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从而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产出导向法”是扎根于中国本土的外语教学方法,强调“学用一体”,突出“以人为本”,实现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人格素养的全面发展。文章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基础,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大学英语课程;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5-0063-0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仅承担着工具的责任,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其人文性。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起,外语教学一直采用专才型培养模式。改革开放以后,面对巨大的外语人才缺口,我们过分强调外语教学的工具性,具体表现为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
“应试”“实用”的导向,使学生的人文理想和精神追求呈弱化状态[1]。与此同时,外语教学材料多是国外的文本,学生大量接触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在这种情形下,我们需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外国的思想和文化要有选择地接受,也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将思政元素融入外语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全球视角和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
一、“产出导向法”和思政教学的有机融合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提出的扎根于本土、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体系。该体系由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三部分组成。随着文秋芳教授系列论文的发表,以及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实证研究,这一教学体系逐步完善,已经发展成较成熟的理论体系。
从教学理念上来说,“产出导向法”与思政教学不谋
而合。“学习中心说”强调课堂教学要服务于有效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产出任务。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达成师生共建。“学用一体说”与中国传统的“知行合一观”一脉相承,强调课堂教学中输入和输出一体化[2]。“文化交流说”主张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对话、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3]。“关键能力说”也称为“核心素养说”,有助于明确培养方向,即培养能够解决复杂问题,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终生学习,具有持续发展和合作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从教学流程上来说,驱动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呈现真实的交际场景,从实际生活中去理解思政元素,有助于激发学生产出的欲望,学会自主、自觉选择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促成环节中,学生根据驱动任务,选择恰当材料学习,既能有效拓展现有的知识与语言体系,又能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评价环节中,师生合作评价,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讨论和探究问题解决方案,参与评价的全过程。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形成一种信任的氛围和合作文化。只有这样,思政育人理念才能落地生根,思政元素才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二、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黑龙江大学开设的“国际视野”大学外语通识选修课程为例,本课程基于“产出导向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国际化素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
维,以及科学研究、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具备较好的英语语言基础、有提升自己国际视野和思辨能力意愿的各专业的学生。课程主题彰显“人文性”和“国际性”,如全球化、数字化、气候变化、语言与交际、文化与习俗、家庭与人口、疾病与健康、冲突与和平等话题,特别适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各个环节。文章仅以《全球气候变化》《疾病与健康》这两课为例,展示如何将思政教学有机融入驱动、促成和评价的教学流程之中。
(一)驱动
呈现交际场景是驱动环节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交际场景包括4个要素:话题、目的、身份和场合。以《全球气候变化》一课为例,本单元教学目标:(1)能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和后果,以及不同视角的利益群体在此过程中的态度和做法;(2)能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解決办法,并通过书面和演讲等方式加强政府之间合作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本单元思政教学目标:通过产出驱动,要求学生能描述中国环保的现状、成就及面临的问题,以增强“四个自信”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在设置驱动任务时,教师选择模拟真实交际场景的任务。例如,模拟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站在不同国家立场进行演讲、谈判,致力于实现气候变化控制目标。驱动任务的话题是学生很熟悉的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目的是阐明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属于说明类和劝说类文本;身份是模拟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谈判的代表;场合是正式的口语交际。
该任务以真实事件为切入点,本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使学生意识到作为普通公民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还学会有效地使用口语和书面交际策略,明确交际目的和交际双方的关系,根据身份选择合适的语气、礼貌程度和言语功能,达到交际目的,提高交际能力。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学生课后积极进行资料查找,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成因、后果、应对策略,以及可持续发展途径等。真实的任务远比空洞的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科学角度论证、从人文角度关怀、从发展角度建议,承担起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
再以《疾病与健康》一课为例,教师将思政教学融入驱动任务设置中,要求学生以全球抗击新冠疫情为出发点,制作一个5~8分钟的视频短片。学生可以对比中美抗疫的不同举措,也可以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病毒的起源、成因、结果、影响。该任务以影响全球的重大事件为切入点,本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增进了对国际事务的了解,使学生了解全球抗疫形势和在全球抗疫背景下的中国担当,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还学会了资料查找、分析资料、视频剪辑、制作视频等方法,提高了综合能力。
(二)促成
在促成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围绕驱动任务、选取合适的输入材料进行有选择的学习。以《全球气候变化》一课为例,驱动环节的任务设计是“模拟联合国气候变化大
会,站在不同国家立场进行演讲谈判,致力于实现气候变化控制目标”。教师将这一任务分解为3个子任务,分步骤促成。
子任务1:绘制思维导图,分析气候变化的成因和影响。
思维导图能够使无序的思维变得清晰有序,帮助学生清晰梳理观点、论据之间的关系,具有直观化的特点。学生学习2007年戈尔获诺贝尔和平奖的演讲并观看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教师提供UNEP和 UNESCO等国际组织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文章和报告,以及2015年习近平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英语)作为辅助材料。学生对气候变化的成因和影响进行整理,了解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形成思维导图。
