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梦兰,文庭孝
(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药信息系,长沙 410013)
中国对本科专业设置有明确的规定与划分,2020年3 月,教育部发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 年版)》,将高校本科专业分为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医学、工学、理学、历史学、军事学、艺术学、农学、教育学13 大门类703 个本科专业。专业认知不清晰或缺乏专业认同会严重影响专业选择及判断,导致家长、考生和公众在专业选择上难以抉择,不少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和专业选择上普遍存在盲从、随意和父母包办现象,从而内心产生了排斥,导致专业认同自我同一性缺失。
除此之外,专业认同还影响着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动力和对未来的职业规划[1]。由于对专业不认可,很多大学生消磨度日,导致毕业和就业困难,缺乏专业认同感而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现象也比比皆是。高等农业院校是指以实施高等农业教育为主的高等学校或高等院校。传统上,由于人们对农业院校只开设与农业有关专业的印象刻板,不仅使得公众对农业院校的专业分布和发展现状知之甚少,就连农业院校学生也对专业设置存在误解。因此,对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的专业认同进行分析研究,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专业认同感和公众提高专业认知度,为培养中国未来农业战线主要人才做贡献[2],还有利于提升农业院校高等教育整体水平。
专业认同包含了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国外学者对专业认同的研究往往涵盖在对职业认同的研究中[3]。SARAH 较早对专业认同进行了定义,认为专业认同是自我发展与认同中的重要内容,是个体在职业领域获得的自己和社会的承诺,并将专业认同等同于职业认同[4]。JUNG 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个体在现实中内心对于该专业所感受到的一致和平衡的程度[5]。
中国学者安芹等认为,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在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情感上对专业的接受和认可。专业认同发展贯穿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是个体认同自己所从事专业工作的社会价值,并有能力胜任所从事的专业工作[6]。郭文广则认为,专业认同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大学生专业认同会直接影响其专业学习、专业能力及未来职业方向,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7]。
专业认同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人而异,测量十分困难。胡志海采用问卷调查与内隐联想测验(IAT)两种方式了解被试对象的专业认同状况,采用五级评分形式,并采用MBTI 人格类型量表,从外倾(E)与情感(F)两个维度对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进行了研究[8]。杨雨萌用问卷法调查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并采用Process 宏程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探讨未来取向、自我认同与专业认同影响职业成熟度的内在作用机制[9]。贺馨锐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组与对照组测量实验,随机对400 名大学生进行量表测试,从中抽选18 名符合条件的中重度拖延症大学生,对其进行为期8 周的对照分组实验和结构式团体干预研究,以了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10]。张冰选取M 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两种方法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进行了研究[11]。
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受多种因素影响。谭叶叶发现,性别、考研志愿、是否为原专业、应试教育、社会需求等因素可能会对专业认同产生影响,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在性别、考研志愿、是否原专业等方面差异显著[12]。和爱林指出,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习倦怠、学业自我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且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负相关显著,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正相关显著,与领悟社会支持正相关显著;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负相关显著,与领悟社会支持正相关显著[13]。陈笑颜认为,专业认同受专业选择动机、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对学校课程设置及活动的认同、对学校教师及教学的认同、对专业发展前景和就业的认同等因素影响[14]。
由此可见,专业认同不仅是学生个体对职业角色、价值观的承诺,更能从根本上避免学习倦怠、迷茫等心理问题。因此,研究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农业院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和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大学生专业认同状况、类型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以培养和增进农业院校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运用半结构化访谈,通过开放式问题对农业院校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并运用NVivo 质性分析软件对访谈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以了解其对专业认同的理解。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对象、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并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5]。
