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体育教学中,耐久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发挥着促进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力,因此,教师有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强化学生耐久跑教学的实效性。文章针对小学体育耐久跑的意义以及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小学体育高年级学生耐久跑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高年级;耐久跑;教学策略
作者簡介:李俊(1993—),男,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禄口中心小学。
引言
在人的各项身体素质中,耐力素质至关重要。耐力既是人体心肺功能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的坚毅精神的充分体现。而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耐久跑是锻炼他们基本耐力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耐久跑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生理负荷量,导致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抵触的情绪。因此,教师应该制订科学的教学策略,强化学生的耐力素质,使学生对耐久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为其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小学体育耐久跑的定义与意义
耐久跑,也称为耐力跑,是体育跑步项目中的一种。而体育跑步项目分为短跑、长跑和中长跑三种,耐久跑又属于中长跑的一种。小学体育耐久跑路程在400米到800米之间,学生可以采取跑走交替的形式完成,也可以全程跑步完成。耐久跑除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之外,还能锻炼学生的耐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
二、小学体育耐久跑的现状
一方面,家长缺乏对耐久跑的重视。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比较好,家长对学生比较溺爱,并且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有过多的干涉。小学体育教学中之所以开设耐久跑课程,是为了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然而,部分家长缺乏对耐久跑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加上对学生的过度关心,一些家长经常会在体育课时间为学生请假,阻碍了学生参与耐久跑的课堂学习。
另一方面,耐久跑的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耐久跑的课堂教学顺序通常是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进行热身;其次,讲解耐久跑的注意事项;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集体性的耐久跑训练。耐久跑的课堂教学不仅形式单一,而且缺乏趣味性。而小学阶段的学生,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之外,还比较活泼好动,不愿被束缚。因此,集体性的训练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存在明显的不一致,导致部分学生参与耐久跑的意愿较低,甚至产生抵触的情绪。
三、小学体育高年级学生耐久跑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耐久跑运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兴趣的重要性。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缺乏足够的学习自主性,因此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兴趣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耐久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方面,部分学生身体素质相对较弱,缺乏足够的体力,在耐久跑运动结束以后经常会感觉身体不适,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心理阴影,导致运动的积极性明显下降。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耐久跑运动缺乏足够的兴趣,并抱有应付了事的心态。而耐久跑不仅对学生的体能以及意志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学生的兴趣也是促使其进行耐久跑运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耐久跑对其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对耐久跑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生物学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认识到耐久跑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认识耐久跑可以促进人体各个系统,如心脏、肺部等的健康运作,同时可以有效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另外,教师还可以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出发,加深学生对耐久跑在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方面的认知。如在出行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耐久跑节省时间,避免迟到;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耐久跑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危险。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全国小学生耐久跑的平均速度告诉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水平,摆正自己的位置,激发其突破自我的意识。
(二)教师做好耐久跑运动技巧教学
耐久跑与常规短跑的不同之处在于耐久跑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运动技能和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力,用不当的方法进行耐久跑训练会引发学生身体的不适,严重者可能会造成身体损伤。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耐久跑运动技巧,以促进其耐久跑运动效率的提高。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在耐久跑训练中出现的不当行为进行总结整理,并展示给学生,分析原因并纠正。
部分学生在耐久跑过程中存在重心起伏较大的情况,这样极易造成体力透支;部分学生则会在耐久跑的初期就用尽全部力气,导致体力快速下降。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做好技巧教学,让学生在科学运动的同时,运动技能也能得到有效提高。例如,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定距、定时等训练方式的作用下保持一定的跑步速度;指导学生科学的呼吸方法,在结合自身身体素质的情况下,做到呼吸与步伐相呼应;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手臂的摆动保持身体的平衡;指导学生在跑步时,尽量避免大跨步,让其了解只有较小的步幅,才能做到后蹬有力、降低体能的消耗速度的知识……此外,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放松心情,促进其积极的运动心态养成。
(三)开展任务式的耐久跑训练活动
耐久跑这项运动,不仅耗时长,而且对体力的消耗也非常大。如果学生在整个耐久跑的过程中,内心毫无期盼,只是漫无目的地跑,并一心计算自身与终点的距离,难免会感到煎熬。再加上部分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在耐久跑的过程中体力透支严重,就会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这对坚持完成耐久跑有很大的阻碍。因此,想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这项运动的积极性,教师就必须进一步明确耐久跑训练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目标的支撑下完成整个耐久跑过程。例如,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终点的好奇心。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跑步路线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在每一个阶段的终点位置放置一个盲盒,当学生跑到此处时,可以随机选择一个盲盒,并依照其中提示的任务进行下一阶段的跑步。比如,长度为800米的跑程,盲盒可以分别放在200米、300米、500米、800米处,每一个盲盒中都有不同的任务,学生需要随机选取一个盲盒,并完成其中的任务才算成功。这种方式有效改善了耐久跑单一枯燥的训练氛围,使得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参与耐久跑,并能有效完成耐久跑任务。开展任务式的耐久跑训练活动,不仅让学生的耐久跑训练兴趣得以激发,还让耐久跑的训练效果得以提升。
