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航 王 玉 彭亚楠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在遗传学及临床特征上均具有异质性[1,2]。对于初次治疗的DLBCL,经一治疗后,约80%的患者可达到治愈,但依旧有小部分患者存在耐药情况,继而转复发或难治DLBCL(relapsed or refractory DLBCL,R/R DLBCL)[3]。R/R DLBCL是造成全球DLBCL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有效预测患者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在指导临床用药,降低DLBCL转为R/R DLBCL中具有重要意义。刘虎等[4]研究发现,R/R DLBCL患者血清甲状腺素运载蛋白(transthyretin,TTR)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且高水平TTR将增加患者不良预后风险。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programmed death 1,PD-L1/PD-1)是一种免疫负调节通路,在抑制肿瘤微环境形成,促使肿瘤获得免疫逃逸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oluble programmed death protein ligand 1,sPD-L1)是PD-L1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检测方便且可反映机体整体水平[5,6]。研究TTR及sPD-L1与R/R DLBCL患者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可为临床预测R/R DLBCL提供依据,基于以上背景,我院开展如下研究。
开展前瞻性研究,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收治的170例初治DLBCL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抽取治疗前外周静脉血,采用R-CHOP方案化疗2~8个周期,评估疗效,将其中41例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纳为观察组,129例缓解DLBCL患者纳为对照组。①R/R-DLBCL诊断:参照全国难治性淋巴瘤学术研讨会中相关标准,复发性DLBCL为诱导治疗达到完全缓解,但1个月后再次复发;难治性DLBCL为在治疗初期淋巴进展,或经治疗后病情还在继续进展,并经组织活检证实肿瘤存在与转移。②缓解DLBCL定义:参照NHL NCCN指南2016.V2版Lugano NHL疗效评估标准,经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标准的患者纳为缓解DLBCL者。③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淋巴结病理检查证实为DLBCL;R/R-DLBCL及缓解DLBCL分别符合上述相关标准。④排除标准:排除既往肿瘤史、免疫系统疾病史患者;合并感染者;应用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及抗肿瘤药物者。
1.2.1 血清TTR及sPD-L1水平检测 治疗前,采集被研究者外周静脉血6 ml,3000 r/min高速离心10 min,分离上层血清,置于-60℃冰箱内保存。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TTR水平,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远生物科技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相关步骤进行操作。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sPD-L1水平,试剂盒购自中国Uscn life Science,严格按照试剂盒相关步骤进行操作。
1.2.2 患者资料收集 临床特征:年龄、性别、临床分期(参照Ann Arbor临床分期系统)、体能状态(ECOG评分标准)、原发病灶位置、血清乳酸脱氢酶、血清白蛋白水平、有无B症状。病理特征:采用Hans分型系统,免疫组化染色确定GCB或nonGCB来源,IHC法测定C-MYC、BCl-2、BCl-6及Ki67蛋白表达情况,确定是否存在双或三表达。根据R/R DLBCL患者血清平均TTR及sPD-L1水平,将其分为高TTR组与低TTR组,高sPD-L1组与低sPD-L1组,随访2年,分别绘制生存曲线,分析血清TTR及sPD-L1对R/R 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
R/R DLBCL组患者血清TTR及sPD-L1水平均显著高于缓解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清TTR及sPD-L1水平比较
分析发现,R/R DLBCL患者结外病变、血清LDH与其血清TTR及sPD-L1水平有关(P<0.05),其他临床特征与血清TTR及sPD-L1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见表2。
表2 不同临床特征R/R DLBCL患者血清TTR及sPD-L1水平比较
