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日贸易合作潜力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022-05-19 08:24陈利君
云南社会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互补性印度贸易

陈利君 张 婷

目前,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进一步抬头,全球化遭遇逆流。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不仅加剧了国际局势的动荡,而且影响了全球贸易发展。2021 年12 月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2021年统计手册》,预计2021 年全球商品贸易额将比上年增长22.4%,服务贸易将增长13.6%,这是在2020年出现深度收缩后的增长。①联合国贸发会议:《全球商品贸易超新冠之前水平,但服务贸易恢复不足》,https://xw.qq.com/cmsid/20211211A06DHB00。其中,商品贸易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但服务贸易仍低于疫情前的水平,因为2020 年服务贸易创造了1990 年以来的最大跌幅。②Global Merchandise Trade Nowcast December 2020,Unctad,Aug,2020,https://unctad.org/system/files/official-document/gdsdsimisc2020d8_en.pdf.但印日在疫情下仍在不断推进政治、经贸、安全合作,2020 年日本与中国等14 个国家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并于2022 年1 月正式生效。印日也于2020 年9 月9 日签署了《相互提供物资与劳务协定》(ACSA)。2021 年3 月印美日澳领导人还首次举行“四方安全对话”(QUAD)线上峰会,建立了“四国疫苗伙伴关系”。9 月又举行了首次面对面会晤,发表了《联合声明》,合作领域拓展到气候变化、关键和新兴技术合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空间合作、教育和人文合作等领域。同时,四国还分别在西太平洋和孟加拉湾举行“马拉巴尔”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印日作为亚洲重要的经济大国,双方政治经济关系的加强必然会影响中日、中印经贸合作。但印日的经济实力远不如中国,2021 年中国GDP 达17.7 万亿美元,日本约4.9 万亿美元,印度约3 万亿美元。如果印日改变策略,以中国为纽带,深化三国合作,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将为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一、印日经贸合作研究状况与问题的提出

印度是南亚及印度洋地区正在快速崛起的大国,日本是西太平洋及临近中国的经济强国。随着近年来世界经济重心逐渐转向亚太以及“印太战略”的加快实施,印日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强化,经贸合作不断增加。2019 年印日双边贸易额从2000 年的45.33 亿美元增加至169.96 亿美元。①由于2020 年受疫情影响印日贸易额大幅度下降,2020 年印度从日本进口额为102 亿美元,为便于比较,本文采用2019 年数据,下同。随着印日关系的发展,国内外研究印日经贸合作的成果越来越多。

从国外看,PG Rajamohan、Dil Bahadur Rahut、Jabin T Jacob 研究了印日两国贸易结构的互补性以及双方贸易产品的发展趋势,认为两国经贸合作潜力未完全发挥。②Rajamohan,P.G.,Dil Bahadur Rahut and J.T.Jaco,Changing Paradigm of Indo-Japan Relation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ICRIER Working Papers,Apr,2008,http://www.icrier.org/pdf/Working_Paper_212.pdf.Niki Malhotra 论述了印日全球伙伴关系对亚洲地区的影响,认为印日经贸关系发展将促进亚洲贸易公平。③Malhotra Niki,Global partnership-India and Japan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quitable development,South Asian Survey,Vol.6,No.7,pp.94-98.Srabani Roy Choudhury 认为,印日会将经贸关系作为加深战略关系的一种工具。④Choudhury,S.R.India-Japan Relations:Economic Cooperation Enabling Strategic Partnership,Jan,2017,Vol.54,No.1-4.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015732517734759.Kondo Masanori 研究了日本对印度的经济布局及发展趋势,但双方在对方市场的竞争力有所下降。⑤Masanori,K.,Japan-India Economic Relationship:Trends and prospects,RIETIPolicy Discussion Paper,https://www.rieti.go.jp/jp/publications/pdp/12p016.pdf.Munim K.Barai、Niti Bhasin、Rabi Narayan Kar 分析了印日经贸关系发展带来的影响,指出双方经贸合作有利于发挥彼此优势和弥补对方市场不足⑥Barai,M.K.,Rabi Narayan Kar and Niti Bhasin.,Understanding the Indo-Japan Economic Relations in the Asia -Pacific Century,Global Business Review,Vol.16,No.6,p1061-1081.file:///D:/Downloads/0972150915597610.pdf.。Takahiro Sato 分析了印日双边贸易、资本流动、劳动力转移等问题,研判了两国经贸的互补性、潜力以及发展前景。⑦Takahiro Sato.,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India and Japan,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Vol.153,No.4 (May 2013),pp.457-478.Darshana M.Baruah 认为,印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利于改善双方的贸易投资环境。⑧Baruah,D.M.,Toward Strategic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India and Japan,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Dec,2016,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files/ Darshana_Baruah_ India_ and_Japan.pdf.Hiroaki Nakanishi 研究了印日核能合作的原因、影响以及前景,认为核能合作将为双方经贸合作带来新的机遇。⑨Nakanishi,H.,Japan-India Civil Nuclear Energy Cooperation:Prospects and Concerns,Journal of Risk Research,Sep,2015,Vol.18,No.8 (Sep.2015),pp1083-1098.file:///D:/Downloads/13669877.2014.913666.pdf.B.N.Bhattacharyay、Kakali Mukhopadhyay 研究了印日CEPA 对双边贸易的影响。⑩Bhattacharyay,B.N.and K.Mukhopadhyay.,A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between India and Japan:Impact,prospects and challenges,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15,Vol.39,No.1,pp.94-107.Jawahar Babu 分析了印日贸易现状,并测算了两国贸易强度与进出口集中度。⑪Babu Jawahar,Indo-Japanese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CEPA)-A Tool of Strengthening Bilateral Trade Rel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Vol.39,No.3 (Jun.2012),pp.23-32.http://www.ijerd.com/paper/vol1-issue3/D0132332.pdf.Kumar Gaurav、Nalin Bharti 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印日服务贸易的发展潜力。⑫Gaurav Kumar,Bharti Nalin,India-Japan CEPA:What RCA Index Reveals for Trade in Services?,Foreign Trade Review,Vol.53,No.3 (May.2018),pp.189-203.

