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刍探

2022-05-21 11:41刘英杰王炜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

刘英杰 王炜

摘 要:意识形态影响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随着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受到了良莠不齐的所谓的“新”思潮的冲击和挑战。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发展的生力军和继承者,是主流政治文化重要的传播载体,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引领,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有机融合,创新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载体、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以确保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2.01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2-0069-07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升,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尤其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着所谓的“人权”“民主”“民族问题”等各种幌子,通过各个领域渗透,企图掩盖其达到“西化”和“分裂”社会主义中国等不可告人的目的。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深刻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高校意识形态问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话语体系不得不加以重视的论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无疑,有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和价值引领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问题,自觉抵御错误的思想观念,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价值取向。

一、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1.西方“别有用心”的社会思潮的传播

“所谓社会思潮,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某种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2]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使得各种思潮的广泛传播成为现实。特别是数字时代的到来,一些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披着新思想的外衣,极力鼓吹西方消极的文化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的社會制度和价值观念进行造势,宣扬他们所谓的真理。当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这种思潮及其所包含的价值取向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不同程度上会受到冲击。对于高校来说,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两种情况:一是某些教师不仅对此毫无警惕,反而自觉地以真理之名跳入它的怀抱,接受它,认同它,传播它;二是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塑造之中的大学生难以分辨真伪而作为新奇的东西将其接受下来。当这两种情况出现叠加时,后果变得比想象中的更为严重。

2.经济转型中某些社会矛盾的出现

我国正经历的深化改革的结构调整阵痛期、经济增速换挡期必然会产生一些暂时的问题和矛盾。“大学生是改革开放时代建设与发展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但是,他们也是“应试教育”“收费教育”的最直接承受者,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竞争和压力的直接承受者”。[3]无疑,这些问题和矛盾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直接的影响。第一,市场经济及其物化逻辑的影响。尽管中国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有根本的不同,但它无法完全避免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效应。市场经济的本质是通过交换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任何东西都可以还原成一定量的物质利益。这就是马克思所讲的资本的物化逻辑。当这种逻辑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世界中并成为人们看待和处理事情的价值标准时,致力于推翻物的支配权进而解放人的马克思主义便会受到影响。第二,某些社会现象与社会本质的不一致性也会产生影响。大学生尚无法从更为理性的角度辩证地把握社会现象与社会本质的关系。对于他们来说,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是理想的,是应然的,因而也是真实的。一旦直观到社会现象与社会本质发生不一致,他们更倾向于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进而对社会本质提出质疑。而当这么做的时候,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以及马克思主义必然会受到质疑。

3.思想政治教育的“教与学”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4]不得不承认的是,部分专业课教师尚没能完全领会“课程思政”基本遵循和方法,没有有效地将思政元素溶解到专业课程当中,而且还存在定位目标不明、教育体系不系统、评价机制不科学等问题。有些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浮于表面,没有充分将理论研究、系统教学和德育实践有机统一,甚至是割裂开来,仅仅将意识形态理论内容传授给学生,以课堂上抽象的理论说教为主,缺乏实践等教育环节,使得大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缺乏热情。而且许多高校建立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评价体系尚不科学、完善、合理,在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整体评价与要素评价统一起来,故而很难形成“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良性循环。

4.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体系有待加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敌对意识形态的渗透、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国外反华势力的攻击等一系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的力量。而在有效应对这些力量方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一,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具有滞后性。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建立的目的是甄别潜在威胁、量化风险等级和测评风险影响。与国家对意识形态风险预警能力的要求相比,高校明显存在滞后性,尤其在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上过于宽泛笼统缺乏可行性,没有基于主客体、量化指标等要素完全建立起科学的风险预警体系。第二,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模式缺乏创新。当前,部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仍停留在过去的做法上,教育内容过于繁杂、陈旧,教育体系重心不明确,教育方式手段单一,没有将理论教育与德育实践有机结合。第三,大学生又缺乏意识形态安全防护意识。大学生是教育客体也是意识主体。但是,教育外化和学生内化仍存在脱节现象。具体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数字时代高校网络信息监控和审核力度不足,大学生还未自觉树立意识形态风险抵御意识。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項极端重要的工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旗帜鲜明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大的建设工程,需要高校调动所有的资源来共同建设。显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其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因为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融互通的。

