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花瓷器的历史发展

2022-05-19 14:36
天工 2022年10期
关键词:青料元青花发色

袁 静 王 凯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一、“唐青花”与“宋青花”——苟怀四方志 所在可游盘

青花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其产地是河南巩县。唐代的“青花瓷”制作技艺不够成熟,彩色纹路比较生硬,创作比较简略,胎质粗松,呈米灰色,烧结程度差,白中泛黄,胎釉中间有明显的化妆土,给人厚重之感。唐代的青花多以小件为主,口沿呈花瓣状,圆唇、浅腹、内壁出筋,底足多为玉璧形或玉环形。青料发色浓艳,蓝中透绿,带黑色结晶斑点,触摸起来有明显的凹凸感。

(一)“唐青花”的特点

目前来看,唐代的青花只有点彩等简单的装饰纹,画面平铺,只有上下左右的关系,没有前后纵深的关系,画面质朴,处于初级阶段(如图1)。在唐三彩中,主要色彩是黄、绿、白三色,当然也出现带有蓝色的唐三彩瓷器,如西安博物院中的唐三彩腾空马。但是,在唐三彩中蓝色的出现是具有偶然性的。所以,唐代的青花一直以来饱受争议,有专家称为釉下钴蓝彩。香港冯平山博物馆的三足釜是典型的代表,它符合青花的所有特性,但由于瓷器太少,不具有说服力,只能证明此时期可以完成青花工艺,并没有冠以青花之名。

图1 “唐青花”

“唐青花”不被认可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宋青花”的断代。唐代青花经过前期的创作之后,并没有发展反而出现了衰败。到了宋代也是非常少,经考证目前所见到的宋代青花只有两处,一处为1957年浙江省龙泉市金沙塔塔基出土的13片青花碗残片,另一处为1970年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塔基出土的十余片青花碗残片。“宋青花”的出现填补了宋代没有青花的说法,也为“唐青花”做了证明,使中国的青花史追溯到了唐代。

(二)“宋青花”的特点

宋代青花的制作工艺比较粗糙,胎色为灰白色,饰纹有菊花纹、圆圈纹、线纹等,纹饰较为单一。青花的发色偏灰黑色,外层透明釉太薄,多为白中闪青、黄色,所用的青料为当地青料,与唐代的青花没有直接关系。

唐代和宋代青花瓷器的出现,大多学者认为不是真正的青花瓷器,无论从材料、胎质、窑温还是绘画题材上都迥然不同,唐代和宋代出现的青花只是色彩表象的偶合。

二、“元青花”—千红万紫安排著 只待新雷第一声

元代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其时代特征造就了“元青花”出现了年画风,缺乏原创性。元代画家吴镇为“元青花”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打破了传统纹饰技法的束缚,大胆采用骆驼、凤凰、卦图等纹饰,虽原创的抽象风格并不被大多数人青睐,但其开创性为明清青花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元代的青花发色普遍浅淡亮丽、简朴,其中黑色是元代瓷器的灵魂,几乎涵盖了明清所有的青花品种。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是元代青花瓷中的代表作(如图2),罐体高27.5厘米,口径21厘米,瓶底足径20厘米。直口短颈,口沿稍厚,周围饰有水波纹,水波纹中留白,更有层次感,好似翻腾的海浪。溜肩圆腹、肩宽至腹、腹下内收,至底部向外微张。该罐分三层饰画:第一层饰攀枝牡丹纹,深浅分明,前后通透;第二层饰“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图中鬼谷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车中,身体微微前倾,神态自若,将圣人的神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周围饰有松树、灵芝等,车前有两名士兵开道,从整体构图来讲,疏密和谐、主次分明、画面饱满、色彩变化恰到好处;第三层饰变形莲纹“巴达码”辅助纹样,俗称“八大码”,这种变形的莲花纹样也是“元青花”的一大特征。

图2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元代景德镇开始创烧青花瓷器并且得到较好的发展,主要材料有三种,第一种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第二种是当地用的淡蓝色的矿料,第三种是将两种料混合在一起进行彩绘。进口的苏麻离青料比较稀少,发色比较鲜艳,是元代青花中的优品。从制坯原料上也有改进,采用瓷石加高岭土“二元配方”,使瓷器的胎体更加致密,并且提高了烧制温度,不易变形,为制作大型器皿提供了条件。目前确定的元代青花有三百多件。