从国内看,文富德分析了印日差异及其对对外关系的影响,认为对经济关系影响较大,对政治关系影响有限,对安全关系影响复杂。①文富德、胡晔:《值得关注的印日经济关系》,《南亚研究季刊》2011 年第4 期。赵鸣歧梳理了20 世纪50—90 年代的印日贸易关系,分析了其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②参见赵鸣歧、袁传伟:《九十年代印日贸易的回顾与述评》,《南亚研究季刊》1995 年第1 期。赵海清研究了20 世纪90 年代后印日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及特点,指出印日贸易互补性强、潜力较大,但易受政治关系影响。③参见赵海清:《日本对印度经济外交(1952—2017)》,博士学位论文,外交学院,2018 年。陈友竣研究了21 世纪以来的印日经贸关系进展以及限制因素。④参见陈友骏:《评析日印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日本学刊》2012 年第3 期。郑方仪认为,印日经贸关系逐步加强,已成为两国经济外交的重要手段。⑤参见郑方仪:《新世纪日印关系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19 年。王坚分析了印日贸易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⑥参见王坚:《浅析二战后日印关系演变的内部因素》,《思想战线》2010 年第2 期。庞中鹏研究了印日能源合作问题,指出双方在节能、新能源、清洁能源技术等方面有广阔的合作空间。⑦庞中鹏:《试析近年来不断深化的日印关系—兼从日印能源合作的视角》,《日本学刊》2011 年第1 期。施张兵和胡礼忠认为,印日以高铁为重心的经贸合作将推进日本对印度的基础设施出口。⑧施张兵、胡礼忠:《日印孟艾高铁合作的动因、影响和前景分析》,《东北亚论坛》2017 年第3 期。杨思灵探讨了印日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影响。⑨杨思灵:《印日全球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与影响》,《南亚研究》2014 年第2 期。宋海洋以“印太”视角研究了印日关系的发展前景,认为印日贸易和武器交易有很大发展潜力。⑩宋海洋:《“印太”时代的来临与印日关系的发展前景》,《当代亚太》2018 年第5 期。朱清秀分析了印日安全合作的发展趋势、驱动力以及前景,指出双方国防贸易发展前景较好。⑪朱清秀:《日印强化安全合作的动因及影响》,《社会科学文摘》2019 年第1 期。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情况可以看出,目前研究印日关系的最多,研究经贸关系的较少。即使是研究贸易合作,也多是分析意义、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影响因素等,对双方贸易合作潜力与前景研究不多。而且,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难以充分研判其前景。2022 年是印日建交70 周年,中日邦交正常化50 周年,中印关系也可望走出低谷,三国的经贸关系发展值得关注。特别是印日关系不断走近后,其贸易合作潜力是否如外界预期的那样增长,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二、印日经贸合作发展情况

