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堂子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生二期工程设计对策研究

2022-05-21 05:24LouSen刘抚英LiuFuying
华中建筑 2022年5期
关键词:商业空间历史

娄 森 | Lou Sen刘抚英 | Liu Fuying

1 背景概况与历史沿革

堂子街因有努尔哈赤下令建造的“盛京堂子庙”而得名,“堂子”是满洲的神庙,是女真族在祭祀天神和祖先用的殿堂建筑[1]。堂子街地处沈阳市城区中部,原盛京皇城的东南部,即现大东区南部。街区南起小河沿路,北抵大东路,西接培育巷。其西面距离抚近门约800m,东离大东门约200m。街区内的建筑主体为南北向布局,街区外围多为居住建筑。

后金时期,努尔哈赤于1625年在沈阳城东南建造堂子庙,将女真族信奉的神灵集中供奉于其中。皇太极称帝后明确规定:“凡官员庶民等,设立堂子致祭者,永行禁止。”自此,沈阳“堂子”便成为爱新觉罗家族的家庙和神庙[2]。1686年,在此处西侧修建沈阳历史上最早的学校“奉天右翼学堂”[3]。清朝入关后,盛京堂子街陷入了废弃状态,至乾隆四十六年,即公元1781年,盛京堂子街主体工程修建完成。嘉庆、道光皇帝在盛京祭祖时,均到堂子举行过祭祀活动[2]。1896年,在堂子街的北侧修筑了“奉天机器局”,即沈阳造币厂[4]。

清末,在盛京经商的江浙籍商人在此兴建“江浙会馆”。1923年,奉天正式建市,在堂子街地区建造了“奉天警察局第二署”,至此,沈阳堂子街的历史空间格局基本形成[5]。民国初期,堂子街被废弃。建国后,此地区被多次改造;2014年,堂子街传统建筑群被列为沈阳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在近400年的历史进程中(图1),堂子街逐渐演变成为融合商业、居住、教育、工业等多功能的具有满族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

图1 堂子街历史沿革时间轴

2 现存问题分析

根据《大东区文旅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沈阳堂子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总用地面积约为20000m2。研究基于实地调研和主导功能类型将历史街区划分为4部分(图2)。其中,西区的北部地块为“公共活动区”,建有广场、篮球场、足球场,约占总用地的20%;西区的中部地块为由6座四合院组成的“历史建筑区”,包括江浙会馆、东北民居大院等,建筑多为1层,约占总用地的30%;西区的南部地块为“市政办公区”,包括2栋大东区的人大常委办公楼,高度为2~4层,约占总用地20%;东区主要为“厂房和居住区”,高度为2~6层,厂房建筑已废弃闲置,约占总用地30%。堂子街基本保持了街区成型后的空间肌理,街区内的建筑组合形式多采用规则的四合院落围合型,街道形态规整,建筑高度分区较明确。调研表明,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历史街区文化特色在逐渐消退

沈阳堂子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原本为富有满族特色的文化街区。但在城市化进程中,街区内的部分空间系统和建筑设施已脱离历史街区的文化属性。例如,街区北部已被建设成为市民广场;街区东部的厂房和住宅建筑的形式与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质不符;街区南部最具有满文化特色的“盛京堂子庙”、“江浙会馆”、合院等与周边地区城市更新的空间形态、肌理等存在矛盾,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在逐渐消退,并面临着特色丧失的危险。

(2)交通组织混乱

街区北临城市主干道大东路,西临培育巷,交通流量较大。堂子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沈阳仅存的四合院民居建筑群,街区内部道路密集、狭窄且交通组织较混乱;街区内未设置停车场,对外来车辆疏于管理,造成街区内停车杂乱无章,常出现违停车辆占据街区西侧“培育巷”的现象;建筑距车行道过近,易出现交通事故。

