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刚毅
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马叙伦有一篇名为《我在六十岁以前》的文章,里面有这么一段话:“破蒙开始了,撤了香炉烛台,摆上朱笔砚台。一本罗泽南作的《小学韵语》,是浙江官书局刻的大板,官堆纸印得雪白,铺在桌子左边……王先生指着《小学韵语》开首四句‘小学之道,诲尔童蒙(这句或者有些错误,记不真了)。蒙以养正,是曰圣功,叫我随他的声音念。教不到三遍,我就自己会念了。我的父亲自然笑开了脸,王先生也向父亲叫‘恭喜。以后就是父亲教我了,当然继续读完这本《小学韵语》。”
这里描述的是马叙伦的“破蒙”仪式,彼时孩童多有与他同样的经历。晚清时期刚入学的稚童都要搞一个仪式,塾师一定会给他们准备一本《小学韵语》。《小学韵语》可谓晚清最著名的童蒙读物,也是民国时期最流行的学童启蒙教材。它当时与《三字经》《弟子规》并称为晚清三大启蒙教材,风行一时。
罗泽南1808年生于湖南湘乡(今属湖南双峰),1856年卒于湖北武昌。他亦儒亦将,既是晚清的理学大儒,编过畅销教科书和地理著作,又是湘乡团练主持者,湘军“力争上游”“最后夺取南京”战略思想的谋划者。后来湘军对抗太平军的战斗中显赫一时且载入《清史稿》人物列传的三十一位湘乡籍湘军将领如王錱、杨昌濬、李续宾、李续宜、蒋益澧等人,与他不是至交,就是其门下弟子或旧部。钱基博、李肖聃《近百年湖南学风·湘学略》有中肯评价:“湖南之盛,始于湘军,湘军之将,多事罗山。大儒平乱之效,湘中讲学之风,皆自罗山而大著……湘乡一县之人,征伐遍于十八行省,罗山之力为多。儒门出将,书生知兵,较其功烈,近古未有也。”
再说陶希圣,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大学毕业,没有留过洋,但做过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教授,是中国研究社会经济史最早的人之一,且担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日报》总主笔,是国民党权威理论家。陶希圣晚年回忆,他四岁时随父在开封,湯贯予先生借住其家院内的一间房子。汤先生送给他一本《三才略》。那本书很大,长一尺几寸,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科学等。张之洞的《书目答问》一直被认作读古书、治旧学的工具,鲁迅、黎锦熙、钱锺书等均推崇备至。非常有意思的是,“有学有术”的张之洞以“别录”为题开列了四类读物,其中第四类是初级启蒙读物,只列六种,且特别说明,“上海新刻《三才略》最佳。不惟童蒙,凡学人皆不可不一览”。这部内容为天文学、世界地理与世界历史常识的西学入门书是由蒋德钧所辑。
蒋德钧,湖南湘乡人,是蜀汉名臣蒋琬后裔,1851年出生,1937年卒于乡里。说来也巧,蒋德钧祖父蒋凝学曾是罗泽南的重要部将,亦为左宗棠西征负责粮草转运。蒋德钧受祖荫入仕途,曾任清四川龙安知府,在任十一年,清廉勤敏、政声卓著,为士民拥护。蒋德钧因父丧返湘后参与湖南维新事务,最早提出在湖南设立新式学堂,诸如襄创时务学堂及《湘报》、省内轮船之通航、鄂湘善后轮船局的成立、湘省矿产权的收回及开发、粤汉铁路之改经湖南等,蒋德钧皆充当了领头人,且是诸多矿山、实业的负责人,在湖南维新运动的史册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由张之洞对《三才略》的推重细节,可见彼时蒋德钧眼光深远,视野开阔,早已站在时代前沿,客观观察和发现西方这个陌生世界的新事物和新道理。而蒙童也大致能从书中的恒星图、地球图、历代统图、史论略中大致领略了天文学常识、世界地理及世界历史的常识,且较之《幼学琼林》中的天文地理部分更加详尽而深刻,故而在民国时期还风行一时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