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晶 | Yang Jing
医院园区医疗外环境作为建筑外环境的重要分支,具有自身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户外绿色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外环境已经不是曾经病人就医的“过路场所”和医护人员“辛苦的工作地”,医疗外环境承担着医护人员放松心情、调解情绪;就医人员就医之余户外休憩、放松身心舒缓情绪;住院人员康复身心、户外疗养的多重功能,医院户外环境对人员的身心康复作用被提到了重要高度,那么如何依据医院外环境的现状,强化康养型景观特色,丰富医院医疗外环境,康养景观内涵,成为本文论述的重点。
本文结合深圳中大七院(二期)景观设计实践,介绍了康养型景观环境从理论构思到设计实践的完整过程,对医疗康养型景观外环境设计做了一些探索。
康养景观,是指对人的健康和身体康复产生有益影响、促进人们形成积极生活方式的景观,概括来说就是基于健康理念的景观设计。它的本质是通过园林景观来保养和维护人们的身心健康。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大众对健康疗养的观念越来越强,对相对应的室外园林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康养型景观的发展是顺应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西方对于康养型景观研究较为领先,1984年。现代康复理论的奠基人罗杰·S·乌尔里希在《科学》发表的《窗外的风景可以影响外科手术的恢复》一文中最先提到了人的情绪与景观之间的关系,之后便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来证明此结论[1],在此之后的设计师们也逐渐意识到景观在医学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园林之父奥姆斯特德深信:观看自然景色能让都市居民放松身心,解除都市生活压力。由于绿色植物和绿色环境具有先天的疗愈作用,美国著名景观教育家,《设计结合自然》作者Ian Lennox McHarg,在一战时期,通过阿尔卑斯山明媚的阳光和优美的风景中得到肺结核病的康复,也证明了自然植物环境的康养作用;1888年,著名画家梵高因精神失常割下左耳,被送到阿尔勒医院接受治疗,第二年绘制了《阿尔勒医院中的花园》(图1),描绘了当时医院中庭花园的景象,表达绿色环境对人身心的疗愈作用。
图1 阿尔勒花园实景(《阿尔勒医院中的花园 》,梵高)
另外1999年,罗杰·乌尔里希提出“压力减轻理论”,表明可控的空间,积极的设计,提供锻炼机会和社会支持可以减轻压力。一直高度关注着康复性景观发展的美国风景园林协会(ALSA),2004年成立了“保健及治疗性设计专业实践”小组,定期会举办相关的学术研讨。在美国,园林景观中的康复花园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作为医疗中心的室外空间,其主要目的是让病人尽快恢复健康,减少住院的时间,转移病痛带来的伤害,以及缓解医生、病人、家属的焦虑感。
我国对于康养景观研究较晚,针对康养花园这类景观的研究和实践比较缺乏,并没有形成完整体系。2000年左右,学者李树华最早将“园艺疗法”的概念引入中国,经过20年研究,提出相应“康养园林”的概念:康养园林是通过各种自然要素的营建,对各年龄层次、不同健康状态的人产生预防疾病、治疗康复的作用[2]。在南方发达地区比如深圳,已经针对医疗建筑的康复花园设计出《深圳新医院康复花园规划设计指引》等相关指导性文件,对康养型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有了一定指引。
有相关论著对大众康养需求的具体功能要求进行细分,如无障碍设施、绿化种植、预防与治疗疾病等各方面,并针对这些具体需求给出指导性意见,但总体对康养景观外环境设计思路及方法论的研究较少,相关意见也缺乏系统性。
