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滢
(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7)
公路、轨道、高铁、航空、水运五位一体化是交通建筑的发展方向。多功能的交通建筑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是城市一体化建设的需要。以往单一功能的交通建筑,如汽车站、地铁站、高铁站、航站楼、码头大楼等往往各自独立运营相互无关联,彼此之间不但没有交集,甚至两种交通建筑的距离很远,导致交通出行效率低,这也是城市道路拥堵的因素之一。而乘客出行使用的交通工具往往具有多样性,需要规划合理的组合方案,达到最快捷的交通出行效果。综合枢纽型交通建筑也许能有效解决城市交通面临的困境,给乘客提供更便捷的出行方式。
交通复合化是基于我国城市一体化、协同化发展趋势下产生的新的发展方向,所以复合型交通建筑综合体的公共空间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具备一体化城市发展公共空间的相关特征和价值,并且交通建筑的公共空间也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及大众性,可以为城市提供新的公共活动场所,甚至可能成为优质的旅游景点。公共空间的发展是未来复合型交通建筑的主要研究课题。
复合型交通建筑公共空间应该是在交通复合化、站城复合化、空间复合化,以及建筑形态、建筑结构选型复合化的基础上构建的,未来交通建筑的发展方向一定是与城市的发展方向相协同。
交通建筑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交通出行需求而存在的建筑形态,建设复合型交通换乘枢纽是完成快速交通换乘行之有效的方式,将交通换乘需求协同在小区域范围内满足,能提高交通换乘效率、减少乘客换乘时间。新型复合交通建筑不能只是传统交通建筑与其他建筑单元的简单组合,而应该是多种建筑功能单元的有序融合,形成有层次的系统空间有机体。
在网络时代,设计交通建筑复合化公共空间需兼顾乘客在出行过程中附属的娱乐、购物以及商务等其他需求。经调查发现,人们对于交通建筑复合化公共空间有着不同的需求,如图1所示。
图1 交通建筑公共空间需求占比
由图1可以看出,占比较高的仍然是回家和出行的需求,回家也是出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因此,交通建筑复合化公共空间设计重点考虑的还是乘客的交通需求,如换乘线路设计、城市交通规划、交通工具的合理利用等。其次还应兼顾公共空间的商业功能需求,充分利用建筑空间。
上海虹桥交通枢纽就是一个典型的交通复合化的交通建筑,其融合了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客运、铁路及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上海虹桥火车站有地铁2号线、10号线和17号线可以到达,去虹桥机场T2可以步行前往,T1可以地铁到达,去客运站只需步行几分钟。尽管上海虹桥枢纽离城市中心区比较远,但是它的高度交通复合化使得乘客出行较便捷(见图2)。
图2 上海虹桥火车站和航空的结合
我国大多数城市铁路沿线环境景观都比较差,住宅楼盘基本是老破小,与地铁周边环境反差巨大,说明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站城复合化未能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交通建筑复合化不仅是简单的建筑单元的叠加,还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市民生活、商业开发等多方面因素。
商业开发是目前交通建筑综合体除交通需要以外的另一个重要需求。好的商业开发可以提升交通建筑综合体的品质,且商业收益远高于带公益性质的交通建筑设施,这种商业收益还可以用来维护和提升交通设施。交通建筑中的商业单元空间不仅能在交通高峰时段分流一部分旅客,使大量换乘需求不会过于集中在某一个短时段内,同时能满足部分乘客的购物需求。网络时代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很少会单纯出门购物,将换乘和购物两种行为有机结合在同一空间内,可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使得交通服务呈现多样化,把枯燥无味的交通换乘等候时间变成愉悦的购物时光,增加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杭州东站的枢纽广场综合体就是一个站城复合化的建筑体。杭州东站是由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的,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还同时设计了站城复合化的枢纽广场综合体。杭州东站的建筑面积为32万m2,杭州东站枢纽广场综合体建筑面积为76万m2,这样的建筑体量也可称得上一座“小城”了。杭州东站和枢纽广场综合体两者基本上是同时建成投入使用的。交通建筑是否能设计成站城复合化的形式取决于配套设施,那就是该建筑的地理位置是否处于城市的中心,周边是否有大量的居民区,是否有足够的人流量支撑商业的良性运营。杭州东站位于杭州市城东新城的一个核心区内,交通特别便利,车站处于该区域的核心位置,其综合体内的商业可以辐射到周边大量的居民区,所以杭州东站枢纽广场综合体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站城复合化案例。站城复合化综合体不仅能为乘客提供服务,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枢纽广场综合体的商业功能是对城市商业功能的补充,实现了“站城融合”(见图3)。
图3 杭州东站综合体
未来交通建筑的建设将与城市、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群的建设总体规划相联结,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机结合使交通枢纽成为城市群中相关城市之间的交通链接体,形成公交地铁、轻轨、公路、铁路、航空和未来可能实现的磁悬浮等多种交通方式的综合换乘枢纽,在空间方向上更趋于向多维立体化空间方向延展。
交通建筑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空间复合化,融合了城市广场、步行系统、商业街等建筑单元。交通空间作为单元体系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复合化的设计可以创造出适宜的建筑尺度。交通建筑的巨大空间对城市建筑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它不局限于一个封闭的空间,采用开放式的城市空间,有利于城市规划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开始从横向空间扩展到纵向空间,以求更好地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涩谷之光项目成功应用了垂直城市的设计理念,较好地平衡了公共利益和商业回报之间的关系。涩谷之光最大的亮点就是将一个大型的剧院规划在高层建筑的中部,建筑的下部规划的是商业空间,上层规划为办公空间,并规划出连接城市公共交通的大型地下中庭,极大地提升了容积率。另外,将剧场、会展展厅、文化培训等公共服务功能放置在建筑的中部,也有利于聚集人流量,带动下层的商业人气,充分体现出交通建筑空间复合化的特点和优势(见图4)。
图4 未来涩谷站大厦
交通建筑大多为大跨度建筑,其建筑造型与结构选型之间要有内在的关联,建筑造型和结构选型只有体现建筑结构设计规则,才能设计出具有地域特色,并融合城市文化、区域特点的城市地标性建筑。
常州北站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高铁新城核心区,主站房以“鱼米之乡”为造型创意,钢结构外形呈“鱼”形,并与站外新龙湖公园的“鱼跃龙门”湖景造型遥相呼应,形成高铁新城的标志性建筑。该建筑是一座采用透光设计的高铁站房,安装有太阳能发电设备,低碳环保。该站房的太阳能建设方案具有明显的城市特色,因为全球领先的光伏企业——“天合光能”就坐落于常州市高铁新城。常州北站的站房建筑造型既有桥站式车站的结构选型特点,又有江南水乡的地形构造特征,将常州的历史文化底蕴糅合于现代科学技术中,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造型复合化案例(见图5)。
图5 常州北站夜景
城市交通建筑公共空间的复合化,是公共服务体系、城市经济建设和城市建筑空间等多方面的综合需求,其具有“乘数效应”,能产生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回报,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城市交通效率。由于城市交通建筑属于交通基础设施,具有先行性和基础性,它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其他服务的前提与基础,因此,交通建筑公共空间的复合化既是城市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社会功能组织多元化的必然需求,也与我国绿色发展的理念相一致。我国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城市骨架不断扩大,交通需求不断提高,对交通建筑的形态也有了新的要求。交通建筑公共空间的复合化将是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内需。新型城市群的出现使得各城市需要建设布局合理、高效利用的现代化交通枢纽,建设超前型的交通建筑公共空间,将城市形象、交通动线、多功能商业空间有机融合,使日常城市交通换乘行为既便捷又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