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俊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街道是城市中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街道空间只注重打造外在形式。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民对城市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升,如何营造尺度宜人、活动舒适、视觉美好、具有地域特色的街道空间,是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城市街道更新改造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和规划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巩固我国过去几十年快速城镇化取得的巨大成就,提升城市街区活力及街道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20年里,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有关城市街道改善的政策文件(见表1),在政策引导下,我国城市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一些城市陆续开展了城市街道更新改造工作。为了改善城市面貌和提升城市竞争力,合肥市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更新规划编制。
表1 我国各城市街道设计标准发布情况
随着我国各大城市从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以及各城市相继开展街道设计导则、规范指南的编制,从政策、管理、制度和设计等方面为街道品质的塑造和环境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由此也促进了我国街道空间的更新改造研究。分析这些导则可以发现,改善街道的通行能力、提升街道空间的人性化、加强街道场所功能等,是各个城市共同关注的目标。
城市街道是市民生活的必需空间,它反映出当代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近年来,随着合肥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城市扩张的同时,街道空间显现出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通行、互动以及承载城市层面的功能是街道空间的主要任务。高品质的街道需要通行顺畅,有良好的交流、驻足交往空间和相应设施,而进行具体活动的街道,如商业街道要以商铺和文化展示为主,其建筑、小品以及景观设计应展示地域自然、历史文化特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
然而,大多数城市的街道往往是多功能中心,各种元素都有可能出现在街道上,显得十分混乱。合肥市的一些街道既是步行街道又是车行街道;变电箱、电话亭等附属设施出现在盲道、人行道,破坏街道空间的美感;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彼此穿插;高架桥、立交桥架于街道上空,割裂了社区和城市原有的形态;街道两侧建筑有的杂乱不堪,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建筑缺少统一的符号和文化元素串联;部分建筑年久失修,逐渐荒废,缺乏统一管理;街道灯光风格混乱,除了提供基本照明的路灯就是商家的广告牌,且缺乏统一管理。
作为道路的一种形式,街道需要满足行人和车辆的通行要求。以合肥市为例,畅通二环工程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区域交通混乱,需改善区域交通环境。随着近年来合肥市机动车数量攀升,每逢节假日交通高峰期,明珠广场、南二环沿路拥堵现象十分严重,经常因为等待交通信号灯时间过长而造成交通堵塞。在南二环路与金寨路交口,由于交通信号灯间距较远,等待时间长达99s或更长,而通行时间设置得较短,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混在一起通行,常导致行人和一些非机动车还没有抵达信号灯终点,红灯已亮起,让本就混乱的交通状况变得更加复杂。
同时,人流、车流的过度拥挤使街道丧失了让人放松心情的魅力。城市街道因其场所功能以及承载的历史文化内容而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由此带来的过度拥挤也会反作用于街道的品质,长此以往,街道空间使人精神放松和心情愉悦的作用会慢慢丧失。街道使用者不再有一个轻松的氛围可以休闲互动,也不能静下心来欣赏建筑空间环境。
大多数城市街道设施仅供行人暂时休息,缺乏不同天气状况下城市街道功能的思考。比如,街道上有供行人休憩的座椅以及公交站台,这些设施往往没有考虑到雨雪等恶劣天气下给人们提供庇护的需求。街道设施往往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发达程度,良好的街道设施必须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行人的正常需求应该被提前纳入街道功能规划中来。
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城市街道建设曾长期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机动车的通行能力上,而作为街道使用者的人的感受却让位于飞驰的汽车。如果街道缺少人性化设计,人们很难对街道产生情感认同。
