遇触发物的理解,挖掘文字刺激在触发信息偶遇上的巨大潜力;与此同时,从社交问答平台回答者和提问者的角度,为平台内容优化提供相应的建议。

2 相关研究

2.1 社交问答平台上的用户行为

消费(Consuming)、贡献(Contributing)和创建(Creating)是社交媒体上用户行为的不同层次,这3种行为中的用户参与度依次上升:消费指仅仅浏览他人发布的内容,贡献则包括点赞、转发、评论等,而创建则是发布自己的内容[17]。知乎是国内最受欢迎的问答类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允许用户提问、回答以及点赞、转发、评论、收藏问答[18,19]。有观点认为,点赞行为所需的用户投入最低、转发行为最高,评论行为则介于两者之间[20]。然而也存在不同观点,认为评论行为比转发、点赞行为要求用户更为活跃地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因为他们在评论时需要花费时间和经历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21]。

已有研究发现,知乎用户的行为模式不尽相同。WANG 和ZHANG 将知乎用户划分为四大类:提问者(Starter)、回答者(Answer)、技术编辑(Technical Editor)和关注者(Follower),其中关注者是知乎上占比最大的群体,他们很少提问和回答,大多数时间只是浏览帖子以获取信息[22]。目前,社会化问答平台上用户生成的内容十分丰富,知乎也日渐成为人们主动搜寻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用户在知乎上搜寻的内容大多为生活信息和互联网信息,搜寻路径主要有直接浏览已经关注的话题内容、搜索特定问题的回答、查看其他用户的评论3 种[23,24]。

社交问答平台上也经常会发生信息偶遇,这种信息获取方式能够解决延迟的信息需求,对信息搜寻起到了补充作用。首先,社交问答平台本身就具有触发物丰富、提供关联、通向意外等能够促进信息偶遇发生的环境特征[13]。其次,社交问答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以及用户贡献的内容,网络效应和集体智慧有助于增强信息的可见性和可获得性并加速信息的传播。最后,用户在社交问答平台上经常会进行无目的扫描(Purposeless Scanning),这种情景活动不涉及具体的信息需求或目标,他们的情绪较为积极,不会有迫切感,因而很容易偶遇信息[25]。

2.2 信息偶遇过程

以往研究已构建了一系列在行为层面反映信息偶遇过程的模型。这些模型基本上都包含了3 个主要阶段,即注意(Noticing)到意料之外的刺激物、检验(Examining)相关的内容以及捕获(Capturing)偶遇到的信息[11-13]。

注意是信息偶遇过程的开端。人们从事前景活动所在的环境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刺激,所有的刺激都在竞争他们的注意。有的刺激本身就是前景活动的组成部分,而其他刺激则与前景活动无关,注意到这些无关的刺激可能引发“个人的意外发现体验”[13]。意外的刺激可能以文字、语言或视觉信息的形式出现[13],它们通常是对大块信息内容的概括表示,例如新闻标题是对新闻报道的表示、缩略图是对电影视频的表示[11]。注意之后常常会发生短暂的停顿或延迟,人们需要时间从认知上将意外的刺激与已有的问题或全新的方向联系起来。即使联系建立起来了,人们还是有可能决定不从前景活动中转移出来[12]。因此,敏锐地感知刺激、成功地建立联系、主动地采取行动都是信息偶遇发生的前提。

检验是“对偶遇信息有用性的评估”[12],但偶遇信息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有用性,而且也可以体现为能够引起用户好奇心或求知欲的有趣性或是其他的娱乐目的[10,26]。需要强调的是,注意和检验的对象分别是刺激和内容。对信息内容价值的评估是更高层次的认知活动,可能涉及理解、推理、判断、比较、关联等其他脑力投入,因此检验是信息偶遇过程中比较不易观察的阶段。