元代的青花画法比较粗犷,但是画得非常精细。首先,分层次作画,这样可以丰富画面的内容。其次,用苏料进行作画,元代的青花大量使用麒麟纹,无论是二方连续的基础纹样,还是其他纹样,画面上都有一点出尖的感觉,像是甩笔的痕迹。元代的青花纹样注重写实,主要以人物故事题材为主,最为著名的人物题材有鬼谷子下山、刘备三顾茅庐、文姬归汉、萧何月下追韩信等。

元代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器中瓶、罐等大器型采用分段制,制胎后再用胎泥将其黏合在一起,所以坯胎的黏合处会有突起的黏合痕迹。元代青花的外壁接痕工匠会打磨修饰,而内部接痕十分明显,工艺比较粗糙。

元代青花的釉色变化多样,釉面大体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影青釉,又名青白釉,釉面透有黄灰色感,积釉情况普遍存在,摸起来有凹凸感觉,透过釉会呈现不规则的条纹,称为釉纹饰;第二种为白釉,白釉用进口青料,泛青,透亮,足圈的釉面呈现淡淡的水绿色,可更好地衬托青花;第三种为卵白釉,卵白釉用国产青料,釉面手感温润如玉,光泽柔和,器型足内常见釉斑,周围呈现红边。元代的青花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和国产青料,苏麻离青料发色较为鲜艳,用处较广,其特点是不均匀,在料多的地方出现“锡光”。

三、“明青花”—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传世的“明青花”体量很大,但是精品较少。“明青花”工艺复杂,明代前期主要用苏麻离青料,中期用平等青,晚期用回青料,做工非常细腻,纹样画法娴熟。

洪武时期明太祖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窑厂,是当时最早的窑厂。洪武时期的青花瓷发色与众不同,大部分呈灰黑色,有分析称是因战乱频繁,中断了进口青料的路径。据考证,洪武时期的青花瓷与元代的青花瓷使用的都是苏麻离青料。青花瓷在烧制过程中温度偏低,窑内还原气不足,造成瓷器偏氧化,导致青花偏黑。到洪武中期和后期,此现象有所好转,烧制工艺经过改良,使得青花瓷发色良好。

从器型上来看,“明青花”还保留着“元青花”的一些特点,胎体厚重,但比元代薄。洪武早期的底足和元代时期相似,底足浅而平,内墙呈斜坡状,足壁较厚,修胎粗率。到了后期,底足逐渐变大、变深,足壁也逐渐变薄。此时期的青花仍使用麻仓土制作坯胎,器底有粘釉现象,部分底足中心有鸡心点。明代青花出现了砂圈叠烧法,留下的色圈呈浅红色,而且砂底器物会刷上洪武时期特有的赭红色浆。明代印花和青花两种工艺同制一器是继承元代青花的制作工艺。明代改用小笔拓,画面更为精致。到永乐时期苏麻离青料进口较多,所以该时期的青花瓷器胎釉精细,造型清秀典雅,发色浓艳,造型新颖多样,纹饰优美生动,精品较多,是青花瓷器的经典。

明代成化年间的青花瓷器具有代表性,其中青花九龙闹海纹碗高7.8厘米,口径约17.2厘米,底足7厘米(如图3)。此时期的青料已经逐渐本土化,本地的平等青又称“陂唐青”,由于成色稳定,发色青蓝或正蓝,温润而雅,逐渐代替了进口的苏麻离青料。碗底青花双线,中间有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碗内口青花双线,使碗口看起来不单调,富有层次感。碗口外沿口一周装饰钱纹,表达一种美好的祝愿。碗腹部绘有九条形态各异的龙,周围有海水纹饰衬托,龙为五爪蛟龙,呈风车状,其中蕴含九五之尊的意思。外表的透明釉洁白,迎光可见淡淡红色,胎体较薄,成化青花瓷器发色淡雅,给人典雅之姿,迎合成化时期“成化无大器”的特点。

图3 青花九龙闹海纹碗

到明代后期青花瓷的釉面白中泛灰,绘画技法采用单线勾图,再用青料平涂。青料是进口的回青和国产的石子青料混合使用,青花色泽浓郁艳丽。明代晚期浙江省的青花料经创新分出了黑蓝、淡蓝、盛蓝、青翠四种颜色。

