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巢湖地区传统村落地域景观的生态性表达
——以洪家疃村为例

2022-05-20 09:24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4期
关键词:洪家巢湖天井

龚 姝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0 引言

巢湖,地处皖中地区、江淮之间,古称“居巢”“南巢”,是中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物质资源造就了环巢湖地区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这里沟通南北、连接东西、连江带淮,多种文化在此交汇碰撞,使环巢湖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1 传统村落地域景观的生态性表达

1.1 文化背景

1.1.1 生态文明观

作为构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思想之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包涵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理解,指导了人与自然万物相处的基本法则。

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如儒家主张“天人一体”“物我一源”,强调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整体;道家认为“道法自然”“与天为一”,强调人应回归自然,与自然合为一体。秉承“效法自然”的生态理念,以期实现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安徽省巢湖市黄麓镇洪家疃村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也是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最终目标。

1.1.2 移民文化

洪家疃是典型的混合移民村落,以洪姓为主,兼容黄、徐、张、毛等宗族。洪家疃的建立是随着移民浪潮逐步发展的:明初村落建立初期以村落中心水库大坝为名,名为“徐家坝”,是相对单纯的江西移民村落,在选址布局与规划建设上体现江西传统村落风格,如“九龙攒珠”排水系统。而后,皖南移民迁入并成为主导,逐步形成了由徽州洪氏主导的徽州移民村落,村落的“徽州宗族特质”逐渐体现,村落也改名为“洪家疃”。

1.2 聚落规划与建筑设计

1.2.1 选址与布局

村落选址地较为平旷,背靠山脉,四周良田环绕,在夏季易于获得从湖面吹来的凉风。良好的采光条件在节能的同时也十分适宜植物生长,对于农业生产和构建稳定的生态环境十分有利。村中心低洼处有中心水塘——清水塘,建筑主要沿清水塘西侧水平排布。由于地形是西高东低的缓坡,建筑便没有苛求传统布局的“坐北朝南”,而是依据地形灵活地将建筑东西向水平排布于水塘西侧缓坡上。村落整体呈现内向型特征,建筑面向水塘沿巷道整齐排列。村落内植被丰富,环境优美,人们生活井然有序。良好的植被条件和平衡的生态系统,有利于构建“内向耗散”的生态型人居环境。

1.2.2 规划与水系

洪家疃村平面主要分为4个部分。徐家坝以南为村落最原始村址,后为洪氏、黄氏和徐氏的主要聚居区;中部为后迁入的张氏与毛氏的主要聚居区;北部和东部为张治中在20世纪30年代创办的黄麓学校,后发展为黄麓小学和黄麓师范。为体现地域景观特色,选取洪家疃中部与南部的传统聚落区域作为研究主体。

洪家疃位于四周高、中间低的微缩型盆地区域。村落规划形式具有明显的江西“九龙攒珠”式布局特点。“九龙攒珠”式水系规划结构对于村落生态性的表达体现在水的有“疏”有“聚”:建筑天井的排水暗渠与水网相连,雨季可以疏散排除多余的雨水。水渠将收集到的水统一聚集排入中心水塘,防涝防潮的同时也对多余水资源进行了收集,可用于日常生活、防火防灾、农业灌溉等。

1.2.3 建筑与景观

洪家疃民居院落形式主要有开敞式和封闭式两种。开敞式院落以“合院”作为基本单位,建筑前有开敞空地,可种植植物或进行农事活动。封闭式院落形似徽州民居,院落以“进”为单位,整体较为封闭,外墙少开窗,院内设有天井,可用于采光通风和景观营造。洪家疃民居建筑平面配置较为统一,多为三开间或五开间的单层建筑,具有江淮建筑的普遍特征。中间部分为堂屋,供会客、起居、祭拜之用。房屋两厢为卧室。厢房具备厨房、储藏功能,临近巷道的厢屋形成门厅。厢房之间为天井,天井作为洪家疃民居建筑中最基本的空间结构之一,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受传统“四水归堂”观念的影响,移民将天降的雨水视为“滚滚财源”和“福气”的象征,这一观念在建筑天井的设计上体现为:对于雨水的处理并不是简单地外排,而是进行收集与利用。天井往往以青石砖铺设地面,有的在天井底部设置水池积蓄雨水,种植植物进行景观营造,颇具江南园林之美。天井周边的排水明沟与建筑下水道相通,再外接至巷道排水渠,构成了完整的“建筑—村落”排水系统。由于外墙较为封闭,天井也成为民居内部主要光源,并与建筑外部巷道构成聚落的自然通风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意义。

1.2.4 材料与技艺

洪家疃民居建筑结构风格较为统一,均采用中国传统的木架构建筑。承重结构多以穿斗、抬梁混合式为主,经久耐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建筑材料除了木材外,还采用土、岩石、清水砖、青石板等,因此建筑色彩呈现以黑、灰、黄色为主的朴素风格。洪家疃民居使用的建筑材料均取材于当地,易于获取,可重复利用,且在建造过程中几乎不会产生多余的建筑废料,具有很高的生态环保性。建筑外墙采用板打夯实土墙或当地特有的小青砖墙。土墙结构建筑外观呈土黄色,外墙一般较厚,建筑内部热量不易流失,冬暖夏凉,居住舒适,如村史馆。小青砖结构建筑外观呈青灰色,砖墙兼具分隔和承重双重功能,有隔热性好、节省材料和易于建造的优点,如张治中故居。除此之外,建筑外墙也有实心墙和空斗墙两种形式。实心墙运用顺砖的砌筑方式,一般用于建筑外墙或下部勒脚墙,起到防潮和坚固墙体的作用。空斗墙采用“一顺一丁”的砌筑方式,墙体填充碎砖或泥土等,有节能环保、轻质隔热的优点。洪氏宗祠墙体中部采用空斗墙的砌筑方式,建筑荒废后植物从墙体建筑中生长出来,实现了自然的“重生”。