ERDELEZ 最初将捕获描述为“用户对偶遇到的信息进行抽取与保存以供未来使用”,但是实际的捕获方式并不仅限于保存,因为用户可能会立即使用信息、进一步探索信息或是与他人分享信息[11,25]。人们会如何捕获偶遇到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环境所支持的交互方式,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设备所提供的电子邮件、书签、文件存储、转发等功能使得信息的捕获变得非常方便[27]。

2.3 注意与刺激物特征

虽然外界环境中存在着很多刺激,人类能够同时处理的刺激数量却是有限的,因而只能选择最重要、最需要或最有用的进行处理,这就是注意的主要功能[28,29]。“目标导向型注意”(Goal-Directed Attention)和“刺激驱动型注意”(Stimulus-Driven Attention)是两种基本的选择形式。前者又被称为“内源性注意”(Endogenous Attention),指人们根据当前的目标或任务来控制注意力的分配;后者则强调,刺激的某些特征可以独立于当前的目标或任务捕获人们的注意,因此又被称为“外源性注意”(Exogenous Attention)[30]。尽管信息搜寻和信息偶遇的过程中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这两种注意,搜寻行为与目标导向型注意联系更紧密,而偶遇行为则与刺激驱动型注意联系更紧密。

在刺激驱动的选择中,刺激特征决定了注意优先级的建立[31]。具有特定外在特征的在线刺激更容易被用户注意到,比如尺寸更大、位置更显眼、亮度更高等[14]。提问是社交问答平台中最常见的一类刺激,其外在特征包括提问的文本长度、提问中数字和特殊符号的使用等。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用户通常认为较短的标题更加有趣,标题较短的文献被引次数较多[32];较长的标题会增加用户的阅读负担,不利于吸引用户注意[33]。产品价格是一种典型的数字类型信息,已有研究发现,提供产品定价信息的广告能够得到更高的点击率[34];相较于故事型信息,数据型信息对个人信念和态度的影响更大[35]。在特殊符号的使用上,有内在标点的句子要比没有内在标点的句子更易阅读[36],含有方括号或圆括号的新闻标题更容易被用户点击[14]。

同时,研究人员也关注到了刺激的内在特征对选择的影响,包括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新颖性(Novelty)和幽默性(Humorousness)。可理解性是衡量信息质量的指标之一,指的是一个事物易于识别、解释的程度以及吸引人的程度[37]。可理解性较高的图片更容易吸引用户的注意,促进用户与偶遇信息的进一步交互[14]。新颖性指的是一个事物不同寻常或是超出人们已有知识水平的程度,具有新颖性的刺激看起来更重要、更有趣并能够为人们提供新的体验[38]。MCCAY-PEET 和TOMS[39]在其研究中发现,访谈参与者会用“令人惊讶”“令人震惊”等词汇来描述引起他们注意的刺激物。幽默感指的是令人发笑、为人带来乐趣的能力。已有研究发现,幽默有助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唤醒积极的情绪,特别是当人们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不高时[40]。

3 研究问题

本研究着眼于用户在社交问答平台上的随意浏览过程,关注用户在注意到提问后,如何趋近这些意料之外的问答帖。以知乎平台作为研究背景,旨在探索以下研究问题。

(1)用户偶遇到的提问具有哪些特征?

(2)用户在偶遇过程中如何与提问相关信息进行交互?

(3)在信息偶遇过程中,用户与提问相关信息的交互强度和提问特征间是否存在关系?存在何种关系?

其中,提问特征分为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两种。外在特征包括提问的长度、是否包含数字、以及是否包含特殊符号;内在特征包括提问的可理解性、新颖性、幽默性。用户在偶遇过程中与提问相关信息的交互强度可以分为适度趋近和强烈趋近,适度趋近仅限于对偶遇到的提问相关信息进行检查,强烈趋近则在检查的基础上对偶遇到的提问相关信息进行捕获。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了国内最大的社交问答平台——知乎作为研究背景,一方面是因为知乎用户众多且用户特征多元,24 岁以下的新新人类和25~30 岁的社会中坚是知乎的核心群体[41],他们对移动设备的操作更加熟练,可以方便地对该平台进行访问;另一方面则是知乎内容丰富,内嵌多种形式的刺激,尤以文字刺激为主,具备触发信息偶遇的环境要求。