在国内很多医疗外环境设计的案例中,很多设计只是满足了医疗建筑基本功能,如交通组织、简单的景观观赏性等层面上,做建筑的简单“填空”,通过简单绿化的方式把建筑外围环境圈上,这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时期较为简单的处理方式;但随着社会大众对户外健康环境的要求的提升,这种处理方式已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医疗外环境的规划设计,更应该从景观户外环境的本质内涵着手思考,从人们的行为习惯、心理生理需求层面入手,去建构“康养型”景观外环境的内涵,并考虑不同人群康养功能需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功能内涵层面去思考健全康养型景观的全面功能体系,完善康养型景观各方面内容。
现代建筑思想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医疗建筑的规划设计思想发展也日新月异。现代医疗建筑发展,一方面在功能的复杂性和与医疗具体技术要求流程结合上突飞猛进,一方面医疗建筑在人性化舒适化价值取向上,也在快速发展。如本次中大七院(深圳)建筑功能组团布局的核心理念,就突破了以前传统的医疗急症、门诊、住院病房分区的传统模式,为了解决超大型医院功能流线过长的问题,升级为以各医疗单元为中心的,就近布置各相应子组团的“人性化”模式,体现了整体建筑设计理念的革新。
在此大的环境背景条件下,医疗建筑外环境的设计应该怀抱开放的心态,与建筑及建筑组团的相应功能相结合,从而达到建筑与外环境理念的一致性,功能相互之间的融合性需求。但反观现在的很多医疗建筑外环境设计,过于追求形式美和构图,只是作为医疗建筑的“图底关系”的补充,过于追求形式美。
还有很多建筑外围环境,缺乏对现代医疗建筑功能的深层次思考,形式上模仿以前古典园林环境形式,为了做园林而做“园林”,其景观功能也缺乏与医疗建筑功能的协同融合。
建筑的形式美有相应完整的逻辑,建筑在城市空间环境中,作为城市的地标性景观,其形式具有代表性。作为医疗建筑的外环境,其形式也应呼应城市景观和相应的建筑语言,这样才能与城市整体的空间环境相协调,为城市及建筑增辉。
但反观当今的很多医疗外环境规划设计,有一些是盲目的抄袭古典园林的“自然山水”,用古典园林的假山花池空间语言去回应现代建筑的形式和现代医疗康养生活,不得不说没有继承古典园林的精髓,对相应古典园林的产生背景和内涵欠缺考虑,适应不了当代生活;而有些所谓的现代康养型景观设计,则是延续抄袭简单的建筑构图理念,做到了“面”上的形式呼应,没有形成形式与功能的完整统一。这两种方式在康养型景观设计中,都不可取。我们应该从深层次来理解建筑的功能及形式,研究形式与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在康养型景观设计中去积极呼应它,这样才能做到从内到外,从建筑到外环境以及到城市景观形式的完全统一[3-8]。
中山七院位于深圳市光明区圳园路628号,整体的规划面积为233637.65m2,建筑面积约700000m2,规划的床位为3200床。它是深圳市政府投资建设、中山大学运营管理的直属附属医院,承担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全系列的临床教学及科研任务,定位以医学人文和智慧化为特色,打造开放式、综合性、研究型教学医院。
由于是建筑相应外环境的设计,本次景观的医疗康养主题功能也要同建筑及规划的功能主题相统一。
本次景观主题设计呼应建筑整体“雏凤清声”的概念,在大的空间收放处理上,采用中央绿轴联系贯穿中大第七附属医院与北侧中大深圳校区,加强了城市空间与建筑室外空间的联系,也呼应了医院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的主题属性。同时在设计形式语言上,地面层和B1层,也采用大曲线与头尾两大建筑体量呼应,在曲线的形式下细化室外康养的功能,强调“雏凤清声”的主题(图2)。