印日两国自1952 年建交后就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之后受冷战等因素的影响,双边关系较为平淡。20 世纪90 年代后,印日关系不断改善。1990 年4 月日本首相海部俊树访问印度,提出加强两国合作。21 世纪后,印日关系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印日关系的改善,经贸合作也得到不断发展。自印日两国建交至今,双方经贸合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1952—1973)。由于二战期间印日两国属于对立关系,直至1952 年才建交,并缔结和平条约,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由此两国经贸关系起步。1957 年日本首相岸信介访问印度,日本向印度提供贷款支持发展双边贸易。1958 年印日签署了《通商协定》,日本首次对印度提供贷款援助。1961 年11 月,日本首相池田勇人为开展“经济外交”访问印度,与印度签署了贸易和投资合作协议。1966 年两国成立“印日商业合作委员会(IJBCC)”,致力于探讨贸易投资以及促进并监督政策实施。⑫Shardul Amarchand Mangaldas &Co,An Overview of India-Japan Bilateral Relations,FICCI,Feb,22,2019,http://ficci.in/spdocument/23100/India-Japan-Bilateral-Relations-2019.pdf在此期间,由于印日双边关系改善以及日本对印援助增加,双方的经贸合作不断发展。1973 年印日双边贸易额从1951 年的1.04亿美元上升至10.16 亿美元,日本占印度进、出口额的比重分别达9%和13.8%,日本成为印度第三大贸易伙伴。印度主要向日本出口铁矿砂、原棉、冻虾等初级原材料产品,从日本进口工业制成品。

曲折发展阶段(1974—1999)。1973—1974 年期间,中东石油生产国采取减产、禁运、提价等措施,国际油价暴涨,“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1978 年伊朗发生革命,1980 年9 月“两伊战争”爆发,引起世界抢购原油,油价急剧上升,从而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两次石油危机使严重依赖石油进口的日本经济遭受重创,对印度的贸易需求减少。再加上冷战时期印度与苏联保持特殊关系,印日关系比较冷淡,贸易占比下降。从高层互访看,在20 世纪90 年代前仅有1984 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出访印度,印度成为被日本“遗忘的角落”,印度占日本进出口的比重不到1%,贸易额只有二十多亿美元。

1989 年苏联解体以及东欧巨变后,日本又开始接近南亚地区。1990 年4 月,日本首相海部俊树连访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并表示要加大对南亚国家的援助力度①日本承诺将把其对外援助的1/5 投入南亚。,将亚洲联接起来。而印度在失去前苏联的支持后,十分希望重塑“冷战”后的对外关系,以挽救经济。对于日本首相的来访,印度认为是与日本搞好关系、争取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1991 年印度拉奥政府掀起了全面经济改革,并提出“向东看”政策,这使得印日贸易快速发展。1993 年双边贸易突破40 亿美元,其中对日出口24 亿美元,从日本进口16.3 亿美元。与1989 年相比,分别增长了4 倍和2.5 倍。但1998年印度进行核试验,日本对印度进行经济制裁,双边贸易又出现下降。

快速发展阶段(2000 年至今)。21 世纪初日本积极发展与印度的关系。2000 年8 月日本首相森喜朗访问印度,宣布建立“全球伙伴关系”。2004 年双方决定建立年度首脑会晤机制。2005 年双方成立了联合研究组②杨思灵:《印日全球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与影响》。,探讨签署“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问题。2006 年12 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问日本,这是印度总理5 年来首访日本,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并就如何进一步提升贸易关系交换了意见,启动了印日《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CEPA)的谈判。2007 年8 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印度,这是安倍当选首相后首访印度,达成民用核能合作协议,宣布大规模投资“德里-孟买工业走廊”,继续推动经贸合作。2010 年9 月,印日达成《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CEPA),并于2011 年2 月签署,8 月生效。根据该协议,10 年内双方将取消占双边贸易总额94%的商品关税。其中,日本出口至印度的商品93%实行免税,90%的进口额和17.41%的税目实行关税减免,而印度97%的进口额和87%的税目实行零关税,涉及的主要商品为冷冻虾、油炸饼等食品、铝等矿产原料、纺织品等。③王蕊:《印日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影响》,《经济》2011 年第10 期。这推动了印日贸易不断增加。2000 年印日贸易额为45.32 亿美元,2006 年上升到65.42 亿美元,2011 年达179 亿美元,日本成为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印度出口日本的主要商品为铁矿石、农产品、海产品、珠宝、棉花、地毯、皮革服装、工艺品、香料、草药等原材料产品,从日本进口的主要商品为重型机械、钢铁、矿物油、医疗设备、有机化工、塑料、橡胶等工业制成品。在投资与贷款方面,21 世纪前,日本对印度投资很少,2006 年后迅速增加。2006 年日本对印度投资突破5 亿美元,达5.15 亿美元,2008年甚至达到55.51 亿美元,之后下降,但2011 年也达30.58 亿美元,为2010 年的2.3 倍。投资存量也不断增加,2006 年为23.15 亿美元,2011 年达到154.16 亿美元,日本在印度投资的企业突破800 家。印度著名的医药企业兰伯西、太阳制药以及塔塔电信公司等都有日本企业的股份。同时,印度是日本最大的受援国。2003 年日本对印度的援助额为6.9 亿美元,2010 年上升到17.1 亿美元,占日本对外援助总额的11%。其援助的重点为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及农业、教育、医疗、环保等项目。