1.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本质

意识形态指,“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5]思想政治教育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使其自主地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6]从这两个概念的一般定义中不难看出二者是相互融通的。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理解这种相互融通的关系。一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标志。依据唯物史观,低级的意识是类动物的意识,仅限于生命活动经验的传承和保存。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出现,社会意识形态就在一定社会现实和经济基础之上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体现出明显的阶级性、群体性和导向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物质的生产生活及其所产生的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政治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主要为一定的阶级及其政治活动服务,致力于意识形态的教化。二是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道德水平的矛盾。”[7]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必须努力解决此基本矛盾,把本阶级意识形态要求转化成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工作都是围绕这一基本的、贯穿始终的矛盾展开。这也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的规定性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具有意识形态性。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关系和过程的反映。它作为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识形式具体表现为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传播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有效途径。在这一点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教育具有明显的根本区别。由此可见,作为使人们认同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意识形态教育,其本质属性具有意识形态性。

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做了深刻的论述。在明确阐述唯物史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深刻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8]在马克思看来,精神资料的生产不过是为了维护一定统治阶级的物质利益,特别是其统治地位。江泽民也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西方国家从来就不允许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居于主导地位。西方国家都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和手段,来对他们的官员、学生、群众、军队灌输资本主义的思想、价值观和政治信条。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也是抓得很紧的。”[9]经济全球化并未消解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除了从根本上发展生产力,提高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方面的竞争力外,还需牢牢抓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绝不允许搞意识形态多元化。高校要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掌握社会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占领思想高地,要从自在到自为、实然到应然、感性到理性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2.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历史性展现

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出现。一般来说,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每种社会形态都有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都有为意识形态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尽管这种工作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形式和名称。

在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脑力劳动成为奴隶主的特权和专利,而奴隶只能从事体力劳动且被剥夺接受教育的权利,奴隶主利用神话、宗教、哲学等形式来维护其在经济和政治的统治。比如,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所提出的“哲人王”的观点实际上是为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合法性提供理论辩护。而封建的“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成为绝对的意识形态。它要求人们服从上帝的意志。它鼓吹神权和君权为一体的神权政治,为君权辩护。奥古斯丁的“原罪”说将人贬为上帝的臣民,实际上也是君主的臣民。当时,基督教会开办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进行宗教教育,并通过培养僧侣、宣传教义让人们无条件的服从教会、服从君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虽然意识形态的内容极为庞杂,但其内核仅仅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代表着资产阶级立场的英国哲学家洛克通过天赋人权说论证了培养“绅士”的重要性。像德国、法国和美国等国家也在加强开展政治教育,以便让人们增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认同。“资产阶级国家的意识形态如法律、道德等,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的精神产物,不过是掩盖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的偏见。”

在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夏、商、周三朝推崇礼治。可以说,“六艺”之首的“礼”便是那个社会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在于维护奴隶主的阶级统治。而到了春秋末期,逐步兴起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孔子提出“仁”“礼”思想,董仲舒又以“君权”“父权”“夫权”为核心提出的新儒家思想目的是要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激烈碰撞中产生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民生史观。而这种思想观念是为了引导国民大众认同资产阶级革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选择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科学真理激发人们的革命斗志,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确立并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调动了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运用“我们最大的优势”,即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明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部署、提出要求,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方法论指导。

