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设计对策——以“戈甲营”为例

2022-05-21 05:24DuanXiang郭思润GuoSirun彭PengDan
华中建筑 2022年5期
关键词:居民空间社区

段 翔 | Duan Xiang郭思润 | Guo Sirun彭 丹 | Peng Dan

1 背景介绍

公共空间,狭义上指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户外场所,广义上指人、环境、社会相结合的社会关系意识形态[1]。传统的物质改造使社区公共空间千篇一律,现阶段要打破传统观念,挖掘更符合空间特色的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重视人的需求和社区发展是空间更新的第一步,以满足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而武汉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需注重社区的生态发展、人文情怀、历史文化等方面。

2 武汉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与特征

2.1 社区公共空间少

老旧社区建设是以经济、实用为主,社区内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主要是承担居民出行的街巷空间。随着现代化社区居民“内熟”生活方式的改变,社区公共空间营造是必要的,它能有效治理社区、保持居民友好关系、建立居民可信度和提升社区黏合力[2]。但因建设环境、建筑密度、经济效益等因素使老旧社区缺乏活动空间,稀少的公共空间与居民“内熟”的生活方式相背而驰,而城市的进步不仅来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社区空间的环境和舒适度也是衡量发展的重要因素[3]。

2.2 公共空间利用率低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尺度较小,社区居民都用来晾晒衣物、堆放废品和种植作物,内部空间混乱,丢失了“公共”本身的意义。居民自由使用进行休憩活动的需求没有承载的空间,公共空间丧失了自身的价值,逐渐变为消极空间[4],由此导致利用率不高、空间杂乱,同时割裂的空间也因利用率低而活力降低。

2.3 公共空间环境恶化

老旧社区制度规划尚不完善,商贩的流动占用空间,产生的油烟垃圾污染社区环境。社区环境治理的实质是在社区多元主体的参与下,对社区整体环境进行一系列管理活动,流动商贩是其中一环,其“外来者”身份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一定的便捷,但产生的环境污染、日常扰民、不遵守制度等也影响了社区。

2.4 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或老化

老旧社区建设时缺乏前瞻性思维,配套设施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社区内道路面层质量良莠不齐,局部路段出现破损、积水现象,照明、排水系统、维护栏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老化破损严重。公共配套设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要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推进社区升级,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2.5 绿化率低且品质较差

社区景观设计在建设时理念落后,出现绿化空间被压缩、绿化率低等现象,而社区居民在公共空间自主建设花圃,占用社区空间,而种植景观参差不齐,整体景观杂乱无序,缺乏管理。公共空间的整体共享性被破坏,单纯地追求建筑空间而忽视公共空间以及绿化空间,是现代化老旧社区发展更新考虑的重点[5]。

3 武汉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主要类型及相应更新对策

基于现状问题与空间特征,以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可以从以下三大公共空间类型入手:社区入口、街巷空间和其他功能公共空间,并依据各类空间的特征提出更加完善的空间更新设计对策。

3.1 社区入口型

(1)空间特点

将社区入口分为过街楼式和开放式。过街楼入口常在武汉独特的里分社区,指由两层建筑物中架空部分形成的入口,是一个天然的闲暇空间,但被居民用来堆放杂物。开放式入口多出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的社区内,有更好的流通性和更多的空间打造社区文化品牌,但占道现象造成了开放式入口混乱。

(2)更新对策

过街楼式入口要提高居民通过的便捷性和社区休闲设施的使用效率,减少消极空间。依据社区用地和居民需求,设计休闲娱乐和适老设施,采用活动座椅、健身器材等,入口宣传栏设置在外部,避免拥堵。开放式入口要打造入口形象和实现人车分流,入口宣传栏设计要符合社区特色,与建筑风貌相协调;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放,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对社区现存空间进行调整,规划场地,方便居民日常出行。

3.2 街巷空间型

(1)空间特点

按照空间尺度分为街道空间和巷道空间。街道空间是社区与外联络的重要纽带,空间尺度大,可设置双车道或单车道。巷道空间是社区内尺度小,仅能设置单车道或非机动车道。两类街巷空间从车道设置、主要功能等方面都有不同,要依据空间特性有效规划。

(2)更新对策

街巷空间依据空间尺度特性更新,以空间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为主。严格划分人车路线,促进人车分流,保障道路交叉口的视觉通畅,建筑、绿化等不得遮挡行车视线[6]。社区内宽度小于10m的机动车道重新规划,整顿机动车停放秩序;宽度大于10m的机动车道进行空间细分,标线重新规划,使空间利用率更大。道路划分上满足应急交通的人车分流,保障遇到安全事故时居民能快速撤离。步行道路一般设置宽度在2~3m,空间拥挤的情况下,步行道路与非机动车道合并,但这对老年人较多的社区不友好,应尽量规划步行通道;有条件的社区还应设置无障碍道路与设施,步行宽度大于3m的人行道路,在道路两旁绿化带设置休闲座椅,路面铺装选择有质感、平稳的材料。