本研究采用基于关键事件技术的日记法来收集知乎用户的信息偶遇事件。关键事件技术是一种定性数据收集方法,用于收集具有特殊意义并符合系统定义标准的观察事件[42]。“事件”是指任何可观察到的人类活动,研究人员能够通过对事件的分析来对活动主题进行推断和预测。“关键”是指该事件对活动总体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或消极作用。关键事件数据是参与者经验的功能性描述,它由时间、地点、人物、条件和活动等要素构成[43]。关键事件技术在信息行为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有研究多将其使用在访谈过程中来收集信息偶遇事件[11,13,44]。

日记法要求参与者根据一组预定的问题来及时记录刚刚发生的事件,非常适用于捕获那些易于改变和难以识别的信息。由于不受地理空间的限制,日记法在样本代表性和样本大小上均优于访谈法[45]。本日记研究采用在线问卷作为记录工具让参与者提供在浏览知乎过程中发生的信息偶遇事件。由于自我报告数据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问题的语言表示方式,因此问卷设计对整体研究而言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信息偶遇过程的注意、检查和捕获阶段设计了初始问卷并进行小规模发放,根据10 位知乎使用经验丰富的参与者的反馈对初始问卷进行改进。

最终的调查问卷包括3 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信息偶遇的概念进行阐述。给出一个本研究所要采集的知乎信息偶遇事件作为示例,并附上相应的知乎问答截图,让参与者明确知道他们需要在问卷中记录何种信息,如图1 所示。第二部分要求参与者记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知乎信息偶遇事件。需要参与者上传偶遇到的知乎提问的截图(Q1),并对提问的可理解性(Q2)、新颖性(Q3)和幽默性(Q4)进行评估(1~7李克特量表),然后用一个排序题来记录用户与偶遇的提问相关信息的交互(Q5)。第三部分用于收集参与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Q6)、年龄(Q7)和受教育程度(Q8)。

图1 所需提供的截图示例Fig.1 Example of the required screenshot

4.2 数据采集与清洗

本研究数据采集阶段于2021 年2 月1 日至3 月7日进行,在知乎上招募匿名志愿者并给予相应的小额奖励,要求每位参与者贡献的信息偶遇事件不得超过5个。最终收集到196 份答卷,经筛选后剔除了其中的15 份,剔除的原因包括:①提供的截图不是知乎平台的(N=6);②提供的截图缺少必要的信息,没有包含提问、赞同数或评论数(N=3);③不是偶遇到的问答,而是通过有目的地搜索相应关键词后发现的,因为在部分截图中搜索框里的查询式与偶遇到的提问非常匹配(N=3);④同一参与者重复提交同一截图(N=3)。

最终得到181 份有效问卷,每份问卷报告了一个信息偶遇事件。贡献这些事件的参与者年龄大多在19~25 岁之间(N=154,85.08%),教育水平多为本科及以上(N=179,98.08%),女性参与者提供的信息偶遇事件数(N=123,68%)约是男性参与者(N=58,32%)的两倍。

5 结果分析

5.1 偶遇提问的特征

偶遇提问的外在特征包括提问的长度、是否包含数字、是否包含特殊符号。提问长度以字节为单位进行计算,汉字字符及标点为2 个字节,英文字符及标点为1 个字节;是否包含数字既包括阿拉伯数字也包括汉字数字;由于逗号和问号在提问中较为常见,故将除二者以外的标点视为特殊标点符号。

181 个提问中,最短的提问为18 字节,最长的提问为96 字节。本研究将18~57 字节的提问归为短提问,58~96 字节的提问归为长提问。提问外在特征的统计结果如表1 所示,约有1/8 的提问为长提问(N=22,12.15%),7/8 的提问为短提问(N=159,87.85%),说明用户更容易偶遇到短提问。在是否包含数字方面,69 个提问包含数字,112 个提问不包含数字,说明包含了数字的提问并没有更容易引起用户的注意。在是否包含特殊符号方面,47 个提问包含特殊符号,134个提问不包含特殊符号。虽然有研究发现特殊符号更容易吸引用户注意,但在本研究中这一现象并不明显。

