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利用外资的新方向及政策建议

2022-05-20 07:38路红艳李睿哲
国际贸易 2022年4期
关键词:利用外资双循环供应链

路红艳 林 梦 李睿哲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分析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决策。新发展格局提出以来,许多在华外资企业产生了疑虑,认为我国发展国内大循环,是不是不重视外资了,甚至会排挤外资企业。实际上,无论从中央还是从社会各界对新发展格局的解读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搞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要形成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内外打通、内外融通、内外促进,共同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因此,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需要深入研究对利用外资的新要求,精准把握我国利用外资的目的和方向。

一、外资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作为连接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在促进产业、贸易、投资和消费等方面发挥了独有的作用。

(一)外资在国内经济大循环中的作用

国内经济循环是指国民经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良性循环,包括生产(产业投资)与消费之间通过供给与需求关系、收入与消费关系形成的良性循环,以及区域市场、城乡市场之间相互联通、相互促进形成的良性循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开放市场,积极利用外资,对国内经济循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FDI以及外商投资企业不仅对中国GDP和就业有直接影响,而且对中国供应链的形成、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培养以及就业创造也有重要影响。如果把投资的直接影响以及外资企业的运营活动、供应链和员工的消费支出都包含在内,在1995—2013年期间,外资和外资企业对中国GDP的贡献率约为16%~34%,对中国就业的贡献率约为11%~29%(恩莱特,2017)。总体来看,以往外资在促进国民经济循环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产业投资、提升产业链水平和促进消费等方面(见图1)。

图1 外资促进国内经济循环示意图

1.外资促进了完整工业体系的形成,为国民经济循环奠定了良好基础

改革开放后,我国以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建立一大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抓手,充分发挥劳动力丰富廉价的比较优势,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先后推动了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电子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汽车、机械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制造业规模迅速扩大,制造业部门日趋健全,“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中国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的生产基地,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

在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过程中,外商投资企业不仅自身参与工业体系发展,而且通过推动外资配套性投资、提升配套能力,带动我国相关细分产业和产业集群不断发展,使我国产业体系不断健全。江小涓等(2002)的研究显示,1992年日资企业在我国的本地配套率为20%左右,到2000年上升至57.3%。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纺织服装制造、电子信息制造和汽车制造等产业集群都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带动发展起来的。以大众集团为例,大众集团进入中国市场之初,为了实现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先后动员全球多家零部件企业来华投资,在长三角等地区形成了产业集群,构成了中国汽车工业最初的产业链体系。

2.外资畅通了产业链和创新链循环,为产业链水平提升夯实了基础

国际投资理论和相关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效应,对东道国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从我国利用外资的实践来看,外资对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链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将先进技术转移到中国主要产业,促进了相关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水平提升,比较典型的如汽车制造业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提升了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二是外商投资企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对国内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推动的作用,从而有效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如罗军(2016)在从东道国研发投入角度研究FDI前向关联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时发现,在FDI进入程度高的制造业时,FDI前向关联效应对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唐宜红等(2019)通过利用企业申请专利数实证研究FDI对内资企业创新的影响,认为FDI通过行业间后向关联,显著增加了我国企业的创新产出。三是外商投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开展研发设计活动,有效提升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亿欧智库发布的《2019全球市值250强外商企业在华发展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市值250强的外资品牌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有108家,其中至少15家企业在中国开设的是全球研发中心。如微软、IBM、西门子、通用汽车和本田等跨国公司都根据其全球经营战略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这些研发中心通过合资研发、联合研发、委托开发和研发外包等形式,与国内企业开展合作,提升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外资通过投资高技术产业,也进一步促进了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提升了产业链水平。这主要表现在,近年来随着我国利用外资更加注重质量,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外商企业投资的重要领域。202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吸收外资在全国吸收外资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28.6%,比2015年提高了16.4个百分点(见图2),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吸收外资在全国吸收外资中所占的比重由2015年的5.3%大幅提高至2019年的18.2%。外商投资企业投资高技术产业,为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2 2015—202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吸引外资占比情况

3.外资推动了居民消费升级,为培育壮大国内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

外商投资企业到中国市场投资,早期主要受中国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驱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劳动力优势逐步减弱,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成为吸引外商投资企业来华投资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将发展目标从“在中国投资、为全球生产”转变为“在中国投资、为中国生产”,并从以加工贸易为主积极地向以一般贸易为主转型,开发适合我国消费市场的商品和服务,对培育壮大国内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具体来讲,外资对壮大国内市场,特别是促进消费的作用是间接通过增加商品和服务供给、拓展流通渠道和促进就业发挥作用的。