3.3 其他功能公共空间型

(1)社区停车空间改造

社区停车位紧缺、停放混乱是老旧社区停车的突出问题,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人们对机动车的依赖使停车需求不断增大,而老旧社区普遍无机动车库。随着共享单车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日常出行选择更为环保的地铁、公交车,居民的机动车闲置后停放在社区空地上,造成拥堵。停车空间更新以需求与供应矛盾和机动车行车路线问题为主。第一,对社区内原有停车场改造,合理增设停车位缓解停车紧缺问题;第二,对社区空间不足的,明确社区居民的停车需求,利用并整合社区边角地增设停车区域;第三,行车路线依据居民的行为习惯,分为两种情况:居民行车路线范围之内的非机动车道路,合理规划提升;在居民行为习惯之外的,功能置换为其他空间;第四,为保障社区内老年群体的安全出行,设置可升降式阻车桩。

(2)休闲空间改造

休闲空间是日常锻炼、休憩、举办各类活动的小型娱乐场所。据调研分析,武汉市老旧社区的休闲空间品质较差,空间形式单一、设施老旧、环境品质低。改造时应结合社区现状和实际需求设计。第一,合理规划、紧凑布局,提高社区土地的利用率;第二,社区用地不足采用规则式,社区面积较大时,要贴合社区肌理;第三,通过空间景观改造提升品质,丰富空间功能。

(3)运动空间改造

老旧社区打造15分钟生活圈,增加社区慢跑系统,注重改造后的实用性和安全性。第一,社区主要活动健身器材、广场舞场地,配置合理的运动器材铺设防滑塑胶面层;第二,结合景观设置休闲座椅、遮阳避雨;第三,注重儿童友好型社区的打造,采用彩色塑胶面层,增加设施的娱乐性。

(4)微型空间改造

改造以不破坏社区现状为出发点,基于问题,盘活存量,“一问一策”规划设计,对建筑物周边的微空间,清理场地后与景观结合,打造休闲设施;社区公共花园、绿地要注意噪音、粉尘、尾气的干扰,满足居民休闲娱乐的空间要求。社区住户无明显界限的公共空间概念,一楼住户常常在房屋前开辟花圃空间,而各类花圃的种类不同,易杂乱。可利用相同材质的花盆、统一的修葺样式改造繁、杂、乱的现象。

3.4 完善相应公共设施

对社区的公共设施进行资源整合,综合设置各类设施的使用与布置。选取符合社区定位的元素更新垃圾箱外观形式,增加垃圾箱的数量;结合治安管理设置警务处,实现社区监控范围全覆盖,在敏感地点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导视牌、信息公告牌依据功能的不同,增加识别度;道路照明根据使用改变布局和数量。

3.5 提升景观品质

保留部分形态生长较好的植物,考察并保护好古树名木;增设多层次的景观节点,如点状布局的公共绿地、休闲广场、步行绿道等;合理规划机动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在道路两旁种植绿植,从视觉上增加层次感。植被的选择依据社区规划和易成活的角度,选择树形挺拔、枝繁叶茂、具有清香的武汉当地品种种植,提高老旧社区的绿化率,丰富空间内容。

3.6 促进社区文化提升

社区是满足居民精神文化的主要场所,而公共空间是承载文化的主要载体[7],满足居民需求空间有利于提升社区的整体文化氛围。提炼社区文化主题,建设宣传文化墙,设置创意展示牌;从氛围上营造社区文化内涵,打造独特的社区文化空间;更好地服务老年群体的需求,增强居民认同感和幸福感;提供平台鼓励居民开展各类文艺活动,提升居民的文化自信,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坚实基础。

4 戈甲营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实践

4.1 戈甲营社区概况

(1)社区概况

戈甲营社区是以居民自建房屋为主,位于武昌区粮道街街道。社区总户数3111户,80%的人口居住了20年以上,人口老龄化严重,以弱势群体为主。而社区内文化璀璨,自古有科举文化、教堂文化、革命文化等悠久的历史印记,太平试馆、四衙巷等科举文化表现了科举制下的社会形态;崇真堂是武汉最早的基督教堂,社区还有天主教堂、民间佛堂;“日知会”孕育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南昌起义从此开端[8]。戈甲营的革命文化令人瞩目,社区历经百年,沉淀了老武汉的市井文化,孕育了氛围浓厚的戈甲营社区。

(2)公共空间现状问题

社区内多为生活性巷道,居民休闲活动仅能在狭窄的巷道进行,其余公共场地空间尺度小,利用率低,设施老旧,公共座椅数量极少,巷道内照明、消防设施老旧,景观贫乏且观赏性低。

4.2 公共空间更新设计

根据社区历史文化特色、居民生活轨迹与地势特点,以戈甲营—太平试馆—崇福山巷这条线路为主,主要选取戈甲掠影、太平试馆、崇福雅韵等六个特色空间(图1),从节点规划、空间设计、功能提升、历史重现等方面更新,形成兼顾生活服务和旅游文化的社区样貌。