图2 雏凤清声概念分析和效果表达
中大七院从规划伊始,就强调作为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的属性,比较注重“研—产—学”一体的设计理念,因此在景观外环境空间打造时,突出绿色知识交流共享空间和室外文化交流空间设计。比如我们在4F屋顶康养花园空间设计时,强调了绿色共享交流的理念,打造了以中山七院文化为基础的绿色共享交流场所平台(图3),使中大七院总体核心概念与医疗建筑景观设计的康养主题相统一。
图3 医疗共享平台概念分析及效果图
中大七院景观设计分别从与城市公共空间结合层面、人的行为功能层面、绿色环境营造层面给出了相应的景观功能的解决策略和空间设计,景观设计中突出了三大功能设计构思亮点:
(1)亮点一:绿色康养系统整体构建
通过地上首层室外空间、地下中庭、屋顶花园形成多元化的立体绿化系统;通过芳香植物、观叶植物等多种植物的交互方式,并通过线性绿化、阶梯种植、疏林草坪等不同植物种植设计手法,以全方位的角度强调绿色康养环境的打造。经过景观的优化设计,基地整体绿化率占到了31.45%,高于规划要求的30%,同时在数据指标的基础上,我们突出绿化的绿视率,通过复层绿化、立体绿化等方式增加绿化观赏面,提高景观绿视率[3],最终通过各种手段保证医疗建筑外环境的绿色基础,为外环境的康养性奠定基础。
(2)亮点二:人性化理念贯穿康养景观
人性化设计也体现了从理念到细节的康复疗养设计。在设计中对医院建筑的人群进行分类研究,研究其行为习惯,规划设计了屋顶花园2层连续慢行道系统,满足医疗康养环境中的人行空间需求,完善外环境慢行空间系统(图4);结合深圳南方地区较炎热的气候特点,在有条件绿化的地方,通过加高树池等技术措施,打造连续林荫道系统,为相关人员户外活动提供阴凉,也是人性化康养的一种细节考虑。
图4 屋顶轻运动步道效果图
(3)亮点三:“康养+”屋顶花园的打造
根据4F屋顶花园比较完整的特点,为完整的绿化康养型空中花园创造了条件,结合建筑各个功能组团的布局,形成“康养+”模式花园,分别根据功能分区设计康养+活力律动花园、康养+园艺种植花园、康养+静休庭院花园、康养+休闲共享花园、康养+共享绿地五类围绕康养主题的各自功能有所侧重的绿色花园(图5);分别将轻运动康复、植物疗法康复、静修康复、共享康养等功能内容,融入到绿色场地环境中。
图5 4F裙房康养+模式花园分析图
通过以上三大康养功能的重点构思,对康养景观环境的功能理念有了比较系统深入的分析思考。
建筑的功能组团空间布局有相应的设计理念和具体医疗功能的考虑,尤其医疗建筑对医疗工艺、医院人流集散组织、消防疏散组织、城市公共交通流线组织等硬性功能。在康养型外环境设计中,要综合了解并考虑这些功能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户外医疗康养外环境落到实处,康养景观理念和构思才能付诸实现。
在中大七院地下B1层中庭设计中,考虑地下建筑的工作生活组团相应集中的功能属性,景观外环境设计定位为“绿色起居室”,从而与建筑相应的室内功能(餐厅、商店、康复中心、休闲中心等)相互配套结合。在绿色环境基础上,设计室外的就餐、交流休憩、观景游憩、咖啡卡座等功能空间,形成完整的室外休憩,公共交流的“绿色起居室”(图6)。
图6 中庭空间休闲庭院和竹韵庭院效果图
考虑到规划层面原“中大轴线”的延续和考虑城市级空间层面的连续渗透性,用绿轴的方式将各个建筑功能组团联系起来,呼应了整体中大七院的规划建筑布局意图(图7~8)。
图7 景观轴线分析图和中轴设计平面图
(1)与建筑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对接
中大七院景观设计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与建筑、规划、结构、设备、机电、总图、市政、绿建等相关专业都有不同程度的接触碰撞。在设计过程中,各专业都有自己的行业规范,但为了保证设计整体概念效果的落地,需要与各专业在坚持与妥协之间沟通协调。