洪家疃民居建筑在宏观上与徽派建筑非常相似,但在细节上更凸显皖北建筑朴实粗放的特点。屋顶采用当地灰黑色的小青瓦铺成,利用屋顶坡度将雨水汇集到天井之中。墙面及装饰没有过多色彩,墙面往往保留土墙和清水砖墙原有的黄色和青灰色。这是由于环巢湖地区雨量充沛,墙体外进行过多粉饰也容易受潮脱色,后续还需要进行修缮。保留原色的做法不仅体现了洪家疃独特的古朴气质,使村落与周围环境更加融合,还省去了外墙修缮的麻烦,更加生态环保。建筑的细部装饰多采用木雕和砖雕、石雕,古朴实用,美观大方。

2 环巢湖地区传统村落地域景观的生态性表达

2.1 特点

1)因地制宜 环巢湖地区传统村落的建设往往具有因地制宜的生态性特点,建筑巷道水网大都随山就势排布,顺应自然地形地势,不过多破坏自然。在这种“最少干预”的设计思维影响下,优先选择适宜人居的自然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由于村落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寻求到了适宜的自然环境,人们才能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建设最适宜人居的聚落环境。

2)可持续性 环巢湖地区传统村落在农耕时期就建立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实现了村落内部人与自然间的稳定平衡。反映在具体的地域景观表达上主要有:①依据选址和地形设计水系水网,如“九龙攒珠”排水系统,并将建筑的天井与村落排水系统相连,排水的同时可以集水,保证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②村落的建筑材料大多就地取材,采用木、石、土、砖等可以循环再生、多次利用的建筑材料。建筑废弃后也能以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回归自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实现对材料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3)集约环保 受环巢湖地区地形多丘陵岗地和农业社会背景等因素影响,移民对土地的需求和依赖性很高。也正是因为如此,适宜生存和建造的土地就显得尤为珍贵。环巢湖地区传统村落建筑往往依山就势集中排布,巷道水网也布局紧密。村落内部巷道相对狭窄但四通八达,具有交通便利的优势,也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体现了移民集约式思维的生态智慧。

环保意识也体现在环巢湖地区传统村落设计的方方面面,比如采用节省材料又安全实用的建筑方法,如穿斗、抬梁混合式承重结构,空心墙体砌筑等,以及不追求建筑繁复花哨的装饰和色彩,在保留建筑朴素本色的同时节约了人力和资源,免去了日后修缮的麻烦。

4)和谐统一 由于是由外来移民建造,环巢湖地区传统村落吸收融合了多地的文化传统,地域景观往往呈现为江西“九龙攒珠”文化、皖南“徽州文化”和环巢湖当地“江淮文化”的缩影。环巢湖古村落建筑的整体风格、结构与皖南徽派建筑风格类似:设有高院墙、回廊天井、马头墙等,外墙少开窗,在建筑细部上又凸显江淮建筑朴素粗放的风格。文化的相互影响、融合,体现在了建筑与景观表达上的和谐统一,生态观念和经验也相互得到了借鉴。

古人对“天人合一”生态文明观的追求促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如建筑取材于自然,建造工程力求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具体体现在:村落的规划建设充分尊重原始地形,不过多破坏自然;建筑材料取自自然也能完全回归自然,建筑整体风格朴素无华,与环境相融,仿佛自环境中生长出来一样;建筑朝向往往也不苛求严格的“坐北朝南”,而是为了与环境达到统一,因地就势排布。

2.2 与徽州传统村落生态性表达的异同

环巢湖地区传统村落深受徽州移民文化影响,在建筑与村落的构建上都呈现出与徽州传统村落极为相似的特点。另一方面,环巢湖地区传统村落融合多种文化特点,又与徽州传统村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以洪家疃为例,对环巢湖地区传统村落与徽州传统村落生态表达异同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环巢湖地区传统村落与徽州传统村落对比(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 结语

地域景观是当地文化特性的具体表达,生态性表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以农耕为主体的封建经济条件下,中国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大背景,这对建筑聚落建设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再加上独特历史背景下催生出环巢湖地区独有的移民文化,这些地域文化对环巢湖地区传统村落的景观营造有着重要影响,也体现出古人的生存智慧。无论是当时的哲学思想、文化观念还是历史背景,都对传统聚落景观的营建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分析研究时要透过景观的“表象”看清其蕴含的文化与观念“实质”。从环巢湖地区传统村落地域景观的生态性表达上,可以对其蕴含的文化与观念意识进行深入挖掘,在学习古人生存智慧的同时进行适当改造,让古人的设计理念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对环巢湖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示范区建设提供指导,同时也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发扬与传承。

猜你喜欢
洪家巢湖天井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学校的天井
巢湖 外一首
巢湖,我的母亲
巢湖,我的母亲
洪家光磨削二十年
一定要留个天井
雨天
洪家光
洪家光
——“最美青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