子任务2:入冬以后,哈尔滨地区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作为在哈尔滨学习和生活的一员,请给市长写一封信,阐明自己对城市污染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China Daily、CGTN网站关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文件的英文版,为学生提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有关生态发展的英文段
落,例如“Eco-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after all the results
of our development model and our way of life.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problems, we must put into practice the vision of innovative, coordinated green,open and shared development, and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spatial confi-
gurations, industrial structures production models, and life-
styles that favor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4]教师和学生分享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成功经验,例如,河北省最大的国有企业河钢集团如何积极转型升级,去产能做减法,转动能做加法。学生通过对比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了解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案。同时,在话语交际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交际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得体性和目的性原则。
子任务3: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相关话题展开辩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小组针对所选话题
(Can renewable energy replace fossil fuels?Is nuclear power a preferable alternative to using fossil fuels for energy?Will reducing our energy use harm the economy?)进行辩论。学生了解辩论流程和辩论过程中的语言和交际目标。通过完成各子任务,学生不仅储备了相关知识和产出任务所需要的话语结构,以及交际策略,更加深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达成本单元思政教学目标。
(三)评价
在评价环节中,师生是平等对话的关系。评价环节的关键是及时有效。为了完成一个小组项目,可能需要师生、生生多次反馈,及时沟通。以《疾病与健康》一课为例,教师将思政教学融入驱动任务设置中,要求学生以全球抗击新冠疫情为出发点,制作一个5~8分钟的视频短片。课下,小组成员按照教师提供的评价清单自评,完成第一次修改;课上,小组展示视频短片之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小组成员完成第二次修改。最后,在提交视频短片时,学生需要同时提交小组研究报告和个人反思,并进行小组成果展示和演讲。
从学生的反思中,不难看出他们已经通过查找资料,用事实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
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才是人間正道”[5]。这些思政元素从学生的演讲与反思中被讲述出来,对学生的教育意义要远远大于教师讲授的效果。
一位学生写道:“我在剪辑视频的过程中热泪盈眶,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我懂得如何进行有效的团队协作。虽然任务具有挑战性,但是我们确实学到了很多知识,获得了成就感。”
另一位学生写道:“我们小组通过对比研究中西方国家应对新冠疫情的不同举措,得出了一个结论,我国在应对疫情上采取的措施是更为有效的。我国始终将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就是中国精神和大国担当。”
学生展示自己的任务成果,通过多种评价形式,不仅提高了语言能力和产出质量,更加深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师通过评价环节,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及时调整任务难度。
以“产出导向法”为指导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
学,需要教师挖掘单元思政主题,设计产出目标,既包括语言目标和交际目标,又包括思政育人目标。教师无需将思政育人目标明确告知学生,但是,应将思政要素融入各个教学环节, 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达到思政输出的目的。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施建议
在设置驱动任务时,教师可以结合思政元素,提供真实交际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和产出的意愿。任务要具有挑战性,兼顾难度适中、用时可控。产出目标可以细化为多个子目标。这些子目标应具有内在逻辑性,为选择输入材料提供意义完整的关系框架。通过驱动环节,教师既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又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其国际交流水平,使外语教学能够真正地和思政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促成环节中,教师应将驱动任务细化成若干子目标,选择既满足语言和交际目标,又满足思政育人目标的输入材料,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入学生语言知识获取和语言能力提升的认知发展过程之中。
評价反思是教学流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做到评价主体和评价维度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教师之外,还包括学生。学生在进行自评和互评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语言能力,而且提高了自我反思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反思有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提升人文素养,也有助于教师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思政融入语言教学。
立德树人是每位教师的使命与责任。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2019)提出,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6]。课程思政内容的关键策略是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7]。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交际场景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学习为中心,以价值引领为导向,以思辨能力与国际视野为核心素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形成师生的良性互动,更有利于润物无声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培养融通中外、具有创新能力、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
参考文献:
[1] 邹心胜.大学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基于人文主义视角[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51.
[2] 文秋芳.“产出导向法”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18,32(3):393.
[3] 文秋芳.从英语国际教育到汉语国际教育:反思与建议[J].世界汉语教学,2019,33(3):295.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英文版)[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20.
[5]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2).
[6] 张敬源,王娜.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中国外语,2020(9):15.
[7] 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7.
编辑∕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1-04-25 修回日期:2021-05-15
作者简介:姜丽斐(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教学。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核心素养与POA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黑龙江大学‘国际视野’课程为例”(2018C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