一是外商投资企业通过投资消费品产业,开发适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促进商品和服务消费升级,满足居民消费者需求。以汽车为例,汽车是我国居民消费中的重要消费品类,近年来在主要消费品类中汽车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最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汽车类(汽车及其零部件)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0.1%。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吸引外商投资企业到中国合资和建厂,推动中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满足了居民汽车消费需求,促进了汽车消费升级。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截至202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522.5万辆和2531.1万辆,稳居全球首位。其中,合资品牌占据轿车市场的80%左右、SUV市场的近50%,上汽、东风和一汽等几大主要的汽车产业集团中,合资车销量普遍超过七成,处于市场绝对领先地位。

二是外商投资企业通过投资商贸流通领域,拓展消费渠道,创新消费方式,促进了居民消费。自2004年12月我国对商业领域利用外资取消地域、数量和股权比例限制以来,流通业利用外资项目明显增多,流通领域利用外资规模持续加大。短短十多年时间,包括沃尔玛、家乐福等在内的世界50 家最大的零售商大多数已进入中国市场,并带动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100多年发展才形成的各种零售业态迅速进入中国,为中国消费者拓展了消费渠道,便利了居民消费。同时,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给我国流通业带来了先进的营销理念、营销策略和科学的管理方式,促使一大批国企与民企纷纷在压力中学习、模仿和创新,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流通企业崛起,进一步促进了流通业态和经营方式创新,为完善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吸纳就业,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间接促进居民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不仅缓解了我国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中的就业矛盾,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城镇劳动力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同时外商投资还提升和改善了我国整体就业质量和就业环境。截至2020年年底,外商投资企业拉动城镇就业4000万人左右,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总人数的1/10左右。同时,与其他经济成分相比,外商投资企业平均工资较高,2020年外商投资企业年平均工资达到11.2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

(二)外资在国际大循环中的作用

外资是国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外资就是一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大循环的重要体现。同时,外资通过促进贸易发展,形成投资与贸易循环,推动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国际大循环发展(见图3)。

图3 外资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示意图

1.外资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形成国际投资与贸易的良性循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并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外商直接投资和外资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表现在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提高。根据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1978—1991年,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50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0.1%提高到21.3%。1992年之后,我国利用外资规模高速增长,对外贸易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上升,到2006年上升到最高点58.9%。2006年之后,随着我国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之我国制造企业快速成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维持了40%以上的水平。2020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达到17976亿美元,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8.7%,其中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占中国进口总额、出口总额的42.1%和36.0%(见图4)。同时,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对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发挥了巨大的产业支撑作用。根据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19年1-10月,在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中,47.3%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比例高达63.7%。

图4 1986—2020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变化情况

2.外资促进中国融入全球供应链,成为全球重要的供应链中心之一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凭借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主动承接亚洲“四小龙”、日本、美国和欧洲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非核心技术工序和零部件生产,并通过“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的形式,从制造业低端生产、组装加工环节融入全球供应链分工体系,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形成了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成为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

在这一过程中,在亚洲地区,日本曾一度被称为亚太地区的供应链中心,美、中、韩以及其他许多亚洲国家都将日本作为终端需求的供应源。但由于日本国内市场狭小、毗邻中国,且中国具有劳动力丰富、市场规模大等优势,加之受日美贸易摩擦影响,日本作为亚太地区供应链中心的地位被中国所取代。1994年,日本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增加值比重达到最高点21.7%,而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仅为3.5%,而到200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开始超过日本,202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26.6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为近30%,连续11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位居全球第一,而日本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仅为7.4%(见图5)。根据牛津经济学家Stefan Angrick(2019)测算,中国除附加值最高的商品和服务出口份额比日本低外,其他各类产品出口份额均高于日本。不仅如此,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以及几乎所有亚洲国家均建立了更加密切的贸易联系。

图5 1980—2020年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变化情况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利用外资提出的新要求

从外资对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作用来看,外资是新发展格局的主要参与者和重要枢纽,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引资国,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已经较高。在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还要不要像过去一样大规模利用外资,以及利用外资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因此,“十四五”时期,中国需要根据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部署,重新审视利用外资的思路和方向,研判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利用外资的新要求。