NVivo 作为质性研究计算机辅助软件以及扎根理论的实践化分析工具,具有声音、视讯、图片编辑操作整理与图表绘制功能,可以快速处理更多资料,能够对访谈文件进行归纳整理和深度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果[16]。
本研究通过目的抽样法和方便抽样法从全国各农业院校大一至大四的各年级中选取被测试对象,被测试者的性别、年级、学校和专业分布广泛,具有代表性。本研究共选取19 名被测试者,其中10 名男生、9名女生,均为农业院校全日制大学生,被试者基本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被测试者的人口学资料Table 1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of the test subjects
访谈提纲是访谈指导,即数据收集阶段的指导资料,由围绕研究主题所设计的粗线条半结构化问题组成。访谈问题在访谈过程中起提示作用,应简单易懂。由于事前并不清楚何种问题适合被测试者,所以在访谈时需要因人而异,灵活运用,并且怀有开放的心态,随时观察应对被测试者的各种反应。
访谈提纲拟定好后,进行了预访谈测试,并修改完善。正式访谈提纲如下:①请谈谈你对专业认同的理解;②请谈谈你选择本专业的原因;③请谈谈你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感受;④请你谈谈所学专业对学习者素质的要求;⑤你觉得社会对你所学专业的评价怎样?⑥请你说说大学期间专业的学习状况和成绩表现;⑦你觉得专业认同水平对学习有什么影响?⑧请谈谈你所了解的专业就业状况;⑨你认为专业认同对职业选择有什么影响?⑩请你谈谈对所学专业发展前景的认识和看法。
本研究对19 名来自农业院校的学生在2019 年3—4 月期间,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并完成了访谈资料的记录与转录。为了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被测试者的多样性,此次访谈对象男女数量大致均等,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类型和不同领域,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因疫情影响,不便进行面对面交流,故采取了电话访谈,语音、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每人平均用时在30 分钟左右。
对19 名被访谈者的访谈记录进行文字转录处理,采用扎根理论和质性研究方法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运用NVivo 质性分析软件对访谈结果进行手工编码,并分析各样本的属性、特征,建立专业认同现状、类型及影响3 个初级节点,通过提取和分析被试者访谈关键词,归纳整理出专业选择原因、学业表现、专业发展前景、外界评价等编码,如表2 所示。在此过程中编辑备忘录,记录下延展性的思路和想法,并建立起各节点间的联系,分析交叉关系,最终呈现出可视化研究结果。其中,专业选择原因反映专业认同的类型,专业发展前景和外界评价反映专业认同的状况,对学习和职业选择的影响反映专业认同的影响。根据访谈结果关键词词频规律和层次排序可得出专业认同词汇云,如图1 所示。
表2 农业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主要编码关键词清单Table 2 List of major coding keywords for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图1 专业认同词汇云Fig.1 Professional identity vocabulary cloud
从访谈结果来看,农业院校大学生的专业认同问题可以从专业认同的状况、专业认同的类型和专业认同的影响3 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如图2 所示。
图2 农业院校大学生的专业认同Fig.2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处理,可得到农业院校大学生对专业发展前景的看法以及社会对专业的评价,如表3 所示。
表3 农业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状况频次表Table 3 Frequency table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status of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4.1.1 农业院校专业的发展前景
总体呈正向认可。89%的本科生对专业发展前景持积极态度,情感认同正向,总体认可专业发展前景。大多数人认为不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工作,在本专业都会有不错的发展和前途。(“金融专业的发展前景还是不错的,我们专业的就业状况也不错,基本上都能找到工作。”)
从学校类型看,重点本科学生的正向认可度高。57%的学生对专业发展前景比较有信心,能将专业发展和国家政策形势相结合,对专业分析切中时弊,也能够清楚地认知本专业的人才社会需求和自我发展方向。(“水保专业前景还是比较光明的,随着国家的发展,水保涵盖的方面也在逐渐增多,比如城市水土保持的发展。”)普通本科的学生有部分负向认可。32%的学生对专业发展前景认知稍显消极,由于专业学习不够深入和对专业了解不充分,以至对专业发展和职业定位迷茫,从而导致对专业发展前景没有信心。(“毕业之后可以从事科研方面工作或者去药剂公司,没什么很大的前景,选择余地比较少。”)
4.1.2 农业院校专业的社会评价
从学校类型来看,57%的人对重点农业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认可度高,加上学校声誉加持,公众大多认为其专业发展和就业前景良好。而对普通农业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评价会存在固化思维,受先验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大学期间不管是父母还是亲戚朋友,都对这个专业有很偏激的一些看法。劝我换专业,或者是学习其他的一些技能。”)
从专业类别来看,外界对农学工学不太了解,存在严重的刻板印象,有严重的偏见和误解,认为其专业发展模式固定。认为农学就是挖地,化工就是和化学药品打交道。由于社会缺乏对学科专业的深度认知和理解,会导致公众对专业评价的负面偏向,产生“不知则不足”现象。(“外界一般认为,就是种树的”;“我猜外界都觉得我是修车的。”)
根据农业院校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原因总结出专业认同类型,主要可分为情感导向型、认知导向型和行为导向型3 种,如表4 所示。
表4 农业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类型频次表Table 4 Frequency table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types of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4.2.1 情感导向型