整体来看,明代青花的釉色比较肥厚,其中有少数瓷器釉面呈洁白、灰白色,大多数釉色呈青色,而且釉面非常干净,胎体比较厚重,是明代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点。明代青花造型丰满、浑厚、古朴,线条柔和,给人庄重之感。

明代永乐时期之前,景德镇的瓷器基本不写年号,明代永乐时期之后开始在官窑器上写朝代年号,明代青花多以青花书写或暗刻凸印,青花落款颜色深沉,具有厚重古朴的特点。明代青花的图案多以写意为主,画风豪放、自然、潇洒。明代永乐时期的青花纹饰彰显强盛,尤其是永宣时期的龙纹堪称之最。该时期的青花器型比较大,并且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当时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外来文化被融入瓷器制作中,也是明代青花的一大特点。

四、“清青花”—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清代青花瓷器在前朝的基础上又发扬新工艺,取得了卓越成就。

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造型挺拔,青花色泽青翠亮丽,纹饰清新雅致,有明净素雅的感觉。康熙之前没有“分水法”,都是单色。康熙时期的青料是以浙江的上等青料或者珠明料为主,萃取煅烧提取青料,颜色比较亮丽,被称为“翠毛蓝”“宝石蓝”。康熙之后有了青花分水,有青花五彩之说。

康熙时期的青花海水双龙戏珠纹瓶高44厘米,口径10.5厘米,底足9.5厘米(如图4)。撇口束颈长圆腹,瓶颈为折枝花纹,折枝花纹分两色,花团部分颜色较浅,叶茎部分比较深,可见此时期的青料控制已经相当成熟。腹部是蛟龙出海的水云龙纹,康熙时期的清朝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背景之下,蛟龙出海的纹样非常多。蛟龙出海之势,盘踞于海面之上,蓄势而发,龙爪五指赫然张开,龙眼圆睁,不是直视前方而是45°,减少观者的不适,增加了龙的灵动。龙的周围装饰火焰纹饰彰显阳刚之气。瓶下腹部装饰一圈海水纹饰,凸显蛟龙出海时的威猛,霸气十足。海水纹的色泽淡雅,蛟龙的色泽沉稳,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无论是构图还是配色都更加突出蛟龙的神态,既振奋人心又耐人寻味。

图4 青花海水双龙戏珠纹瓶

雍正时期的青花颜色变暗了,乾隆时期的青花非常浓烈。清代陶瓷发展到了顶峰,题材广泛、器型繁多、釉面稀薄、色泽以清白为主,青花的发色非常清晰。清代前期使用的是明代晚期的青花料,加上分水工艺,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瓷器。清代的青料多采用浙江本土青料,到清代晚期从日本引进了洋蓝,所以该时期的瓷器发色偏蓝紫色,洋蓝瓷器质量一般。

清代青花种类繁多,色彩呈宝石蓝色,釉发五彩,此时期发明了釉上蓝彩和墨彩。清代的青花瓷器胎体洁白,很少有杂质,胎体的厚薄也比较适中,工匠注重修胎。清代的青花瓷器还出现了仿明代青花苏麻离青料的“锡光”和晕散的艺术效果。

五、结语

青花瓷是最佳的釉下彩,其年久不失色,观赏性极强,其内敛含蓄的特点耐人寻味,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青花瓷的出现突破了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枷锁,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如烟雨江南般的泼墨山水画,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绘的新时代,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历经岁月的青花瓷自然醇厚了许多。青花瓷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科技工艺和美学艺术价值决定了青花瓷从诞生之日起就受人追捧。如今青花瓷一改传统瓷器追求含蓄、内敛、典雅、高贵、清新的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艺术推向高峰,确立了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猜你喜欢
青料元青花发色
漫谈青料对青花瓷绘风格的影响
郭德纲巧用寓言劝爱徒
最贵“福禄”元青花 元青花缠枝福禄万代大葫芦瓶拍卖价5681万元
古代青花瓷青料的研究
2018流行发色,总有一款适合你
浅析元明两朝青花瓷器的青料变革
太烧啦!质感雾面发色大集合
太烧啦!质感雾面发色大集合
白釉青花一火成 花从釉里透分明
从考古发现看元青花在海内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