2012 年之后,印日贸易额以及日本对印度的投资尽管有所波动,但总体在不断增加。2012 年4 月印日建立高级别经济领域对话机制。2014 年1 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印度,这是安倍晋三对印度的第四次访问,印日关系上升为“特殊全球战略伙伴关系”。2014 年8 月30 日至9 月3 日,印度总理莫迪访问日本,积极推动安全、经济等领域合作。2015 年11 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印度,以优惠日元贷款为条件,争取印度首条高铁采用日本新干线模式。2016 年11 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日本,签署了《民用核能合作协议》等10 项协议和谅解备忘录,并商定以日本新干线方式建设印度孟买至艾哈迈达巴德的高速铁路。2017 年5 月,两国举行会议,将印度的“东进政策”与日本的“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进行对接,提出打造“印日自由走廊”(又称“亚非发展走廊”)。9 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印度,讨论了日对印新干线出口、核能合作、军事合作等问题。2018 年10 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日本,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并签署了32 项合作协议。2019 年12 月,印日在新德里举行了首次外长、防长“2+2 会谈”,印度总理莫迪在会见日本代表团时表示,与日本的关系是印度“东向行动”政策的基石。2020 年9 月,印日签署了《相互提供物资与劳务协定》,两国武装部队可以共享军事基地并相互提供物资和服务。2021 年3 月,日本首相菅义伟与印度总理莫迪通话,双方就经贸合作、印太地区合作、缅甸局势和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等达成共识。4 月27 日,印度、日本与澳大利亚贸易部长举行视频会议,正式启动“供应链弹性倡议”,联手打造供应链新机制。9 月23 日,印度总理莫迪与日本首相菅义伟在美国华盛顿举行首次面对面会谈,双方同意在抗击新冠疫情、安保、经济、数字、环保等领域开展合作,切实推进印度高铁采用日本新干线技术,尽早再召开“2+2”会谈以及尽快实现岸田文雄访印。10 月8 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与印度总理莫迪举行电话会谈,不仅同意强化供应链、经济安全保障领域的合作,而且同意通过美日印澳“四边机制”密切协作,将印日特殊全球战略伙伴关系提升至新高度。2022 年是印日建交70周年,3 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访问了印度并参加印度—日本年度峰会,除施压印度对俄罗斯采取强硬立场外,最重要的是带去50 亿美元合作项目,推动经贸合作,并在“自由开放的印太”“四方安全对话”以及国防领域合作达成共识。

在良好政治关系的推动下,印日的经济关系稳步提升。2010 年双方贸易恢复到140 亿美元的水平,2019 年印度从日本进口额为121.80 亿美元,向日本出口额为49.16 亿美元。尽管印度是日本在南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占比达70%以上,但印度一直是逆差,且规模逐渐扩大。2000—2019 年印度与日本的进、出口额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24%和5.23%。由于进口增长速度快于出口增长速度,导致印度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扩大,2019 年达73.64 亿美元。而且,相互在本国的对外贸易中的占比都不大,其中印度从日本进口额占印度总进口的比重不到3%,向日本的出口额占印度总出口的比重不到2%,且与2000 年相比都出现大幅度下降。印度占日本进出口的比重虽然比2000 年提高,但占日本进出口的比重比日本占印度进出口额的比重还低。2019 年在印度的进口伙伴中,日本仅排名第13 位,在出口伙伴中,日本仅排名第17 位;在日本进口伙伴中,印度仅排名27 位,在出口伙伴中,印度仅排名15 位。2000—2019 年印日贸易情况见表1。

表1 2000—2019 年印度与日本贸易发展情况(单位:亿美元、%)

续表1

三、印日贸易结构与竞争性互补性

(一)印日贸易的商品结构

印度是发展中国家,日本是发达国家,其贸易结构不同。印度从日本进口主要以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为主,特别是机械设备(包括一般机械、电气机械和运输设备)、化学制品、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等,多年占比在90%以上。2019 年初级产品进口占印度从日本进口总额的比重为4.47%,工业制成品占93.53%,其中资本密集型产品占60.75%(见表2)。