当前,街道空间的人性化缺失在设计理念、空间尺度、街道要素和街道管控等方面均有所体现,包括街道功能过度向机动车通行倾斜从而弱化步行交通;街道尺度过于庞大而导致难以形成人性化空间;街道车行割裂了社区并阻断人们的交流;人流车流过度拥挤而丧失了街道让人放松心情的能力;街道公用设施布局管理不当等。
街道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街道上的业态大同小异。以合肥市为例,如今遍地可见大型商业街区,自2013年罍街一期正式开街后,合肥市有了自己的特色街区。罍街的成功引来众多的效仿,半边街、黉街、簋街相继问世,接下来又将有庐州坊、贡街和水西门等一系列仿古商业街开业……突然出现一条仿古街区会让人眼前一亮,然而众多街区的效仿只会让市民产生审美疲劳,而且这些街区大多只追求中式建筑的外在形式,内部的业态、招商形式大同小异,大多以餐饮美食为主,没有差异化和真正特色,只能让人产生一时的新鲜感。因此,街道同质化表达现象是城市街道空间存在的一大问题。
街道作为一座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其安全性如果得不到保障,市民的安全则堪忧。
3.1.1 交通有序
交通有序要求街区尺度要加强微观交通的组织,城市街道鼓励与地下机动车车库联通,设置出入口引导机动车进入地下车库,将地面空间更多地留给市民;鼓励在车流量较大的路段设置隔离设施,对行驶的车辆和行人进行有效分离;同时应设置平行于城市机动车道的非机动车道,实现机非分离和有效分流,减少交通乱象。
3.1.2 设备可靠
设备可靠指的是店铺招牌、交通标志牌等设施应坚固可靠,避免对人们造成伤害。例如,街道的人行道铺装材料要尽可能选取防滑材料,不得妨碍行人活动及车辆的通行安全;街道特别是人行道应提供夜间照明,避免种植过于密集的行道树遮挡驾驶员和行人视线。
3.1.3 过街安全
街道应根据行人过街的具体需求设置过街设施,包括过街间距、时间和无障碍设计等,满足行人便利、直接的过街安全需求。行人过街的信号灯时间间隔不宜设置过长,通行时间也要考虑老年人、弱势群体的过街需求;可根据街道情况合理设置安全岛,为行人二次过街提供保护,缩短单次过街距离。
3.2.1 活动舒适
步行、休憩、交流和艺术活动是人们在街道空间中的主要行为。商业街道和其他非交通型街道可以结合人流量的大小,设置休憩节点、座椅等设施,形成交流场所;鼓励街道建筑底层与人行道保持相同高度,使之连为一体,以形成连续的室内外活动空间,同时街道逗留区域应位于舒适地带。
3.2.2 视觉丰富
街道沿街建筑空间应重点设计,沿街围墙应保持通透、美观,对实墙采取艺术化装饰、墙面雕饰等美化设计;沿街建筑要对入口进行重点设计,对店铺广告牌、宣传海报要整体设计,色彩宜淡雅,不宜过于艳丽,以免影响行人和驾驶员的视线;街道中允许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结合,鼓励在街道中设置公共艺术小品,提升街道的趣味性。
3.3.1 绿色技术与材料
街道设计考虑使用绿色技术,比如海绵街道设计。街道路面鼓励使用透水铺装,沿街可设置雨水收集装置、下沉式绿地等,雨天时雨水可直接渗透至地下,可对雨水进行再利用。
街道设施材料的选择上要考虑材料的耐候性和可回收性,例如选择木材、钢材,通过一定防腐处理或加工,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
3.3.2 绿色出行
倡导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如步行、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方式。街道应控制机动车道的规模,优先保障绿色出行方式路权;将非机动车停车区和公交车站、地铁站进行整合,方便不同交通工具的相互衔接,保障市民出行。
3.3.3 生态种植
合理布局街道绿化。水平绿化可采用街边绿地、结合隔离带设施绿化、建筑退界区设置盆栽等形式;垂直绿化主要是设置绿墙和种植一些攀爬或依附在墙体的植物,增加街道的多样性、趣味性。
合肥市气候冬冷夏热,在种植种类的设置上优先考虑落叶乔木,如法国梧桐、合欢等树种。夏季阳光强烈时,这些树种可以提供树荫,避免阳光直射;冬季气候寒冷,阳光可以透过树木照入街道空间,提升街道的环境品质。
街道设计中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当地的历史文化符号,形成街区独有的文化内涵,使人们产生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合肥市是“三国故地”“包拯家乡”,历史悠久,但在历史文化宣传上却不尽如人意。应充分挖掘、整理其历史文化符号和历史底蕴,营造街道特色,展示城市魅力。例如,地面和人行道的铺装采用当地的特色材料,不仅采集方便、制作生产简单节约,还符合当地人的审美习惯,易获得人们的认同。街道归属感的营造,可以通过原有老建筑的保留和其原有功能的保留实现。
提升街道空间品质的诉求和实践古已有之,其做法包括自下而上由居民主导的提升活动,以及自上而下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提升工程。目前,合肥市街道改造项目以政府主导为主。通过对现有城市街道的调研分析,发现街道品质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街道通行能力差、功能混乱、街道环境品质低劣、商业业态同质化严重、缺少人性化特征等方面。对此,提出可供参考借鉴的设计手法和建议,对促进城市街道品质提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街道空间品质提升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而是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公共活动空间。同时,街道空间品质作为人们的主观评判,其侧重点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这就要求对其品质提升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协调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