(一)要求利用外资补齐发展短板,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断点和堵点

从理论上讲,拥有核心技术的跨国企业到东道国投资,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和协同创新,提升东道国技术、人才等优质生产要素的供给水平,并带动东道国相关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高端技术、人力资本和品牌等高端优质生产要素仍然较为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大循环的发展。以高端技术为例,尽管我国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但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和关键产品上仍存在技术储备少、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和国际竞争力弱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芯片、操作系统、发动机、精密仪器、重大装备、重要材料以及关键元器件等仍然严重依赖进口。以芯片为例,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芯片进口额达3500亿美元,进口个数达5435亿个。按照美国半导体研究公司IC Insights对中国半导体芯片自给率的分析,2020年中国半导体芯片市场规模约为1430亿美元,而中国半导体芯片生产规模为227亿美元(见图6),按此计算,2020年中国半导体芯片自给率约为15.9%;如果只计算总部在中国的公司的产能,则在中国生产且品牌也是中国的半导体芯片生产规模仅为83亿美元,中国半导体芯片的自给率仅为5.9%。在美国明确将芯片领域作为对华技术和产品出口限制的领域后,如果未来美国及其他国家对我国严重依赖进口的关键产品限制出口,可能导致我国对高技术产品的需求面临有钱也买不来的严重“供给不足”局面,进而使国内经济无法实现高质量循环。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在通过科技创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同时,迫切需要通过进一步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弥补“卡脖子”技术在短期内难以自主供给的不足,解决国内大循环堵点和断点。

图6 2010—2025年中国半导体芯片市场规模和生产规模变化情况

(二)要求利用外资释放内需潜力,助力国内大循环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这一方面要求通过优化产业供给,引领和创造需求,培育国内大市场;另一方面要求通过畅通国内生产、流通和消费之间的循环,促进消费和投资增长。

从当前我国供需格局来看,按照比较宽泛的标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人,占全球中等收入群体的30%以上。但是,我国商品与服务无效低端供给过剩与中高端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不仅中高端商品供给不能满足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而且家政、养老等行业也无法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和便利化的服务供给。因此,在推动我国本土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利用外资,通过优化外资投资结构、鼓励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企业合作开发高品质商品、增加优质服务供给等方式,满足中高端消费需求,甚至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促进供需有效对接。

同时,在华外资企业体量较大,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稳定在华外资企业投资,发挥外资就业促进效应,通过稳定就业和增加收入,促进消费增长和升级,为释放内需市场潜力做出贡献。

(三)要求利用外资推动贸易创新发展,强化国际大循环中的地位

受疫情影响,“十四五”时期及未来较长时间,随着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国际政治格局加速重塑,我国外需市场面临收缩风险。一是周期性外需下降,即因经济危机而导致的外需下降,可以预期在世界经济下滑一两年触底后会逐渐恢复;二是结构性外需下降,即跨国公司的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已经整体收缩并调整区位布局,使部分产业外需下降;三是政治性外需下降,即外部政治环境恶化导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外需萎缩。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巩固中国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的地位,推动中国继续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考量。正因为如此,中央把“稳外贸”作为“六稳”工作方针之一,采取各种措施,强力稳外贸、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外贸能否稳住,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并推动中国迈向贸易强国,事关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成败。因此,要实现稳外贸目标,要求继续发挥外商投资企业推动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作用,通过稳住与传统欧美市场的贸易关系,积极开拓新兴市场,稳定外贸增长。同时,要求优化外商投资企业投资结构,推动外商投资企业更多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推动产业升级促进贸易结构优化,实现中国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环节迈进。

此外,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由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向高端跃升的关键期,通过大力改进利用外资工作,可以进一步对标国际高标准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规则,突破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及投资限制,拓宽全球价值链分工,促进国内外资源更加紧密地融合,实现中国产业更快、更好地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四)要求利用外资促进国际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双循环发展格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双边贸易协定和投资协定不断签署,推动相互投资活动逐渐成为国与国之间的一种常规性的经济活动。国家之间相互投资的加强,有助于绑定一国与他国的经济利益,实现国与国之间互利共赢发展,并促进多边经济体制和扩大全球开放。尽管受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但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不会改变。中国是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和开放合作的坚定支持者和维护者。根据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地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中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的要求,要通过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地利用外资,推动我国与外商投资企业母国相互投资,实现双向投资互促发展和各国互利共赢。

同时,根据卢进勇(2017)等人的研究,一个国家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参与度、参与层次的高低以及获得的国内增加值的多少,与其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有着密切联系。近年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变革和中美贸易摩擦的推动下,原有的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调整。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破坏性影响,使各国强烈意识到产业链完整性、自主性对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各国纷纷构建本国关键的产业链供应链,加速了全球供应链重构步伐。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中心之一,要继续巩固提升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提升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参与度和参与层次。一方面,需要继续通过引进优质外商投资企业,织密中国与全球供应链连接的网络;另一方面,需要通过以利用外资促进相互投资,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网络,促进国际合作,与合作伙伴构建互利共赢的关系,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三、高水平利用外资、助推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思路及建议