表2 2010—2019 年印度进口日本各类商品占比(单位:%)

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印度自日本进口的商品可细分为10 类。进口额最大的是SITC-7 类商品,其次为SITC-6、SITC-5。2019 年前三类商品进口共计105.61 亿美元。从2010—2019 年期间看,印度从日本进口最多的是机械及运输设备,其次是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化学品。这三类产品占到印对日进口总额的86.71%,其中SITC-7 类占近一半,而其他商品进口占比都很小(见图1)。

图1 印度自日本进口的十类商品

印度向日本出口的主要产品为食品、铁矿石、石油制品、纺织品、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制品等资源密集型产品。不过,近年来该类产品的出口占印度对日本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2010 年占比为64.37%,2014 年降至55.84%。2016 年后印度出口日本工业制成品不断上升,2019 年占比上升至66.51%,超过了初级产品的出口额。在2010—2014 年期间,SITC-0、SITC-3、SITC-6 类商品出口最多,2015 年至今SITC-5、SITC-6 类商品出口额最多,其次为SITC-0、SITC-3、SITC-7,其出口额均在6 亿美元左右。根据2019 年印度向日本出口10 类商品的出口额来看,大致可以分为4 种水平:SITC-5、SITC-6 类商品最高,分别为10.54、10.41 亿美元;SITC-0、SITC-3、SITC-7 类商品较高,分别为6.30、5.79、6.87 亿美元;SITC-2、SITC-8 类商品较低,分别为4.41、3.49 亿美元;SITC-1、SITC-4、SITC-9 类商品最低,总共为0.74亿美元(见表3)。这说明印度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而日本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的出口竞争力较强,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最强,其次是大宗商品。双方的贸易结构有较强的互补性。

表3 2010—2019 年印度出口日本各类商品占比(单位:%)

(二)印日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

由于印日贸易商品结构不同,可以通过贸易指数来测算两国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从竞争性看,可以通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出口相似度指数来判断。如果某类商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 时,表示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小于1 则表示该类商品处于竞争劣势;等于1 表示竞争性中等。为了更准确地比较,笔者将0—0.8 列为竞争力较弱的出口商品;0.8—1.25 列为出口竞争潜力较大的商品;1.25—2.5 列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品;大于2.5 列为具有极强竞争力的商品。通过计算,印度各类出口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见表4。

表4 2010—2019 年印度商品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值

从上表可以看出,印度各类出口商品中,SITC-0、SITC-6 和SITC-8 类商品竞争优势明显。其中,SITC-6类商品位列榜首,SITC-0类商品位居第二,SITC-8类商品排名第三。SITC-3的RCA值保持在1以上,显示其具有竞争潜力。而SITC-5 类商品指数上升,表明其竞争优势开始显现。但SITC-2 类商品2010 年的RCA 值为1.69,2019 年降至0.88,说明该类商品正逐渐失去竞争力。而SITC-1、SITC-4、SITC-7 和SITC-9 类商品的RCA 值总体都不高,说明其竞争力较低。但有两类商品值得关注,一是SITC-4 类商品竞争力在提高,二是SITC-9 类商品已全面处于竞争劣势。

从日本出口的各类商品RCA 指数看,SITC-0 至SITC-4 类商品的竞争力都很弱,特别是SITC-4、SITC-0、SITC-1、SITC-3 类商品。SITC-5、SITC-6、SITC-8 类商品有竞争力,但优势不明显,有提升空间。而SITC-7、SITC-9 类商品是日本所有出口商品中具有最强竞争力的商品,说明其发展趋势不错。而SITC-7 类商品尽管RCA 指数有下降的趋势,但仍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见表5)。

表5 2010-2019 年日本商品出口RCA 值

通过对比印日这十类商品的竞争优势可以发现,印度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多于日本。其中,印度RCA 值大于1 的有5 类,而日本只有2 类。这表明印度的竞争潜力较大,未来印日双方的贸易存在竞争性。

如果从出口相似度指数(ESI)来判断,ESI的数值越接近100,则表示双方商品在同一出口市场上的竞争较为激烈,而数值越接近于0,则表示双方商品不存在竞争关系。目前,印日前15 大出口市场中,美国、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德国等是重合的市场。以UNCTAD 数据库的数据作为SITC 的分类依据,可测算出印日两国在上述5 个重合市场上的出口相似指数值。其中,两国在新加坡和德国的竞争最激烈,其出口相似指数值基本都在50以上;美国、中国市场也存在竞争关系,其指数值在40 左右;但在中国香港地区市场竞争关系较弱,其出口相似指数值均在30以下(见表6)。从印度与日本十类商品的出口相似指数可以看出,双方SITC-5 至SITC-8 类商品在美国等五大出口市场上的出口相似指数较高,这表明双方在这五大市场中的商品出口结构趋同,都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而SITC-1 至SITC-4 以及SITC-9 的指数值较低,表明双方在出口初级产品上的竞争力都不强(见表7)。