3.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安全的保障

经济利益总是通过代表经济利益的政治要求体现出来,这种政治要求又总是通过具体的社會政治形式表现出来。当今世界中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斗争表面上呈现弱化趋势,但实质是强化了。西方国家企图通过各种手段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以求实现其西化、分化图谋。一些西方的政治思想家认为,在同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最终起历史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而不是武器。如果不战胜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那么一切军事的、政治的和外交的胜利都会前功尽弃。对美国政府决策有巨大影响的智囊库——兰德公司于1999年6月向美国政府提出对华“三步走”的战略建议,其中第一步就是西化、分化中国,使中国在意识形态方面西方化,从而失去与美国对抗的可能性。在国际竞争中,西方国家往往会凭借着它们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强权来推进意识形态渗透。不仅如此,西方国家往往会不择手段地利用一切资源来为意识形态渗透工作服务。据统计,现在世界上80%以上的网上信息是由美国提供的,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也由美国控制,美国电影产量虽只占世界的7%左右,但却占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显得尤为紧迫。社会主义国家更加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是敌我争夺的重要阵地,失去对这一领地的占领将导致丧失政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大学生是意识形态一个重要的传播载体。他们年轻,富有活力,且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事物,有着多样化的精神诉求,并愿意以新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取向。而与这种状况相伴随的是部分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弱化。这就要求我们党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有机结合,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生命线”的重要地位,拓展丰富教育内容体系,大力推动德育实践的发展,做到“知行合一”,从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高校思想政教育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路径

1.强化一元指导,理直气壮地灌输马克思主义

20世纪末,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做过一次千年伟人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荣膺榜首。为什么在经历了苏东剧变和资本主义的无尽诋毁之后,马克思仍然赢得了全世界?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马克思学说的科学性和价值性。马克思主义的旺盛生命力,源于它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向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源于它把理论之根深深扎进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和社会实践的沃土中,从而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营养供应;源于它以辩证法的批判精神,把自己的学说定位为一个开放的体系,与时惧进而从不固步自封;源于它把自己的理论诉求、政治理想和实践目的定位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用鲜血与生命做出的历史选择。历史已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历史还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很好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我们的事业就会取得成功;什么时候我们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真谛,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和失败,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意识形态性。而意识形态的方向性从根本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向全社会成员灌输与统治阶级利益和要求相关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从而实现统治阶级对整个社会的精神统治,进而是物质统治。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系旗帜、关系道路、关系国家政治安全”。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总体态势是向好的,但是社会意识领域里多元的思想和文化的相互碰撞也是客观存在的。虽然思想、文化、价值多样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新的观念资源,但是我们要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的原则,整合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以避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苏东剧变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思想意识越是多元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就应越加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探求真理过程中做出的必然选择,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教育主体要理直气壮地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大力发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拓展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外延,不断抵御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袭和渗透。

2.强化价值引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环境中,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和教育进一步推进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字表述不同,但精神实质是相同的,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然而,在文字表述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加明确指出坚定社会主义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里所谓的“坚持”不仅指某个个体或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接受和认同,而且指党和国家要坚定不移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到每个人的心中,并转化为每个人行动的精神力量。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自提出以来起到了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社会共识、体现最大公约数的作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着复杂的变化,不同思想文化、社会思潮交锋碰撞,“普世价值论”一度甚嚣尘上。但任何文化思想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西方所谓的民主、法治、自由、人权有其鲜明的阶级立场和政治目的,体现出其“虚伪性”。然而,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短短24个字是无法完整表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的,而且还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鼓吹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论”,从而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产生认识上的混淆、模糊。再者,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诸如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通过多种方式对思想、价值和心理尚未成熟的高校大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积极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让大学生在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通过实践加强认同,并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坚定信仰,将其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强化课程思政,发挥不同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指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直接影响着高校是否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发挥不同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必须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孤立地开展,必须深度挖掘其教育深度和广度,充分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可以说,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通过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全要素协调配合来完成,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表现和集中表露中发掘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具有同向性、同心性,指向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在各学科领域,要发挥每个教师“关键少数”的作用,改造其“专职”教书“兼职”育人的片面思想,增强不同学科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强化全体教师全员“育人”意识;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等教育内容渗透到不同学科知识之中,提高科学知识教育的“新境界”,探索出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知识教育的“新途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到不同学科的“新方法”;认真分析不同学科知识教育的内容,找出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选树一批示范课程,推广课程思政典型经验;建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营造课程思政良好氛围,真正发挥不同学科的德育功能,提升全过程育人“效度”。