“十四五”时期,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利用外资的方向、结构和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利用外资的整体思路要进行适当调整。从利用外资的目的来看,要从过去以弥补资金缺口、推动产业发展为主向弥补“卡脖子”技术短板、建设贸易强国以及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转变。从利用外资的方向来看,结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要进一步从注重引资规模向注重引资质量转变,从过去以“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留下来”并重转变。

(一)推动外商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畅通国际大循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列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提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十四五”时期,利用外资工作要以推动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方向,进一步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推进“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制度,促进更多市场寻求型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一是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大幅放宽高端制造业、金融、保险、物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对外开放力度,逐步取消或者放宽境外投资者的资质要求、股权比例、经营范围和投资方式等准入限制,助力稀缺资源、优质生产要素和高端人才进入中国市场;二是完善外商投资企业信息报告制度,优化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注册和信息报告流程,提升投资设立便利化水平;三是进一步优化外国人申请来华工作许可办理流程,完善各类商业人员来华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制度,推行电子签证,提高外国人来华工作的便利化程度。

(二)高标准建设利用外资平台,打造双循环发展载体

自贸试验区和各类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等是利用外资的重要载体。 “十四五”期间,要以高水平建设利用外资平台为抓手,推进利用外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作为制度创新高地的高质量要素集聚功能,进一步提高自贸试验区建设标准和质量,更加突出发挥风险测试和压力测试作用,加快医疗、文化、教育和电信等领域开放进程,全面清理取消负面清单之外的限制措施,彻底改变外商投资中的“大门开了,小门不开”“准入不准营”等问题;二是推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赋予国家级开发区投资管理权限,支持国家级开发区高质量引进外资,延伸拓展产业链,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三是扩大服务业开放综合试点范围,高水平打造一批服务业开放平台,深化试点服务领域改革开放,提升服务业吸收外资质量效益,促进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

(三)着力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双循环发展质量

尽管近几年我国利用外资结构逐步优化,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投向国家鼓励的高技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但总体而言,我国利用外资结构仍需要进一步调整。一方面,从外商投资产业结构来看,在制造业中外商投资企业仍以加工贸易为主,尚未有效嵌入和连接中国本地产业链。“十三五”期间,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稳定在75%以上,这种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高进低出”格局,不利于我国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从外商投资区域结构来看,东部省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一直保持在85%左右,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没有明显上升。因此, “十四五”时期,结合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要进一步把推动产业链招商、优化外资结构作为重要抓手。一是鼓励外商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优化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领域的外资结构。完善外商投资研发中心支持政策,鼓励外商来华投资设立研发中心,针对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与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二是要以推动中西部由“开放洼地”向“开放高地”转变为重点,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多的对外开放试点平台,提升中西部地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吸引力,推动外商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四)优化外商投资营商环境,增强对外商投资企业吸引力

公平、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外商投资企业来华投资的关键。要以推动《外商投资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全面落实为抓手,着力优化外商投资营商环境,充分保障外资企业的平等待遇,坚定外资企业在华投资信心,吸引更多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和在华外资企业扎根中国市场。一是推动各地加快清理、修改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与《外商投资法》不一致的条款,推动《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全面落实。落实《反不正当竞争法》 《商标法》,推动《专利法》修订出台,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商业秘密的保护力度,打击各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打造规范有序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落实《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办法》。二是全面实施内外资企业平等待遇。推动外商投资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和标准制定,清理与企业性质挂钩的资质标准、产业补贴等规定,保障内外资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三是推动各地转变过去把投资促进等同于招商引资的工作理念,强化服务意识,突出战略性、整体性、系统性和统筹性,完善外商投资信息服务,鼓励各地归集、汇总、发布外商投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行业动态和项目信息等,培育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促进服务体系。

(五)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外资来源地多元化

在中美博弈持续加剧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分散化、多元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十四五”时期,要拓宽思路,通过推进更多双边和多边贸易及投资协定签署,促进国际合作,拓展外资来源。一是立足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推动中国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新或升级双边投资协定,进一步落实双边合作机制,加强政策沟通、规划对接,通过援外培训等方式主动加强规则和标准的引领;二是推动中欧双边投资协定早日签订,完善中欧打造绿色伙伴、数字合作伙伴机制化合作方略,重塑现有投资规则,促进中欧更多领域相互投资;三是深化“10+3”合作,积极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协定升级,加快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推进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促进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四是适时启动加入CPTPP谈判,积极推进与拉美、非洲国家签署更多的自贸协定,利用更多元的自贸协定,推动外资来源地多元化,从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安全水平。

猜你喜欢
利用外资双循环供应链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做好利用外资工作若干措施的通知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2018年中国利用外资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