Hans分型、C-MYC/BCL-2及C-MYC/BCL-2/BCL-6表达水平均与R/R DLBCL患者血清TTR及sPD-L1水平相关,其他病理特征对R/R DLBCL患者血清TTR及sPD-L1水平的影响不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不同病理特征 R/R DLBCL患者血清TTR及sPD-L1水平比较
以R/R DLBCL患者血清平均TTR及sPD-L1水平为分界点,将41例R/R DLBCL患者分为TTR高表达组(n=20)与低表达组(n=21),sPD-L1高表达组(n=16)与低表达组(n=25),绘制生存曲线发现,TTR高表达组患者生存状况显著优于TTR低表达组(Log Rank χ2=6.397,P<0.05)。sPD-L1高表达组患者生存状况显著优于sPD-L1低表达组(Log Rank χ2=9.018,P<0.05)。见图1,图2。
图1 血清不同浓度TTR患者生存曲线
图2 血清不同浓度sPD-L1患者生存曲线
DLBCL患者通过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后可获得完全缓解,但有临床统计发现,约30%~40%的患者初治即难治,或经初治后达到CR,但后来复发[7]。对于R/R DLBCL患者来说,其获得完全缓解的几率很低,R/R DLBCL是造成DLBCL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治疗初期便有效筛查能有效反映DLBCL病情发展及预后的敏感指标,帮助医生判断患者可能获得的治疗疗效,进而改善治疗方案及临床用药途径,在避免病情发展为R/R DLBCL,降低治疗难度,提高患者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170例初治DLBCL患者纳为研究对象,经一线治疗后统计患者治疗效果,将其中41例R/R DLBCL患者纳为观察组,达到缓解效果的129例缓解患者纳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血清TTR及sPD-L1水平发现,观察组患者血清TTR及sPD-L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初次治疗前血清TTR及sPD-F1在反映患者最终治疗效果及病情发展趋势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
TTR是由四个相同多肽亚基组成的同源四聚体,能与视黄醇结合蛋白相结合,参与甲状腺素T4与维生素A的转运,其血清浓度可有效反映机体蛋白平衡状态及营养状态[8]。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有学者发现[9,10],TTR在肺癌、卵巢癌、直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均呈高表达,并被证实为卵巢癌的生物标志物[11]。提示TTR可作为多种肿瘤诊断、进展及预后的有效标志物。我院研究发现,R/R DLBCL患者血清TTR水平显著高于缓解DLBCL患者,提示血清TTR水平在反映患者治疗疗效及病情进展中可能具有一定效果。
PD-L1/PD-1是免疫负调节通路,参与了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形成,进而帮助肿瘤获得免疫逃逸,促进DLBCL的进展[12-14]。尹海兵等[15]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84例DLBCL组织内PD-L1及PD-1水平发现,PD-L1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其在CD30+DLBCL微环境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更高,且PD-L1高表达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但免疫组化法评估患者PD-L1表达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局部病理组织活检并不能代表整体,其次,抗体及免疫组化技术的不同也可能影响结果判读。而血清学指标检测更为方便,且可对病情进行动态监测。我院研究发现,R/R DLBCL患者血清sPD-L1水平显著高于缓解DLBCL患者。
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较多,包括患者年龄、体能状态、肿瘤负荷、结外受累情况、侵袭性指标、Hans分型等。本文分析发现,合并结外病变的R/R DLBCL患者血清TTR及sPD-L1水平均高于无结外病变者,血清LDH升高者血清TTR及sPD-L1水平均高于LDH水平正常者。此外,分析不同病理特征对患者血清TTR及sPD-L1水平的影响发现,nGCB患者血清TTR及sPD-L1水平显著高于GCB患者,C-MYC/BCL-2双表达及C-MYC/BCL-2/BCL-6三表达患者血清TTR及sPD-L1均明显高于其他表达状况者,提示R/R DLBCL患者血清TTR及sPD-L1水平与其临床特征及病理特征间均存在一定的关系。 此外,本研究根据R/R DLBCL患者血清平均TTR及sPD-L1水平,将其分别划分为TTR高表达及低表达组,sPD-L1高表达及低表达组,绘制生存曲线发现,TTR高表达组生存时间显著低于低表达组,同时,sPD-L1高表达组生存时间显著高于低表达组。说明初次治疗前血清TTR及sPD-L1高水平在提示患者不良预后中具有一定价值。
综上所述,初次治疗前血清TTR及sPD-L1水平可有效反映DLBCL患者治疗效果及疾病进展,且在预测R/R DLBCL患者预后中也具有良好的价值。