表6 2010—2019 年印度与日本的出口相似度指数(ESI)

表7 2019 年印度与日本十类商品ESI 值

对于印日贸易的互补性,可以通过贸易互补性指数(TCL)和产业内贸易指数(G-L)来衡量。从贸易互补性指数看,若TCL 大于1,说明双方贸易有极强互补性;若TCL 大于0.5 但小于1,说明双方互补性较强;若TCL 大于0 但小于0.5,说明双方贸易互补性较弱。从2010—2019 年印度向日本出口的十类商品的TCI 指数值看,2010—2014 年期间两国的贸易互补性主要体现在SITC-0、SITC-2、SITC-3、SITC-5、SITC-6 和SITC-8 类商品上,但之后发生了变化,2015—2019 年期间SITC-2、SITC-9 类商品的TCI 值持续下滑,互补性下降。特别是SITC-9 类商品的互补性最低。而SITC-4、SITC-5、SITC-7 类商品的TCI 值增加,互补性上升,未来可能会成为双方互补性较强的商品(见表8)。

表8 2010—2019 年印度出口日本十类商品贸易互补性指数(TCL)

从日本向印度出口的SITC-0-SITC-9 类商品看,SITC-6、SITC-7 和SITC-9 类商品的互补性极强,特别是SITC-9 类商品,但2012 年后是下降的。SITC-6 和SITC-7 类商品的TCI 值在1—1.4 之间,贸易互补性较高,且相对稳定,而SITC-5 类商品的TCI 值约为1,也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SITC-2、SITC-3等类商品的贸易互补性较低,但SITC-3 在慢慢增强(见表9)。

表9 2010—2019 年日本出口印度十类商品TCI 值

从产业内贸易指数(G-L)看,其数值范围在0—1 之间,当接近于1 时,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当等于1或等于0时表示贸易方式是产业内贸易或产业间贸易。一般将G-L指数值细分为4个层次:0—0.25、0.25—0.5、0.5、0.75 和0.75—1,以此分别说明双方的产业内贸易处于低、较低、高、较高的水平。

从2010—2019 年印度与日本十类商品的G-L 指数值看,2010 年印日十类商品的G-L 指数值没有高于0.75以上的,但位于0.5—0.75 区间的商品种类有SITC-1、SITC-2、SITC-5、SITC-6、SITC-8,其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而其他类别都处于较低水平。但SITC-2、SITC-3、SITC-5、SITC-7、SITC-8 类商品G-L 值在近10 年出现增加的趋势,说明产业内贸易水平在升高,其中SITC-3 类商品表现突出。但也有下滑的类别,如SITC-6、SITC-9(见表10)。总体来看,2010—2019 年间印日贸易方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产业内贸易有所提高。

(三)印日贸易的潜力

印日贸易尽管存在互补性,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双方的贸易合作还存在贸易总量少、结构不平衡、贸易摩擦加大等问题。一方面,印日贸易关系与经济实力不对称。2021 年印度GDP 居世界第六位,日本居第三位。而且,日本对印度进行了大量官方援助、投资,但贸易数额仍然较小,与两国经济实力不匹配。21 世纪初印日贸易额约40 亿美元,目前也不到200 亿美元,在各自对外贸易额中的占比都较小。另一方面,贸易结构不平衡,贸易摩擦增加。印日贸易不仅主要是产业间贸易,而且印度长期逆差,且不断增加,甚至超过了印度对日本的出口额。为此,印度采取了一系列限制从日本进口的措施。2019 年日本斥责印度对日本商品增加关税,这些产品包括食品、纺织服装、矿产品、可再生能源、电子产品等,日本希望在世贸组织的争端机制下与印度协商关税。另外,印日贸易的地区分布出现重叠,2020 年印度进口总额的62% 来自亚洲,15.9%来自欧洲,8.8%来自北美,7.5% 来自非洲,3.7%来自拉丁美洲,2.1%来自大洋洲,而日本向亚洲出口占60.5%,向北美出口占21.0%,向欧洲出口占12.9%,向大洋洲出口占2.4%,向拉美出口占1.9%,向非洲出口占1.2%。

由于印日贸易存在不少问题,双方在近期内的贸易潜力并没有外界预期的那样大。其贸易潜力可以通过双方实际贸易额与贸易效率来研判。通过Frountie4.1 软件测算了2004—2019 年印日双边贸易的潜力,其数值见表11。