图1 戈甲营公共空间节点分布示意图

(1)戈甲掠影

“戈甲掠影”位于戈甲营和昙华林的交界处,过往人流量大,是展示社区形象的关键入口,改造应充分展现社区文化、宣传社区形象(图2),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

图2 “戈甲掠影” 改造前后效果对比图

(2)太平试馆

戈甲营社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文革建筑、明清建筑都留存至今,要充分保留历史建筑风貌。社区入口处到太平试馆的沿路历史建筑,采用传统清水砖块配水刷石的修建工艺,建筑内部的门窗等构件更换,保留风格一致性;太平试馆到得胜桥入口的建筑,结合太平试馆的历史建筑风貌,采用水刷石配红砖的建筑立面样式(图3),设计街头艺术雕塑,充分展现科举文化的历史氛围。

图3 “太平试馆”改造前后效果对比图

(3)崇福雅韵

崇福山巷巷道是重要的步行通道,巷道狭窄、场地高差较大,两旁建筑物间距小使巷道光照不良。立面更新采用青瓦、白墙、清水砖修葺,楼梯铺设选用古朴青石板铺设台阶,利用楼梯旁空地,与台阶有效结合,打造阶级式种植池,在两侧建筑物立面设计宣传文化墙,缓解空间的压迫感,增加趣味性,并改造台阶入口的公共卫生间,增加无障碍设施(图4)。

图4 “崇福雅韵”改造前后效果对比图

(4)市井新风

“市井新风”是居民活动的集中场所,更新要考虑居民的活动需求,将健身区、休闲区、儿童区合理结合,一方面缓解空间紧张问题,最大化利用空间;另一方面空间的有效结合能丰富场地的使用功能,提升使用率。依据“市井新风”的场地特色,将老旧的铁质栏杆置换为有文化特色的砖木结构,并结合座椅、种植池设计景观墙,鼓励全民参与,采用拓印的手法,贴合社区历史(图5),展现民国时期社区生活。

图5 “市井新风”改造前后

(5)深堂戈甲

由文化书院、圣约瑟学堂和原20军军部三栋历史建筑围合的中心庭院破败不堪,周边违章建筑破坏了建筑风貌。首先要拆除违章建筑,保留完整的历史建筑,对三栋历史建筑进行修缮,结合历史风貌设计立面景观。同时新增一面红砖景观墙,围合中心场地,打造文化广场。活动中心地面铺装花岗岩,以青石地雕、铜雕、回纹浮雕等装饰展现重要地位,加以坐凳可举办主题活动,丰富社区文化,增添活力(图6)。

图6 “深堂戈甲”改造前后

(6)闲渡驿站

节点利用此处的三角形交通空岛,为居民营造舒适的午后休憩空间,去除空岛场地高差,扩大活动范围,以中心花园、休闲长廊、树池座椅等元素更好地打造惬意的日常活动空间(图7)。

图7 “闲渡驿站”改造前后

4.3 公共设施更新与景观设计

(1)公共设施

提炼戈甲营社区历史文化元素,对社区内各类设施合理设计。主要有休闲服务类、公共卫生类、道路照明类和安全防护类设施。设计理念以重现历史风貌为主,在材质上采用清水砖、红砖等具有历史氛围的装饰,文化采用“戈”字进行结构演变为深灰色亚克力样式,以浅褐色和深灰色为主色调,做旧仿古的金属挂板材质(图8)。社区内座椅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公共设施也与主基调协调,配以黑色纹路钢条。

图8 部分设施设计示意图

(2)景观改造

本处景观设计的难点在于不占用公共空间面积的前提下增加绿化率,而社区内原本公共空间较少,将有效的空间升级成休憩娱乐场所,而景观设置融入已有的空间,两者相辅相成。针对公共空间小的难题,设计采用以点插入的方式布置木质移动花箱;结合社区内座椅、步行道设置树池座椅,或结合台阶、巷道空间、交通空岛等地结合地形设计种植池、休闲长廊,为戈甲营社区增添活力。

结语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是承载居民日常生活活动,形成良好邻里关系的积极空间,有效的更新是结合社区现状、居民诉求、历史文化等因素,设计能激发社区活力的空间,而有效的公共空间更新又能为社区注入新的血液,促发社区新的生机。戈甲营社区是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基于自身需求对周边环境进行调整的产物积累,公共空间形态多样、复杂,笔者结合戈甲营悠久的历史文化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更新设计,从戈甲掠影、太平试馆、崇福雅韵等能展现社区历史特征和人文典故的革新点出发,提出更符合社区文化和环境的公共空间更新,提升社区文化自信,塑造能承载记忆的社区空间。

资料来源:

文中图片均为作者自绘自摄。

猜你喜欢
居民空间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高台居民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