(3)建筑破旧缺乏维护

堂子街街区内“历史建筑区”以堂子巷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图2),北部有4座四合院民居,已正处于修缮中;南部2座四合院民居建筑受损严重,质量整体较差。历史街区中的大部分历史建筑由于缺乏保护管理措施,老化、破损严重,处于废弃闲置状态,亟待维护、整修。

图2 堂子街历史街区分区图

3 保护与再生设计对策

堂子街作为沈阳现存规模较大的历史街区之一,其近400年的发展演变历史见证了沈阳城市的兴起与繁荣。但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街区的空间活力衰落,引致其建筑与环境也逐渐被废置。为营造具有历史意蕴和本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街区内的历史建筑与环境特质的基础上,改善街区居民生活质量,重塑街区空间活性与商业价值,城市的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组织相关机构共同研究提出,将沈阳堂子街历史文化街区分三期进行保护与再生规划设计和建设。其中,一期为“历史建筑区”保护,包括6座四合院,主要为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的保护、修缮与加固,该项目已于2017年开工建设,由于历史建筑功能更新的目标尚未明确,目前工程推进缓慢;二期工程为街区北侧的原“公共活动区”用地,根据其所处区位和交通条件,规划提出将其营造成为与街区历史文化韵味相协调的的街区型现代商业综合体;三期针对东侧的“厂房与居住区”用地,拟修复盛京堂子庙(图3)。

图3 堂子街历史街区分区建设示意图

本研究主要针对堂子街二期工程,提出其总体空间布局、功能更新与建筑构型的设计对策。

3.1 总体空间布局

(1)承继传统街巷空间肌理

堂子街的街巷肌理作为数百年空间历史演变叠合的结果,具有较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此,研究提出以传统街巷格局作为街区保护与再生规划设计的骨架系统。在堂子街的一期项目中,街巷肌理承继以“堂子巷”为轴串联组合传统院落的格局。在二期工程的规划布局方案设计中,采用了整体围合的空间组织模式;在围合空间内部,则以小尺度的院落空间与刻意营造的狭窄街巷空间相结合,力求与历史街区以及正在进行修缮的一期工程的传统空间肌理和尺度取得呼应与适配(图4)。

(2)整合街区与城市交通系统

堂子街二期工程北邻大东路,西临培育巷,城市交通量对街区内部交通造成较大压力。对此,在空间规划布局中考虑场地内部交通要求并与城市交通相适配,采用了以下几方面场地内部交通流线组织对策:其一,用地临大东路和培育巷的建筑控制线适当后退形成人行道,缓解人行与车行矛盾的同时,增加临街商铺的客流量。其二,场地内空间布局紧凑,以步行交通为主,采用地下停车场来解决停车问题。其三,场地临城市道路设置了3个人行出入口,与一期、三期工程之间设有连接通道和出入口,使街区整体既相对独立又交融渗透(图4)。

(3)营构街区空间节点

在二期总体布局的规划设计方案中,营构了2个广场作为供人流集散和提升街区活力的公共空间节点(图4)。其中,广场1位于地块核心位置,由餐厅、零售小商店、商业建筑C和展馆围合形成,采用下沉式空间,丰富街区的空间层次和视觉向度。广场2设置在历史街区二期工程与一期、三期工程的连接交汇处,通过人流动线的渠化组织缓解街区内部的交通压力,形成具有转换和缓冲效能的集散空间,并为街区居民和游客提供交流、休闲、聚集的公共活动场所,使历史街区与社区生活共融。

3.2 街区功能更新

在堂子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生规划中提出了通过整体功能更新和业态重塑激发街区活力的对策。针对二期工程,其功能更新的目标为营造以零售商业为主体的步行街区,主要功能包括商业功能、文化展览功能和居住功能(图4)。

图4 堂子街二期工程规划总平面图

(1)商业功能

堂子街二期的商业功能主要包括A、B、C三栋建筑。其中,A栋商业建筑为3层,位于场地南侧,南邻堂子街一期工程,建筑首层的南北两侧设置了临街店铺,内部布置串联各店铺的内街,各层都布设了开放的休息厅(图5)。B栋商业建筑位于场地西侧,西临培育巷,建筑为3层,西侧局部首层架空,形成外廊,其二层为供休憩的开敞露台,建筑内部采用与A栋商业建筑相似的空间格局。C栋商业建筑为3层,位于场地北侧,北临大东路,首层北侧充分利用建筑长边设置商业店铺,内部空间格局则与A、B栋商业建筑相类似。