情感导向型学生的专业认同主要从自身情感角度出发,选择专业的原因大多是出于自身喜好或考虑未来发展。学生会把情感导向带入学习和工作中,因喜爱而产生的兴趣对专业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和积极影响,并对以后的工作也有正向指引。
从年级层次看,47%的高年级学生对专业的情感认同就会比较多维,认为专业认同和学业成效是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联动关系,专业认可度高,学习专业知识的欲望和动力就越强,对专业的忠诚度也越高,学习成绩就越好;反之,学习成绩越差。此外,34%的低年级还认为专业认同对建立目标、自身发展等方面具有影响。(“专业认可会影响学业成效,学业成效也会影响专业认可,如果取得较差的学业成效,学生会在一定程度上自我质疑。”)
从学校类型看,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大多认为专业认同在各个方面对学习动力和目标都有影响,同时,还会影响科研产出,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拥有专业认同能够在科研路上走得更远。而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认为专业认同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有专业认同的学生更容易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并且会主动学习。(“专业认同能促进学习,调动积极性,有助于取得优异成绩并进一步深入相关领域”;“我认为具有高度专业认同的人,他的目标会更明确,对自己的学业也会有高度负责的态度。”)
4.2.2 认知导向型
认知导向型学生的专业认同主要是源于对专业了解程度和认知范围的加深,进而产生了继续从事和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和想法。
从性别角色来看,64%的男生对专业了解不够,由访谈可知,缺乏专业认同的学生对专业学习并不上心,由于对于专业不感兴趣,所以4 年的专业学习并没有增添对专业的认知和感受。53%的女生对专业认知知之甚少,负面评价居多。(“我选的专业是生物技术,个人认为该专业内卷严重,科研阶层固化。”)
从学校类型看,49%的重点本科院校学生相较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对专业认知全面了解和了解不深的人数都多于后者,且前者对专业认同主要是负面评价,这与对学校和专业的认知密切相关。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无论是对专业认知程度较深或较浅,都缺乏自我专业认同,大多不喜欢或者不满意自己的专业。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的专业认知分布就比较均匀,既有正面认知也有负面评价,但总体对专业了解不深。(“现在的眼光的话,觉得如果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话,这个专业还是也能学到不少内容和可实践的知识。”)
4.2.3 行为导向型
行为导向型学生通常是由于学业成效对专业认同的反作用而导致认为专业无趣并产生厌烦情绪,认为固化思维模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过于刻板,倾向于实践出真知,从偏好实践中找到兴趣点。
从性别角色看,男生自主选择专业的人数要远多于女生,71%的男生在事情决断方面更理性,能够进行清晰的判断和思考,并遵从自己的内心来选择专业。而女生在决策时更感性,比较纠结,更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干扰和影响,有时难以做出符合自己实际和内心期许的选择。(“我选择环境工程,是因为自己心中一直都希望能够为我们的环保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学校类型看,43%的重点本科院校学生选择专业的原因比较复杂,涉及各种原因,但自主选择的人数却不多,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有不少为了进入名牌大学,或者在家长的干预下,而选择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其实我选的这个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是由于家里人的意愿,所以就选择了现在的专业。”)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在专业选择时较少受外界干扰,自主性较大。
通过对访谈结果的处理,可以得出农业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对学习和职业选择的影响,如表5 所示。
表5 农业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Table 5 Influence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4.3.1 专业认同对学习的影响
从学校类型看,有45%的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认为专业认同对学习有积极作用,认为专业认可度的心理暗示可有效调节学习倦怠的消极感,一定程度上内心深处的认可和接受更容易成功转换为固定思维模式,从局限中跳脱出来。(“有较高的专业认可度,对未来仍有期待与憧憬,明白专业课会在以后生活中还有作用。”)而38%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认为专业认同对学习存在消极作用,认为专业认可度对学习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认可度低则会从主观层面无意识排斥专业,并慢慢积累倦怠感,产生厌烦情绪。(“如果对专业认可度不是很高的话,就很容易不想学、不愿学,分心去做别的事。”)
从年级层次看,51%的低年级学生认为专业认同对学习的影响甚微且偏负面,专业认同可消除部分学习懈怠,而懈怠感则不会维持原样。此外,专业认同感还会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17]。如果对专业不认同则会加大倦怠感,而认同本专业,学习就有了正反馈,会增加学习愉悦感和满意度,就会消除部分倦怠感。(“我认为专业认可度对学习的影响可能不是特别大,当然如果你对这个专业的认可度高的话,肯定会对你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而63%的高年级学生则持积极态度,认为专业认可度对学习有很大影响,如果对某一个专业认同感高,则代表有兴趣,更有动力,不喜欢就容易敷衍了事,产生学习倦怠。
4.3.2 专业认同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重点院校高年级学生呈正向强相关。74%的重点本科院校学生认为,专业认同对职业选择存在单向促进作用。专业认同感高,对所学专业的知识点完成度就较高,有更加明确的规划,择业时意志会更坚定,方向也更清晰,主动性更强,成功机率也更大,职业匹配度相对更高。(“个人认为专业认同程度越高以后从事相关职业的可能性越大,但也受社会政策或者生活压力等多方面影响会有不确定性。”)