表1 外在特征统计结果Table 1 Statistic results of the external characteristics

偶遇提问的内在特征包括提问的可理解性、新颖性和幽默性。本研究采用了7 点李克特量表让参与者对偶遇提问的以上3 个方面进行打分,问卷结果显示,用户偶遇提问的可理解性(Mean=6.17)和新颖性(Mean=4.76)相对较高,而幽默性(Mean=3.71)则相对较低。从图2 的a 和b 可以看出,可理解性和新颖性的评分呈现出右倾的态势,95.02%的提问被认为是可以理解的(5 分及以上),60.22%的提问被认为是新颖的(5 分及以上);而幽默性的评分则呈现出左倾的态势,69.06%的提问被认为是不幽默的(5 分以以下)。由此推断,易理解和新颖的提问更容易被用户偶遇,幽默性的作用并不明显。

图2 3 种定量评分的分布图Fig.2 Distributions of the three quantitative ratings

5.2 偶遇过程中用户与提问相关信息的交互

问卷中的Q5 用来收集用户在偶遇过程中与提问相关信息发生了何种交互,以及交互的顺序。提供的选项包括“点击回答查看全文”(A1),“单击图片放大或播放视频”(A2),“赞同该回答”(A3),“喜欢该回答”(A4),“在回答下发表评论”(A5),“将回答添加到收藏夹”(A6),“转发该回答”(A7),“点击答主头像访问其主页”(A8),“关注答主”(A9)。以上这些操作在知乎页面上均可以完成,为防止遗漏,添加一个“其他”(A10)选项,让参与者自己填写。

对每份问卷所报告的交互行为进行统计后发现,有56 份问卷只勾选了一个选项,其中两份问卷选择了“其他”,填写的内容分别为“关注该话题”和“查看别人评论”。有125 份问卷勾选了多个选项,其中两种交互行为的组合最多(N=40,22.1%),其次为3 种(N=36,19.89%),4 种(N=24,13.26%),5 种(N=14,7.73%),只有11 份问卷选择了6 种及以上的交互行为。交互行为的组合方式多样,最常见的3 种组合为“A1+A2”(N=16,8.84%),“A1+A6”(N=10,5.52%)和“A1+A3”(N=6,3.31%),A1、A3、A6同时也是最常发生的3 种交互行为,分别在175(96.69%)、62(34.25%)、61(33.70%)个事件中发生。

接着对交互行为的发生顺序进行分析。由于采取了6 种及以上交互行为的事件较少(N=11,6.08%),故本研究只对采取了6 种以下交互行为的组合进行统计,如表2 所示。第一步只有A1 和A2 两种交互行为发生,即参与者首先会对偶遇到的提问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审查确认。在这之后所采取的交互行为比较多样,最常采取的交互行为顺序为“A1→A2→A3”,即点击回答查看全文→点击图片放大→赞同该回答,其次为“A1→A2→A6”,即点击回答查看全文→点击图片放大→将该回答添加到收藏夹。由此可见,参与者倾向于在注意到提问后先点击帖子查看原文,然后浏览相应的图片和视频;在此之后会赞同该回答表示他们对帖子内容的认可,或是将其添加到收藏夹中以供未来使用。此外,交互行为顺序“A1→A3”出现的次数也较高,可能是因为回答里只包含文本信息,没有可以查看的图片或视频。