表11 印度与日本的贸易效率及潜力值(亿美元)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0—2019 年印日贸易效率在0.21—0.30 之间,变化幅度不大,实际贸易与贸易潜力有差距。这说明两国贸易的非效率因素很多,其贸易潜力要发挥到最优十分不易,未来两国贸易发展不能只依赖对方。

四、印日经贸合作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客观地看,印日走近有一定必然性。一是双方没有历史与领土争议,但中日有钓鱼岛争端,中印有边界争端。二是双方有所谓的“共同价值观”,印日都宣称是民主国家。三是双方都希望成为世界大国。随着印日经济发展,都希望成为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在战略、政治、经济、安全上有相互倚重的地方。四是双方都有维护“海上安全”的意愿。印日能源不足,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双方都希望维护海上能源运输通道安全,以保障国内能源需求。五是双方经济有互补性。日本是发达国家,印度是发展中国家,双方的经济结构以及资本、科技、人才等方面实力与水平不同,存在互补性。从这些方面看,印日走近本无可厚非,但印日走近还有更深层次原因,那就是双方都有平衡中国影响力的需要。随着中国影响力不断扩大,印日对所谓的“中国威胁”有共同的认知,警惕、猜忌、防范中国的心理增强。如果印日以此为基础加强合作,对中国的影响很大,从目前情况看,这一趋势正在加强。

印日加强合作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恶化中国周边合作环境。周边国家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面对同在亚洲的中、印、日三个重要国家,许多周边国家为了寻求平衡,一直都有让三国相互牵制的需求,或者引入外部力量制衡三国。印日作为中国的重要邻国,日益觉得与中国差距拉大,再加上与中国存在历史恩怨与现实矛盾,其加强合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应对所谓的“中国威胁”,削弱中国的影响力。在此背景下,印日加强合作针对中国意图明显,这会增加中国与印日之间的隔阂,还可能使一些周边国家“选边站队”。二是加大领土、贸易等争端问题的解决难度。印日与中国都存在领土争端、贸易摩擦等问题,其加强合作会增强两国应对中国的信心,甚至推动争端、冲突、对抗升级,从而加大对这些问题解决的难度。三是增加中国安全压力。印日加强贸易合作仅是一个方面,其重点还包括政治、军事、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双方加强合作会给中国造成东西两个方向的战略压力。特别是近年来印日强化安保合作、积极介入南海、加强与东南亚合作、在印太开展联合军演等,战略默契增强,增大中国陆海的安全压力。四是加剧经济竞争。目前,中国是亚太地区经济实力最强和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印日联合起来的实力显著上升,可能会削弱中国商品在南亚、东南亚及其他市场的竞争力,未来中、印、日的经济竞争将更加激烈。五是增加地区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当前,世界形势动荡不定,地缘政治经济竞争加剧,印日加强合作会增大对周边国家的潜在威胁,会引发亚洲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一些国家的防范、猜疑心理会加重,针对中国的防范措施会更多。如果印日在安全、政治、军事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更将增加亚洲地区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所以,印日加强合作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但也应看到,印日贸易合作不会一帆风顺,这不仅是因为印度市场不成熟,保护主义严重,投资风险高,日本不会轻易对印度下大的赌注,而且中国与印日贸易量远远超过印日之间的贸易量,两国不会轻易放弃长期受益的巨大的中国市场。2021 年中印在双边关系处于低谷的背景下贸易额已超过1200 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21 年中日贸易额达3714 亿美元,同比增长17.1%。同时,中、印、日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各异,经济互补性强,经济融合程度较深,携手合作潜力大。再加上印度有“不结盟”的传统等因素,印日过分走近贸易增长也不会有大的突破,还可能会损害自身利益以及引发国内不满。所以,印日要促进经济发展、获得更多利益还离不开中国。

对于印日的贸易合作,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推动经济“拉钩”而不是“脱钩”。孤立、对抗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由于印日有共同应对中国崛起的需求,美国等也积极支持印日靠拢,导致印日高层对华心态发生变化,在许多事情上缺乏诚意、善意,其对华政策出现摇摆。近年来,印日两国不仅互动频繁,各领域合作加强,而且积极与美国、澳大利亚等推进“印太战略”、举行“2+2”战略对话、联合开展“马拉巴尔”军事演习、加强海上联合巡逻、签署众多经济合作协定、竞相扶持印度发展制造业等,“防范中国”“遏制中国”的意图明显。但世界经济是开放的体系,印日在全球化下获取的利益众多,人为与中国“经济脱钩”不仅利益损失严重,而且也不现实,正确的路径是推动经济“拉钩”,深化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二是增强政治互信,互信是做大合作的重要条件。近年来,印日关系不断强化,双方在经贸、政治、外交、军事、安全、人文等领域合作频繁,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未来,中、印、日要加强对话交流,加大在双边、三边、地区、国际等各层面的协调、沟通与合作力度,积极消除障碍,弥合分歧,减少矛盾,努力削减信任赤字,为推进各领域合作创造条件。