图5 A栋商业建筑空间与形体组合图

(2)文化展览功能

在堂子街历史街区中设置文化展览馆,并将其布置在二期工程中。文化展览馆设在二期中下沉广场的南侧,A栋商业建筑的北侧。建筑为2层,展览空间沿建筑长轴方向铺展。馆内的展示主题为堂子街从清代至今的街区发展历史、文物以及视频影像等。

(3)居住功能

在二期建设用地的东北部基地入口处规划布置了3层高的经济型小旅馆建筑,包括9间标准客房。旅馆内部未设置餐饮部和休闲活动场所,主要利用下沉广场东侧的餐厅为旅馆的游客提供餐饮服务,利用场地东侧的会所建筑为旅馆提供休闲娱乐空间。

3.3 建筑形体组合与立面设计

为与堂子街历史街区的整体建筑风格相匹配,在对二期建筑的设计中提炼出能体现传统建筑文脉表征与形式特征的建筑语言符号,并穿插部分现代建筑元素。这里以B栋商业建筑为例,从建筑形体组合和立面设计两方面对其进行阐释。

(1)建筑形体组合

B栋商业建筑的形体基本构型是由简练的长方形体块的组合叠构形成。在垂直方向上,通过首层临街部分的底层局部架空形成商业檐廊,营构宜人的商业氛围;二层在廊道上部形成露天平台,为游客提供休憩空间;屋顶采用符合整体街区风貌的双坡屋顶(三棱柱体),并与局部平屋顶相结合;建筑形体由下至上逐渐退台形成错落有致的体块关系。在水平方向上,临街一侧,建筑形体以体量间的穿插咬合搭构形成L型组合关系;建筑南侧采用了与主体拼接的5层高的长方体体块(图6)。

图6 B栋商业建筑新体组合轴侧图

(2)建筑立面设计

以B栋商业建筑临街的西立面设计为例,立面采用了与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历史建筑相融合的主体风格且植入具有现代特征的构图形式。立面屋身部分的主要基质的构图提取了抽象的叠构柱式,首层为开敞的柱廊形成的商业灰空间;二层体量后退且采用与首层立面相近的构图方式;三层也运用了组合单元构图形式,但构图单元之间的和单元内部的分划构件更纤细,形成屋身与屋面之间的过渡与接合;建筑首层、二层外墙主要采用与历史街区整体建筑色彩相匹配的暖灰色墙砖,局部出挑的装饰线条则为灰白色真石漆,三层采用木制格栅窗;与主立面垂直的两个“山墙”立面以实体为主,居中开设了4扇竖向狭长的窗,形成虚实对比关系;建筑南侧的拼接体量采用了与主体建筑形式达成对比的富有现代感的单元式玻璃幕墙外表皮。建筑屋面采用了与历史街区的传统民居相近的双坡硬山屋面,屋面采用青灰色的板瓦仰俯互叠而成的仰合瓦,并在屋顶和外立面交界处设置了“滴水”构件,防止墙身受到雨水侵蚀(图7)。

图7 B栋商业建筑临街立面图

结语

沈阳堂子街是具有浓厚的满清历史文化背景和突出的满族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研究选取堂子街保护与再生的二期工程作为实证案例,探索了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再生性地段,规划和营造与街区传统风貌和历史建筑形式协调的新街区空间与建筑所采取的总体空间布局、街区功能更新、建筑形体组合与立面设计等对策,力求达成传承沈阳这座历史名城的特色文化基因的目标;并据此对相关研究与设计实践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案例样本。

资料来源:

图1~7: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商业空间历史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商业经济》征稿通知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新历史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