普通院校低年级呈负向弱相关。43%的普通本科院校和低年级的学生认为,专业认同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并不显著。一般来说,专业认可度越高,希望将来从事相关职业的想法也越强烈。但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许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并不匹配,甚至毫不相关。在通常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会优先选择所学专业,但因社会压力等多种因素,择业与就业会存在偏离,往往在择业时会被动,从而削弱专业认同对职业选择的影响。(“每个人的长处都不一样,有很多人选择这个专业后,发现自己并不是特别擅长这方面的内容,可以稍微调整一下专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就好。”)
通过访谈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①农业院校专业认同的状况总体较乐观,63%的学生都对自己的专业抱有信心和期许。②农业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大体上可分为情感导向型、认知导向型和行为导向型3 种类型。③专业认同对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学业成效以及职业匹配有着重要影响。
5.1.1 农业院校专业认同状况
从农业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状况来看,无论是重点本科院校还是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对专业发展前景的情感认同都十分正面、积极,而高年级学生会比低年级学生更看好自己专业的发展前景,农学工学类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前景充满信心。社会对重点本科院校的专业评价较高,而对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评价较低。外界对非沿海地区学校和农学工学类专业存在严重的刻板印象,对专业评价存在倾向性。
5.1.2 农业院校专业认同类型
从农业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类型来看,情感导向型学生普遍对专业了解不深,存在着负面评价,对专业抱有不认同感,缺乏学习兴趣,而对专业认识全面的且持正面评价的学生对所学专业充满自信并对专业未来抱有极大的希望和憧憬。性别差异导致思维模式不同,男生在专业选择上比起女生更加自主,更偏向理性认同,而女生则偏向情感认同。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更在乎名校声誉,专业选择相对来说影响较少,而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选择就更具自主性。沿海地区则会因地域优势而忽视专业选择的重要性,而非沿海地区学生较珍惜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认知导向型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的专业选择起初大多并非按自己意愿,而是经过大学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后,有部分学生在专业学习途中找到了兴趣点,并且逐渐认可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发展路径,也相信专业适合自己未来的发展,从而慢慢对所学专业产生了认可。而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对本专业并不了解,后来由于外界评价和赞许,加深了了解专业的兴趣,并从中找到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规划。行为导向型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具有科研倾向,而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会为专业认同感而努力学习。低年级学生由于专业认知感不足、自控力不够等原因,学业表现较高年级学生差。而性别差异对学业影响不明显。
5.1.3 农业院校专业认同影响
从农业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来看,重点本科院校和高年级学生认为专业认同对学习具有正面影响,专业认同对学习有着促进和帮助。而普通本科院校和低年级学生则认为专业认同对学习具有负面影响,会降低学习积极性,减少学习动力。重点本科院校和高年级学生对专业认知更全面,普遍认为专业认同对职业选择起着单向促进的积极作用,也有利于未来的工作发展。而普通本科院校和低年级学生则认为专业认同不会影响职业选择。
此外,通过访谈得知,不少文科类学生因常年专注于理论学习,较少开展实践和实验操作,容易产生学生倦怠和专业不满,从而降低专业认同度。专业认同感高的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更加倾向于选择符合本专业的工作,产生高质量的学习成效和职业匹配,且比较看好专业发展和未来前景,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比较清晰的规划。
由上述研究结论可知,要提高农业院校学生专业认同感,应从以下3 方面入手。
5.2.1 甄别认同类型
从农业院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可以看出,要想提高其专业认同就必须对症下药。情感导向型的学生是出于自身情感因素而产生的专业认同,需要合理规划培养方案,进行科学授业,不断激发出学生新的兴趣点,并维持认同感。认知导向型的学生需要从专业宣传和普及入手,让学生更加清楚明确地了解专业的内容、方向、发展前景,使学生能够从中找到兴趣,明确专业规划,产生专业认同感。行为导向型学生需要增强专业实践和实验操作,不断刺激其专业敏感度,让其从实践中悟出真理,从实践中找寻真谛,从实践中发现乐趣,进而增强专业认同感。
5.2.2 挖掘报考规律
从大学招生和学生专业报考规律来看,成绩优秀的考生在志愿填报时一般是先选学校后挑专业,学校优于专业。导致不少重点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不高,进校需要转专业。而成绩一般的考生则志愿填时相反,优先考虑专业后选择学校,专业匹配度较高。专业建设和教育的主要任务不仅仅在于教学生如何学好基础知识,更在于如何指导学生认识自己,找到专业兴趣点,增强专业认同感。
5.2.3 着力专业建设
从农业院校的专业建设看,大多院校更重视农学学科建设,导致不少其他学科的学生对农学也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因此,农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也应该全面发展,多学科专业齐头并进,以其他学科促进农学学科专业发展。还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此外,由于外界对农业院校专业也存在着严重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以为农业农学就是挖地种田,缺乏科学认知,导致社会专业认同度低。农业院校应强化招生宣传,抓好入学教育,优化课程体系[18],让更多人认识到农业农学的真正意义和作用,加深对农学专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