表2 交互行为顺序分析Table 2 The order of interaction behaviors

5.3 用户与提问相关信息的交互强度和提问特征间的关系

上述交互行为可以被划分到信息偶遇过程的不同阶段。其中,A1 和A2 是对提问及相关信息进行检查,其余交互行为(A3、A4、A5、A6、A7、A8、A9 和A10)反映了对提问相关信息的捕获,例如赞同、评论、添加到收藏夹、转发分享等。对偶遇到的提问相关信息的捕获可以是为自己,也可以是为他人;可以供当下使用,也可以供未来使用。从表2 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检查和捕获这两个阶段的界限,两种检查行为在前两步占主导地位,多种捕获行为在后续交互行为中更为常见。本质上,捕获建立在对信息进行检查的基础上,故检查和捕获实则体现出了不同的行为强度,即适度趋近和强烈趋近。在181 个信息偶遇事件中,有73 件以对偶遇信息的检查结束(40.33%),有108件以对偶遇信息的捕获结束(59.67%)。

采取独立性卡方检验来研究提问外在特征与交互行为强度间的关系。将提问的3 种外在特征作为列变量,每个变量有两个取值:提问长度(长、短)、是否包含数字(是、否)、以及是否包含特殊符号(是、否)。统计结果显示,不同提问长度(χ2=0.676,P=0.411>0.05)、是否包含数字(χ2=0.773,P=0.379>0.05),以及是否包含特殊符号(χ2=1.043,P=0.307>0.05)所对应的交互行为强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本研究所关注的提问的3 个内在特征均属于有序变量,故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来研究不同交互行为强度是否引起了提问可理解性、新颖性和幽默性的显著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新颖性取得了显著的结果(P=0.022<0.05)(表3),而可理解性和幽默性并不显著(P 值均小于0.05)。从表4 可以看出,强烈趋近对应提问的新颖性均值为5.01,大于适度趋近对应提问的新颖性均值4.58,由此说明,提问的新颖性越高,人们与其的交互强度可能越高。

表3 新颖性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Table 3 The results of novelty 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

表4 新颖性分组统计结果Table 4 Novelty grouping statistics

6 讨论

根据上文分析结果,对本文的3 个研究问题做出如下回答。

(1)长度较短、可理解性和新颖性较高的提问更容易被用户偶遇。

(2)在偶遇过程中,用户倾向于在注意到提问后先检查问答帖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相关信息,随后采取一系列捕获行为,如赞同、收藏、分享等。

(3)用户与提问相关信息的交互强度与提问的外在特征没有显著关系;在内在特征上,提问的新颖性越高,人们与其交互强度越强。

6.1 提问内外在特征对信息偶遇过程的影响

本研究首次探索了社交问答平台上提问的内外在特征与信息偶遇的关系,包括了3 种外在特征和3 种内在特征。研究发现,信息偶遇的发生与提问的长度、提问的可理解性和新颖性有关,且新颖性能够带来用户与提问相关信息交互强度上的显著差异。

对于提问长度而言,本研究所搜集的信息偶遇事件中,87.85%是短提问,长提问只占12.15%。可见,用户在知乎上浏览各种提问时,倾向于注意到提问文本较短的帖子。由于文字的阅读是一个自主、连续、缓慢且费力的过程[46],较长的标题会增加用户的阅读负担,给用户带来较大的认知负荷和心理压力,从而无法有效吸引用户与之产生进一步的交互[33]。因此,社交问答平台的用户如果想让自己的提问吸引更多人的注意,需要尽可能精炼其文字表述。然而在本研究中,提问长度却并未引起用户与提问相关信息交互强度上的显著差异。可能的原因在于知乎有二级页面,即用户被短提问吸引并对其进行了点击后,系统会跳转到二级页面方便用户对相关信息进一步检查。而二级页面上的正文内容通常较长,会消耗用户较多的认知资源[47]。因此在二级页面跳转和较长正文内容的双重作用下,用户对偶遇提问的短期记忆迅速淡化,从而不会对后续的交互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人们几乎会自动地对刺激的外在特征做出反应,而内在特征则需要经过一定的认知加工来唤起人们的反应。本研究发现,可理解性和新颖性较高的提问更容易被用户偶遇。其中,新颖性进一步影响了用户与提问相关信息的交互强度,而可理解性却并未对交互强度产生影响。可能的原因在于可理解性较低的提问迫使用户投入更多的情感、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来进行有意识的、有逻辑的思考活动,增加其认知负担[48]。而新颖性则常常能够给用户带来灵感,令其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提高用户对信息的感知质量[49],激发用户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此外,用户对信息的选择经过3 个阶段,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选择性注意决定了人们的认知系统会在环境中注意到何种刺激;选择性理解决定了如何处理和存储那些符合人们认知的信息;选择性记忆决定了将哪些信息存入自己的认知资源[50]。在这一过程中,可理解性在选择性注意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对后续的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则没有太大的影响。

