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靓,汪求真
(青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青岛 266021)
据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研究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的肥胖人数是1975年的3倍,其中近39%的成年人(18岁及以上)为超重肥胖[1]。由于缺乏锻炼和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大学生超重肥胖人数急剧增加,随之引发的胰岛素抵抗、葡萄糖耐量受损、心血管疾病、抑郁自卑等身心问题层出不穷[2]。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睡眠质量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一些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睡眠时间短、睡眠质量差、睡眠障碍等与更大的体重、更多的体脂量甚至是较大的中心性肥胖率之间存在关联[3]。最新研究发现,更好的睡眠质量有减轻体重的可能性[4];肥胖的发展过程中会伴随睡眠不佳[5];睡眠时间长的人并不比睡眠时间短的人消耗更多的能量,但是较大的入睡时间波动范围与较高的年龄别体重指数存在关联[6];睡眠质量与体重之间的联系只是特殊人群因为不同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造成的,并不存在因果关系[7]。综上,睡眠质量与体重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尚存在争议。众多研究侧重儿童青少年睡眠质量与体重变化的关系,针对大学生群体超重肥胖率和睡眠障碍现状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全面分析睡眠质量各个维度与大学生群体的超重肥胖联系,为帮助大学生安排科学合理睡眠和制定超重肥胖干预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分别对某高校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年级的所有班级进行编号,利用随机数表法在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4个班级。被抽中的16个班级的全部学生共有771人纳入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调查,其中男性310人,平均年龄为18.97±1.74岁;女性461人,平均年龄为19.12±1.68岁。
基于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大学生睡眠习惯及基本情况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预调查显示Cronbach'sα系数为0.856,变量公因子方差均较大,累计方差贡献率53.033%,表明该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发放问卷780份,收回有效问卷771份,有效回收率为98.85%。
1.3.1 基本情况调查表 包括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日常睡眠习惯、每周户外活动频率、每周户外活动时间、身高、体重等。依据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细则进行大学生身高和体重测量[8],其中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kg)/身高2(m2)。按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9]的定义,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BMI < 18.5 kg/m2为偏瘦;18.5 kg/m2≤ BMI < 24 kg/m2为正常;BMI ≥ 24 kg/m2为超重和肥胖。
1.3.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 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42,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0],常用于评价过去一个月睡眠质量的自评量表,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睡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7个维度指标。其中,每个维度按照0~3分计分,累计7个维度的得分为PSQI总分,得分范围在0~21分,得分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本研究采用睡眠质量的四级评价标准[11],得分在0~5分,定义为睡眠质量很好;得分在5~10分,定义为睡眠质量还行;得分在11~15分,定义为睡眠质量一般;得分在16~21分,定义为睡眠质量很差。
先通过预调查,初步掌握研究对象对问卷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有效反馈程度;再结合相关专家的意见,完善和修改问卷内容;最终制定出适合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收集整理问卷数据,双人双录建立数据库,确保数据准确性。
每周户外活动大于3次的大学生占63.0%,每次户外活动时间在15~30min之间的占55.0%。此外,87.0%的大学生有睡午觉的习惯,见表1。BMI的分析结果显示,偏瘦的人中男性占36.8%,女性占63.2%;正常BMI的人中男性占36.4%,女性占63.6%;超重或肥胖的人中男性占54.4%,女性占45.6%,男性的超重肥胖率均大于女性(χ2=16.865,P=0.001),见表2。
表1 大学生基本特征分析
表2 不同性别大学生超重肥胖情况