4.加强教育创新,不断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载体

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而思想政治教育若要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就必须是利用一切有效的教育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各个具有特殊功用的载体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多元动态发展的。时代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载体必须“创新化”和“广义化”。

具体来说,首先要优化“思政课堂”载体。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2]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必须依托“思政课堂”载体。思政课堂起到“主渠道”“主阵地”的关键作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以及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倒逼着我们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围绕大学生遇到或关心的“身边问题”和“热点问题”,依据国内外“史实”和“事实”,通过“翻转式课堂”“探究式课堂”“专题式课堂”“分众式课堂”等新式授课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强教育浸润效果。其次创新实践教育方法,优化“日常思政”载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是基于实践、关于实践并指向实践的理论。吉林大学陈秉公教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实践基础。经验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目的、宗旨和根本任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服务,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效的标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13]这就要求高校要善于将学校内的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整合校内外优秀资源,广泛开展“日常思政”。通过理想信念实践、思想道德实践、安全法纪实践、科研服务实践、志愿服务实践、就业指导实践等一系列日常实践促进大学生认识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满足大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多样化多层面的需求,以强化社会主义意识认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打下基础。再次,要加强文化活动,优化“文化思政”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依托各种文化载体,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营造出積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创造式转换、创新式发展,以文化熏陶增强意识形态教育效果。最后,要创新媒体引导,优化“网络思政”载体。新媒体生态情况直接关系到高校意识形态是否安全,所以高校要探索实施“微阵地”项目,打造“网络思政”载体,通过“微信、微博、微课”等载体,积极探索“互联网+”新模式来拓展教育空间,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效能。

5.强化风险防范,完善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构建意识形态风险监测预警机制要立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树立意识形态底线思维、阵地思维和防范思维。高校科学构建意识形态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必须形成政治理论引领机制、师生协同机制、舆情监控机制等,必须使体系内各要素有机配合,以实现对意识形态风险的准确评估、分析和判断,确保高校把握“先机”“先手”,化危为机。

政治理论引领是意识形态监测预警体系建立的前提和保证。高校要坚持“理论提升”和“机制建立”同向同时发力,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抵御意识形态风险的精神实质融入到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而且要“常新、常讲”,形成高校牵头师生普遍参与的理论学习体系,自上而下层层补齐理论短板,对披着“隐形外衣”的单个风险或“鸡尾酒”式的风险综合体要从学理层面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使大学生认清风险,提升大学生的防范意识。

师生协同预警是意识形态监测预警体系实现良性循环的基础。要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思想,认识到意识形态斗争也是人民的斗争,拓宽预警主体范围,将大学生由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转为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主体。意识形态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应具有全员性、协同性和及时性。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点爆发往往来自大学生群体,这是大学生自身在思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所产生的。将大学生纳入风险防控体系基础环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实践环节推进风险防控平台建设,打通大学生参与意识形态风险监测预警通道,不仅可以及时阻断大学生中非意识形态风险点向政治风险的转化,而且实现了大学生德育实践能力提升和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主体性提升的“双赢”局面。

舆情监控是意识形态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风口”。舆论场是意识形态渗透和活动的重要场域。随着“智媒体”和“自媒体”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加速释能,提高了舆论传播速度、深度和广度,使互联网技术的“双刃剑”效应越发明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高校应依托智能化建设实施舆情监控来了解社会动态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同时要及时根据大学生思想动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平台建设来降低舆论“迷雾指数”,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平台要“大数据”化,要通过“主流数据意志”传播矩阵来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的讲话[EB/OL].(2014-12-29).http://cpc.people.com.cn/n/2014/1229/c64094-26295722.html.

[2] 李康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66.

[3]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论指导思想一元化与多种思想并存问题[J].前线,2000(11):8-14.

[4] 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1(1).

[5]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31.

[6][7]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4,6.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

[9]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11.

[10][11]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1-10-27). 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12] 習近平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的讲话[EB/OL].( 2021-03-10).https://m.gmw.cn/baijia/2021-03/10/34675754.html.

[13] 陈秉公.建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6):1-6.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安全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
篮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实效性探究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构论析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