幽默性对于吸引用户注意以及提高用户与提问相关信息的交互强度上均并没有明显作用。一方面由于社交问答平台的内容总体偏严肃化,比起那些幽默性高的提问,用户更容易被易理解的、新颖的问题所吸引。另一方面则是受篇幅限制,幽默性很难在提问的语言表述中得到充分的呈现,用户从提问上能够感知到的幽默性总体偏低。

6.2 日记法在信息偶遇研究中的作用

以往信息搜寻研究中最常使用的实验、事务日志分析、直接观察法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信息偶遇研究当中。但无论是从研究者还是参与者的角度来看,识别或触发信息偶遇存在着不小的困难。由于信息偶遇现象通常是短暂的、不明显的,因此,让用户自行描述其行为和认知感受等会更为合适。然而,个体的记忆能力和解释能力会影响信息偶遇事件的描述质量,基于此,本研究采用了JIANG 等[14]设计的基于关键事件技术的日记法来指导参与者报告他们在知乎上发生的信息偶遇事件。

采用日记法收集的事件数量远远超过了访谈等其他方法,增加了信息偶遇研究的样本量,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准确。此外,本研究要求参与者上传偶遇事件中的知乎问答截图,无需参与者自行描述信息偶遇事件,一方面减轻了用户的任务负担,另一方面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采用自我报告法收集到的事件质量会受到参与者个人对信息偶遇主观理解的影响,因此在问卷中如何定义信息偶遇至关重要。本研究清楚地描述了信息偶遇两个最初始和最重要的特征——低参与和低预期,并将其与信息搜寻进行对比,从而让参与者能够对信息偶遇有更清晰的认识。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避免参与者只提供类型单一的信息偶遇事件。本研究发现,当一名参与者提供了4 个以上的信息偶遇事件时,这些事件之间的相似程度很高。因此,一方面可以在调查问卷中提供几个不同类型的信息偶遇事件,引导参与者发散思维;另一方面,调查问卷的发放范围应尽可能广泛,接触更多类型的人群。

7 结语

本研究在信息偶遇宏观过程模型的基础上,特别关注了用户在社交问答平台上的信息偶遇行为,为信息偶遇研究带来了如下理论价值:①拓展了已有研究对信息偶遇触发物的理解。本研究证实了除图片和视频外,文字刺激在信息偶遇的触发上同样具有巨大的潜力。②对触发信息偶遇的文字刺激的内外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探索,揭示了其与信息偶遇过程的关系。此外,本研究还具有如下实践价值:①对社交问答平台的回答者而言,可以选择文本长度较短、容易理解和新颖性高的提问进行回答以此吸引更多的关注。②对社交问答平台的提问者而言,需要注意提问的新颖性,尽可能让其他用户感觉到更多的趣味性,有效提高其他用户与该帖子的交互,推动问题的解决。此外,研究过程中使用的记录工具对于日记研究的成功至关重要,未来研究可以考虑采用移动应用程序和可穿戴设备来更加方便及时地记录记录数据。

猜你喜欢
新颖性偶遇参与者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门限秘密分享中高效添加新参与者方案
偶遇外星人
外观新颖性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自我建构与产品类型的调节效应
偶遇骆驼
日本计划将新颖性宽限期延长至12个月
基于代理的多方公平交换签名方案
幸福的偶遇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国防专利条例》新颖性标准应当及时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