首先,在景观设计初期概念阶段,总体设计框架和概念制定时,需要与建筑规划相互协同,满足概念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确保景观概念效果切实可行。
其次,在具体景观设计落地时,由于医疗建筑的复杂性,建筑、机电等专业会根据自己的行业习惯进行常规设计,有时会忽略景观因素,这就需要通过多次协调沟通,来满足景观达到最佳效果。比如在结构设计时,结构专业考虑经济性,会按照规范要求设计顶板厚度,但因为屋顶花园种植的需求,局部需要堆筑微地形和种植花木,就需要和结构专业进行多轮的沟通,针对具体地形和种植位置,进行荷载精细化设计;再比如机电专业会将医疗有关的排风空调等设备集中布置在屋顶,为保证屋顶绿化集中和完整,设备专业对屋顶层的设备机房等进行多轮的优化调整。工程好的落地效果是各个专业朝着相同的价值目标努力和相互不懈沟通协调的成果。
(2)植物的选择与设计
植物的娴熟运用,是景观设计的基本功,也是任何景观设计效果落地效果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次设计中,首先根据深圳地区的康养景观导则,筛选出提升医院环境质量、恢复病人身心健康等可用的植物素材。再根据各个景观分区的具体景观形式,选择不同类型的植物运用品种,比如地下中庭空间中,南方各类竹子品种的运用,打造安静素雅的庭院空间;4F屋顶花园设计中,选择灌木:散尾葵、翅荚决明、海桐球、毛杜鹃、南天竹等;屋顶层使用:柠檬草、狼尾鼠草、薄荷、彩叶草、结缕彩叶草、结缕草等耐养护,好管理的地被品种,满足屋顶的绿色覆盖;在地面植物乔木的选择中,选择高山榕、樟树、凤凰木、红花羊蹄甲、柠檬桉等乔木品种,起到降低粉尘、噪声及空气污染的作用,同时给人们提供树荫(图9)。
图8 中大中轴线剖面图
图9 植物规划分区及植物设计策略
(3)其他铺装及小品设计控制
铺装设计根据总体景观主题要求,通过色彩、形式的对比划分,增强场地的引导性和识别性;同时针对不同区域,如广场、活动场地等,综合考虑材料的防滑、承重、透水等指标,进行针对性的选择与设计。
与建筑、电气专业沟通,结合照度要求,对园区内的各类景观灯具,如庭院灯、广场灯、地埋灯、LED灯带等,进行了总体效果风格的控制,满足夜间医患活动的需要。
针对整体的景观效果控制原则,对园区内的垃圾桶、电话亭、小品廊架、座椅、健身活动器材等小品服务设施进行总体效果风格的控制,并沟通专业厂家,进行小品材料的具体设计与选型。
针对医疗建筑的特点,制定了全园无障碍设施的规划,落实了无障碍机动车位、无障碍标志牌、平坡出入口、轮椅坡道、无障碍通道、低位服务设施等各类无障碍设施的位置与设计。
通过中大七院二期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笔者探索了医疗康养型景观外环境设计的创新思路及设计方法,从对医疗康养型景观的认识及我国医疗康养型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康养型景观外环境与建筑主题的呼应、景观功能构思、景观与建筑布局形式结合方面,开展医疗康养型景观外环境设计的探索,最后结合康养型景观设计落地要点,来满足系统景观概念和效果的落地。
回顾项目过程,笔者深感康养型建筑外环境设计具有一定的难度,它不仅需要结合建筑和规划设计总体理念构思,制定符合医疗建筑环境特色、切实可行的总体景观概念与策略,还需要在项目的实际落地过程中,保持与建筑等各专业的频繁沟通与协调,同时景观设计也需要结合自身的专业技术储备,对室外环境景观的绿植、铺装、小品等设施做系统的全程控制,才能保证景观效果的完美落地,需要项目团队成员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坚持。
资料来源:
图4:来源于百度搜索;其余图片来源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二期项目景观设计方案》方案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