三是拉紧利益纽带,利益是推动合作的动力。印度是正在崛起的大国,其经济对外扩张很快,不可避免地与中日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贸易摩擦会增加。日本也是世界经济强国,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竞争力。但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不仅经济实力强,而且是沟通印日两国经济的“中间地带”。同时,印日在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中获得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利益,还扩大了自身国际影响力。这使得印日合作远远不能与两国同中国的合作相比。2019 年印日的第一大进口国与第二大出口国都是中国,印中贸易额是印日贸易额的5 倍多,日中贸易额是日印贸易额的17 倍多。印日从中国的进口额占各自进口额的比重分别为15.13%、23.47%,向中国出口额占各自出口额的比重为5.35%、19.09%。2021 年中国更是成为印日两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在印日对外贸易伙伴中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印日两国之间。而且,印日与中国经济早就融合在一起,共同利益多,都是各自对外贸易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尽管相互之间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开放合作是世界潮流,是三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三国在保持良性竞争的前提下,加大经济合作力度,共同拓展发展空间,会进一步做大共同利益蛋糕,拉紧彼此利益纽带。

四是推动建立新的合作机制。良好的合作机制可以助推经贸合作的扩大。印日近年来建立了各类合作机制与平台,包括签署自贸协定、搭建“自由走廊”、成立“联合研究会”等,有力推动了双方的经贸合作。目前,中国与印度、日本的互信程度不高,经常出现认知偏差,影响贸易长期增长,三国需要建立更多的合作机制来加强沟通协调,妥善处理矛盾与分歧,以进一步深化贸易合作。在当前特别需要推动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以促进贸易往来。如果印度加入RCEP 或中印日签署自贸协定,将会极大提高本区域贸易便利化程度,促进区域贸易增长。

五是深挖互补性优势。互补性是推动合作的关键因素。目前,印度有许多优势,包括地理区位好、经济增长速度快、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规模大且成长性好。但印度与中日相比还不是一个足够成熟的市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不配套、法律和税收制度复杂、关税较高、民族宗教矛盾突出、地域文化差异大,其隐含的风险很高。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 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印度的营商环境在全球列第63 位,远低于日本的29 位和中国的31 位。日本虽然经济发达、资本实力强、技术水平高,但经济增长缓慢、资源匮乏、人口老龄化严重,依托自身难以实现高速发展。同时,印日之间地理距离远、运输成本高,而且日本技术及商品价格、市场准入条件比中国高,这使得印日产业对接难,合作规模长期不大。而中国一直坚持开放主义,倡议构建命运共同体。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印、日经济各有优势和劣势,互补性和竞争性同时存在。未来三国要相互学习借鉴,相互取长补短,深挖互补性,通过差异化措施,优化贸易结构,增强各自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六是大力推进第三方合作。目前,南亚东南亚国家发展需求巨大,特别是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很大,如果三国过度竞争,必然不利于长期合作与发展。如果三国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将印度的“东进政策”、日本的“优质基础设施伙伴关系”、印日澳的“供应链弹性倡议”、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印日自由走廊”等有机结合,通过“中印+”“中日+”“印日+”等合作方式,大力推动经济走廊、港口、公路、铁路等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提高对外贸易效率,必将促进地区经济深化合作和稳定发展。

七是推动贸易与投资结合。贸易是基础,投资是更高层次的合作。近年来,印日尽管贸易增长较慢,但日本深度参与印度经济开发,投资规模不断增加,2019 年日本对印直接投资达279.17 亿美元。日本的举措包括积极推动印度高铁采用日本新干线技术、签署核能合作协定、建设德里—孟买和金奈—班加罗尔经济走廊、增加对印贷款及官方援助等。这使得日本的丰田、日产、铃木、本田、NTT、软银、电通、三井、生命保险、无印良品等企业纷纷进入印度,涉及零售、纺织、食品饮料、汽车、电信、制药、机械、化工、银行、房地产等行业。中国应学习日本,不仅要加强与印度的贸易合作,还要推动更多的投资合作,以促进彼此经济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互补性印度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贸易统计
中泰双边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及政策建议
中印商品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实证研究
贸易统计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