大学生PSQI总分的实际区间得分为1~16分,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为4(3,6)分,睡眠质量差(包括睡眠质量一般和睡眠质量很差)占2.7%。PSQI的7个不同维度具体得分见表3。结果显示,睡眠质量很好的男性220人,占42.6%;女性296人,占57.4%。睡眠质量还行的男性77人,占32.4%;女性154人,占67.6%。睡眠质量一般的男性11人,占55.6%;女性10人,占44.4%。睡眠质量很差男性2人,占66.7%;女性1人,占33.3%,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睡眠质量下超重肥胖的分布情况
表3 大学生匹兹堡睡眠质量得分
大学生睡眠质量与超重肥胖的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r=0.123,P=0.002)。其中,BMI正常的人中,睡眠质量很好、睡眠质量还行、睡眠质量一般、睡眠质量很差分别占70.9%、26.4%、2.5%、0.2%;超重肥胖的人中,睡眠质量很好、睡眠质量还行、睡眠质量一般、睡眠质量很差分别占58.1%、36.3%、4.4%、1.2%。以BMI为正常或超重肥胖为因变量,匹兹堡睡眠质量的7个维度为自变量,代入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相关变量赋值情况见表4)。结果显示,较高的睡眠质量(OR=4.280,P<0.05)、入睡时间(OR=2.564,P<0.05)、睡眠时间(OR=3.419,P<0.05)、睡眠效率(OR=4.450,P<0.05)、睡眠障碍(OR=3.317,P<0.05)和日间功能障碍(OR=3.129,P<0.05)得分均为大学生超重肥胖的危险性因素,模型2校正了年龄和性别因素,依然有统计学意义,OR均>1,P<0.05。模型3校正了年龄、性别、每周户外活动频率、每次户外运动时间因素之后,上述各因素仍对大学生超重肥胖具有危险性作用(OR>1,P<0.05)。由表5可知,当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得分每增加1分,大学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分别增加4.217、2.390、3.128、4.493、2.956、2.920倍。
表4 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变量赋值情况表
表5 大学生睡眠质量与超重肥胖的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相关研究表明,近20年中国大学生睡眠质量正在不断恶化[12-13]。本研究中睡眠质量差的检出率低于上海虹桥区青少年睡眠质量差的检出率(18.84%)和南京大四学生的睡眠质量差的检出率(19.00%)[14];睡眠质量很好的比例高于南京大四学生(24.0%)[11],可能是因为研究样本包含大学不同年级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压力相对较小,从而拉低了整体的睡眠质量较差检出率。本研究的PSQI总分范围大于青年官兵群体(3.0~7.4)且低于实习护士群体的平均分(7.5分)[15],说明大学生群体面临的睡眠质量问题更加多元化;87%的大学生有午睡的习惯,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近[16];大学生肥胖检出率为20.7%,高于黑龙江省大学生的15.7%[17]以及长沙市大学生的12.8%[18]。这可能与大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较少有关,活动消耗较少导致机体超重和肥胖。另外,也可能与不同饮食习惯有关,但需要通过膳食调查来验证。
本研究显示,大学生睡眠质量与超重肥胖之间存在相关性,这与以往研究结论相同[19]。通过分析整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不同维度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并调整相关可能的混杂因素后,认为睡眠质量整体较差可能是造成大学生超重肥胖的一个危险因素,包括入睡困难,睡眠时长较短,存在睡眠障碍及睡眠效率低下等。这些都可通过引起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失调,造成脂肪分解障碍甚至机体节律调节障碍等导致机体能量过剩和脂肪堆积,进而引起超重和肥胖。已有研究表明,睡眠时间较短能够增加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较差的睡眠质量可能会干扰整晚睡眠波动的自然循环,改变昼夜节律,从而改变机体的新陈代谢[20];良好的就寝习惯可以通过调节昼夜节律对睡眠模式造成一定的影响,提示睡眠对体重的影响可能与机体昼夜节律的改变有关[6];睡眠质量差可能会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和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等交感迷走神经失衡现象,而肥胖者所表现的交感迷走神经失衡比正常人更明显[21]。因此,交感迷走神经失衡可能是介于睡眠和肥胖之间的一种病理生理关联。睡眠障碍者往往伴随着更多的能量摄入,更大的精神压力,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和较少的体力活动,这也是增加超重肥胖风险的可能原因[22]。此外,机体的超重和肥胖也会对睡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入睡困难等,导致超重肥胖者的睡眠质量更差,继而引发恶性循环,加重超重或肥胖的状态。
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分析了大学生的睡眠情况,并探讨了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较差的睡眠质量可能会增加大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率。学校应该开展健康课程普及睡眠健康知识,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及矫正行为生活方式等帮助大学生改善睡眠质量和健康心态心理,提升大学生整体健康水平。本研究抽样调查了不同年级,但未考虑到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差异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下一步将研究分析不同学院的学生睡眠质量与肥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