(四)开展游戏化的耐久跑训练活动
耐久跑这项运动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得良好效果的。单一的训练模式不仅会使学生的兴趣逐渐降低,而且会导致训练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训练方式,借助趣味性的训练,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欢乐的训练氛围,学生才会自然而然地参与到训练中去,而不会产生过多的疲惫感,从而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例如,在訓练的准备阶段,教师首先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节奏活动,同时教师指导学生相关的热身动作,如单腿跳、双腿跳以及扭动踝关节等。轻松的氛围既可以加快学生进入训练状态的速度,又能使学生的身心充分活跃起来。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完成螺旋跑的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模仿一些小动物的走路姿势,促进其全身热身。热身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让学生原地不动,并随着教师的口令由慢到快做高抬腿练习,逐渐找到并适应跑步的节奏,最后才进入跑步训练。训练结束以后,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放松活动,避免他们积累过多的疲惫感。上述过程,由于教师对训练方式做了多样化的设计,学生对训练能够自始至终都保持积极的态度,不仅保证了训练的高效性,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五)鼓励学生进行耐久跑运动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保证学生具有充足的理论知识,还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效果。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讲解“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含义以及身体素质与“极点”的关系时,在确保学生真正理解的情况下,要鼓励学生多锻炼,以缓解“极点”造成的身体不适。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善于突破自我,敢于超越自我,帮助其在运动中感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获得“第二次呼吸”,这样学生才能在运动中感觉到轻快舒服。然而,传统的体育课堂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有较大的局限性,导致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切实感受到“极点”与“第二次呼吸”。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有必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后的实践拓展活动。学生对课堂学习知识的实践运用,可以在结合自身身体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关于耐久跑的训练安排在上学或者放学路上,提高学生课下分段和分组练习的自主性。教师鼓励学生实践耐久跑运动,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通过运动获得的经验,交流运动心得和技巧,强化学生耐久跑学习的综合体验。
(六)开展竞赛性质的耐久跑训练活动
就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自尊心很强,而且具有强烈的胜负欲。因此,在开展耐久跑训练时,教师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挖掘学生的潜能。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充分结合学生日常训练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做基础测试。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水平分成多个小组,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竞赛,在赛出小组的第一名以后,再让各小组的第一名之间进行较量。这些学生在之前的比赛中取得了胜利,因此会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斗志昂扬。再如,教师在划分小组时,可以使每一个小组中都有跑步速度不同的学生,再让学生以接力跑竞赛的形式完成耐久跑训练。关于接力跑竞赛的路程,教师可以设置200米+400米+600米等形式的异程接力,小组中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跑远程,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跑短程即可。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清晰认知自身的定位。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找出自身的极限值,从而更加努力,以实现突破自我极限的目标。学生以团体的形式进行耐久跑竞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胜欲,还促进了其集体荣誉感的增强。
(七)成立耐久跑运动小组,促进课内外训练融合
教师想要提升耐久跑的训练效果,仅仅依靠短暂的体育课堂训练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从课堂指导出发,结合学生的日常训练,促进课内外训练的融合。这样,除了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还能起到增强其精神毅力的作用。而小组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合作机制的形成,促进耐久跑课内外训练融合。具体的做法是,保持每个小组的学生人数在四到六人左右;训练的时间可以让学生自由安排,可以是在大课间,也可以在下午放学以后;训练的时长则控制在五到十分钟左右。同时,小组长需要将每一名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以及成绩记录下来,通过训练前后数据对比,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在不断进步,会逐渐坚定坚持锻炼的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计划,并注重对学生训练过程的观察,找出其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课堂指导策略,提高学生训练的针对性。小组共同进行课内外的耐久跑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刻苦锻炼的习惯,而且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坚持的意义。经过先苦后甜的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会得到大大增强,同时改变以往不爱运动的态度,为身体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水平。小学生的身体生长还没有成熟,无论是耐力还是爆发力都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出发,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科学指导其运动训练,并紧紧围绕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只有在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发展现状相适应的情况下,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耐久跑运动,并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嵇寅.基于“三个尊重”下小学体育耐久跑教学策略探究[J].田径,2021(11):4-6.
汪灵军,陈福献.让小学生的耐久跑变得“趣味盎然”——谈耐久跑增强趣味性的有效策略[J].田径,2021(11):14-16.
王杰.在小学体育课堂耐久跑教学中趣味方式的有效运用[J].田径,2021(09):69-70.
刘方成,纪晓亮.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耐久跑教学的困境剖析与策略优化[J].青少年体育,2021(08):111-113.
李雪莲.小学体育高段学生耐久跑教学的科学运用[J].科技资讯,2020,18(11):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